1解表剂 1.1.辛温
九味羌活用防风 细辛苍芷草与芎 汗本于阴芩地妙 三阳解表一方通 小青龙汤治水饮 发汗解表顾伤阴 姜桂麻黄芍药甘 细辛半夏兼五味 止嗽散用桔甘前 紫菀百部荆陈研 诸般咳嗽凭加减 止咳化痰肺气宣 1.2.辛凉
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中桔梗翘 芦根杏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仲景麻杏甘膏汤 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 有汗无汗均可尝 阎氏升麻葛根汤 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起出不透 解肌透疹此方良 1.3.扶正解表
参苏饮内用陈皮 枳壳前胡半夏齐 甘葛木香桔梗茯 气虚外感最相宜 2.泻下剂…… 2.1.寒下
大承气用大黄硝 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 阳明腑实重症疗 金匮大黄牡丹汤 桃仁芒硝瓜子襄 泻热破瘀散结肿 肠痈初起腹痛康 2.2.温下
金匮大黄附子汤 细辛散寒止痛方 温下寒结里实证 散寒行滞又通阳 2.3.润下
麻子仁丸治便难 枳朴大黄杏芍掺 润肠泻热又行气 胃热肠燥便秘施 2.4.逐水 2.5.攻补兼施
增液承气用硝黄 玄参麦冬生地黄 热结肠燥津液伤 增水行舟通便良 3.和解剂…… 3.1.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和解功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 少阳为病此方宗 大柴胡汤用大黄 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阳明合为病 和解攻里效无双 蒿芩清胆枳竹茹 碧玉赤苓夏陈辅 清胆利湿又和胃 少阳湿热痰浊阻 3.2.调和肝脾
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逍遥散用当归芍 柴苓术草加姜薄 肝郁血虚脾气弱 调和肝脾功效卓 痛泻要方用陈皮 术芍防风共成剂 须知泻肝与实脾 若作食伤便误医 3.3.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配芩连 干姜人参草枣全 辛开苦降除痞满 寒热错杂痞证蠲
4.清热剂…… 4.1.清气分热
白虎膏知粳米甘 清热生津止渴烦 气分热盛四大证 益气生津人参添 竹叶石膏参麦冬 半夏粳米甘草从 脉虚细数多烦渴 余热耗伤气津用 清营汤治热传营 身热燥渴眠不宁 犀地银翘玄连心 丹麦清热更护阴 4.2.清热解毒
凉膈硝黄栀竹翘 黄芩甘草薄荷饶 上焦邪盛心烦热 燥实阳明一服消 普济消毒芩连薄 升柴马勃连翘陈 甘桔蓝玄僵牛子 大头瘟毒服之痊 仙方活命金银花 防芷归陈草芍加 贝皂乳没穿山甲 阳证痈疡内消法 4.3.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栀芩柴 木通车前与泽泻 当归生地与甘草 肝胆经火湿热消 泻白桑皮地骨皮 粳米甘草扶肺气 清泻肺热平和剂 热伏肺中喘咳医 清胃散中当归连 生地丹皮升麻全 或加石膏泻胃火 能消牙痛与牙宣 玉女煎用熟地黄 膏知牛膝麦冬襄 肾虚胃火相为病 牙痛齿衄宜煎尝 葛根芩连甘草伍 用时先将葛根煮 内清肠胃外解表 协热下利喘汗除 芍药汤内用槟黄 芩连归草桂木香 重在调气兼行血 里急便脓自尔康 白头翁汤治热痢 黄连黄柏佐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 赤多白少脓血医 4.4.清虚热
青蒿鳖甲地知丹 热由阴虚仔细看 夜热早凉无汗出 养阴透热服之安 清骨散用银柴胡 胡连秦艽鳖甲辅 地骨青蒿知母草 骨蒸劳热一并除 5.祛暑剂……
王氏清暑益气汤 暑热气津已两伤 洋参麦斛粳米草 翠衣连荷知竹尝 6.温里剂…… 6.1.温中祛寒
理中丸主理中乡 术草人参与干姜 吐利腹痛寒气盛 或加附子是扶阳 6.2.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桂枝芍 细辛甘草通大枣 养血温经通脉剂 血虚寒厥服之效 7.补益剂…… 7.1.补气
补中益气芪术陈 升柴参草当归身 升举清阳治下陷 气虚发热甘温除 参苓白术扁豆陈 山药甘莲砂苡仁 桔梗上行兼保肺 枣汤调服益脾神 完带汤中二术陈 淮山柴胡车前参 芍药甘草黑芥穗 化湿止带此方神 7.2.补血
四物熟地归芍芎 补血调血此方宗 妇人经病凭加减 瘀入桃红是变通 当归补血主黄芪 芪归用量五一比 补气生血代表剂 血虚发热此方宜
归脾汤用术参芪 归草茯神远志宜 酸枣木香龙眼肉 煎加姜枣益心脾 7.3.气血双补
八珍四君四物同 气弱血亏今古崇 十全大补添芪桂 诸虚劳损病崩中 7.4.补阴
六味滋阴益肝肾 茱药丹泽地苓丸 阴虚火旺加知柏 附桂温阳逐肾寒 左归丸内山药地 萸肉枸杞与牛膝 菟丝龟鹿二胶合 壮水之主方第一 一贯煎中生地黄 沙参麦冬归芪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 阴虚胁痛此方良 7.5.补阳
肾气丸主肾阳虚 干地山药及山萸 少量附桂丹泽茯 水中生火在温煦 右归丸中地附桂 山药菟丝茱萸归 鹿胶杜仲枸杞子 益火之源此方魁 8.固涩剂…… 8.1.固表止汗
牡砺散内用黄芪 麻黄根与小麦齐 益气固表又敛汗 体虚自汗盗汗宜 8.2.敛肺止咳
九仙罂粟乌梅味 参胶桑皮款桔贝 敛肺止咳益气阴 久咳肺虚效堪谓 8.3.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木香诃 当归肉蔻与粟壳 术芍参桂甘草共 脱肛久痢服之瘥 四神故纸与吴萸 五味肉蔻四般齐 大枣生姜同煎合 五更肾泻最相宜 8.4.涩精止遗
金锁固精芡莲须 龙骨牡砺与蒺藜 莲粉糊丸盐汤下 补肾涩精止滑遗 桑螵蛸散龙龟甲 参归茯神菖远加 调补心肾又涩精 心肾两虚尿频佳 8.5.固冲汤
固冲芪术山萸芍 龙牡倍榈茜海蛸 益气健脾固摄血 脾虚冲脉不固疗 9.安神剂…… 9.1.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东垣方 归连甘草合地黄 怔忡不寐心烦乱 养阴清热可复康 9.2.滋养安神
补心丹用远归身 生地二冬柏枣仁 芩桔三参朱五味 滋阴补血养心神 酸枣仁汤治失眠 川芎知草茯苓煎 养血除烦清虚热 安然入睡梦乡甜 10.开窍剂……
紫血犀羚朱朴硝 硝石金寒滑磁膏 丁沉木麝升玄草 热陷痉厥服之消 11.理气剂…… 11.1.行气
越鞠丸治久郁侵 气血痰火湿食因 芎苍香附兼栀曲 随症加减别为君 枳实薤白桂枝汤 瓜蒌厚朴合成方 通阳理气祛痰浊 胸痹心痛喘咳康
半夏厚朴气滞舒 茯苓生姜共紫苏 痰凝气聚成梅核 降逆化痰散界优 金铃延胡等分研 黄酒调服或水煎 疏肝泄热行气血 肝郁化火诸痛蠲 天台乌药木茴香 青楝巴豆姜槟榔 行气疏肝散寒痛 寒滞疝痛酒调尝 暖肝煎中桂茴香 归杞乌沉茯加姜 温补肝肾散寒气 肝肾虚寒疝痛良 11.2.降气
苏子降气紫半归 前胡桂朴草姜依 下虚上盛痰嗽喘 肺肾两虚治莫违 定喘白果与麻黄 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子黄芩甘草杏 宣肺平喘效力行 旋覆代赭汤人参 半夏甘草姜枣增 噫气不除痰气逆 胃虚邪实痞于心 橘皮竹茹重姜枣 参草益气共煎熬 降逆止呕又清热 胃虚有热呃逆疗 12.理血剂…… 12.1.活血化瘀
桃核承气硝黄草 少佐桂枝温经妙 下焦蓄血小腹胀 泻热破瘀微利效 血府当归生地桃 红花甘枳赤芍熬 柴桔当归牛膝等 血化下行不作劳 膈下逐瘀桃牡丹 赤芍乌药玄胡甘 红花归芎灵脂壳 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腹逐瘀小茴香 玄胡没药芎归姜 官桂赤芍蒲黄脂 经暗腹痛快煎尝 身痛逐瘀亦桃红 脂艽羌附与地龙 牛膝红花草川芎 通络止痛力量雄 补阳还五赤芍芎 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 血中瘀滞用桃红 复元活血主桃红 花粉柴胡黄草充 益以当归炮山甲 损伤瘀血酒煎攻 产后宜用生化汤 芎桃归草酒炮姜 消瘀活血功偏擅 止痛温经效亦彰 温经芍药桂萸芎 姜夏丹皮归麦冬 参草扶中胶益血 调经祛瘀治崩中 失笑蒲黄灵脂同 等量为散酽醋冲 瘀滞心腹时作痛 祛瘀止痛有奇功 金匮桂枝茯苓丸 桃仁芍药与牡丹 等分为末蜜丸服 缓消癥块胎可安 艾附暖宫四物中 吴萸川断桂芪充 白淫带下虚寒证 养血温经复暖宫 12.2.止血
小蓟生地藕蒲黄 滑栀通草归竹乡 凉血止血利通淋 下焦瘀热血淋康 槐花侧柏荆枳壳 等分为末米饮调 清肠止血又疏风 血热肠风脏毒疗 胶艾草与四物联 冲任虚损血缠绵 崩中漏下虚寒证 胎动能安腹痛痊 13.治风剂…… 13.1.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荆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 偏正头痛息能康 大秦艽汤羌独防 辛芷芎芍二地当 苓术石膏黄芩草 风邪初中经络康 牵正散治口眼斜 白附僵蚕全蝎研 等分为末热酒下 祛风化痰痉能解 玉真散治破伤风 牙关紧闭体张弓 星麻白附羌防芷 外敷内服一方通 消风散中有荆防 蝉衣胡麻苦参苍 膏知归地蒡通草 风疹湿疹服之康 13.2.平熄内风
镇肝熄风芍天冬 玄参龟板赭茵共 龙牡麦芽膝草楝 肝阳上亢能奏功 天麻钩藤石决明 栀牡寄生膝与芩 夜藤茯神益母草 主治眩晕与耳鸣 14.治燥剂…… 14.1.轻宣外燥
杏苏散内夏陈前 枳桔苓甘姜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 咳止痰化病自痊 桑杏汤中浙贝宜 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咳鼻涸又身热 清宣凉润温燥医 14.2.滋阴润燥
增液玄参与地冬 热病津枯便不通 补药之体作泻剂 若非重用不为功 麦门冬汤用人参 枣草粳米半夏存 肺痿咳逆因虚火 清养肺胃此方珍 百合固金二地黄 玄参贝母桔甘尝 麦冬芍药当归配 喘咳痰血肺家伤 15.祛湿剂…… 15.1.燥湿和胃
平胃散用苍术朴 陈皮甘草姜枣入 燥湿运脾又和胃 湿滞脾胃胀满除 藿香正气腹皮苏 甘桔陈苓厚白术 夏曲白芷加姜枣 风寒暑湿病能除 15.2.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栀子黄 瘀热阳黄用此方 便难尿赤腹胀满 功在清热与利湿 八正木通与车前 萹蓄大黄栀滑研 草梢瞿麦灯心草 湿热诸淋宜服煎 甘露消毒蔻藿香 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 湿热时疫是主方 二妙散中苍柏煎 若云三妙牛膝添 四妙再加意苡仁 湿热下注痿痹痊 15.3.利水渗湿
五苓散治太阳腑 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 小便通利水饮诼 金匮防己黄芪汤 白术甘草加枣姜 益气祛风行水良 表虚风水风湿康 五皮散用五般皮 姜陈苓腹桑白齐 利水消肿理健脾 脾虚湿滞皮水医 15.4温化寒湿
苓桂术甘仲景剂 温阳化饮又健脾 中阳不足饮停胃 胸胁支满悸眩施 真武汤壮肾中阳 茯苓术附芍生姜 水停湿肿寒虚证 腹痛悸眩瞤惕康 实脾附子与干姜 腹皮草蔻木瓜香 苓术厚朴和甘草 温阳利水腹胀消 萆薢分清石菖蒲 益智茯苓甘草乌 勿忘少许盐煎服 分清温利治淋浊 15.5.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草独芎 蔓荆藁本与防风 湿邪在表头腰痛 愈病功归微汗中 独活寄生艽防辛 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 顽痹风寒湿成因 16.祛痰剂…… 16.1.燥湿化痰
二陈汤用夏和陈 益以茯苓甘草臣 理气和中兼燥湿 诸痰为病此方循 温胆汤方本二陈 竹茹枳实合和匀 不眠惊悸虚烦呕 胃胆相和木气伸
16.2.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胆星蒌 夏芩杏陈枳实投 茯苓姜汁糊丸服 气顺火清痰热廖 滚痰丸是逐痰方 礞石黄芩及大黄 少佐陈香为引导 顽痰痫证或癫狂 16.3.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花粉添 橘红桔梗茯苓研 痰稠难咯咽干燥 润肺化痰理气兼 16.4.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温肺化饮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入 寒痰水饮咳嗽康 三子养亲祛痰方 芥苏萊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 冬寒更可加生姜 16.5.化痰熄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 苓草橘红枣生姜 眩晕头痛风痰盛 痰化风熄复正常 17.消食剂…… 17.1.消食化滞
保和丸用曲与楂 陈夏芩翘菔子加 消食和中兼化湿 随方亦有用砂芽 木香槟榔附黄牵 枳壳青陈莪柏连 行气更兼攻积热 白红痢疾症同言 枳实导滞曲连芩 大黄术泽与茯苓 食湿两滞生郁热 胸痞便秘效堪灵 17.2.健脾消食
健脾参苓术草陈 肉蔻香连合砂仁 楂肉山药曲麦炒 消补兼施不伤正
⑴ 温胆汤《病证方论》:二陈汤枳竹 ⑵ 止嗽散《医学心悟》:陈荆部甘苑桔前 ⑶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五姜药甘辛下桂。 ⑷ 麻子仁丸《伤寒论》:二人药小承气。 ⑸ 逍遥散《和剂局方》:姜胡菏草,药归白云。 ⑹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姜芩连草参半枣。
⑺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当地黄龙子,泻车柴草。 ⑻ 小柴胡汤《伤寒论》:姜大人芩半才草。 ⑼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芩姜军枳药半胡枣。
⑽ 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当地秦人防心芎,药牛仲苓枝草。⑾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当地药芎。 ⑿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姜苏苓
⒀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茱丹地茯泻药。 ⒁ 归脾汤《脾胃论》:黄木姜芪术枣神人,远归龙。 ⒂ 桑螵蛸散《本草衍义》:桑菖志龙人,龟当神。(益药) ⒃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大黄牡丹笑冬桃。 ⒄ 痛泻要方《景岳全书》:药防陈术。
微山县欢城镇中西医特色门诊 彭锦阳 整编 2008年8月
儿 科 直 肠 推 注 处 方
一 上感
① 安痛定2—4ml, 才胡2—4ml, 利巴韦林0.3g,氯苯那敏3--6 mg,利多卡因3ml,林可霉素0.6g(或加入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1--2 g) ② 安痛定2—4ml, 才胡2—4ml, 双黄连10—20ml ③ 安痛定2—4ml, 才胡2—4ml, 穿琥宁40—80mg ④ 安痛定2—4ml, 才胡2—4ml, 清开灵10--30 ml ⑤ ①,②,④可加入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1--2g
注:㈠ 1—2岁安痛定1—2ml, 才胡1—2ml, 利巴韦林0.1g,氯苯那敏1--2mg。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0.5--1g
㈡ 3--5岁安痛定2—3ml, 才胡2—3ml, 利巴韦林0.1g,氯苯那敏1--3mg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1g 二 小儿支气管炎,肺炎
① 才胡2ml, 穿琥宁40—80mg山茛菪碱1--2 mg,加入头孢曲松. ② 才胡2ml, 穿琥宁40—80mg山茛菪碱1--2 mg,阿奇霉素0.125g ③ 才胡2ml, 穿琥宁40—80mg山茛菪碱1--2 mg,红霉素0.125g,5 %碳酸氢钠2--3 ml
止喘1号 N S 5 ml喘定0.06--0.125g地塞米松2--5 mg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1--2g
止喘2号 N S 5 ml安茶碱0.06--0.125g地塞米松2--5mg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1--2g 三 小儿肠炎
① 氯苯那敏3--6 mg,山茛菪碱1--2 mg,利多卡因3ml,利巴韦林0.1g维生素B1 50--100 mg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1g
② 氯苯那敏3--6 mg,山茛菪碱1--2 mg,利多卡因3ml,肿节风2--4 ml,维生素B1 50--100 mg,头孢曲松1g 、N S 5ml 四 敏特灵合剂
① 氯苯那敏5--15 mg维生素C 1--2g,10%葡萄糖酸钙10--20 ml地塞米松5--10mg(肠胃型可加入山茛菪碱5--10 mg)
② 氯苯那敏1--3 mg,维丁胶性钙1 ml,地塞米松2--5 m g,气水5 ml [适应证] 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荨麻疹及湿疹,药疹过敏性皮炎(药疹)等。 五 佝偻灵
维丁胶性钙1 ml ,维生素B12 0.25mg ,3日1次,10次为1疗程 [适应证] 适用于维生素D缺乏症及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
六 泌感灵
① 氧氟沙星100 ml,阿米卡星0.4—0.6 ml,山茛菪碱10 mg。 ② 替硝唑100 ml,头孢曲松2--3 g,山茛菪碱10mg。
[适应证] 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急慢性泌尿系感染,肠胃炎,细菌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盆腔炎,胆道系感染等疾病. 注;饮酒 “双硫仑样反应”, 1小儿肺炎
前胡10g炙麻黄3g杏仁5g石膏30g葶苈子5g地龙5g僵蚕5g炙子苑10g炙冬花10g川贝6g栝楼15g半夏5g蚤休3g细辛1.5g甘草3g
热重加:牛子5g 天竺黄5g 双花10g公英30g黄芩5g。咳嗽痰多者;桔梗10g苏子6g。大便干;川军6g牛子5g。 2小儿支气管炎`
桑叶5g炒杏仁5g栀子5g浙贝5g玄参10g寸冬10g生地5g菊花5g才胡5g沙参5g地骨皮5g前胡10g
痰多;玄参、寸冬、生地、沙参;加,炙冬花5g葶苈子5g半夏5g桔梗5g牛子5g天竺黄5g 3小儿额窦炎
辛荑花5g苍耳子5g稿本5g川芎5g红花5g檀香5g黄芪5g大贝5g白芷5g细辛1.5g六路通5g地龙5g皂针10g 4小儿麻疹
葛根5g牛子5g升麻5g连翘5g薄荷5g蝉蜕5g荆芥5g桔梗5g前胡10g双花10g大清叶10g 5小儿遗尿
桑螵蛸10g益智仁10g麻黄5g菟丝子10g石菖蒲10g鸡内金5g黄芪5g山药10g辛荑5g 6小儿黄疸型肝炎
茵陈10g栀子5g郁金5g金钱草10g大清叶10g大黄5g 三次后,去大黄,加公英10g车前10g薄荷5g 7小儿慢性肠炎
当归5g青皮5g香附5g扁豆5g山药10g莲子5g白药5g乌梅5g人参5g白术5g白头翁10g石榴皮5g焦三仙5g 8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①苦参30g白芨30g白头翁30g槐米10g赤芍30g秦皮10g防风10g地榆炭10g西类散3支,庆大16万
②豆蔻30g诃子20g巴戟20g白术20g米壳20g 利多卡因20ml 、654-Ⅱ 10mg、庆大16万、 水100-250 ml
常 见 病 特 效 一 针 灵
1头痛:(行间)向太冲平刺2.5—3寸.(风池)向鼻尖方斜刺0.5寸. (合谷)取2%利多卡因3ml,呈45º向掌心进针0.5寸.
2眩晕:(行间)向太冲平刺0.5—1寸, ,隔日一次.7次/疗程. 3落枕:(落枕穴) 平刺0.5—0.8寸.
4颈肩痛:(中渚透液门)直刺1.5--2寸.足三.里下一寸半.向外一寸.直刺2.5--3寸
5肘痛:(外膝眼)直刺1.5--2寸
6腕痛:(解溪穴)偏外1寸,平刺1.5--2寸
7手麻:(腕骨)手掌尺侧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直刺1--2寸 8肩背痛:(腕骨),直刺0.5--1寸.(肩髃)[痉挛性斜颈]取复方镇痛液,中点直刺0.8~1.5寸.
9腰痛:(腰痛)直刺0.5--1寸.(委中)放血拔火罐 . 10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阿是穴)正中、左右各一针,直刺1.5~2寸. 拔火罐 .
11坐骨神经痛:(环跳). 取复方镇痛液,中点直刺3--4寸. 12膝痛:手背曲池上0.5寸,直刺1.5--2.5寸
13跟痛症:(后合谷) 直刺1--1.5寸.(大陵) 直刺0.3--0.5寸.(太溪)向大钟刺0.5--0.8寸
14牙痛:(合谷)(颊车)(下关) 刺1.5--2寸
15三叉神经痛:第一支痛;太阳透下关,第二支痛;下关,第三支痛;颊车透大迎。
16胃痛:(内关)(足三里)(胃俞)直刺0.5寸、拔火罐。
17心绞痛:(内关)强刺激,(膈俞)取川芎嗪4ml,缓慢沿脊柱进针2~3厘米。每穴2ml,1次/日,连续治疗10天。
18急性心肌梗死:(内关)取度冷丁10mg、气水稀释5ml,强刺激,每穴2.5ml。
19痛经:(合谷)(三阴交)(关元)直刺1寸。 20面神经痉挛:(后溪)强刺激,直刺1.5寸
21咳喘:(鱼际)直刺0.8寸(三间)强,直刺0.5~0.8寸。 22癔症:(内关)(后溪)强刺激,直刺1.5寸。 23精神病:承山[腓肠肌痉挛]上0.5寸,直刺2.5--3寸。 24癫痫:尾骨尖上1寸,向上平刺2.5--3寸。 25咀嚼肌痉挛:(外关)直刺1寸。 26晕厥:(内关)(昆仑)(人中)。 27 愈嗜笑(内关)强刺激,直刺1.5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