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第二课时)
太原初中 朱丽娟
一、 教材和学生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一篇小说。课文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优秀短篇小说。小说写的是法国的滨海城市哈佛尔的一个普通家庭的凡人凡事。哥哥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生活十分拮据,因嫌弃浪荡子的弟弟于勒而送他到美洲去碰运气。当收到于勒发了大财并愿意回来跟哥哥同住的信后,菲利普夫妇一家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他回来。当菲利普一家到附近的哲而赛岛去旅行,在船上意外的发现了重又潦倒落魄的、靠卖牡蛎为生的于勒时,夫妇惊惶、恐惧,急忙躲开。小说用菲利普的小儿子自述的口气写成,所以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力地表现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语)的主题。
小说围绕于勒命运的变化安排情节,跌宕曲折,富于悬念;另外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来揭示人物心里,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二、确定教学目标 1、依据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初中小说的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主,让学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由此,依据教材要求,重点研讨有关课文内容、写法、主题等几个问题。另外,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口
1
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为减轻学生负担,保留兴趣,本课教学不布置预习。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2)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个性化描写及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
德育目标: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主题的分析。 二、 教学思想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注重知识迁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指导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承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1、学法指导
(1)理解——品味——感悟
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体会主题,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2)自主讨论
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入手,探讨作品主题等。 (3)诵读法
2
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情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教法指导
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阅读体会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认识作者的感想态度。 3、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
1、用亲情与金钱的话题开头引入新课。 2、复习:说说故事的情节及人物。 3、出示本课教学目标。
(设题目的:重温课文,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二)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本课写作主题。
①请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神情和言行的语段,通过朗读,体会菲利普夫妇的内心活动,说说你眼中的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
②请找出描写若瑟夫神情和言行的语段,通过朗读,体会若瑟夫的内心活动,说说你眼中的若瑟夫是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朗读指导。
(设题目的:理解本文巧妙的情节,也引导学生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③对于亲兄弟于勒,本来应该是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共渡难关才对。但他们展示给人们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请同学们想一想,形成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主题是什么?
④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这篇小说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伪的心
3
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温情和光辉的呼唤。
(设题目的: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明确19世纪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金钱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延伸感悟
请学生畅谈学过本课的感受、启示。 ① 说说学习本课后的感受。 ② 师生朗读龙应台对金钱的评价。 ③ 学生集体朗读有关爱心的名言警句。
④ 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呼吁学生拥有真诚善良的爱心。
(设题目的:加深对本课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 (四)布置作业
大屏幕显示: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任选一个: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明确:(设题目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锻炼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菲利普夫夫妇 ———对比———— 若瑟夫
爱慕虚荣 纯真 冷酷自私 善良
唯利是图 富有同情心
批判:人性的自私和贪婪
4
呼吁:人性的温情和光辉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2)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个性化描写及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
德育目标: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主题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电子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亲情与金钱的话题开头引入新课。
师: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能再次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2、复习:说说故事的情节及人物。
看图说说故事的情节: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板书故事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于勒,若瑟夫。
3、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品读细节,深入把握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二)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本课写作主题。
1、请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神情和言行的语段,通过朗读,体会菲利普夫妇的内心活动,说说你眼中的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
5
师提示: 从( )这一句看出了( )或表现 ( )。 ①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③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④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
⑤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学生分析句子,教师对重点的语句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菲利普夫妇的内心活动,总结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
教师板书:爱慕虚荣、冷酷自私、唯利是图
师过渡:菲利普夫妇是冷酷的对待于勒,那若瑟夫又是怎样对待于勒的呢? 2、请找出描写若瑟夫神情和言行的语段,通过朗读,体会若瑟夫的内心活动,说说你眼中的若瑟夫是怎样的人。
①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
②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③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④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重点体会第③句:这句话强调了于勒和菲利普之间是亲兄弟的血缘关系, 既写出了若瑟夫的善良、纯真,又表现出若瑟夫对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还有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饱含讽刺,意味深长。
6
学生分析句子,教师对重点的语句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若瑟夫的内心活动,总结若瑟夫的人物形象。
教师板书:纯真、善良、富有同情心
教师小结: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若瑟夫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截然不同,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莫泊桑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更突出了人物形象。
教师板书:对比
3、菲利普夫妇不是什么大奸大恶,对于亲兄弟于勒,本来应该是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共渡难关才对。但他们展示给人们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请同学们想一想,形成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主题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主题——本文通过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兄弟的前后不同的态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教师板书:画出铜钱
师:这篇小说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伪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温情和光辉的呼唤。
教师板书:批判:人性的自私和贪婪 呼吁:人性的温情和光辉 (三)延伸感悟
1、说说学习本课后的感受。
2、师生一起朗读龙应台对金钱的评价。 3、学生集体朗读有关爱心的名言警句。
4、看图片,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呼吁学生拥有真诚善良的爱心。
师:在金钱与物质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利益关系,还有亲人之间的关爱,朋友之间的友爱,普通人之间的大爱。希望你们都拥有一颗纯真善良的爱心,愿这人性深处脉脉的温情,融化你们心中的所有坚冰;愿这圣洁的光辉,照彻你们整个生命!让世界到处都充满爱!
7
(四)布置作业
大屏幕显示: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任选一个: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