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小卷蛾研究报告 。李日 1分布及危害 1.1分布 状,颈部极不明显(或无)。抱器腹端 林的叶丛中活动;5 m高以上的树冠 略有凹陷,抱器背在抱器端尖头下平 很少见到成虫。.平时,成虫静伏在针 直无凹陷,抱器上着生长毛。抱器腹 叶上,受惊扰后有的落在地面爬行少 油松小卷蛾在大同市长城山林 县的大元沟、大同县的采凉山等油松 林地均有该虫发生。危害区域内海拔 在15 a~25 a之间的人工油松林。 1.2危害 场分布普遍,天镇县的二朗山、陌高 除基部和端部外密生短刺,突顶端分 许又飞向别处,也有的一跃而飞,飞 叉,形成两个锐利的峰。雄性外生殖 往其他树冠上,不易捕捉。在晴天,无 器的囊突两枚,一长一短,形状若“毡 . 风或微风的情况下,成虫于18:00许 最为活跃。风大时会影响成虫活动。 3发生与环境关系 3.1与坡向坡位关系 在1 300 ITI~1700 m之间。危害树龄 靴”。2 生活史及习性 2.1生活史 ‘ 该虫是一种比较隐蔽性的害虫, 和幼嫩针叶的基部。根据近几年调 查,该虫在长城山林场的发生面积约 667 hm2。当年针叶被害率为50%左 右,严重的可达80%以上,平均每根 油松小卷蛾卵期约9个月,根据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山坡上部的 以幼虫钻蛀新生主(侧)梢上的叶芽 测定约285 d。根据历年来调查材料 虫口密度大于山坡下部,南向坡大于 的统计,卵的孵化率为70%~80%, 北向坡。2与林相关系 孵化并不整齐。一般从卵开始孵化再 3.向后推7 d为孵化盛期。大多数卵在 上午11:00前孵化。初孵幼虫即以吐 在该虫发生严重的地区,其林相 皆不整齐,林缘范围大,孤立木和林 中空地较多,而混有落叶松的林内则 针叶有虫0.7条。被害针叶脱落,造成 丝下垂或爬行等方式,钻人新生主 新梢光杆,其高生长降低57%。因此, 油松小卷蛾是人工油松林的主要害 虫之一。 (侧)梢的苞片内,过着隐蔽性生活, 很少危害。 两天后看到啃食针叶嫩芽的痕迹。二 3.3卵的不同分布与越冬死亡关系 龄幼虫开始钻蛀针叶幼芽基部,吐丝 每天可损坏针叶幼芽2个。龄期约7 从林中选择虫口密度较大的油 并粘连松脂结网危害。每条Ⅲ龄幼虫 松树,按不同方位调查卵的密度表 2形态特征 2.1成虫 明,树冠南侧大于北侧,主梢大于侧 成虫体长5 mm~6mm,翅展12 天,共4。龄~5龄,幼虫期约35d。老 梢。越冬卵死亡率以冠北和顶梢为 mm~14 mm;触角丝状约等于体长的 2/3,各节黑白相间。复眼1对,突出 熟幼虫向下爬至老针叶上,而将3根 重,风寒低温是卵越冬死亡率高的主 ~ 5根针叶连缀一起,吐丝卷叶筑成 要原因之一。呈半球形。黑褐色下唇,须较突出。前 丝状蛹室,从中化蛹,前蛹期约7 d, 3.4寄生天敌 翅银灰褐色,有棕褐、银灰、黄褐三色 后蛹期约28 d。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 鳞片相间组成不规则的波状纹,中横 期,8月上旬成虫开始出现,8月中旬 现已发现,油松小卷蛾蛹期有寄 生蜂3种,即金小蜂、姬蜂、肿腿小蜂 带银灰色鳞片居多,外横线、亚外横 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时蛹壳一般留 各一种。卵期有一种赤眼蜂寄生,对 线处的横纹(位于肛上纹两侧)均为 在蛹室针叶的梢端。羽化时间以7:00 抑制油松小卷蛾的发生起着重要作 银灰色,雄性前缘褶颇明显。翅前缘 以前最多,羽化36 h即进行交尾,历 用,有研究应用的必要。 4防治方法 4.1苗木检疫 具钩状纹,肛上纹里有7条黑褐色纵 时约1 h才分开。每条虫交尾一生只 纹。前后翅外缘线色淡清晰,缘毛灰 有1次,于次日开始产卵。每雌可产 褐色,其基部鳞片灰褐色。 和R 分 卵30粒,遗腹卵5粒。卵散产在当年 凡是从油松林区调出的苗木,要 一束针叶上可 进行严格检疫,确认针叶上无虫卵者 离,Cul起源于中室下角处。后翅灰 生针叶近基部的内侧,褐色,近翅前缘处有一淡褐色剑状 有卵粒1粒~2粒,最高可有卵9粒 纹。腹部灰白色。后足胫节有发达的 ~方可调出。 4.2加强幼林抚育 12粒。成虫寿命约7d。 成虫多在树冠的西向、林缘、疏 2习性 距,跗节各节黑白相间。连锁器为翅 2.对于虫害严重的林区,要在早期 缰形。雄性外生殖器的抱器瓣呈镰刀 进行抚育间伐,搞好林地卫生。 生墨苎些兰 ±整垒塑 脚ES刀 y 0F SHANXI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赤眼蜂防治油松毛虫效益分析与前景展望 o高秀英 利用赤眼蜂防治油松毛虫是生 河北省阜平县、蔚县和本省的繁峙县 1982年到1985年,共防治300 hm , 物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山西省灵丘 境内的油松林。油松毛虫的防治工作 油松毛虫卵粒平均寄生率78.40%, 90%,自然寄 县从1982年开始引用赤眼蜂防治油 成了令人头痛又棘手的难题。由于长 其中赤眼蜂寄生率51.松毛虫试验,经过4年繁殖、释放防 期施用化学药剂环境受到了污染,大 生蜂寄生率26.50%(寄生率最高94 治,油松毛虫终于控制在经济阈值水 量可以控制害虫的天敌被杀死,害虫 %~99.3 96),虫口减退率达到了75%。 平之下,这种有虫不成灾的良性循环 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用药量剧增又导 近年来,由于连年干旱及虫源地 持续了18 a之久。赤眼蜂停止生产、 致了防治成本的增长。有人测算过, 防治不力,导致油松毛虫又一次大面 释放后,近几年油松毛虫又开始大面 喷洒的农药真正作用于害虫的不足 积发生。2002’年发生面积达到了 积发生危害,2002年恢复赤眼蜂的生 喷药总量的20%,而其余的80%在污 6 O00hm2(包括两个矿柱林场),平均 产、释放工作,再一次发挥了赤眼蜂 染着空气、土壤、林木,在毒害着人类 有虫株率65.30%,虫口密度200头/ 生物防治的功效。 自身。这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 株,最高虫口密度达1 000头/株。虫 1历史教训 历史教训。 口密度之高,发生范围之广,已达历 灵丘县20世纪70年代末全县 2利用赤眼蜂防治综合效益 史之最,严重的虫情导致大面积油松 油松林面积1.87万hm2,占到林地面 1981年10月,山西省和原雁北 濒临死亡。在省、市两级森林病虫害 积的50%,其中国有油松林2 667 地区森防站决定在灵丘县建立生物 防治检疫部门和灵丘县林业局的大 hm2。自1974年油松毛虫发生以来, 防治车间,繁殖、释放赤眼蜂,改变过 力支持下,又恢复了人工繁殖赤眼蜂 面积逐年扩大,仅国有林1976受害 去单纯的化学防治。1982年在灵丘林 防治油松毛虫工作。这次采用了暗室 面积就达2 000 hm2。邓峰寺作业点树 场试验防治48 hm2,虫卵寄生率 散卵繁蜂新技术,共繁蜂4.20亿头, 高10m,胸径12 cm的树木有虫株率 66.45%,其中赤眼蜂寄生率43.10%, 防治面积273 hm2,松毛虫卵粒平均 100%,平均虫口密度600头/株。面 其他天敌寄生率23.35%。效果最为 寄生率52.60%,黑卵蜂等自然天敌 对如此暴发而来的油松毛虫,采用 显著的是石湖林地防治12 hm2,松毛 寄生率19%,卵粒寄生率最高达 1605、1059等剧毒化学药剂连续防 虫卵粒寄生率达99.30%,其中赤眼 93.30%,赤眼蜂最高寄生率65.40%。 治,在最初几年里确实起到了作用。 蜂寄生率61.20%,其他天敌寄生率 赤眼蜂同林内自然寄生蜂重新承担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油松毛虫此 38.1%。经过赤眼蜂防治后,虫口密度 起维护生态平衡、控制油松毛虫的使 起彼伏,年防治面积增加到670 hm , 由每株4.8头降至0.1头。石湖放峰 命。 愈防治发生面积和虫口密度愈难控 的成功经验,说明赤眼蜂在大同市的 综上所述,利用赤眼蜂防治油松 制,其危害危及到了毗邻的广灵县、 气候条件下也会有好的寄生效果。从 毛虫的效益有以下几点:一是不仅有 4.3药物防治和适期 公顷用药37.50 kg喷粉,杀虫率达86 量喷粉,效果达80%以上。此外,在成 1)幼虫期即孵化盛期(5月上 %以上;5亿/ml青虫菌液杀虫效果 虫期利用灯光诱杀效果良好。 中旬),油松新梢质脆尚未木质化,新 77.80%。在大面积防治中,采用5%马 3)采蛹。利用油松小卷蛾在老针 针叶开始长出叶鞘时,进行药物防治 拉硫磷100倍液,以每公顷112.5 kg 叶上化蛹的习性,进行人工采蛹,能 最为适宜。因为此时幼虫初孵化,裸 进行飞机喷雾,效果良好,平均幼虫 收到一定效果。采蛹时间在幼虫全部 露机会多,而且抗药性弱,用药量少, 死亡率可以达到9o%以上。灵丘县近 化蛹至成虫羽化之前,采下的蛹要及 杀虫率高,更重要的是能保护新梢针 几年来的防治实践表明,只要在幼虫 时烧毁。 叶免遭危害。经试验,50%杀螟松乳 期适时防治,效果是理想的。 (作者简介:李日.男.山西农业大 剂800倍液,杀虫率达95.2%~100 2)成虫盛期用2%杀螟松剂再 学毕业.山西省大同市长城山林场.高 %;2%杀螟松和5%西维因粉剂,以每 加5%西维因粉剂,以每公顷30 药 级工程师:收稿日期:2006-08-25) 当苎苎些兰 垒兰笺垒塑 FORESTRl,OF S N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