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盎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第l卷第1期 中药微量元素研究中若干热点课题 刘泳芳 (广东省人民医院合群门诊部,广州510080) 吴忠苏薇薇 (广东F-药学院药学亲.广州510224) 摘要 评进了当前中药徽量元素研究中的若干热点课题 i.擞量元素与中药品种、产地的美系l 2.截量 元素与中药性昧、1日经,功效的美系l 3.中药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f 4.中药内有机成分与{t量元素的 相互关系I 5.微量元素对中西药配伍的影响I 6.傲量元素的毒副作用.共弓f用文献29篇. 关麓词:中药,微量元素. 中药微量元素研究是当前中药研究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它不仅面广.而且层次深,进 展快。近几年来,国内每年都要召开大型的微量元素学术会议。1991年在洛阳召开了第三届 全国中医药微量元素学术研讨会,1992年在南昌召开了首届国际微量元素与食物链学术研讨 会,1993年在大连召开了第四届全国微量元素与健康学术会议,1994在重庆召开了第四届全 国中医药微量元素学术研讨会。这些活动对中药微量元素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就当 前中药微量元素研究中的若干热点课题作一评述。以析更多的人了解、关注井人到中药微量 元素的研究中来。 1微量元素与中药品种、产地的关系 中药内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与中药品种密切相关。不同种属的药材.在进化层次、遗 传特性、生长发育以及生理代谢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种屑不同,药材从土壤中选择性吸收 (主动吸收)各种微量元素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药材内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亦各不相同。 李向高等0 研究证实,不同种^参植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代谢也不同,其根中所含微量元素的 种类和含量有明显差异.而同种药材,由于具有相同的生长基因,因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 和聚集的微量元素在种类和效量上应有规律可循,这种规律性可作为中药品种鉴别的依据.近 年来作者利用微量元素对黄芩0]、麦冬口]、贝母“ 进行了品种鉴别,结果令^满意。 中药内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还与产地有关。这是由于药材在满足自身生长所需微量元 ● 素的同时,对土壤中所含的元索会有非选择性的吸收(也叫被动吸收)。这种吸收既取决于土 壤中某一元素的含量、物理化学性质.又取决于土壤水质、pH值、气温、海援高度、麓肥以 及降水量等自然环境因素。朱梅年等“ 报道,天麻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产地土壤中元素含量成 正相关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品种和产地对每一种药材内微量元素音量及分布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有 的药材,其内微量元素有含量及分布受品种的影响较大,受产地的影响相对较小。也有的药 材,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受产地的影响较大.但目前还无法清楚地知道某种药材内微 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受品种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受产地的影响程度又有多大,二者所占的H: ・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994 广东微量元索科学 第1卷第l期 倒各是多少。因此,今后有必要同时进行药材同种异地问和同地异种间徽量元素的比较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徽量元素与药材自身品种特性及产地的关系;弄清中药内徽量元素的含 量及分布是药材本身的吸收、聚集所致,还是环境引起的被动吸收。 研究微量元素与品种、产地的关系,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可利用徽量元素对中药品种 进行鉴别,在这方面我们已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药材与土壤间徽量元素 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探讨地道药材与非地道药材的地质背景及质量差异的本质。还可根据 药材具有聚集某种元素的能力,大力加强栽培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以提高药材中某种元素的 古量.有人建议“ 根据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在我国西北舍se多的区域发展黄芪等药材的 生产,在云贵含Mo、Co、Cu多的区域发展当归等药材的生产,在江浙含Fe、Mn、Zn多的 区域发展白术、太子参等药材的生产,并认为这是提高中药质量和疗效的一个有鼓途径。 ’ 2微量元素与中药性味、归经、功效的关系 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历来被用于指导临床用药,是中医药核心理论之一。但是决定 中药性味、归经和功效的物质基础和机理尚未被人们彻底了解。过去一直认为有机成分是决 定中药性睬、归经和功效的主要因索。近来有人认为微量元索与中药的性昧、归经和功效密 切相关.管竟环等” 提出,各种微量元素含量是决定植物类中药四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陈利 和 曾报道176种中药中Fe、Mn、Cu、Zn 4种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揭示了这4种元素与 药性之间的相互关系.陈芸等 埘近百种中药微量元素与其药性的关系进行了逐步判别分 析,建立了判别函数.黄寅墨等 探讨了75种植物药的归经与16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关系.张 根海[113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182种中药微量元素与归经的关系。陈广源“ 、蔡文婿“ 等探讨了馓量元素含量与某些功效药物(如补益药、抗癌药)的性味、归经和疗效之间的关 系.褚伟等[1 检测了72味l1类不同功效中药Fe、Mn、Cu、Zn古量,从徽量元素含量的分 布及其与超氧化物蛀化酶的关系.探讨了中药抗自由基的客观物质性,认为中药的治疗作甩 机理之一是通过调节微量元索与酶系统的关系进而调节机体平衡。卢思森等【” 对24种治疗 糖屎病中药的徽量元素含量分布及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吴忠等 对茶叶功效与微量元素的 关系作了探讨,认为茶叶功效与其内徽量元素有一定的关联。此外,中成药微量元素含量与 其疗效的关系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陈伟平等 曾对华佗再造丸中微量元素进行分析.结果 表秘,华佗再造丸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特疗效与其内微量元素含量密切相关. 3中药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 微量元素存在状态不同,星现出的药理作用、毒性大小、被人体吸收的程度都有很大差 异。因此研究中药徽量元索的作用,不但要考虑其含量高低,更重要的是研究其存在状态,只 有这样才能揭示微量元索作用的实质。 中药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并不仅仅是指微量元素在原生药中原始存在状吝,更主要的 是指馓量元素在单昧煎液和复方煎液中的存在状态.中药制剂一般采用水提工艺・当原生药 用永提取时,其内的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 葡萄糖聚合体以及纤维素分散于整个水提液中, 大量吸附同时被承溶出的徽量元素。高分子化合物可以对微量元素进行物理吸附,也可用一 N ,--COOH、---OH等基与微量元素成键形成化学吸附.此外水提藏中有许多低分子有 机物如有机酸、生钧碱、多元酚等。它们都有可能与微量元索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一无机化 合物混杂体系.徽量元素在水提藏中还可能存在多种氧化态。 ’6・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第1卷第1期 中药微量元素存在状态研究的内窑极为广泛。它包括原生药中微量元素的原始存在状态、 单昧药煎液及复方煎液中微量元素存在状态(溶解态与非溶解态、胶态与非胶态、有机态与 无机态、离子态与非离子态、络合态与非络合态、不同的氧化态),同种元素在不同中药中的 存在状态、微量元素存在状态对中药中的存在状态、微量元素存在状态对中药功效的影响等 研究内容.为了研究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首先要从复杂的混合体系中分离出傲量元素结合 物,这需要采用现代分离技术,如膜分离法、色谱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柱色谱、薄层色 谱、纸色谱、凝胶色谱等)、电泳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可采用配位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方法 确定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上述研究在国内尚处于发韧阶段.报道甚少““”】.但这方面的研 究将是今后中药微量元素研究的核心与关键. 4中药内有机成分与微量元素的相互关系 开展有机成分与徽量元素相互关系的研究,将从本质上揭示做量元素与有机物协同作用 的规律.井为从本质上搞清徽量元素与中药药效的关系提供依据。苏薇薇“ 报道.黄芩中总 黄酮与微量元素Ca、MR总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并认为Ca、Mg与黄酮类化合物在黄苓中是 以配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曹治权等0 提出了“中药有效成分新学说”,认为中药的有效戚分可 以是其中一种或几种成分,也可是其中的微量元素,但更可能是它们之间形成的配合物。许 多实验事实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佐证.人们在对中药药效的研究中发现,许多中药的水溶性戚 分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粗提品的药理作用也很显著,但随着纯度的提高,活性反而降低,其 原因可能与提纯过程中清除了微量元素有关。 有机成分与微量元素相互关系研究中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合成一类新型药物,即有机分成 与微量元素的配合钧.目前报道的这类药物有:黄芩甙与Cu(1)、Zn(I)的配合物【 、大 黄紊与Cu(I)的配合物 ]、黄芩紊与Cu(I)、Zn(I)、Ni(I)、Al(1)的配合物‘“]、 瑞香紊与Cu(I)、Zn(I)、Al(I)的配合物” 、青藤碱与Cu(I)、Zn(I)的配合物 、 桷皮紊与zn(I)的配合物“ ,它们都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 5微量元素对中西药配伍的影响 某些中西药相互配伍应用,可能会导致药效降低或产生毒副作用。中药内含有程度不同 的微量元素,当其与西药配伍时有可能产生络合物或整合物而使药效降低或产生副作用。因 此中西药配伍同用时.应研究微量元素对药理、毒理的影响,以保证合理用药.台ca 、MR 、 Fe 丰富的中药,不能与四环紊类抗菌素配伍同服.因为四环紊族药物的分子结构中台有酰胺 基和多个酚羟基,具有络合力,两类药同用,则形成难溶解的络合物,吸收减少,药效降低. 若与异烟肼同用,可因金属离子与肼类反应生成螯合物,难被肠胃吸收.药效降低.台ca 丰富的中药,若与强心甙同服,可因两者均具加强心肌收缩力.抑制Na K ATP酶的作用. 而增强了强心甙的作用或毒性,应引起注意。甘草具有“贮钠排钾”的作用,甘草及其制荆 若与洋地黄强心甙同用,可使K 减少而提高心脏对强心甙的敏感性,而引起中毒.凡台K 较多具利尿作用的中药如木通、夏枯草与具有留钾作用的利尿西药安体舒通配伍同服,可造 成高血钾的副反应。微量元素对中西药配伍的影响,今后应作为临床药学的重要方面加以深 入研究。 6微量元素的毒副作用 各种中药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如Pb、cd等,有必要对这些元素加l;l研 一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994年 广东散量元素科学 第1卷第1期 究.Pb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Pb对遣血系统有毒害,可导致贫血、红细胞生成减 少;PIo易引起慢性肾损伤,导致蛋白尿、糖尿病}PIo对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毒性,可导致四肢 神经麻痹,永久性脑损伤,大脑、皮质萎缩或脑积水}Pb对人的生殖过程也有危害,它阻碍 胚胎、发育 .对于Pb的毒性机理,普遍认为是其抑制了生物体内多种酶的活性.也有人认 为,Pb诱发组织脂肪酸的改变及增加脂质过氧化是其产生毒性的主囡.Cd对人体的危害也极 大,cd的毒性是由体内各种含琉基的酶系统被抑制丽引起的。Cd可引起慢性肾损伤.还可射 起高血压[1-].此外Cd还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潜在危害。目前东南亚国家对入口 中药材及中成药内Pb的含量有限量标准,一般要求不超过20XlO一,对Cd的含量尚无限量 标准.各种中药内有害元索的含量是多少,目前尚不清楚。有待于今后系统全面地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向高.帅耋|.人参、西洋参、人参三七中无机元素的比较.中草药.1986 (1。】t 10 2苏羹羲.是患.利用K、 鉴荆正品黄芩的二维模式识剐方法探讨.中药材.1991.(12),18 3是惠、苏羲鞭.睬继慈.中药麦冬的=维TE模式识荆鉴定.中药材.1994.H’一16 4是惠.苏鞭羹.都小璩.TE模式识荆法在贝母鉴别分类中的应用.全国中药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3: 99 5来棒年.任永全.天麻中微量元素的潮定厦鉴定意义.微量元素.1984.试刊号t 19 6御皱.昧亚雄.中药栽培与微量元素初探.徽量元素.1991.增刊t 118 7管竞环.李恩宽.薛莎等.植物类中药四性与无机元素关系的初步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0(5)・ 4O 8冻利和.中药药性与四种徽量元素美系的探讨.微量元素.1990:(2】t 48 9昧差.妻跃薪.麓量元素与中药药性的逐步判别分析.数理医药学杂春.1993.(1,,5I l0黄寅墨.褒久荣.石倥英辞.中药归经与微量元素古量美系研究.微量元素.1991.增刊,61 ll张棍海.中药微量元塞分析方法的探讨.数理医药学杂末1993.(4) 54 l2陈广裰.凌一按.曾振兴辞.复脉系列诸方的功能与微量元素的关系一微量元素.1990.(2),43 l3蔡文婿.董彩盒.宁文金等.四种中药补益药对步精盎精藏质量、精装悴及血章帛音量的髟响一麓 量元素.1991.(3)I 35 l4格伟.徐涪.饲譬辟帙与中药抗自由基作甩关系分析一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3.(4)一25 l5声思森、柴巍芳.慢蚌搏辞.常用治疗糖屎病中药微量元素音量厦其临床意义的探讨.麓量元素与 簋康研究.1993..特刊一49 l6曼患.康长 .林虹等.茶叶功效与其内微量元素关系的探讨.广东医药学院学报,1994.(1), 38 17陈伟平.来柏华.吴忠辞.华佗再造丸中微量元素与疗效关系的探讨一中药材.1994.(s) l8董方育.李日海.胡茁等.当归补血溺"t'mJk元素存在状卷与生绚活性关系的研究.麓量元素与健 康研究.1993.特刊t 52 19刘现.颤锋.周翎.八珍溺微量元素的煎出率及对比研究.微量元素.1991.增刊,67 20苏羹羹.黄芩中总黄帛与c且、Mg尊量的相关性丹析.广东药学.1992:.(1't 23 2l曹治权.房咱.对中药有机化学成丹研究的新思考.微量元素.1991.增刊,37 22房嗡.胡遗遭.李晓军等.黄苓甙及其锅、擗配台物对超氯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微量元素.1991一增 刊I 45 23汪昱然.孙作民.房咱.太黄素锅配台物的台成及其抑首活性.微量元素.1991一增刊,46 24吕卫明.房’靠.唐章益辞.黄芩素与铜 擗 镍 铝相互作用的研究.微量元素.1991.增刊,47 25孙作民.寥莉琦.房’靠辞.瑞番素与锅、锌、铝二元体系PH电位法研究.麓量元素.1991一增刊 ・8・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994蓝 _48 广东傲量元素科学 第1卷第l期 26庞志功.臣宝骐.中医药徽量元素的化学摸拟物质研究报告.徽量元素.1991.增刊,58 27洪晓华.强紊俊.贝自英.桷皮素锌配合物的制备.微量元素.1991.增刊-49 28陈谤主编.微量元素与健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6S69 29赵永葡.硒与镉的拮抗作用.微量元煮.1987.( -5 Review of Hot Topics in Study on Trace Element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Liu Yongfang (People Hospita]of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080) Wn Zhong,So Weiwei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224)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hot topics in study on trace element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which compises six aspects.relationship between trace elements and variety and habitat of Chinese herbaI medicine.relationship between trace elements and odour,taste,ehanneh and action of Chinese herhal medicine.the existing state of trace elemens io Chinese herhaI medicine。mutuali of trace elements and organic components i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fluence of trace elements on compatibility of medicines,side effects of tl'ace elements. Keywords:Chinese herbaI medicine,Trace elements.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