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4・ 吉林医学2011年2月第32卷第5期 64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诊疗分析 王海鹰 (辽宁省盘锦市第四人民医院普外科,辽宁盘锦 124000) [摘 要] 目的:提高早期胃癌诊断,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方法:总结64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染色胃镜检 查显著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黏膜内癌26例仅1例淋巴结转移,黏膜下癌38例,5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3.16%。随访时间5 年,黏膜内癌患者5年生存者25例(96.15%),黏膜下层患者5年生存者34例(89.47%)。结论:染色胃镜检查法是早期胃癌确诊 的重要手段;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式治疗早期胃癌。 [关键词]早期胃癌;染色胃镜;淋巴结转移 1962年,日本胃肠内镜学会首次确定早期胃癌(EGC)的 定义:肿瘤组织局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不论是否伴有淋巴 结转移。EGC根据浸润深度分为胃黏膜内癌与黏膜下癌,病 理分为I型(隆起型)、Ⅱ型(表面型)、Ⅲ型(凹陷型)和混合型 (以上各型的混合),其中Ⅱ型又分为Ⅱa型(表面隆起型)、Ⅱ b型(表面平坦型)和ⅡC型(表面凹陷型)三种类型。黏膜内 癌淋巴结转移极少见,黏膜下癌易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不 良。现探讨早期胃癌的恰当手术方式。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35— 78岁。其中45~6O岁有38例,占59.38%,为高发年龄组。胃 黏膜内癌26例,黏膜下癌38例。肿瘤长径0.1~5.5 cm,其中 ≤2.0 em 21例,>2.0 em 43例。 1.2方法:本组患者术前均行胃镜检查,被随机分成两组:普 通胃镜检查和染色胃镜检查。普通胃镜组31例,染色胃镜组 33例。普通胃镜组:常规胃镜操作并行黏膜活检。染色胃镜 组:插入胃镜冲洗胃腔,送人喷洒导管喷洒美蓝lO~15 mJ,将 胃黏膜染色,然后用纤维胃镜检查观察,对可疑部位定点活 检,标本病理送检。 1.3手术方式:26例胃黏膜内癌25例行胃部分切除术,1例 行D1根治术。黏膜下癌38例中,D2根治术21例,Dl根治术 17例。 2结果 2.1 64例早期胃癌常规胃镜检查3l例,诊断符合率87.5%. 染色法胃镜检查33例,诊断率符合率98%,两者有显著的统 计学意义(P<0.05)。 2.2本组患者26例胃黏膜内癌,1例淋巴结转移;黏膜下癌 38例,5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3.16%。本组患者均经手术 治疗,痊愈出院,随访时间5年。26例胃黏膜内癌5年生存者 25例(96.15%),38例黏膜下癌的5年生存者34例(89.47%)。 3讨论 内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我们通过本组病例发现,染色 胃镜可以显示一般胃镜检查不易发现的病变,染色胃镜对胃 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优于普通胃镜…,生物染色胃镜能 清晰显示病灶形状、大小,观察浸润深度,发现微小癌灶,更准 确的进行病理活检,大大提高了活检阳性率,对手术切除有着 重要的指导意义。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着胃癌的预后,也是手术方式 选择的重要依据。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病 灶大小有关 】,随肿瘤浸润程度的加深,淋巴结的转移也会增 加。胃黏膜层没有毛细淋巴管,故黏膜内极少有淋巴结转移, 而黏膜下层淋巴管较为丰富。一组EGC患者采用D2淋巴结 根治术的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黏膜内癌中仅1.8%一50%有 淋巴结转移,黏膜下癌10%~25%有淋巴结转移 3 J。本组患 者黏膜内癌26例仅l例淋巴结转移,而且肿瘤直径在2.5 em; 黏膜下癌38例,有5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3.16%。对本组 资料分析发现,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是肿瘤浸润深 度、大小、分化程度等。D2根治术目前是胃癌的标准性手术, 但易出现手术合并症,术后有明显的生活质量下降,故当前早 期胃癌有缩小手术范围的趋势,缩小手术用于治疗有选择的 黏膜内癌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通过分析本组资料,我们 认为,浸润深度为黏膜层、肿瘤直径在1.0 ca以下或组织学类 型为高分化的,可施行胃部分切除术,肿瘤直径>2.0 cm,可行 Dl根治术;黏膜下层、肿瘤直径在2.0 cm以上或组织学类型 为低分化的EGC,由于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行D2手术。即 使是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判断为阴性的早期胃癌,有学 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发现仍有24%的患者存在 肿瘤淋巴结微转移,这意味着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远高 于常规病理检查获得的数据 】。早期胃癌有淋巴结微转移的 可能,故实施缩小手术必须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4参考文献 [1]徐雷鸣,陈惠芳,李定国.对照比较放大染色胃镜与普 通胃镜检查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内镜杂 志,2005,l1(2):121. [2] 田大宇,胡 祥,袁 波.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21(7):504. [3]Shimoyama S,Seto Y,Yasuda H,et a1.Concepts,rationale,and current outcomes of less invasive surgical strategies for early gastrle cancer:data from a quaer——century of expe ̄ence in a single institu・・ tion[J].WorM J Surg,2005,29(1):58. 吉林医学2011年2月第32卷第5期 ・955・ [4]Maehara Y,Oshiro T,Endo K,et a1.Clinical signiifcance of oe— cult micrometastasis lymph nodes from patients with early gastric can一 cer who died of fecurrence[J].surgery,1996,119(4):397—402. [收稿日期:2010一I1—19编校:张晓蕊] 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在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术中的应用 雷艳鸣 (广东省珠海高新区唐家湾医院,广东 珠海519080) [摘要] 目的:探讨对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应用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引产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瘢痕子宫中 期妊娠者35例(观察组)和同期正常子宫妊娠引产者35例(对照组),行米非司酮150 mg,口服依沙吖啶i00 mg,羊膜腔内注射。 观察两组患者宫缩发动时间、总产程、胎盘、胎膜娩出情况、产后出血量及成功率情况比较。结果:两组引产宫缩发动时间、总产 程、胎盘胎膜娩出情况、产后出血量及成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应用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引产并非绝 对禁忌。 [关健词】瘢痕子宫;中期妊娠;米非司酮;依沙吖啶;引产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的提高,随之出现较多瘢痕子宫妊 表1两组引产效果比较[例(%)] 娠者要求引产,如何选用瘢痕子宫妊娠引产的最佳方法,从而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母体的再次创伤,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高 度重视。我们在选择病例,细心操作和观察下,对35例瘢痕 子宫中期妊娠要求终止者施行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引产结 果,报告如下。 表2两组宫缩出现时问、总产程及产后出血情况比较( ±s)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9月~2009年9月我院共收治中期妊 娠引产249例,其中瘢痕子宫妊娠35例,占同期引产的 14.O5%。将35例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者设为观察组,年龄 注:与对照组比较J1)>0.05 2l~35岁,平均(26 4-3.1)岁,孕周16—27周,距前次剖宫产时 间2—9年,随机抽取同期正常子宫中期妊娠引产35例作为对 2.3不良反应:未出现宫缩过强、过频情况。两组均未见软 照组,年龄20 38岁,平均(27 4-2.3)岁,孕周到l7 27周,两 产道裂伤及感染发生。 组年龄孕周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常规检查心、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出凝血 3讨论 时间、B超下胎盘定位。排除前置胎盘附着于瘢痕部位。空 3.1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安全性与可行性:近lO年以 腹顿服米非司酮150 mg,并同时行依沙吖啶100 mg羊膜腔内 来,我国剖宫产率逐渐上升,有些医院已超过70%,过高的剖 注射。术后向患者交待引产注意事项,严密观察注药后一般 宫产率使疤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人数增多。根琚专家的经 情况,体温、脉搏、血压、宫缩出现时间,一旦发生宫缩,密切观 验,瘢痕子宫妊娠在严密观察下引产、催产是可行的,尤其是 察宫缩的性质、强度腹形及疤痕部位有无压痛、分娩时间、出 中期引产其安全性较为肯定 。疤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应用 血量、软产道裂伤、胎盘胎膜娩出情况。 最多的是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但患者出现宫缩时间较长、 1.3引产效果判定…:完全成功:胎儿及胎盘完全娩出;部分 疼痛程度较重、总产程长的缺点。对于瘢痕子宫特别是第一 成功:胎儿自然娩出,少部分胎盘胎膜残留,两者之和为成功 次剖宫产宫颈无扩张的病例情况更为严重。本组瘢痕子宫米 率;失败:口服米非司酮注射依沙吖啶后72 h仍未排出。 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引产成功率为100%,其宫缩出现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 检验。 出血量及总产程均与正常子宫中期妊娠引产者无显著性(P> 0.05)。引产成功的原因是米非司酮能够使宫颈软化扩张,腹 2结果 痛程度减轻,易为患者接受 】。依沙吖啶引产,能刺激子宫收 2.1两组效果比较,见表1。 缩,作用于胎儿,使胎儿坏死,胎体浸软。中期妊娠胎体尚未 2.2两组宫缩出现时间、总产程及产后出血情况比较,见 发育成熟,胎体较小,产道对胎儿的阻力相对较小,易于分娩, 表2。 不会引起疤痕处破裂,子宫下段剖宫产,横切口基本上沿肌纤 维切开,对平滑肌的结构、功能影响较小,即伸展性无明显影 响。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胎膜残留清宫率略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