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本文在分析和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改进和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 成因分析 应对策略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把他们培养成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拥有丰富知识和掌握扎实本领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是一项十分重要、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1.大学生的政治观基本正确,政治理论认识不深刻。大学生对中国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信心,对党和国家发展的前途和趋势普遍看好,对改革开放充满信心,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党的方针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钻研。可以这样说,相当多的大学生缺乏政治理论素养,对政治理论认识不深刻,甚至在政治价值取向上出现了明显的功利化倾向。
2.大学生对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的认识较为模糊。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正确的。他们注重事业、立足奉献,自强进取、诚信交往,但不满足于现实生活,且对未来无所适从。他们思想实际,愿意为社会做贡献,又要求有所索取,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仍然很重视金钱和地位。这说明了大学生对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的认识较为模糊。
3.大学生乐于进取,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能力较差。随着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已经敏锐意识到,市场经济既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风险和压力,有许多大学生对艰苦奋斗,追求主义持不确定态度,很少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是友好合作关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成因分析
1.当代大学生是同改革开放一同成长起来的跨世纪青年。他们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受经济利益重组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取向发生了偏差。
2.从大学生价值观上看,当代大学生逐渐学会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但当他们把认为正确而同实际并不完全符合的认识坚持下去时,就会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波动性、随意性和从众性。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西方堕落腐朽的文化思想。当代大学生由于是新生代,未曾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练,于是很容易接受这些思想,表现为过分关注自我,缺少艰苦奋斗精神。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是通过课堂教学,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二是营造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三是
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四是通过军训、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五是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六是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方式。
2.根据大学生特点和时代特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是以正确的理论武装青年,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二是审时度势,强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三是充分关心大学生的利益,增强大学生思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围绕中心工作,引导大学生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五是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服务奉献意识。
3.注重艰苦奋斗精神培养,提高大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艰苦奋斗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培养是一个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的系统工程。作为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开展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贯穿各项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教育;三是从日常生活教育中加强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的养成教育。四是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的意志和品格。
4.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生完善人格和高尚情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风貌,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就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他们进行帮助。
总之,高校只有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自身价值实现的理想追求以及社会群体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期望等方面清楚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才
能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星期.论强化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