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信息技术与班主任工作

信息技术与班主任工作

来源:世旅网
信息技术与班主任工作

——小议论如何指引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摘要: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整个世界的

进步。教育的步伐也因信息技术的推动而加快。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作为处于求知欲旺盛阶段的中学生们,面对网络,他们如鱼得水,同时又酿造一例例让人心痛的教训。班主任,教育工作者行类的普通一员,在时代革新的浪潮中,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客观的认知,并且要尝试多种方法,帮助学生们正确的认识和使用网络。

关键字:引导 中学生 正确 网络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借助于网络。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可以通过网络购买物品,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等等。总之,信息技术带来的生活便利真的是数不胜数,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受益者。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是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每周学生们都可以上两节左右的信息技术课。这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更为他们充满求知欲的心灵增添新的力量。但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也是如此。这把双刃剑,可以为我们一路披荆斩棘,清扫前进路途上的一切障碍;同时也会有伤害我们的可能。网络普及的同时,给处于花季的中学生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也酿造了一个个因网络而引起的悲剧。李某,男,高一学生。父母尝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对其期望过高,因此李某心

1

理压力很大,每逢考试都会有恐惧感。考试前、考试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症状,记忆再现困难,看到题目,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住紧张情绪,因此考试成绩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黄某,男,高一学生。椐了解初中时有逃课上网的现象。进入高中后,上课时嗜睡,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不合群,不善言语,还时常神情呆滞,有烦躁易怒等不良现象,厌学;中午、课外活动时间在学校找不到其身影,晚上有夜不归宿的现象。2006年1月26日,平度市法院开庭审理的一起团伙抢劫案中,5名被告人中有4名是未成年人,最小的刚满15岁。经过审理查明,去年8月21日,这5人在网吧上网打游戏,钱花光后被撵了出来。16岁的小杰就提议抢劫,得到其余4人赞同。他们经过预谋,当晚结伙来到郊区的一条公路上,将下班经过此地的王某殴打后抢去手机一部、现金700余元。法院对这5人分别判处1至两年不等的有期徒刑,4个未成年人当场都流下了悔恨的泪水。这一个个故事让我们触目惊心。作为一名班主任,该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呢?

作为班主任,在引导学生之前,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端正我们关于网络的一切认知,客观公正的评价网络的存在。网络是科技进步的成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们不应该因为它必然带来的 负面效应而将它一概否定。,这种认知是愚昧的。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育者,这个职业所肩负的使命,需要我们应当具备先进的思想及教育理念。如此,才不会误人子弟。明确网络是科技进步的结晶是很有必要的。确立好观念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引导学生正

2

确有效的使用好网络,获益的同时远离危害。一方面是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中学生们,一方面是利害兼具的网络猛虎。我们到底该怎样才能引导好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

首先,在学生中普及网络利害知识。

在网络已经普及的今天,即使只有小学文化的人,也能够灵活的使用网络。比如:QQ聊天,在线搜索观看影视作品等等。人性化,简单的操作软件,不要求人们具备很高深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一样可以在网络的海洋里自由的畅游。正是这个给我们很多趣味的网络,让部分中学生走上了人生的歧途,关键在于学生只知道尽情享受网络带来的乐趣,而没有自我保护意识,远离网络的危害。作为班主任,有必要在平时的生活点滴中向学生们普及有关网络利与害的知识。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便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班主任们可以充分的利用这段完整而充裕的时间,收集相关材料,精心安排。通过一系列具体而生动的例子,让学生耳濡目染,体验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与进步,同时也清醒的认识网络会给他们带来的种种诱惑与考验,避免误人生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伤人伤己。同时,在班内开展有关网络利弊的主题辩论赛,让学生们在主动收集论据资料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网络这把双刃剑的威力。通过一系列由老师指引,学生亲历参与的活动,让学生真真实实的感受网络,区分利与害,树立正确有效的网络观念。远离网络不良资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从行动上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树立正确的网络认知之后,我们所要做的是从实际行动上指导学

3

生。每周的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可以尽情的和网络来一次亲密接触,但大多数学生所关注的网络内容和学习没有多大关联。据权威网站调查数据:我国网民人数达到3370万人,《南方周末》2001年发表的《谁在用互联网》一文的资料显示,42.6%的网民是在校学生。另外本人组织了本班的全体学生进行了“上网情况问卷调查”,调查显示38.2%的学生会在课外用2至3个小时上网。他们上网主要做些什么?我们看一下网站的统计数字所做的搜索关键词排行榜,列出前15位排名是:OICQ、MP3、拉登、塔利班、世贸大厦、色情、图片、聊天室、性、游戏、贺卡、手机、联众、美少女、网易、(数据来源于2001年7月至2001年11月的排行榜抽样<累计25天>),由此可知,色情、交流、娱乐是他们所关心三大热点。作为班主任,我们该怎样从具体行动上指导学生有意义的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呢?具体做法如下:

1,主动为学生提供一些积极,健康的网站。将这些文明健康的网站资源普及到学生中间,为他们的网络活动提供一些可靠的信息资源。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阻碍网络不良的信息来源的作用。

2,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课内和课外上网计划。以填表格的形式规范学生每周使用网络的大致情况,让学生对自己使用网络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自我了解。可以周期性的交由班主任检阅。 3,每周或者以月为单位制定一个与网络有关的主题。如“中学生使用网络情况调查表”,交给学生做为课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

4

4,时常开展一些有关网络的学习活动。如:组建兴趣小组;开辟有关网络的课堂专栏,如“电脑万事通”,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先进的经验,或者小窍门和大家分享,实现电脑知识的资源共享,激发学生学习型使用电脑的兴趣。总之,尽一切可能设定有关网络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积极有效的发挥网络这项新技术的积极作用。

再次,做好家校联系,实行家校生三位一体的模式,共同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网络情操。

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征途上,光靠班主任一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应当形成一个家、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模式。一方面,学生是主体,在提高他们的认知和自我防范力的同时,班主任有责任和义务去建立家校之间的桥梁关系,以此来巩固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固定的电话家访,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可以更好的将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真实呈现。结合我自身经验,我所带的班级,有一名学生的父亲长期跑运输,在家时间很少,母亲在超市上班,自然对他的监管时间便少了。于是他渐渐养成了逢周末放假,便想办法去网吧的习惯,学习成绩自然渐渐下降了。我于是定期每周五定时联系家长,并且要求该生到家后,用其母亲的电话告知我已安全到家,这样教师与家长合力,渐渐对他起了约束作用,课后我又专门找他谈心,讲明沉迷网络的利害,并要求他将每周的上网频率记录下来,以此来帮助其渐渐摆脱长时间泡网吧的不良习惯。

5

另外,还可以尝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的办法,帮助他们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对网络产生依赖心理的学生,大多兴趣单一。网络游戏和聊天,或在线看影视片,是他们主要的网络活动形式。这些充满娱乐性的网络活动项目,即使成人如果缺乏控制力,也会不知不觉沉湎其中。作为办主任,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在日常的班级管理活动中,用智慧的眼光关注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采用积极的措施培养和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位学生都有他自身的优点所在。教师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积极的鼓励每一位学生,及时捕捉他们智慧的火花,重视他们的兴趣,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明确自身的价值,让他们觉得“原来我也可以”“原来我也很优秀”。以此来激发他们生活学习的兴趣,并使兴趣多样化,从而杜绝单一沉迷网络的现象。

就此结合笔者自身经验说一则实例。学生A性格活泼开朗,头脑灵活,但是成绩总是上不去。经过了解,得知其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每逢过年回家一趟,平时所给予的关怀,只能通过金钱来表达,所以A在班级中属于比较富裕的一类。开学没多久,发现A周末喜欢去网吧消磨时间,家长是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根本管不过来,也管不动。事后,我找A进行了一两次长谈,推心置腹的和他陈述迷恋网络的危害。A生表面上很诚恳的接受了我的教育,但是事后是否能真正做到,我不得而知。果不其然,接下来几个星期,其他学生向我汇报说,A又经常周末出没于网吧。到底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A走出网络的包围。很偶然的一次机会,在班上统计学生基本信息资料的时候,在兴

6

趣爱好一栏,A没有写上网,反而写上了篮球,另外结合班里大多数男生兴趣爱好一栏大都写有篮球,我想或许可以在班级内部组建两只球队,发展学生积极的兴趣爱好,同时也可以帮助A转移兴趣。由于A球技不错,一度成为班级内两只球队的争夺焦点,课余经常可以在篮球场上见到A的身影。之后,我趁热打铁,多次找他谈心,谈兴趣爱好,谈学习,谈生活,陈述网络利弊,恢复他对学习的信心,帮助他制定新的学习目标。当然,A虚心的接收了,再也没有去过网吧。利用学生积极的兴趣和网络的诱惑相对抗,帮助学生摆脱沉迷网络的危险,也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

在今天,信息技术和人们学习生活的结合是必然。中学生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有探索和求知的权利。作为老师,我们不需要谈网色变,不需要将网络束之高阁。当然,这样的行为也是不现实的,我们不能拒绝社会的进步,但是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们正确的认知和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让他们即使有一天远离家长和老师的保护,依然可以独自傲立于充满诱惑与美好的社会,自主选择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因素,帮助自己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导论(第七版) 作者:(美)阿姆斯特朗 ISBN:7300078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2,计算机文化(原书第8版) 作者:吕云翔 ISBN:71111960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3,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 作者:王素荣 ISBN:780230238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