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与全球价值链地位
——基于Koopman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标的研究
目录
一、引言........................................................................................................................ 3 二、理论机制................................................................................................................ 5
(一)消费............................................................................................................ 5 (二)生产............................................................................................................ 6 (三)生产分割与模仿........................................................................................ 7 (四)跨国公司的最优GVCs布局.................................................................... 8 (五)跨国公司的GVCs布局与一国的GVCs地位 ....................................... 9 三、经验检验.............................................................................................................. 10
(一)计量模型与指标说明.............................................................................. 10
1. 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标(GVC_Position) ............................................. 11 2.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IPR) .......................................................... 12 3. 国家综合资本禀赋(Kend) ................................................................ 14 4. 行业综合资本密集度(Kint) .............................................................. 15 5. 贸易开放度(topen) ............................................................................ 16 (二)计量方法与结果分析.............................................................................. 18
1. 基本回归结果......................................................................................... 18 2. 稳健性检验............................................................................................. 19 3. 内生性处理............................................................................................. 20 (三)对知识产权保护影响途径的进一步考察.............................................. 22 四、研究结论.............................................................................................................. 25 参考文献...................................................................................................................... 26
1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知识产权保护与全球价值链地位
——基于Koopman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标的研究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存在国家间知识产权保护差异的跨国公司生产分割模型。知识产权保护的欠缺会导致跨国公司面临产品被模仿的威胁,跨国公司不得不减少向东道国转移的生产环节的复杂度和数量,以便于在利用当地低成本优势的同时,尽量保持自身的知识产权优势,在宏观上则表现为东道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较低。本文利用Koopman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标对理论分析结论进行了计量经济检验后证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加强能够提升东道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在高收入国家,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其间接增加值出口比重的上升和出口中外国附加值比重的下降是同时发生的,而对于中低收入国家,则主要通过间接增加值出口比重的上升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fferences between countries of multinational production segmentation model. Lack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will lead to multinationals facing the threat of product to be imitated, multinationals have to reduce the complexity and number of production processes transferred to the host country in order to take advantage of local low-cost advantage in the same time, try to keep their ow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dvantage is manifested in the macro global value chains lower status of the host country. In this paper, Koopman global value chain position indicators theoretical conclusions of the econometric examination proved that strengthening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an enhance the global value chain position of the host country.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reducing its indirect value added export proportion rising and export value of foreign proportion occur simultaneously, and for middle-income countries, mainly through indirect export share of value added the rise of global value chains to achieve promotion status.
Keyword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global value chain position; multinational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全球价值链地位;跨国公司
2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一、引言
各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差异对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和全球贸易格局的演进具有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较低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阻碍了跨国公司对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但在当前全球价值链分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国际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而且这些直接投资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高科技产业部门,直接推动了发展中国家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的上升。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发展中国家高科技产品出口中所包含的国内增值并不高。因此,跨国公司仅是将增加值较低、技术水平较低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完成。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影响了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分割和直接投资行为?如何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布局和东道国的分工地位?本文试图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这些问题作出系统解答。
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限制了模仿者的市场进入,知识产权保护度的提升会降低东道国本土企业的模仿速度,吸引跨国企业扩大在东道国的生产规模(Helpman,1993;Lai,1998;Yang and Maskus,2001;Markusen,2001;Park and Lippoldt,2005;Mathewa and Mukherjeea,2008;Awokuse and Gu,2010;Branstetter et al., 2011)。不仅直接投资,南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还能促进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的出口和技术转移(Ghosh and Ishikawa,2013)对东道国产业的扩张、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Smith ,2001;Branstetter et.al,2006;Ivus ,2010;Branstetter和Saggi,2011;Tanaka and Iwaisako,2013)。
知识产权保护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 (Nunnenkump and Spatz,2004;Bilir,2011):诸如服装、纺织、采掘加工、电子装配制造等复杂度较低的行业更注重东道国市场的潜力和要素等经营成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比较低 (Kalande,2002);研发成本高、产品生产技术复杂度高、难以被模仿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依赖性并不明确(Markusen,2000);而生物制药、化工、软件等研发成本较高、产品技术复杂度含量较低,技术模仿、扩散成本较低的行业,对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依赖程度较高。Tatjana(2014)利用德国跨国企业海外投资与经营数据,运用倍差
3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法检验了知识产权保护对跨国企业海外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对德国跨国企业海外投资广度(extensive margin)存在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会随着行业的技术复杂度上升而愈加显著。Lippoldt(2006)也发现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会吸引跨国公司将技术复杂度较高的产品生产转移至东道国。
知识产权保护还会影响到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的模式以及向东道国转移的增值环节。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薄弱阻碍了跨国企业在高科技行业的直接投资,导致外国直接投资从生产制造向分销转移(Javorcik,2004)。高研发密集度行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更高,那些计划将研发环节外包的企业会更重视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Nicholson (2007)通过考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FDI行业特点的交互作用对跨国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发现资本密集型跨国企业倾向于采用FDI而非出口、技术许可等国际化方式,以此来防止其所有权优势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薄弱的东道国遭受损害。Noailly and Ryfisch (2015)基于1200家环保科技行业跨国企业持有专利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越高,对跨国企业向其外包研发环节的吸引力越大。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和经营行为的影响与产品间分工背景下不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跨国公司会将对知识产权保护敏感的生产环节置于保护水平较高的国家,而将敏感度较低的生产环节置于保护水平较低的国家。这种生产分割布局会直接影响东道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如果一国具有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跨国公司将对知识产权保护敏感的生产环节置于该国,该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也会较高。本文即是在这一基本逻辑下构建理论模型,阐释知识产权保护影响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布局,进而影响东道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理论机制,并利用Koopman等(2010)构建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标和国际产权联盟公布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标进行经验检验。在控制了要素禀赋和贸易开放等因素以后,本文发现知识产权保护的提高能够促使跨国公司将更多技术复杂度较高同时也是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环节转移至东道国,提升东道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
4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二、理论机制
这部分建立一个“三国世界、两国生产”的模型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差异对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布局及其对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的模型。假设世界上有三个国家,跨国公司母国(发达国家N)、潜在的东道国(发展中国家S)以及作为跨国公司产品销售目的市场的W国。不存在范围经济,每家企业只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生产过程可以划分为一系列的生产任务(或者是生产环节),跨国公司可以在N国完成所有生产任务,也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者外包将部分生产任务转移至S国以利用当地的成本优势,但会面临当地模仿者的威胁。两国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差异,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而发展中国家的保护度较低。另外假定两国的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N国生产成本高于S国,即cN>cS。
(一)消费
进口国W的代表性消费者偏好于多样化消费,其效用函数为CES形式:
1Uqj
1n其中qj是产品j的消费量,n是差异化产品的种类,(0,1)是衡量产品间替代性的参数。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条件为Ipjqj,I是消费者的总收入。任
1n意两种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为1(1) 。给定消费者在所有差异化产品上总的消费支出E,消费者对产品j的需求为
qjEpjP1Apj
其中pj为j产品的价格,P是一般价格指数,且P由下式给定
Ppj11n11
5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这表明如果产品种类数量n足够大,单个厂商定价的变动不会影响到一般价格指数,AEP1可以看作是常数。但如果产品种类较少,则单个厂商的价格策略变化对一般价格指数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生产
跨国公司需要投入一系列连续的生产任务来生产产品,生产任务可以被看作是特定的生产工序或者零部件。这些生产任务(用字母x表示)按照复杂度从低到高均匀的分布在[0,1]区间内,每个生产任务的投入量均为1。假设单个生产任务的成本与其复杂度相关,任务x的成本为(1+x)c,其中c是最基础、最简单的生产任务的成本。当x=0时,其成本恰好为c。l为大于零的参数,l越高说明产品的总体复杂度越高。
当跨国公司在在母国生产并出口产品时,其生产成本可以写成
1CFC(1x)dxqc
110N其中FC是固定成本,cN是母国基础任务的单位成本,q是产品j的产量(为简单起见,此后的分析中均忽略下标j)。在CES消费函数假设下,跨国公司的最优定价为边际成本的加成,即
p1(1x)dxc
110N跨国公司的利润是销售额与其生产成本的差额(p=pq-C)。在出口模式下,跨国公司的利润为
E(1)AE1(1x)dxcN0111FC
显然跨国公司的利润与基础任务成本反向相关,即跨国公司的利润随着cN的提高而下降,因此企业具有将(部分)生产转移至低成本发展中国家的动机。由于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度较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面临被模仿的威胁。在最大化利润目标的驱动下,跨国公司将决定将何种和多少生产环节转移至东道国,以便于既充分利用当地的低成本优势,又尽力规避模仿者的威胁。
6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三)生产分割与模仿
在生产过程可以分割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为降低生产成本会将部分生产任务转移至低成本的发展中东道国完成。生产转移会使东道国当地企业了解产品生产技术,增加产品被模仿的风险,因此跨国公司只愿意转移复杂度较低的[0,q]部分生产环节,其余(,1]部分仍然在母国完成。
按照生产的时间顺序,跨国公司在母国完成(,1]部分的生产任务,将核心零部件出口到东道国,并在东道国完成其余[0,q]部分后,将成品出口至世界市场。
q越高说明东道国出口中的外国增加值比重越低。如果q®0则意味着跨国公司
只转移了最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东道国合作企业从事的仅仅是附加值最低的“加工贸易”活动。
对于东道国企业而言,模仿同样是有成本的,其大小和模仿企业能够了解到的关于生产信息有关——如果跨国公司只是将部分生产任务(复杂度较低的[0,q]部分)转移至东道国完成,则模仿者无法获得全部有关信息,模仿难度较大。假定模仿成本为跨国公司边际成本的q-1h倍(01)。显然随着q的增大,东道国当地企业了解的生产信息随之增加,当q=1时,东道国企业就可能了解生产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此时模仿成本是跨国公司边际成本的h部分。
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模仿者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假定模仿者以
的概率受到惩罚(01),罚金是其变动成本的一定比例f。显然受罚概
率越高,罚金比例越高,模仿者进入市场的可能性越低。本文用F=mf表示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假定模仿者Z的固定成本与跨国公司相同,则其的成本函数为
CZFC11010(1x)dxqcS
1在CES消费函数假设下,模仿者的最优定价可以写成
pZ111(1x)dxc
11S可以看出,模仿者定价与当地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跨国公司的生产分割策略密切相关:模仿者定价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水平(F)的上升而上升;且随着
7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转移的生产任务数量(q)上升而下降。这意味着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减少在东道国完成的任务数量来提高模仿者价格,阻止模仿者进入市场,但同时会提高自身的生产成本(此时更多的生产任务需要在成本更高的母国完成),跨国公司需要在阻止模仿者和降低生产成本之间做出权衡。
(四)跨国公司的最优GVCs布局
模仿者将在其边际成本低于跨国公司的情况下进入市场。在产品种类较小的情况下,模仿者的进入会降低总体价格水平P,迫使跨国公司降低价格,后者的利润受到挤压。为防止被模仿,跨国公司仅会将部分相对简单的生产任务转移至东道国,其生产分割决策(q点的选择)取决于生产分割模式下的利润与出口利润的比较。
简单起见但不失一般性,假定当跨国公司将部分生产转移至东道国时,固定生产成本将会按照在两国完成的生产任务比重进行分配,此时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为
CFFCcS(1)cN10(1x)dxq
1显然在生产分割条件下,跨国公司的变动成本由两部分组成,国内变动成本
(1x)dxqc和在发展中东道国生产的变动成本部分(1x)dxqc。此时,跨国公司的利润为
(1)Ac(1)c(1x)dxFC
(1)10110N1S11FFSN110为得到跨国公司的最优国际生产分割点,本文将跨国公司在母国生产并出口的利润和将部分生产任务置于东道国进行生产时的利润进行对比,只有当
FFCEFC时,跨国公司才愿意转移部分任务的生产地点。由
cS1cNFCFAF1ECFAEcN可得跨国公司的最优生产分割点为
11
*
KK22(1)K12K18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其中KcNcS1代表母国基础任务的相对成本。上式中,会随着的上升而上升,说明随着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跨国公司会将更多的生产任务转移至东道国完成。由于生产任务是按照复杂度从低到高排列的,上升意味着跨国公司对东道国转移生产环节的平均复杂度和附加值水平也是上升的,东道国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比重会随之上升。
(五)跨国公司的GVCs布局与一国的GVCs地位
在当前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价值链布局的背景下,其全球价值链布局会直接决定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在前面的理论模型分析中,跨国公司母国(N)向东道国(S)出口技术复杂度较高的核心零部件(生产任务中的[,1]部分),从而实现了对世界市场的间接增加值出口。而S国虽然向世界市场直接出口最终产品,但由于其出口中包含了大量来自N国的增加值,其能够获得的出口贸易利益只占其出口总额的一部分(生产任务中的[0,)部分)。为准确反映各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差异,Koopman 等( 2010) 构建了下面的指标:
IVGVC_PositionirLn1irEirFVirLn1Eir 该指标的基本思想是, 一国特定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反映在该产业作为中间品出口方与作为中间品进口方的相对重要性。如果一国处于上游环节, 它会通过向其他国家提供原材料或者中间品,参与国际生产。对于这样的国家,其间接价值增值( IV) 占总出口的比例就会高于国外价值增值( FV) 的比例。相反,如果一国处于生产的下游环节,就会使用大量来自别国的中间品来生产最终产品,此时 IV 会小于 FV 。该指标越大,表明一国在国际生产链上所处的位置就越高; 该指标越小,则表明一国在国际价值链上的位置越靠近下游。
从前面的理论分析可以推知知识产权保护差异影响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布局,进而影响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机制:对于东道国S来讲,随着其知识产权保护度的上升,跨国公司在该国完成的生产任务数量上升,该国出口中的FV会下降,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上升;对于跨国公司母国N来讲,S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度上升意味着N国的相对保护水平下降,跨国公司会将更多的生产任务转移至低成本的S国,在N国完成的生产任务减少,其间接增加值出口IV会下降,导致其全球价值链地位下降。
9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布局对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也可以用图1来直观的展示。图1中,横轴是能够间接反映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布局的指标——出口国国内增加值含量,纵轴是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标。两者高度相关:全球价值链地位较高的国家,其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含量也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分析结论。在下一部分中,本文将通过计量方法对理论分析结论做深入检验。
图1 全球价值链布局 vs 全球价值链地位
由上面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到本文经验研究的待检验命题。
待检验命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的国家能够吸引跨国公司将更多、更复杂的生产环节安排到本国完成,其全球价值链地位较高。
三、经验检验
(一)计量模型与指标说明
本文用下面的计量模型来对上述理论分析结论进行验证:
GVC_Positionitj01IPRitCTRLittiitj (1)
被解释变量GVC_Positionitj是i国第t年j部门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标。IPRit是i国第t年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CTRLit为控制变量,包括一国的综合资本禀赋(Kend)、行业综合资本密集度(Kint)和贸易开放度(topen)。t、i和itj分
10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别为时间效应、个体效应和误差项。
1. 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标(GVC_Position)
本文利用Wang等(2013)提供的全球价值链分解数据计算GVC_Position指标。Wang等(2013)运用总贸易核算方法将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2012)中40个经济体的35个部门(行业)的贸易流量分解为国内增加值出口(DVA)、返回的国内增加值(RDV)、外国增加值(FVA)和纯重复计算的中间品贸易(PDC)等四个组成部分。本文选取了2005-2009年38个经济体18个行业的数据1,每个时间点上共包含38*18=684个“国家-行业”配对的观测值,共计684*5=3420个观测值2。所涵盖的国家和行业如表1和2所示。
表1 WIOD数据库涵盖的经济体名单
国家名称 澳大利亚 奥地利 比利时 保加利亚 巴西 加拿大 中国 塞浦路斯 捷克共和国 德国 丹麦 西班牙 12
ISO代码 AUS AUT BEL BGR BRA CAN CHN CYP CZE DEU DNK ESP 高收入 1 1 1 0 0 1 0 0 0 1 1 1 本文包含 国家名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爱尔兰 意大利 日本 韩国 立陶宛 卢森堡 拉脱维亚 墨西哥 马耳他 荷兰 波兰 葡萄牙 ISO代码 IRL ITA JPN KOR LTU LUX LVA MEX MLT NLD POL PRT 高收入 1 1 1 1 0 1 0 0 0 1 0 1 本文包含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由于其他变量的数据可获得性的原因,本文的研究中并没有包含罗马尼亚和中国台湾两个经济体的样本。 由于本文后面使用NBER-CES数据计算行业综合资本密集度指标,而NBER-CES数据最新提供到2009年,因此本文计算2009年之后的DVASH数据。
11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爱沙尼亚 芬兰 法国 英国 希腊 匈牙利 印度尼西亚 印度 EST FIN FRA GBR GRC HUN IDN IND 0 1 1 1 1 0 0 0 1 1 1 1 1 1 1 1 罗马尼亚 俄罗斯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瑞典 土耳其 台湾 美国 ROM RUS SVK SVN SWE TUR TWN USA 0 0 0 1 1 0 1 1 0 1 1 1 1 1 0 1 注:国家按国家代码首字母升序排列,鉴于数据可得性和一致性,本文选取的样本排除“其他国家”这一组别。高收入国家取值1,否则取值0。
表2 本文经验分析涵盖的WIOT行业
WIOT代码 c01 c02 c03 c04 c05 c06 c07 c08 c09 农林牧渔 采掘业 食品、饮料和烟草 纺织原料及服装类 皮质、皮革和鞋类 木材及木材和软木制品 纸浆、纸张、印刷和出版业 焦炭、精炼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工品和化学品 行业 WIOT代码 c10 c11 c12 c13 c14 c15 c16 c17 c30 行业 橡胶及塑料制品 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初级金属及金属制品 其他机械和设备 电子及光学设备 运输设备 其他制造业与回收 电力、燃气及水供应 机械设备租赁和其他业务活动 2.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IPR)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是核心解释变量,体现一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总体水平。本文选用了国际产权联盟(Property Rights Alliance)发布的《国际产权指数报告》(2007-2014)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IPR)来衡量各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该指标从对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对盗版的惩罚力度三个角度衡量各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是国际产权指数(International Property Rights Index,IPRI)三个核心指标之一3。
国际产权指数(IPRI)构建采用了整体分级评分法,取值范围从0到10,其中10代表一国产权保护最强,0意味着一个国家不存在安全的财产保护。同样,IPRI的三个核心指标以及对应子指标取值范围都在0至10范围。在最终指 3
另外两个核心指标是:(1)法律和政治环境(Leg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LP),该指标在2013年以前的报告中是从司法独立、政治稳定和腐败控制三个维度进行测度,自2013年增加了对“法治”维度的度量;(2)财产权(Physical Property Rights,PPR),该指标是从财产保护、财产注册登记的时间长短和程序的繁琐程度、获得贷款的难易程度进行衡量。
12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数的计算中,每个核心指标下的子指标取均值,同样地,为了简化起见和客观性的原因,最后IPRI数值也是各核心指标的平均值。《国际产权指数报告》对各项指标做了标准化处理。由于各项指标和各级因素数据来源和标准不同,《国际产权指数报告》对于客观指标的原始数据均采用阈值法标准化处理。采用的计算公式为:
ìXmax-Xiüíý´10 X-Xminþ îmax其中,Xi是各国知识产权保护指数各项因子的原始取值,Xmax和Xmin分别
为各项因子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经过上述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数取值在0和10之间。
国际产权联盟于2007年首次发布《国际产权指数报告》,覆盖了70个国家的国际产权指数以及核心分项指标。随后,其发布指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2014年发布的指标覆盖面增加到了131个国家和经济体。指标的公布具有滞后性,每年的各项指标的计算是根据上一年度的初始调查和相关研究编制,而当年的初始调查应该是对再上一年度各国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和执法等状况体现,如2014年公布的数据实际上反映了2012年各国的实际情况。为了将IPR指数反映的各国实际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年份与WIOD数据相对应,本文实施了一定的调整,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IPR指数与WIOD数据年份对应调整
IPRI报告发布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实际反映IPR保护强度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对应的WIOD数据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图2展示了2005-2009年38个经济体人均收入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度也较高,两者显著正相关。
13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图2 人均收入水平与知识产权保护度
3. 国家综合资本禀赋(Kend)
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的解释,在产品间分工模式下,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专业化生产并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产品内分工(或者任务分工)的模式下,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专业化从事资本密集型环节的生产并出口产品,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只能专业化从事低端的、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其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含量也会较低。因此在计量回归中需要控制国家的资本丰裕度。
理论上,考察两国的资本丰裕度差异要看两国资本-劳动存量之比是否存在差异:如果(K/L)A(K/L)B则认为A国相对于B国为资本丰裕的国家。但该判定条件有效的前提是两国的资本和劳动都是同质的,而现实世界中这一前提并不成立,特别是国家间劳动要素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上述判定条件中还需要将劳动要素差异考虑进去,而劳动要素的差异主要源于教育、医疗和职业培训等人力资本投入的差异。为更合理地反映国家间的资本禀赋差异,本文定义“综合资本禀赋”为
Kendit(TKitHCit)/(TLit*AVHit)
其中Kendit为i国第t年的综合资本禀赋指标,等式右边的TKit为i国第t年的实物资本存量,HCit为i国第t年的人力资本指数,TLit为i国第t年的劳动投入量,也就是一国的劳动人口数量,AVHit是i国第t年的人均劳动时间(单位为小时)。所有的数据均来自PWT8.1数据库4。本文选取了2005-2009年的数据。 4
Feenstra, Robert C., Robert Inklaar and Marcel P. Timmer (2015),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he Penn World Table\" forthcoming i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vailable for download at www.ggdc.net/pwt
14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图3是高收入国家(用1表示)和中低收入国家(用0表示)综合资本禀赋指标的箱型图,指标经过了对数化处理。可以直观地看出,高收入国家的综合资本禀赋水平显著高于中低收入国家。
图3 不同收入分组国家的综合资本禀赋差异
4. 行业综合资本密集度(Kint)
与国家层面的综合资本禀赋相对应,本文还定义了行业层面的综合资本密集度②指标。从要素禀赋理论可以推知,给定一国的资本禀赋,行业综合资本密集度越高,则该国在该行业上的比较优势越弱,能够专业化生产并且出口的高技术生产环节越少。本文将行业综合资本密集度定义为
jKintitj(Kitj*HCitj)/(Lit*AVHitj)
其中Kintitj是i国第t年j行业的综合资本密集度指标,Kitj是i国第t年j行
j业的实物资本存量,HCitj是i国第t年j行业的人力资本指数,Lit是i国第t年j
行业的雇员数量,AVHitj是i国第t年j行业的人均劳动时间。Kint指标设计的一个重要假定是:在不同的国家,同一行业的综合资本密集度也是存在差异的。该假定显然比较符合现实的情况,以汽车工业为例,虽然在中国、美国和日本,汽车工业相对于农业都属于资本相对密集的行业,但综合资本密集度却在国家间存在差异,比如三个国家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工业机器人投入比例显著不同。
计算该指标时所遇到的基础数据可获得性困难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公布行业层面的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量数据,即便公布,也由于行业 ②
这里行业综合资本密集度是相对于(单个)生产任务的综合资本密集度而言的:在一个行业中,不同生产任务的综合资本密集度是存在差异的。
15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划分过于粗略而无法与WIOT中的行业进行匹配。因此本文不得不用美国NBER-CES提供的制造业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汇总计算各行业的实物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量并将之用于计算所有国家的行业综合资本密集度指标。NBER-CES制造业数据库采用了详细的NAICS行业分类,本文将之与WIOT的行业分类相匹配③。NBER-CES数据库提供数据的时间长度为1958-2009年,本文选取了2001-2009年的数据。。另一方面,难以获得各国分行业的人力资本指数和人均劳动小时数数据。但PWT8.1提供了各国总体的人力资本指数和人均劳动小时数,本文以此代替。总之,由于基础数据可获得性方面的限制,本文所使用的行业综合资本密集度指标实际的计算方法为
jjKintitj(Kusa,t*HCit)/(Lusa,t*AVHit)
利用上面的公式,使用替代数据计算的Kint仍然可以计算粗略反映国家间行业综合资本密集度的差异。图4是高收入国家(用1表示)和中低收入国家(用0表示)行业综合资本密集度指标的箱型图,指标经过了对数化处理。可以直观地看出,两组国家存在显著的差异:高收入国家的Kint指标,无论是最大值、最小值、中值、上下四分位数都明显高于中低收入国家。
图4 不同收入分组国家的综合资本密集度差异
5. 贸易开放度(topen)
杨珍增(2015)强调了贸易开放度(用一国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总值占国内 ③
本文采取了如下的匹配步骤:(1)将按1997版NAICS分类的数据转化为2002版NAICS分类数据;(2)将按2002版NAICS分类的数据转化为3.1版ISIC分类数据;(3)将按3.1版ISIC分类的数据转化为WIOT分类数据。
16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生产总值(GDP)的百分比表示)对一国出口中所含外国增加值比重的影响:随着贸易开放度的提升,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会显著上升。传统上用于表示一国贸易开放度的指标——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实际上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包括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贸易基础设施和国家规模等,因此在经验研究中控制了贸易开放度相当于控制了上述的多个因素。
随着一国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降低,贸易成本随之下降,中间品贸易规模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因为随着此类贸易壁垒的降低,原本必须在国内完成的生产和服务环节可以通过中间品贸易转移至成本更低的国家完成,提高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近年来,各国贸易便利化措施的不断推进也加速了与之相关的贸易成本的下降。此外与进出口有关的基础设施,比如港口、铁路等因素的改善也会起到类似的作用。
众多研究表明,国家规模也对贸易开放度指标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国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会被统计到国际贸易中,因此大国的贸易开放度存在被低估的现象。对于中间品贸易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参与,这种影响也存在。在生产分割的条件下,小国的中间品贸易规模会被高估:一个大国不同地区之间的中间品交易不会计入其对外贸易中,但如果该国划分为多个小国,则这些小国之间的中间品交易要计入相关国家的对外贸易。
总之,一国关税与非关税水平越低、贸易基础设施越完善、贸易便利化程度越高、国家规模越小,则全球价值链分工参与度越高,该国出口中所包含的外国增值比重也就越高,因此可以预期贸易开放度与被解释变量负相关。本文使用的贸易开放度数据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涵盖了2005-2009年38个经济体的数据。
上述各项指标及其基础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4所示。
表4 描述性统计统计
指标
行业雇员数 行业资本存量 资本存量 人口总数 雇员总数 人均劳动时间 人力资本指数 贸易开放度 知识产权保护度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单位 百万人 百万美元 百万美元 百万人 百万人 小时 NA % NA %
观测值数量 3,420 3,420 3,420 3,420 3,420 3,060 3,420 3,420 3,294 3,258
均值 30.9 4,987.8
标准差 12.6 5,251.9
最小值 5.5 324.4
最大值 61.2 27,707.8
4,621,248 8,148,434 23,148 42,288,928 111.1 53.2 1,785.1 3.0 91.8 6.6 1.6
274.2 140.2 205.9 0.4 55.0 1.5 0.9
0.4 0.2 1,382.9 1.8 22.1 3.2 0.1
1,311.8 777.4 2,351.3 3.6 349.8 8.8 3.9
17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综合资本禀赋 综合资本密集度 出口国内增加值含量 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
NA NA % NA
3,060 3,060 3,403 3,403
346.6 0.3 70.9 -0.2
165.1 0.2 15.2 0.1
75.6 0.1 0.0 -0.6
632.8 1.8 100.0 0.2
(二)计量方法与结果分析
对模型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的结果表明应当采取固定效应面板回归,用拉格朗格乘子法检验模型的个体和时刻效应发现存在时刻效应(time effect)而不存在个体效应(individual effect)。因此本文采用了时刻固定效应模型,以便考察在不同的时点上,国家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度差异如何影响了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分割决策,进而影响到了东道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含量。
1. 基本回归结果
表5汇总了不包括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回归的基本计量结果。其中模型(1)使用全部样本对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的要素禀赋理论进行了验证,没有包含解释变量知识产权保护(IPR)。可以看出,随着一国综合资本禀赋水平的提高,该国出口中的本国增值含量显著上升,该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显著改善。而在控制了要素禀赋的条件下,随着行业综合资本密集度的上升,一国出口中的本国增值含量显著下降。验证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要素禀赋理论仍然有效的理论推论。另外与前面的理论分析一致,贸易开放度(topen)对被解释变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模型(2)加入了知识产权保护变量,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可以看出,这种影响为正且非常显著。这验证了本文理论分析的核心结论:跨国公司通过各种途径(主要是外包和垂直一体化)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至低成本国家时,在面临当地模仿威胁时会尽量减少转移生产环节的数量和技术复杂度,而当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高时,跨国公司会增加生产环节的转移数量和复杂度,从而提高了东道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含量。
表5 基本回归结果
log(Kend)
log(Kint)
(1) 0.036*** (0.003) -0.075***
全部样本 (2) -0.010 (0.008) -0.084***
18
(3) -0.002 (0.009) -0.084***
中低收入 (4) -0.009 (0.014) -0.059***
高收入 (5) 0.056*** (0.013) -0.099***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log(topen)
log(IPR) hic
Observations R2 Adjusted R2 F Statistic
*
(0.003) -0.312*** (0.007) 5,492 0.319 0.318
(0.004) -0.294*** (0.010) 0.122*** (0.022) 2,925 0.326 0.325
(0.004) -0.301*** (0.011) 0.141*** (0.024) -0.020** (0.009) 2,925 0.327 0.326
(0.007) -0.374*** (0.025) 0.111** (0.044) 1,072 0.329 0.326
(0.005) -0.270*** (0.012) 0.153*** (0.029) 1,853 0.339 0.337
855.486*** 352.414*** 283.143*** 130.270*** 235.952*** (df = 3; 5480) (df = 4; 2916) (df = 5; 2915) (df = 4; 1063) (df = 4; 1844)
p<0.1; **p<0.05; ***p<0.01
模型(2)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在加入了知识产权保护变量后,综合资本禀赋变量变得不显著了。这可能是由于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之间的组内特征影响的结果。因此模型(3)加入了按收入水平对国家进行分组的虚拟变量hic(当一国为高收入国家时,hic取值为1;反之则取值为0)。可以看出,hic变量的回归系数非常显著,表明按收入水平分组对回归结果具有显著的影响。为此,本文又将样本分为中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两组,回归结果分别在模型(4)和(5)中汇报。
在分组回归结果中,知识产权保护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显著为正,说明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都能起到吸引跨国公司高技术生产环节的作用,从而提升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不同的是,在中低收入国家样本中,国家综合资本禀赋(Kend)变量的系数变得不显著了。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背景下,由于中低收入国家主要承接劳动密集型的低端生产环节,其综合资本禀赋的少量改善并不会带来这些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显著提升。
2. 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检验经验研究结论的稳健性,表6用一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RDE)作为知识产权保护(IPR)的替代变量5,检验其对出口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对促进企业研发投入,提高科技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 5
与已有文献结论一致,Della和Santarelli(2014)用2002-2009年28个东欧和中亚经济体的企业数据进行的经验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R&D投资。因此用研发投资占GDP的比重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替代变量具有是合理的。
19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用,因此可以预期RDE变量的归回系数显著为正。从表6可以看出,使用了RDE作为替代变量后,各个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及显著性与表5的基本回归结果相比几乎相同。这表明本文经验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表6 稳健性检验
log(Kend)
log(Kint)
log(topen)
log(rde) hic
Observations R2 Adjusted R2 F Statistic
*
(1) 0.036*** (0.003) -0.075*** (0.003) -0.312*** (0.007) 5,492 0.319 0.318
全部样本 (2) 0.007* (0.004) -0.077*** (0.003) -0.295*** (0.008) 0.034*** (0.004) 5,277 0.329 0.328
(3) 0.015*** (0.005) -0.078*** (0.003) -0.300*** (0.008) 0.041*** (0.004) -0.022*** (0.007) 5,277 0.330 0.329
中低收入 (4) 0.011 (0.008) -0.058*** (0.005) -0.379*** (0.019) 0.033*** (0.007) 2,074 0.305 0.304
高收入 (5) 0.064*** (0.008) -0.090*** (0.004) -0.268*** (0.009) 0.035*** (0.005) 3,203 0.341 0.339
855.486*** 644.183*** 518.111*** 226.572*** 412.265*** (df = 3; 5480) (df = 4; 5264) (df = 5; 5263) (df = 4; 2061) (df = 4; 3190)
p<0.1; **p<0.05; ***p<0.01
3. 内生性处理
本文计量模型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不仅贸易开放度对GVC_Position存在影响,中间品贸易规模的变化,进而GVC_Position的变化,反过来会影响贸易的总体规模,也就会影响贸易占GDP的比重。内生性问题的存在会导致估计结果是有偏的,本文采用用工具变量法解决这一问题。
选择工具变量有两个重要的标准,一是该变量必须是外生的,而是该变量与内生解释变量相关。国家规模是影响贸易开放度指标的重要因素,该变量外生且不直接影响被解释变量,因此本文采用一国的人口规模(pop,国家规模的替代变量)作为工具变量,消除内生性影响。对工具变量进行Wald检验得到的F检验值为1390,远大于10的经验性判定标准,因此可以放心拒绝弱工具变量假设,认为人口规模是强工具变量。
工具变量回归的结果在表7和表8中汇报。将表7与表5、表8与表6相对
20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照可以得出结论,在消除了内生性影响后,各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和显著度几乎没有变化,本文的经验研究结论是非常稳健的。
表7 针对基本回归结果的工具变量回归
log(Kend)
log(Kint)
log(topen)
log(IPR) hic
Observations R2 Adjusted R2 F Statistic
*
(1) 0.037*** (0.003) -0.074*** (0.003) -0.343*** (0.009) 5,492 0.318 0.318
全部样本 (2) -0.007 (0.008) -0.083*** (0.004) -0.312*** (0.012) 0.116*** (0.022) 2,925 0.326 0.325
(3) 0.002 (0.009) -0.084*** (0.004) -0.320*** (0.013) 0.140*** (0.024) -0.025*** (0.010) 2,925 0.327 0.325
中低收入 (4) -0.003 (0.016) -0.058*** (0.007) -0.394*** (0.034) 0.110** (0.044) 1,072 0.329 0.326
高收入 (5) 0.056*** (0.013) -0.099*** (0.005) -0.259*** (0.014) 0.152*** (0.029) 1,853 0.338 0.337
846.157*** 351.213*** 282.149*** 130.035*** 235.613*** (df = 3; 5480) (df = 4; 2916) (df = 5; 2915) (df = 4; 1063) (df = 4; 1844)
p<0.1; **p<0.05; ***p<0.01
表8 针对稳健性检验的工具变量回归
log(Kend)
log(Kint)
log(topen)
log(rde) hic
Observations R2
(1) 0.037*** (0.003) -0.074*** (0.003) -0.343*** (0.009) 5,492 0.318
全部样本 (2) 0.010** (0.004) -0.077*** (0.003) -0.320*** (0.010) 0.031*** (0.004) 5,277 0.328
21
(3) 0.021*** (0.005) -0.077*** (0.003) -0.327*** (0.010) 0.039*** (0.004) -0.027*** (0.007) 5,277 0.329
中低收入 (4) 0.020** (0.009) -0.057*** (0.005) -0.415*** (0.026) 0.032*** (0.007) 2,074 0.305
高收入 (5) 0.064*** (0.008) -0.090*** (0.004) -0.269*** (0.011) 0.035*** (0.005) 3,203 0.341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Adjusted R2 F Statistic
*
0.318 0.327 0.328 0.303 0.339
846.157*** (df 640.397*** (df 514.875*** (df 225.283*** (df 412.265*** (df = 3; 5480) = 4; 5264) = 5; 5263) = 4; 2061) = 4; 3190)
p<0.1; **p<0.05; ***p<0.01
(三)对知识产权保护影响途径的进一步考察
前面的用Koopman(2010)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标的经验研究验证了本文理论分析的基本结论:知识产权保护度较高的国家拥有较高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而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影响后者的具体途径尚未给出令人信服的检验。本文理论分析部分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之所以能够促进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高,是因为在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背景下,一国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能够吸引跨国公司将更多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复杂度的生产环节置于该国,从贸易上就会表现为该国专业化生产并且出口高附加值、高技术复杂度的核心零部件,其出口中的外国增加值含量较小。
按照上述分析,本文确定的对知识产权对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途径的考察策略为:(1)将Koopman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标分解,一部分是一国某行业间接增加值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iv),另一部分为一国某行业出口中的外国增加值含量(fv)。两者的定义分别为
ivIVirFVir 和 fv EirEir若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导致一国从事更多高附加值、高技术复杂度的生产环节,则该国出口的间接增加值比例会上升,因此可以预期知识产权保护与iv正相关,而与fv负相关。
表9给出了以log(1+iv)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其中模型(1)和(2)为无工具变量回归,模型(3)和(4)以人口规模(pop)作为贸易开放度的工具变量进行了回归。可以看出,知识产权保护度对iv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10给出的是对表9结果的稳健性检验,仍然以RDE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替代变量,而且同时做了无工具变量和工具变量两种回归。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与表10是一致的。
表9 IPR对间接增加值出口比重的影响
无工具变量回归 (1)
(2)
(3)
log(1 + iv)
工具变量回归
(4)
22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log(Kend) log(Kint)
log(topen) log(IPR)
Observations R2 Adjusted R2 F Statistic
*
-0.015*** (0.004) -0.006*** (0.002) -0.023*** (0.007) 0.089*** (0.013) 1,072 0.069 0.069 19.836*** (df = 4; 1063)
0.006 (0.004) -0.013*** (0.002) -0.007** (0.003) 0.031*** (0.009) 1,853 0.045 0.044 21.489*** (df = 4; 1844)
-0.011** (0.005) -0.005** (0.002) -0.037*** (0.010) 0.087*** (0.013) 1,072 0.067 0.067 18.834*** (df = 4; 1063)
0.005 (0.004) -0.013*** (0.002) 0.004 (0.004) 0.031*** (0.009) 1,853 0.039 0.039 18.779*** (df = 4; 1844)
p<0.1; **p<0.05; ***p<0.01
表10 IPR对间接增加值出口比重的影响(稳健性检验)
log(Kend) log(Kint)
log(topen) log(rde)
Observations R2 Adjusted R2 F Statistic
*
log(1 + iv)
无工具变量回归 (1) -0.0003 (0.002) -0.004*** (0.001) -0.020*** (0.005) 0.026*** (0.002) 2,074 0.089 0.089 50.398*** (df = 4; 2061)
(2) 0.004 (0.003) -0.012*** (0.001) -0.005* (0.003) 0.010*** (0.002) 3,203 0.042 0.041 34.602*** (df = 4; 3190)
(3) 0.005** (0.003) -0.003** (0.002) -0.041*** (0.007) 0.026*** (0.002) 2,074 0.084 0.083 46.140*** (df = 4; 2061)
工具变量回归
(4) 0.003 (0.003) -0.012*** (0.001) 0.007** (0.003) 0.011*** (0.002) 3,203 0.036 0.036 29.740*** (df = 4; 3190)
p<0.1; **p<0.05; ***p<0.01
23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表11给出了以log(1+fv)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其中模型(1)和(2)为无工具变量回归,模型(3)和(4)以人口规模(pop)作为贸易开放度的工具变量进行了回归。表12给出的是对表11结果的稳健性检验,仍然以RDE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替代变量,而且同时做了无工具变量和工具变量两种回归。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与表11是一致的。可以看出,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分组的回归结果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对于高收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对外国增加值比重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随着一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该国出口中的外国增加值比重显著降低;而在中低收入国家样本中知识产权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结合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经验研究结论:(1)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能够显著提高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这一结论具有相当的稳健性;(2)知识产权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途径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存在差异,对于高收入国家,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其间接增加值出口比重的上升和出口中外国附加值比重的下降是同时发生的,而对于中低收入国家,则主要通过间接增加值出口比重的上升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
表11 IPR对外国增加值比重的影响
log(Kend) log(Kint)
log(topen) log(IPR)
Observations R2 Adjusted R2 F Statistic
*
log(1 + fv)
无工具变量回归 (1) -0.006 (0.009) 0.030*** (0.005) 0.295*** (0.016) -0.012 (0.029) 1,072 0.377 0.374 160.926***
(df = 4; 1063)
(2) -0.037*** (0.008) 0.054*** (0.003) 0.211*** (0.008) -0.089*** (0.019) 1,853 0.356 0.354 254.341*** (df = 4; 1844)
(3) -0.008 (0.010) 0.029*** (0.005) 0.299*** (0.023) -0.012 (0.029) 1,072 0.377 0.374 160.892*** (df = 4; 1063)
工具变量回归
(4) -0.037*** (0.008) 0.054*** (0.003) 0.214*** (0.009) -0.089*** (0.019) 1,853 0.356 0.354 254.312*** (df = 4; 1844)
p<0.1; **p<0.05; ***p<0.01
24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表12 IPR对外国增加值比重的影响(稳健性检验)
log(Kend) log(Kint)
log(topen) log(rde)
Observations R2 Adjusted R2 F Statistic
*
log(1 + fv)
无工具变量回归 (1) -0.011** (0.005) 0.031*** (0.004) 0.302*** (0.012) 0.00001 (0.005) 2,074 0.353 0.351 281.621*** (df = 4; 2061)
(2) -0.046*** (0.006) 0.050*** (0.003) 0.215*** (0.006) -0.018*** (0.004) 3,203 0.365 0.364 459.133*** (df = 4; 3190)
(3) -0.013** (0.006) 0.031*** (0.004) 0.310*** (0.017) 0.0002 (0.005) 2,074 0.353 0.351 281.449*** (df = 4; 2061)
工具变量回归
(4) -0.047*** (0.006) 0.050*** (0.003) 0.227*** (0.007) -0.016*** (0.004) 3,203 0.365 0.364 457.646*** (df = 4; 3190)
p<0.1; **p<0.05; ***p<0.01
四、研究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存在国家间知识产权保护差异的跨国公司生产分割模型,分析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对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布局、进而对东道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模型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欠缺会导致跨国公司面临产品被模仿的威胁,而且跨国公司向东道国转移的复杂生产环节越多,产品越容易被东道国企业模仿。为减少模仿的威胁,跨国公司不得不减少向东道国转移的生产环节的复杂度和数量,以便于在利用当地低成本优势的同时,尽量保持自身的知识产权优势。跨国公司的这种行为在宏观上表现为知识产权保护较低的东道国承接了全球价值链中的低附加值、低复杂度的环节,全球价值链地位较低。
本文利用Wang等(2013)提供的全球价值链分解数据和国际产权联盟提供的各国知识产权保护度指标对理论分析结论进行了计量经济检验,得到了与理论分析一致的结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的国家能够吸引跨国公司将数量更多、附加值更高的生产环节安排到这些国家完成,提升东道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而
25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且知识产权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途径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存在差异,对于高收入国家,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其间接增加值出口比重的上升和出口中外国附加值比重的下降是同时发生的,而对于中低收入国家,则主要通过间接增加值出口比重的上升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此外,经验研究还得到了其他重要结论:(1)全部样本回归验证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要素禀赋理论仍然有效;(2)按收入水平分组样本回归分析表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中低收入国家的综合资本禀赋水平提升并没有显著提高其全球价值链地位,而高收入国家样本中这一因素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总之,发展中国家要想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除了要提升本土企业技术水平、加快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积累等以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降低跨国公司的被模仿风险,促进高技术复杂度生产环节的流入也是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Awokuse T O, Gu W G. Does Foreign Intellect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ffect Us Exports And FDI?[J]. Weishi Grace Gu, 2013, 52(35):1438-1463.
2. Bilir, K. Patent Laws, Product Lifecycle Lengths, and the Global Sourcing
Decisions of U.S. Multinationals[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11.
3. Branstetter L, Fisman R J, Foley C F, et 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mitation,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ory and Evidence[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7.
4. Branstetter L G, Fisman R, Foley C F. Do Strong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creas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U.S. Firm-Level Data, Quarterly[J].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mitation &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ory & Evidence Nber Working Paper, 2006, volume 121(1):321--349.
5. Branstetter L, Saggi K, Branstetter L, et al. is given to the sourc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9, 121(555):1161–1191.
6. Branstetter L, Fisman R, Foley C F, et al. Do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reform
spur industri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1,
26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83(1):27-36.
7. Elhanan Helpman (Contact Author). Innovation, Imit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J]. Harvard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1993, 61(6):1247-80.
8. Glass A J, Saggi K.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00, 10(2):387-410.
9. Javorcik, B. Composi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1999.
10. Kalande, Christopher M, “Intellectual property,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Journal of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2002,5(1):11-128.
11. Keith E. Masku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e Global Economy[M]//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págs. 1889-1980.
12. Lai L C.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rate of
product innovat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 55(1):133–153.
13. Lee M, Park 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Quality of Institutio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o Developing Asia[J]. Adb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2013. 14. Lippoldt, D., “Can Strong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oost Trad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Licens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bate: Perspectives from Law,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Economy (ed. M. Pugatch),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UK. 2006.
15. Marjit S, Xu X, Yang L. Offshore Outsourcing, Contractual R&D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Lei Yang, 2009.
16. Maskus,Trade-relat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sues and exploratory results.
In:Deardor3, A., Stern, R. (Eds.), Analytical and Negotiating Issues in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n Arbor, MI, 2000:401–446. 17. Mathew A J, Mukherjee A.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outhern innovation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Arijit Mukherjee, 2009, 31(2):128–137.
18. Nabokin T. Global Investment Decisions and Patent Protection: Evidence from
German Multinationals[J]. Discussion Papers in Economics, 2014.
19. Noailly J, Ryfisch D. Multinational firms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een
R&D: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Energy Policy, 2015, 83.
20. Nunnenkamp P, Spatz J.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Disaggregated Analysis[J]. Open Access Publications from 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 2004, 140(3):págs. 394-415.
21. Park, W., and Lippoldt, D., “International Licensing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uring The 1990s”, OECD Economic Studies, 2005, 40.
22. Smeets R, Albert De Vaal. Knowledge diffusion from FDI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J]. Cpb Discussion Paper, 2011, 168.
23. Smith, P.J., How do foreign patent rights affect U.S. exports, aIliate sales and
27
2015年世界经济年会入选论文
licens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2001,55:411–439.
24. Tanaka H, Iwaisako 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Welfare Analysis[J]. Discussion Papers in Economics & Business, 2013, 67(4):107–124.
25. Yang G, Maskus K 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licensing, and innovation in an
endogenous product-cycle model[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1, 53(1):169–187.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