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诗经》中桑意象的文化观照

《诗经》中桑意象的文化观照

来源:世旅网
2014年第5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5,2014 (总第1 4 7期)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10N Serial No.147 《诗经 中桑意象的文化观照 赵 会 莉 (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孔子说读《诗经》有七种用处,其中之一便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据统计,《诗经》中涉及到 大量的植物。其中,桑是《诗经》中经常提到的一种植物,也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植物。以物载意,“桑” 意象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意蕴,它不仅多与女性和爱情相关,也是原始生命力和吉祥的化身,既有宗教的意蕴, 也蕴舍了浓重的家园意识。 [关键词]《诗经》;桑意象;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14)05—0001—02 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养蚕纺织技术,中国 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 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桑树养蚕的国家。桑树是一种生命力 会之。-[z3。桑林之会是集恋爱、祭祀高襟、求生殖多种功能 很强的植物,用途极广。它可以用来养蚕纺织,果实可以充 为一体的男女聚会的盛大节日, 饥和酿造果酒,还是很好的木材,用来制造农具等,桑也成 《卫风・氓》中其三四章,有这样的描绘: 了先民的衣食之本。到了周代,蚕桑业成了农业生产很重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 要的一部分。桑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 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对桑自然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因此,桑意象也积淀了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 族集体的深厚文化意蕴。 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一、桑与女性和爱情 自然,古人就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容女子年轻貌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树木对于人类的意义非同寻常,它 美,爱情甜美和谐;而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子 有造福人类的能力,人对于树木的感情深深浸入到民族精 年老色衰,爱情出现了危机。据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中 神的血液中。桑树也是《诗经》时代北方的重要树种之一, 说:“桑之未落之时,其叶则沃沃然盛,以兴己色未衰之时, 在解决先民的穿衣问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生产分工中, 其貌亦灼灼然美。”“桑之落矣之时,其黄而陨堕,以兴夫人 当时的蚕桑生产主要由女子来承担,在以农桑为本的社会 年之老矣之时,其色衰而凋落。”_3_‘‘桑”具有了喻指“女子” 中,男耕女织成为农耕社会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纺织是妇 的意义。 女的专职,因而桑多和女性有更多的联系,深化了桑意象与 《豳风・七月》为我们详尽地描述了当时女奴们采桑养 女性相关的文化心理。 蚕、染布做衣的全过程。 商代人对桑膜顶崇拜,认为它是创造生命的源泉,并掌 春日栽阳,有呜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握着人类的种族繁衍和人丁兴旺,把桑看做是商族人的高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 采桑女踏着明媚的春光,踩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当采桑 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郎卫也。-D]据《左传・襄公二 女想到要远离父母和生养自己多年的家园而远嫁他乡时悲 十九年》记载:当时吴公子季札听了鲁国的乐队歌唱了“邶、 伤的心情。她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中第一个桑女的形象,也 郦、卫”以后,评论时便将此三诗统称之为“卫风”。从这点 对后世的“桑女”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来看,他是把“邶郦卫”作为一个整体来和其他国风加以 《魏风・十亩之间》 区别的。其实邶、郎、卫都是卫国的诗。卫国建立于前代殷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 商的腹心地带,卫国的国都就建立在商都朝歌的旧址。卫 桑者泄泄兮。 国有很多殷商的遗民,周代对这些遗民采取了宽松的政策, 描绘了一群采桑女的形象,在一天的劳累之后收工途 让他们保留自己的风俗文化,所以,卫国就保有深厚的殷商 中欢快的情景。其中有采桑女大胆地与所爱恋的男子携手 文化。因此,《卫风》《都风》中有很多诗歌唱了“桑”意象。 而行,这些青年男女可以在桑园中自由地谈情说爱,内心是 《鄢风・桑中》描绘了春季在桑林中男女会合的风俗。 甜蜜和幸福的。 《周礼・地官・媒氏》云:“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 桑园是女子们经常劳作的地方,也是她们最为熟悉的 [收稿日期]2013-10-30 [作者简介]赵会莉(1971一),女,河南新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和文化研究。 ・ 1 ・ 场所,桑林的茂密幽静,有很强的隐蔽性,这里也成了他们 文化色彩。 四、桑与家园意识 和情郎幽会的理想场所。在这里上演了许多男女情事。 《鄢风・桑中》歌唱的就是青年男女在桑林中约会的情 歌。 《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人常在住宅 附近种上桑树和梓树,桑树和梓树围绕在庭前屋后,使家园 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温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子女感恩 父母留给子孙的财富。同时,出门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和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 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研究》中认为,“桑中” 即是桑林所在地,“上宫”即祀桑之祠,也是青年男女合欢幽 会的场所,桑林为青年男女营造了热烈甜蜜的爱情氛围。 孙作云亦有同样的见解。鲍昌在《风诗名篇新解》中也沿用 了郭沫若先生的观点,认为上古时期,科技生产力落后,人 们的思想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先民对农神、生殖神都是 父母,自然想到自己的家园,想到庭前栽的树苗青了又黄, 岁月流逝,很容易把桑与父母、田园和家乡连在了一起,家 门前栽种桑树和梓树成为家乡和宗族情感的归旨,后人习 惯以“桑梓”称故里。朱熹解释说:“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 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桑梓父母所植”。后来 “桑梓”在中国文化中就专指家园,如柳宗元的《闻黄鹂》“乡 顶礼崇拜,同时认为人和万物之间有某种神秘关联性,人间 的男女交合可以促进万物的繁殖。因此,在许多祀奉农神 的祭典中,同时伴有群婚性的男女欢会。当时的郑国、卫国 等地仍存上古遗俗,凡仲春、夏祭、秋祭之际男女合欢,《桑 中》所描写的情景,正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的仪式,也是古 代此类风俗的遗留。 《小雅・隰桑》日:“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 乐如何。”表达了初恋少女见到心上人时心花怒放的情怀, 期待自己的情郎来桑林中密会。 在《魏风・汾沮洳》中:“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 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描绘了在风景如画的汾 水河畔,一个采桑女在采桑叶,柔柔的桑条枝叶摇曳,就像 女子摇荡的情思,盼望自己爱慕的英俊潇洒的情郎经过这 里,因此对未来美好的爱情生活充满向往之情。 二、桑与生殖和生命力 我国是最早植桑养蚕的国家。桑树,对土壤的适应力 强,根系较深,容易存活,且分枝能力强。桑树浑身都是宝, 叶子可以喂养蚕,果实可以食用和酿酒。我们的先民看到 枝繁叶茂的桑树,枝头挂满让人垂涎欲滴的桑葚,自然就和 生殖力联系到了一起。 我国先民在远古时代就有桑崇拜,桑是生命树和母亲 树,这种认识是基于对蚕的生命认识。古人在蚕的生命蜕 变过程中发现了蚕的许多神奇之处。《苟子・赋》中云“冬 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 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蚕独特的生命力使先 民自然产生了对蚕神的崇拜。“桑”是使蚕生命延续和再生 的原动力,是蚕的生命之源,进而产生了“桑”崇拜。在古人 的意识中,“桑”是生命之树。 三、桑与宗教和祭祀 《路史・余论六》云:“桑林者,社也”。桑树,是殷商时 代的社树;“桑林”成了殷社的代名词。社祭是农耕社会最 大的祭祀,场地设在丛林或周围种植树木的空地上。据《墨 子・明鬼》介绍:“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 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置以为丛社。” 《说文》引《周礼》说:“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 木。,f4]这些社祭场所的树木,必然与社祭联系在一起,并且 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殷商以林为社,一方面是和那个时代桑树的广泛种植 有关,另一方面和桑树给人们带来的经济价值密切相关。 因此,桑就从原始人对树木的普遍崇拜中脱颖而出,具有了 某种宗教信仰的性质。社祭的神圣强化了桑的神圣和宗教 ・ 2 ・ 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 中“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 园风景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暖暧远人村,依依 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二》“相 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描摹了 陶渊明皈依田园,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桑园逐渐成为文 人理想的归隐之处。桑意象形象地传达出了农耕文化的那 种恬静、淳朴的文化意蕴,折射出人们心灵想回归自然家园 的那种乡土情结。 任何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变迁。桑意象也一样, 人们对桑无数次的感悟和文化的勾连,会转化成更为丰富 的心理和文化积淀。 五、“桑”意象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中第一次描绘了桑女的形象,汉乐府继承了“桑 女”形象的基础上,创制了《陌上桑》中秦罗敷的形象,使这 个“桑女”的形象更加丰满。 《鄢风・桑中》描绘了男女之间的情爱之事,后世就演 绎出“桑间濮上”来象征男欢女爱。《左传》云:“桑中之喜, 窃妻以逃”的记载。 从魏晋到唐的文学创作中,“桑”和“桑女”意象有很多,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陆机的《日出东南隅》、鲍照的《采 桑》、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李白的《陌上桑》、柳宗元的 《闻黄鹂》等等。 “桑”意象在时代流变中和爱情主题的相关性越来越淡 化,但并未消失殆尽,而是转化到蚕与丝上,“依依脉脉两如 何,细似轻丝渺似波”,借用“丝”和“思”的谐音,来表达绵绵 不绝的情思。 桑是《诗经》所描绘的植物中是出现最多的一种,作为 一种原型意象,意蕴也非常丰富。后经历代文人的渲染,呈 现了更丰富多彩的桑意象,从中折射出来的传统审美理念 更是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心理积淀。 [参 考 文 献] [1]班固・汉书I-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47. [2]郑玄著,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 京:中华书局,1980:733. -I3]毛亨传,郑玄笺, L颖达疏.毛诗正义[M]//阮元校刻.一t-三经 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325. E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 [53李立.神话视阈下的文学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8. [责任编辑:曾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