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唐宋诗比较研究

唐宋诗比较研究

来源:世旅网
唐宋诗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

众所周知,唐宋诗歌在风格情调上有着整体性的差异,这也早已是诗学界公认的事实。自南宋始,历代诗论家便十分重视二者的比较,且褒抑不一,其中较中肯的评述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性格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简单地说就是唐诗重情,而宋诗逐理把握。缘何形成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不同的诗歌范型,是深入了解唐宋诗分别的重要环节。但是关于唐宋诗孰劣孰优的问题,历来见仁见智。在此,本文通过唐宋两个不同朝代的社会背景和根据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的诗之五法: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为划分,着力从这两大方面对唐诗和宋诗进行粗浅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唐诗 宋诗 比较研究 诗法

正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上古歌谣的起源,经历《诗经》《楚辞》到汉乐府民歌,再到梗概多气、志深笔长的建安诗风,穿过正始之音与太康风流,接着是晋宋诗歌和南北朝民歌,最终在盛唐时形成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之诗,以至于越过“夕阳无限好”的晚唐风韵,见于深析透辟、以意见胜的宋朝诗歌,到这,中国诗歌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高潮。然而,唐宋诗歌,在风格情调上有其整体性差异,这早已是诗学界公认的事实。自南宋始,历代诗论家便十分重视二者的比较,且褒抑不一,其中较中肯的评述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性格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简单地说就是唐诗重情,而宋诗逐理把握。缘何形成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不同的诗歌范型,是深入了解唐宋诗分别的重要环节。但是关于唐宋诗孰劣孰优的问题,历来见仁见智。在此,本文通过唐宋两个不同朝代的社会背景和根据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的诗之五法: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为划分,着力从这两大方面对唐诗和宋诗进行粗浅

的比较研究。 首先,唐宋诗都深刻体现着各自时代的烙印。由于唐宋两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思

想修养和文化背景等不同,就造就了两朝的文风各有特色。 一、唐诗有着唐朝社会自由、大度与繁华的情趣。唐诗之昌盛,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再加之诗歌本身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体现在政治体制上。唐朝国力之空前强盛,全国的大一统,民族意志得到极大的伸张,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尤其是唐承隋制,实行科举,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采取宽松的文化政策。另外,唐朝前期几位君主爱好诗歌,对唐诗的繁荣也有积极的影响。(二)是经济上的繁荣。唐朝统一全国后,鉴于隋朝灭亡之速,加大调整生产关系的力度,采取了补偏救弊的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实行均田制,轻徭薄赋,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经过一百多年,到开元天宝时期,经济繁

荣达到巅峰,杜甫曾这样描述当时的盛况:“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皆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对外交通的四通八达,唐帝国成为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中外文化得到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融合。而且唐人普遍爱好诗歌,蔚然成风,形成唐诗创作的良好文化氛围。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的繁荣,亦对唐诗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同时,从诗歌自身的发展而言,唐诗继承并发展了《诗经》、汉魏风骨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从《楚辞》中吸取了浪漫主义的精神和创作方法;横扫了齐梁浮靡诗风,且并非全盘抛弃,也汲取了其缘情体物、精工流丽的艺术精华,南北交融,兼收并蓄。因此,唐诗便有了以下三个强烈体现其社会特征的

表现: 1、唐诗善言情。虽然,唐人诗如杜甫、韩愈等已有一些议论,但并非主流,其主要表现手法仍是抒情。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唐人作诗多是直抒胸臆,或抒发理想豪情,或寄兴感怀幽怨。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高昂激越;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飘逸豪放;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郁等都是唐人抒情的不同手法。在唐诗中,处处可感受到唐人强烈的

情感。 2、唐诗多以强烈、激情感受生活。唐人或慷慨激昂,直言胸臆,或深沉委婉,托物抒情,给人一种典雅醇厚、空灵潇洒的感觉。作者在表达情感倾向时多借助具

体可感的形象,显得率真蕴藉。 3、唐诗讲究韵律节奏。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式的圆润流畅;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生动活泼;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式的流丽和谐,都体现了唐诗语言诗化的美学特征。其中语言的明白浅切,无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或所造所写的艺术境界,都强烈体现出这

一特征。 二、宋诗有着宋朝社会睿智、稳重逐理的理趣。在中国诗史上,宋诗继唐诗之后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宋诗与唐诗并立,开创了另一种诗的审美范型。作为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诗歌凝聚了宋文化的全部特质,形成诗歌史上的一段独特存在。宋代诗人不仅有强烈的政治意识,而且对人生、社会、文化有更为深刻的、睿智的理解,透彻的领悟。这主要体现着当时宋朝社会不同于唐朝的另外一面。当然,在经济方面,宋朝依然繁荣发达,但是社会的动荡不安在南宋时非常明显,以至于宋朝的爱国边疆诗明显多于唐朝。就陆游的一万多首诗歌中,爱国题材所占的比例就很大。不过,与前面所列举的唐朝诗歌受社会影响相对应的方面中,宋诗反映社会现实和体现其文学价值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宋诗善说理,以理趣见长。在宋诗中已少感受宋人的内心情感,代之是议论迭出的笔调和阐发人生中的各种理趣。宋人以诗为武器,议论时事,干预政事。这是宋诗的一个特点。同是讽刺统治者的奢侈享乐,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是直接微讽,而宋苏轼《荔枝叹》却加上议论,体现出宋诗好议论,把说理融入写景中的特点。哲理化倾向在欧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最典型的要数《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诗人并非为了描写画眉的意象,而是就其意象升华出对自由的价值之体认,是一首相当不错的理趣诗。其实,“宋人好言理”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宋诗中的“理”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宋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人生、社会、历史的洞察与理

性把握方面,宋人超过了唐人。宋诗中有很大一部分篇是具有哲理性,高者为理

趣,下着为理窟。 2、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才学为诗”,多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宋人主要是“资书以为诗”,广征博引,引典用故,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显示了宋人高度的学术水平。这些在苏轼、梅尧臣、黄庭坚等宋代诗人的

诗作中都有突出的表现。 3、宋诗有散文倾向。这是唐诗中没有的现象。即是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字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事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相比唐诗中明白浅切的语言,宋诗的语言则较为委婉曲折,意境生新瘦硬。宋诗把议论和散文自由表达手法引进诗中,善于使事用典,比喻新奇拗曲,在选词造句上讲究工巧,因

此而破坏了诗歌的节奏,使诗歌重现出松散的特征。

其次,分别从诗之五法,即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这五个方面入手分析唐宋诗的异同。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诗辨》)于此引用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

的诗法的分类分别对唐诗和宋诗进行比较分析。

一、在体例方面唐宋诗的比较。

诗的体例从大体上可以分为绝句和律诗。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

东吴万里船。” 不能否认的是,唐宋诗人都工于写七绝和七律两种诗体。这两种诗体的总数在唐宋诗中占的比例十分大,而且也代表两朝诗歌的最高成就。宋人长于写七绝和七律,原因之一是表达思想内容的要求。宋人要表达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禅学理趣就不得不弃五言而用七言;原因之二是对唐代诗人的学习,特别是向李白、杜甫、李商隐等几位诗人的学习。李白的七绝代表他诗歌的最高成就,杜甫的抒情诗多用七言近体,而李商隐的七律诗更是为宋人所学习的。所以在体例方面宋人是站

在唐诗人的肩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作,因此成果不分千秋。

二、关于格调方面唐宋诗的比较。

格调指的是诗歌的格律声调。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

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由此可见,作为诗歌的基本要素,唐诗宋诗都在格律声调方面非常重视。毕竟,这是做诗的最基本要素,古人在当时必须按照这样的规定进行创作。所以,在格

调方面,唐诗和宋诗是不存在明显的区别的。

三、在气象方面唐宋诗的比较。

“气象”一词,在唐诗中就已出现。唐诗的气象来源于诗经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精神,形成于“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的盛唐时代环境,体现了唐代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光彩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故唐诗的气象可用“雄壮浑厚”来概括。如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即使是写遥远苦寒的边塞和险恶的战争,也豪气干云,壮丽雄奇。最能体现唐诗气象的是李白和杜甫,他们共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日散发弄扁舟。”“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而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

倒新停浊酒杯。” 李白渴望建功立业,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大气磅礴,冲破一切规范和约束,美妙奇异,酣畅淋漓之至。杜甫忧国忧民,感时伤世,深沉博大,沉郁顿挫,恪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基本原则。李白雄壮,杜甫浑厚,正如清人沈德潜所云:“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屣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从而,李白和杜甫共同代表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

石声 ”的唐诗气象。 相比之下,宋诗的气象则由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势,宋诗始终笼罩着沉郁悲凉之气;同时也因为政治上重文轻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宋诗作者每每感到难以超越唐诗的焦虑,刻意求工求新,尤其是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注重诗文的法度,在创作上体现为诗文的“终始”、“关键”和“开合”,体现为句法的严谨和押韵的严密,惠洪《冷斋夜话》引山谷语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力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语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可见宋代诗人力图在学古的基础上翻出新意,营造新语,以此来解决宋代诗人创作时“有限之才”和“无限之意”的矛盾,从而形

成了宋诗注重技巧的风气。 但细看之下,我们又不难发现,宋朝开国之初的诗人寇准、晏殊、杨亿的诗中就掩不住悲秋伤春之气。寇准《书河上亭壁》云:“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晏殊《中秋月》:“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杨亿《泪》云:“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谁闻垅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拭袂时。汉殿微凉金屋

闭 ,魏宫清晓玉壶欹。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这些诗艺术之精美,描写之细致并不逊于唐诗,但气象已不逮矣,正如《红楼梦》所谓“悲凉之雾,遍布华林”。而唐初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可谓英雄末路,满腔悲愤不平之气,“但它所表达的却是开拓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孤独感。”同样是写“悲”,宋诗是“悲凉”,而唐诗则是“悲壮”。同样是表达伤春情绪的唐朝诗人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李泽厚先生认为此诗:“尽管伤春惜花,但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并不低沉哀惋。”这就是唐诗的气象。

唐诗与宋诗气象之分野也在于此矣。

四、在“兴趣”方面唐宋诗的比较。

关于诗的“兴趣”首先是由宋代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兴趣”的“兴”是从比兴中的“兴”发展衍化而来的,但又与“比兴”的“兴”不同,它具有另外一层含意,指的是一种含蓄、委婉的诗歌风味。“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南宋钟嵘《诗品序》)。“兴趣”中的“趣”讲求的是一种趣味。在唐诗和宋诗中分别为情趣和理趣。唐诗主要表现为情趣,而宋诗则主要表现为理趣。其中的分别在前文已经涉及,

此就不加以论述了。

五、在音律方面唐宋诗的比较。

诗要有音律,即是指诗歌要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在唐朝的众多诗人中,将诗中的音律发挥的最淋漓尽致的要数王维。王维的诗不但是诗中有画,而且还是诗中有音。如《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无论是雨后清新的水滴声,亦或是一股清泉从石间流下的声音,以及少女们嘻闹的笑声,都在阐述着一首山间悦耳动听的音乐。正是体现出诗音律的典型例证。虽然一个王维的例子不能完全概括唐诗音律的完整性,但是,在这样一个兼并融合的朝代,诗的造诣早已与音乐绘画融为一体。王维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产物而已。 然而到了宋朝,在词不断盛行的文学界,甚至是在苏轼的带领下,将原本用来填曲的词转变为一种单纯的文学形式之后,同样的也影响了诗中的音律性。毕竟,诗歌经历唐朝之后发展到宋代已经是一个极致,只能在寓理和另辟蹊径上独行发

展。因此,可以这么说,在音律方面,宋诗确实没有唐诗的韵味。

综上所述,唐诗和宋诗都是处在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潮。保存下来的宋诗数量要比唐诗、宋词还要多。诚然,一个事物的成败好坏不能以它数量的多与少做评判,但它确实证明了它曾经繁盛的历史。人们推崇唐诗是对的,但因此而忘记或者贬低宋诗则有背历史。因为经历过唐诗的鼎盛之后,宋诗在继承时,另辟蹊径,从唐朝的感性过渡到理性,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社会,解读人生,解读文学。在我国诗歌史上,宋代虽然盛行词体,但诗体并没有因为朝代的变迁而消迹。史料表明,在宋人的心中,诗比词有更崇高

的地位。 因此本人仅仅是从两个时代的不同社会背景和严羽诗之五法的分类这两个方面将唐诗和宋诗进行粗浅的比较。毕竟,同是处于巅峰时代不同朝代的诗歌,其首先的差别就是社会所赋予的属实性,其次才是诗歌内涵本质上的区别。虽然如

此,但是也不能笼统的断义为孰劣孰优,只能说是各领风骚,皆在中华民族诗歌

史上划下辉煌灿烂一笔。

参考资料:

1、中国诗学【M】,汪涌豪,骆玉明主编。第一卷,李笑野,张晶著。东方出

版中心,1999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中国古代文学主流,乔力主编。诗论:审美感悟与理性把握的融合【M】,

赵永纪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3、中国诗学丛书,陆耀东主编。唐代诗学【M】,乔惟德,尚永亮著。湖南人

民出版社,长沙。2000年11月第一版。 4、中国诗学丛书,陆耀东主编。宋代诗学【M】,张思齐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长沙。2000年11月第一版。 5、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M】,陶文鹏著。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03年5

月第一版。 6、中国比较诗学【M】,刘介民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广州。2004年2月

第一版。 7、简析唐宋诗之异同【J】,刘凤英著。河北省邯郸市荀子中学,河北邯郸。中

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 8、浅析唐诗中的“兴象”【J】,沈志勇著。河北省临西县河西中学。文学理论研

究。 9、唐宋诗风之比较【J】,王基林,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学

报。第20卷,第1期,2004 年3月。 10、唐宋文学研究——杨慎论唐宋诗之争【J】,高小慧,郑州大学文学院,河

南郑州。2007年3月,第2期,总第158期。 11、唐宋诗比较谈【J】,聂 焱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2003年

12月。 12、严羽《沧浪诗话》之“妙悟”研究【D】,吴戊生著。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6月。 13、略论唐宋诗之不同特征【J】,王金芳。泰山学院,山东泰安。岱宗学刊,

第7 卷第4期。2003 年12月。 14、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J】,虞尚元著。文学教育,2007年12月。 15、情韵与理趣——论唐宋诗之别【J】,伍微微。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5卷第2期,2007年3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