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温场自动测试系统的开发

温场自动测试系统的开发

来源:世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第8卷第3期 00 6年9月 型of i辽宁师专学报 aoning Teachers College Vo1.Sep.2 8 No.0 0 6 3 【应用研究】 温场自动测试系统的开发 张 健 (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 要:温场自动测试系统是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测试技术为一体的自动化温场测试系统,它 能够完成对环境试验设备、烘箱、恒温室温场、2r-业电炉等温度均匀性的自动化测试 关键词:自动测试;高精度多通道温度采集模块;低热电势扫描开关 中国分类号:TP206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88(2006)03—0100—02 1 系统构成 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该系统以笔记本电脑为主体,由高精度多通道温度采集模块、低 热电势扫描开关、高稳定度恒流源和专用软件组成.整个测试过程除 需要检测人员将热电偶接线并放置外,其余均在计算机控制下由系统 自动完成.该系统满足了测试速度快、测试准确的要求,避免了人为 误差,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减轻了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 2温场测试系统的设计 在自动化温场测试系统中,主机与温度数据采集器之间的通信采 图1 用RS一485总线,由于笔记本电脑无RS一485总线接口,只有RS一232接口,于是用RS一232/RS一485 转换模块进行连接 整个系统在工作时,由温度数据采集器所采集到的温度数据经RS一485总线传递给 主机,从而完成数据的处理、存储、显示及打印,其连接方式用RS一485通信线连接数据采集器的RS一 485通信接Et,与接口转换模块的RS一485接口相连.由于开发的是20通道温场测试系统,因此,需用 专用软件将每个采集模块的站址进行固化,并将其平行连接(通信连接线使用0.75 film 、特性阻抗为 120 0的双绞线屏蔽电缆作为传输介质,并将网络末端加120 Q匹配电阻,以减少由于不匹配而引起的反 射). 3 系统的软件结构及其实现 主机的软件采用微软公司的Visual Basic 6.0进行编写,由于系统的测量通道为20通道(可扩展), 需要的测量参数较多,采集数据的时间间隔较短,数据的存储量大,所以采用Access 2000数据库,根据 系统的功能将其分为实时数据采集部分和系统控制进程程序处理两部分. 3.1 实时数据采集部分的功能 首先是通过软件对系统进行正确的参数设定,并将其与数据库相连.VB6.0提供了多种数据库访问 技术,其中以ADO(Active Data Object)为代表,可以很方便地创建易于使用的数据库访问方式,功能非 常强大,可访问多种类型的数据源,并对所创建的数据库进行操作.其次,在实时数据采集中与主机通信 非常重要,该设计采用VB6.0的Mscomm控件来实现软件与硬件(温度采集模块)的通信联系(有关 Mscomm控件实现串行通信的方法参考微软的msdn,此处略) 此外,在数据库管理过程中,主要通过 SQL语言与VB6.0相结合编程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计算、存储、删除等功能, 3.2 系统控制进程处理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实现人机交互功能,实时采集详细数据和最值数据等不同表现形式进行表示.根据系统设 收稿日期:2o06—08—30 作者简介:张健(1949一),男,辽宁沈阳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自动控制方面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张健 温场自动测试系统的开发 101 定来实现对数据库数据的存储、采集扫描时间、自动存盘等的管理. 此系统控制程序主界面构成为:(1)采集数据显示区用来实现数据的采集与显示;(2)数据处理区用 来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从而取得每一通道的最大值、最小值和波动范围;(3)通道设定窗口用来实现 主机与采集模块的通信.其主要程序结构如下: Private Sub Form—Load()  ‘rSs.LockType=adLockOptimistic Dim t As Single rssl。LockType=adLockOptimistie . frommain.Left=Screen.Width/2一frommain.Widt 2 rm3.LockType=adLockOptimistie frommain.Top Screen.Height/2一frommain.Height/2 1"88.Open"delete from rss",cn For i=1 To 24 rss1.Open delete from rssl ,C/1 MS1.C0lWidth(i)=0 rss3.Open"delete from rss3 ,cn Next iFor t=1 To 3 Combo1.Clear Ms2.ColWidth(t)=0 Combo1.Addltem"coml Next t Combo1.Addltem’com2 Ms2.Co1Alignment(O)=5 Combo1.Addltem com3 Dim cn As New AD0DB.Connection Combo1.AddItem com4 Dim rss As New ADODB.Recordset Combo1.Addltem"com5 Dim rssl As New ADODB.Recordset OCmbo1.Addltem corn6 Din1 rss3 As New ADoDB.Recordset Combo1.Addltem"com7 cn.Conn fionString= Gambo1.Addltem"com8 PROVIDER;Microsoft.Jet.OLEDB.4.0; oCmbo1.Listlndex:0 Data Source=c:/my Command1.Enabled=FalseCommand3.Enabled=False documen ̄/sunjianyi.mdb End Sub cn.Open 4结论 本系统经联机调试已成功应用于生产领域,其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系统本身操作方便,界面良 好,运行稳定.通过近一年的生产实际测试应用,使用者普遍反映本系统操作简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 率,降低了测温人员的劳动强度. 参考文献: [1]范逸之.VB与分布式监控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杨振江. D.D/A转化器接口技术与实用线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3]郑学坚,周斌.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胡 坤,于 海) (上接87页) 性更高.这种技术随着制冷技术的发展更臻于成熟和先进.因此,机械连接固定工艺将会被更广泛地应用. (5)超薄管板的厚度计算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目前,国内尚没有规范和标准规定.因此,只能根 据具体情况和条件进行设计和计算,一般都应进行相应的模拟试验.建议参考下列要求: (a) =3t,t一冷却管壁厚;(b) =0。85 d,d一冷却管外径;(C)最小极限厚度应大于4 m,取其中较大值 4结束语 超薄管板换热器在我国有很大的开发市场和发展前景,目前有很多技术和工艺问题需要去研究解决. 不能单靠加厚管板和冷却管壁厚的简单方法去解决问题.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先进的科学方 法,加强超薄管板应力的理论研究、分析.建立自己的可靠实用的设计和制造体系.相信超薄管板换热器 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冯德明.胀管连接的机车柴油机中冷器[J].内燃机车,1998,(8):12~16. [2]孙训方.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E3 3俞尚知.焊接工艺人员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 (责任编辑胡 坤,王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