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为理论特征。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受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理
论的影响,最初是与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早期的批判理论作为 “理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理性主义, 但后来批判理论对理性的态度发生了转变,逐步表现出以批判工具
理性、反对同一性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从以卢卡奇为代表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理论,到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 的批判理论完成了从理性主义到批判理性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
逻辑演变。【关键词】批判理论 总体性 理性主义 非同一性 后现代主义一早期理论的反后现代性特征后现代的理论特征主要有三,即反对总体性、主张消解主体、批判理性 主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源头上考察法兰克福学派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可
见,早期理论的反后现代性特征也体现在三个方面。*孙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297厂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7Vv---------------------------------------------------------
2019年第1轉总第30辑(-)崇尚总体性的理论特征后现代理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反对总体性、反体系、反同一性。 早期人物思想与后现代主义存在的根本性分歧首先在于对待总体性的态
度。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就是崇尚总体性,与后现代主义反对
总体性、反对同一性的思维方式不同。卢卡奇和科尔施提出无产阶级的阶 级意识的主要内容就是总体性。20世纪初,西方马克思主义伴随着对无
产阶级革命失败经验教训的总结而产生,他们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关
键原因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丧失。而无产阶级之所以会丧失自己的阶
级意识,主要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统治方式的变化,以及第二国际理论家对
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和宣传。所谓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丧失,就是指在 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统治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发生了异化,无产
阶级丧失了总体的、全面的理解问题的能力,卢卡奇称之为无产阶级阶级
意识的“原子化” “割裂化”。就当时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对马克思主义的
理解和宣传而言,他们错误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科学主义,而忽略了马
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恰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
义的核心所在,其重要功能就是指导无产阶级总体地、全面地把握问题。
因此,卢卡奇试图通过恢复总体性理论来克服无产阶级的异化,重新唤醒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首先便开宗明义地指出了所谓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之所在。他说:“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
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
'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① 这方法即指总体性辩证法或历史辩证法。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
辩证法,而总体性是其核心。卢卡奇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归结为对“总
体性”的把握,认为总体性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精髓。卢卡奇提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方法,即总体性的辩证法,此后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
都强调总体性。可见总体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卢卡奇强
调总体性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主要内容,通过抨击物化意识,进而指出①〔匈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6,第
47 -48 页。298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核心就是对总体意识的渴望。物化批判是卢卡奇思想的重要主题。曾经在前资本主义时期,阶级只
能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的解释从既定的、历史的现实中推论出来。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资本主义时期,阶级就是这一直接的历史现实本
身,因为资本主义的出现,社会的矛盾开始围绕着意识,围绕着意识形态
的斗争展开。正如卢卡奇所言,如果不从(现实社会的)总体来思考阶级
(意识),那么这个阶级只能是被统治阶级。这就道明了物化理论的思想, 来源于历史辩证法,来源于产生于历史过程之中,进而又对历史起决定性
作用的阶级意识。而阶级意识,同时又是卢卡奇物化思想的逻辑起点与终
点。首先,阶级意识是卢卡奇物化理论的逻辑起点。卢卡奇从总体性辩证
法,即历史辩证法出发,论述了阶级意识与历史的关系,论证了资本主义 形形色色的物化现象、物化意识与历史辩证法的渊源。如前所述,在卢卡 奇看来,阶级意识既是历史辩证过程的原因,同时也是它的结果,既是它
的反映,也是它的动力。在卢卡奇专为《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而撰写的 《阶级意识》一文中就指明了,如果说在前资本主义时期,阶级意识尚不
清晰,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意识已能被意识到了。而它意识到的正
是其自身内在的辩证矛盾,即本阶级的自我解体和无产阶级的产生。资本
主义产生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反过来反抗资本主义,这也就是资本主义
的物化,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物化,它制造了自己的掘墓人,不单在经济
上,而且在意识形态上。其次,阶级意识也是卢卡奇物化理论的逻辑归
宿。卢卡奇通过对物化问题的系统考察,最终指出了能够克服物化现象的
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能够扬弃物化现实的是由无产阶级组成的共产党
组织,是由无产阶级掌握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斗争武器。在《阶级意识》
一文中卢卡奇指出,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产物,必然要服从它的制造 者的存在形式,即非人的、物化的存在形式。但同时,也只有无产阶级的
阶级意识才能指出摆脱资本主义危机的出路。他说:“当最后的经济危机 击中资本主义时,革命的命运(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是人类的命运)要取决
于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成熟程度,即取决于它的阶级意识。”①也就是
说,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实现对物化现象的扬弃。这是因为无产阶 级的优势就在于其阶级意识的优势之上。①〔匈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第129页。299厂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7Vv---------------------------------------------------------
2019年第1轉总第30辑(二)反对主客二分的主体观后现代理论的另一特征就是消解主体,后现代主义认为主体的存在是现
代性缺陷的反映。例如生态危机的爆发,后现代主义认为其根源就是人类中
心主义,尤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形式。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也反对主客二分,反对与客体对立的主体。但并不像后现代主义要求的那
样,消解主体。他们只是要求把人视为整体的人,而不是视为与客体对立的 人,他们要求重新认识人的存在及其活动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是说,在早期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人依然是一种确定的存在。卢卡奇对主体性的理解,体现在他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思想中,主
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展开的全部历史。卢卡奇通过对物
化现象进行分析,指明无产阶级是主客体的统一,是克服和扬弃物化的主
体,论证了人在历史上的能动作用,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葛兰西的实践哲学 被他自己称为“绝对的历史的人道主义”。他始终把人的问题放在自己研究
的中心位置,在反对以主客二分为特征的主体性的同时,竭力论证世界统一 于人,统一于实践。物化现象有根本的规定性,资本主义社会中,没有了有着现实的社会感的 人,只有孤立的原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获得了物的性质,这种物的性质
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被看作自律的、合理的。简言之,物化就是创造物对人的
支配,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支配,人创造了异于人的商品世界,劳动变成了附属 品。物化现象不仅是指人同奴隶一样地活着,更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变,
人与人之间被自动的、合规律的合理化生产过程来主宰,物化成为资本主义社
会中人的普遍性命运。与此同时,人的意识也相应地沦为物化意识,人们自觉 地对外在的物化结构采取认同的、直接性的态度。物化意识来源于资本主义社 会的商品形式中,同时又参与并塑造着整个物化现象。之所以说无产阶级是克
服物化的主体,是因为对无产阶级而言,直接性这一障碍从一开始就内在地被 克服了,卢卡奇在书中就直接论述了无产阶级超越直接性有着现实的可能性,
他指出工人变为生产过程的纯粹客体,虽然客观上是通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而实现的……然而因为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分裂恰恰是发生在把自己客体化为商
品的人身上,正因此,它的这种地位就变得可以被意识到了。①在物化了的资
①〔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第254页。300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本主义世界中,社会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作为物化关系的核心
基础的人,只有消除这种关系的直接性后才能被发现,而这一过程是由无产
阶级来实现的。在卢卡奇看来,无产阶级是社会和历史演进过程的“同一
的主客体”。因为无产阶级既是整个社会历史进程,特别是大工业生产的产 物,也是充当整个社会现实的认识者和改变者。所以卢卡奇说:“这个同一
的主客体,这个行动的主客体,这个发生中的我们,就是无产阶级。”①无
产阶级通过对宜接的、合理化的虚假形式的突破,使自己成为真正的阶级,
同时也使自己成为超越直接性、克服物化现实的主客体的统一。(三)对待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态度后现代主义是针对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运动而产生的。它批判现代化的负
面影响和消极作用,认为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性。因此,它否定
整个工业文明发展观和价值观,甚至主张消解理性。而批判理论则不同,早
期批判理论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卢卡奇最早用 “物化”来概括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并对其展开批判。卢卡奇通过吸收和
运用韦伯的合理化概念、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商品 形式普遍化的结果。卢卡奇从商品结构出发,指出主客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物的性质,指 出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化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二律背反。卢卡奇的物化思 想有着双重逻辑,一是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二是马克斯•韦伯的合理
化思想。虽然物化理论直接来源于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但与马克
思从剖析资本主义现实经济关系出发的路径不同,卢卡奇是通过对商品拜物
教的批判回溯到物化现象的产生。他认为物化首先表现为商品生产中人与人
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卢卡奇指出:“商品结构的本质……它的基 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
性'。”②我们纵观整个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从手工业到手工工场再到大机
器工厂工业,韦伯所言的合理化的确在不断增强,经济过程的主客体发生了
极大变化。劳动过程的可计算性加强,工人的质的特性,即人的个体特性越 来越被消除,工人的活动变成一种直观的态度。也就是说劳动本身的物化直① ②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第149页。〔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第143 - 144页。301厂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7Vv---------------------------------------------------------
2019年第1轉总第30辑接导致了工人意识的物化,导致了主体的自我客体化,导致人的属性变为物
的这一事实。客体的整体性丧失,主体日渐孤立与单一就是资产阶级思想的
二律背反。资本主义的二律背反有其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社会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失去了人的彼岸性,人是被资本主义人为地孤立了 的、个体的、自私自利的资产者,因此其意识也是个体的、孤立的、鲁滨孙
式的,社会生活的行为特性被消解了。德国古典哲学家曾尝试在思想上打破 这种形式理性主义的思想局限性,曾尝试在思想上重建被物化消灭了的人,
但这种尝试不仅化为乌有,并将所有的二律背反都推向了极致。卢卡奇指
出,最终能够化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二律背反的只有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
出现,使资产阶级意识的虚假性和虚伪性不攻自破,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正
是在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克服了机会主义,取得了胜利,从而解放
自己。无产阶级是以总体性辩证法为指导,在全部的社会生活中把握人的社
会性和实践性,进而克服资产阶级思想的直接性立场,化解资本主义的二律
背反。关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究竟如何实现对物化现象的扬弃,卢卡奇通过阐 述历史唯物主义之功能变化,指明无产阶级坚持阶级斗争最强大的武器就是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凝聚的产物,也是克服和
瓦解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物化的手段。在无产阶级饱受压迫的时代,坚持阶
级斗争的武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由从下到上,到从上到下转变的
事实,直接导致了历史唯物主义功能的变化,即必须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来指
明,怎么一定会走上自觉监督和控制生产,摆脱对象化社会力量强制的道
路,因为每一次危机都是资本主义自我批判的客体化,所以极度严重的资本 主义危机就使我们有可能从它正在做的自我批判这一立场出发,进一步发展 作为“人类史前史”研究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匈牙利,革命胜利的旗
帜冉冉升起,卢卡奇进而指出无产阶级要将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时代,服务
于社会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做判断,揭露其本
质,同资产阶级社会领导权作斗争,从而瓦解资本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使资 产阶级失去了其阶级意识,将表面上的独立性扬弃,也就是意味着用思想的
力量预先扬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①卢卡奇说,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只
有变为实践才能克服异化,就是说无产阶级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
①〔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第319页。302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导,坚持暴力革命,坚持阶级斗争。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否认暴力的作用与
地位,只强调自然规律性,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同,在关于阶级斗争 的问题上,卢卡奇指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的自我扬弃,就是在这一自我
扬弃的飞跃过程中,同时也扬弃了物化了的关系对人的奴役统治,扬弃了经 济对社会的统治,也就扬弃了资本主义的物化。二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批判理论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批判理论,首先表现为与实证主义的对立。通过批 判实证主义只重视客体性、科学性,忽视主体性、批判性,表明批判理论强
调人本主义、理性主义的理论立场。(一)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的理论立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思维的重要
流派。实证主义是由孔德创立的,它是与形而上哲学相对立的,源于实证科
学的一种哲学体系。反观实证科学发展的阶段,培根、笛卡尔的自然科学、
唯物主义思想对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产生了巨大影响。培根,作为英国唯物
主义哲学家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也是科学重建世界的先知。法兰克福学
派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理性的批判正是从培根的学说出发的。在培根的 理论学说中,经验归纳法的提出和关于知识与力量的主张,对霍克海默和阿 多诺影响重大。培根的经验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推理方
法,具体包括收集材料、运用“三表法”来整理材料以及进行真正的归纳
三个步骤。在培根以前也有思想家使用过归纳法,但是培根使其成为一种方
法,把知识的获得奠基于观察和实验之上,并坚决主张真正的知识就是有用 的知识。培根将知识与实用结合、将知识与力量结合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思
想进步,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现代问题。同样作为科学重建世界的先知,可
以与培根齐名而论的是法国的笛卡尔。笛卡尔和培根一样,都致力于知识问
题的研究,都不断自问如何才能获得有关自然世界的可靠、真实和有用的知 识。笛卡尔在多部著作中,都曾明确阐述过其系统的怀疑原则和方法论原 则。作为形而上学第一条基本原理的“我思故我在”,充分表达其怀疑的思 想。即对一切知识和观念都采取怀疑的态度,通过普遍怀疑来寻找无可置疑
的真理,从而确立推演科学体系的基石。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曾写到,303厂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7Vv---------------------------------------------------------
2019年第1轉总第30辑人们发现一种实用哲学,运用这种哲学可以理解一切事物,同时“我们可
以以同样的方式,为了任何它们所适合的目的,来利用那些力量,成为大自
然的主人和所有者”①。这就是说,在笛卡尔看来,仅有哲学是无法恣意生
活的,必须依靠科学知识才能开辟出通往幸福生活的途径。在这一层面,关
于科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笛卡尔和培根是一致的。在科学革命的影响下,孔德将实证哲学建立于实证科学之上,从而使实
证主义成为一种科学的实证主义。这种科学的实证主义,“使哲学放弃传统
的认识学说,转而采取科学学说——应该说是关于科学——被理解为社会于
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产物的科学——第一种学说”②。纵观孔德开辟的实证
主义学说的理论特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实证主义重
视逻辑、经验、科学以及语言等方法的作用。孔德在《实证精神论》中指
出“实证”就是现实的、有用的、精确的。他一再强调人们的一切知识必 须通过观察实验,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出发。到了后来以逻辑实证主义
为代表的新实证主义,更是将注意力全部转移到语言问题之上,试图把语言
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科学语言的语法和句法。这样就将关于世界观的
哲学缩变成了仅仅关于思维形式与规则的逻辑学。其次,从认识论角度而
言,对于认识对象和认识主体的关系问题,实证主义强调对认识对象的认
识,而忽视人的主体性。人的行为需要规范的指导,但实证主义否认这一
点,这就否定了人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性。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正
是针对实证主义理论特征的种种弊端展开其社会批判的。(二)作为理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早期批判理论早期的批判理论家如霍克海默、马尔库塞,他们将理性视为革命的同义
词,弘扬价值理性、批判理性,通过与实证主义的大论战而维护理性主义。
因此,早期的批判理论也被称为“理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
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理性主义,正是由于理性主义与实证主义的
对立,因此,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便成为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面重要旗 帜。法兰克福学派是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因此,早期法① 〔美〕R.R.帕尔默、桥•科尔顿、劳埃克•克莱默:《启蒙到大革命:理性与激情》,陈敦
全、孙福生、周颖如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第9页。② [法]昂惹勒•克勒默-马里埃蒂:《实证主义》,商务印书馆,2001,第11页。304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伴随着对实证主义的批判。首先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霍克海默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是最为系统的,
在其早期论文集《批判理论》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批判实证主义。
针对实证主义重视逻辑、经验、语言、科学等认识方法的作用,霍克海默展
开了批判。霍克海默对经验事实的可靠性十分怀疑,认为根本不存在独立于
理论之外的共同经验,不存在离开思想的感觉经验。霍克海默认为在知识领 域中,经验和逻辑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发挥理性的作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
对实证主义的批判还表现为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上。霍克海默将工具理性作为
批判理性的对立面而加以批判。他认为工具理性包含以下三个要素,即
“工具主义、实用主义和肯定主义”①。它将一切都理解为工具、理解为手
段,以是否“有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割裂事实与价值,否定批 判性思维。霍克海默正是从这里入手,展开了对实证主义的批判。而阿多诺
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体现在其与波普尔在“西德社会学代表大会”
上的大论战。阿多诺在后来出版的《德国社会学中实证主义论争》中,批 判了经验社会学,认为实证主义由于推崇事实而忽略历史否定性,必然导致
走向保守主义,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辩护人。阿多诺通过批判实证社会 学,继而创立辩证、批判社会学,试图通过揭示社会本质来研究社会问题, 而不再鼓吹经验和逻辑的方法,而是以社会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思辨
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与揭露。其次是马尔库塞。从马尔库塞的早期著作《理性与革命》中可以看出,
从某种意义而言是对理性的推崇。马尔库塞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有着深刻的
时代根源。其一,当时的第二国际充斥对黑格尔哲学的误解,充斥大量对黑 格尔的非理性主义解读,他们背叛马克思主义,推行保守主义,并用实证主 义、自然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因此,在马尔库塞看来,重新研
究黑格尔哲学是揭露第二国际错误路线的必要环节。其二,当时的黑格尔哲 学中的反动保守因素被法西斯主义歪曲和利用,法西斯主义把黑格尔哲学解
释为反理性主义,借此为其专制极权统治服务。马尔库塞认为,只有阐发黑
格尔哲学的真正精神,才是揭露法西斯主义反动统治的唯一途径。在《理 性与革命》中,马尔库塞通过梳理论述黑格尔哲学的庞大体系,通过对实
证主义进行批判,进而阐发理性与革命之间的关系,指出黑格尔哲学的革命① 陈学明、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第151页。305厂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7Vv---------------------------------------------------------
2019年第1轉总第30辑性和进步性就在于理性主义和否定辩证法。同时,马尔库塞阐述了黑格尔哲
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关联,提出“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即理性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直到20世
纪80年代,哈贝马斯综合实证主义与理性主义,试图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
学派的理论主张开始对实证主义不再表现出批判而是包容。三以反工具理性、反体系为特征的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继承,其批判理论对理性的
态度存在一个变化过程。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批判理论的特征也发 生了转变,从理性主义为特征向反工具理性、反体系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 转变。(-)批判工具理性的现代性批判从1932年霍克海默发表《科学及其危机札记》开始,法兰克福学派对
理性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学派开始了对技术理性、对现代性的批判。法兰克
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家的反工具理性主义,并不是反整个理性主义的,反科学 主义也不意味着反对科学技术本身。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不是否定科学技术本
身,批判启蒙理性,是为了重建理性以拯救现代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启蒙理性何以异化做了充
分论证。通过对工具理性与文化工业、反犹主义两大关系的论述,指出了启 蒙理性异化带来的两大结果,即文化工业和反犹主义(极权主义)。启蒙本
身所包含的否定维度和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合,共同导致了启蒙的异
化,导致原本对自由的向往沦为没有自由的同一。首先,表现在文化形态的 同一。文化工业的同一性、商业性、欺骗性等是启蒙理性异化在文化领域的
表现,这是文化工业用以过滤整个社会而存在的特性。作为过滤器,“整个
世界都要通过文化工业的过滤”①。文化工业作为整个资本主义的一部分,
尤其当文化工业作为意识形态的时候,“大众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强化”②。这①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尔诺:《启蒙辨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
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113页。②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第134页。
306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种强化是文化工业产品在日常生活的渗透,从而实现对大众的隐性控制。其
次,是种族的同一。反犹主义的大行其道,法西斯主义的盛行是启蒙理性异 化在政治领域的表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探讨的主题
是启蒙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在“反犹主义要素:启蒙的界限” 一章
中,讨论的便是启蒙超越其边界,在整个社会的全面异化的结果,即反犹主 义(极权主义)的产生。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
发,通过引入其病态投射观念,来对反犹主义进行分析。他们二人指出:
“反犹主义是建立在一种虚假投射(Projektion)基础上的。它是真正的模仿
行为的反映,在根本上与被压抑的模仿行为密切相关;事实上,它也许是被
压抑的模仿行为的病态表现。”①可见,《启蒙辩证法》对启蒙理性的批判,
是通过对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批判,来弘扬价值理性和批判理性。与后现
代主义将现代文明的一切弊病都归因于“技术理性的恶性膨胀和形而上学
思维方式对人们的左右”②的观点如出一辙。马尔库塞的“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和“非压抑性文明
论”,是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开辟的批判理论一个重要的继承和发展。马尔
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通过批判单向度的社会与单向度的思想,将霍克
海默和阿多尔诺对启蒙理性的批判继续深化,将批判矛头直指整个发达工业
社会,宜指极权主义社会,宜指技术解放与进步所带来的新桎梏,即人的工 具化与异化。在马尔库塞看来,要从这高度同一、单一维度的社会中解放出
来,前景是黯淡的,因为人们的批判性、否定性、超越性和创造性的向度已 经丧失。但他依然努力为此开出救世药方,即他的革命新理论。他在总结 20世纪60年代末学生造反运动的经验教训的系统著作《反革命和造反》
中,详细地阐述了其革命新理论的内容。指出为了克服异化、实现自我,新 左派成员,即青年学生、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流浪者、嬉皮士以及其他
种族受害者和失业者,必须以非暴力反抗的方式来实现“大拒绝”式的总
体性革命。当然,马尔库塞的政治哲学无疑充满着矛盾,他既主张全面地反
对现行社会制度,又极力反对改变现存社会制度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他
虽强调必须改变压抑人爱欲的社会制度,但又指出改变的任务要由实现解放 的“新人”完成。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进行了尖锐批判,但其①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第172页。② 陈学明、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第61页。307厂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7Vv---------------------------------------------------------
2019年第1轉总第30辑新科技观依然指出,科学技术只有执行意识形态功能,作为统治的工具,才
能成为实现解放的手段。(二)反同一、反体系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34年出版的《1882 - 1923年西班
牙、拉美诗选》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在1947年出
版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也出现过这个词。汤因
比用'后现代'指称西方文明中一个新的历史周期——西方统治告终,个 人主义、资本主义和天主教教权衰落,非西方文化抬头、壮大。但是,作为
一种现实的思想运动,后现代主义真正崛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①后现
代思潮的产生有深厚的社会历史原因,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
入跨国垄断阶段,进入晚期资本主义,即后工业社会阶段。在后工业化的
时代,文化被纳入商品生产的范畴,消费主义文化的出现,日渐消解了精
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因此,碎片化、娱乐化、不确定性、暂时性, 这些不同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思潮开始出现。后现代哲学是伴随存在主
义、结构主义的衰落而兴起的,起初是以彻底否定现代主义哲学而出现
的,主要代表流派有以法国德里达、福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以德国伽 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以美国奎因、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尽 管各流派理论来源不同,分析方法各异,但依然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相同理
论特征。“它们从否定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前提出
发,拒斥'形而上学'(本体论),反对理性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
主张向同一性开战,取缔'深度模式';宣扬所谓不可通约性、不确定性,
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②否定的辩证法和非同一性哲学是阿多诺哲学的主要内容所在。在《否
定的辩证法》中,阿多诺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批判与颠覆,表明否定的 辩证法是拒斥一切本体论。继而明确指出其反对主客体二元对立、反对第一 哲学、反对同一性逻辑这一系列根本立场。阿多诺认为,真正的辩证法是拒
斥和怀疑一切同一性。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对象的关注,即对非同一性的关① 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后现代主义(代前言),第
9页。② 赵光武、黄韦进:《后现代哲学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第3页。
308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注。在阿多诺看来,非同一性不是拒绝和破坏,而是基于同一性、内在于同
一性自身逻辑中的差异性。在真正的辩证法中,主客体、意识与存在等二元
的关系,都变成一种平等的关系,即星丛。星丛就是“从外部来表达被概 念在内部切掉的东西”①,是阿多诺在消除不平等的奴役关系后建立的新的
非同一性关系。在星丛中,原本二元对立的关系都处于历史的生成过程之
中,由矛盾运动来决定事物的样子。阿多诺构建起的非同一性哲学,是反体
系、反本体论、反形而上学的。阿多诺指出:“体系、即一个使任何东西概
莫能外的总体的表现形式使思想绝对化,它反对思想的每一内容并在思想中
蒸发掉这些内容。”②由此可见,阿多诺的非同一性哲学是以反体系反同一
为特征的后现代性哲学。在阿多诺那里,非同一性是对同一性的否定,但这种否定是“居于同
一性之内的外在,是建构性的外在之物”,“否定的辩证法的否定也不是没
有任何肯定的恶的否定,而是基于否定与肯定之间关系的颠覆”③。正是由
于阿多诺撕开了同一性的虚假面纱,其理论中的抽象的否定因素和后现代的 打破一切传统不谋而合,使得阿多诺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甚
至成为卢卡奇以来,以推崇总体性为特征的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的终结 者。因此,到了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和非同一性哲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批
判理论完成了从理性主义到批判理性主义,直到后现代主义的逻辑演变。① ②
〔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第160页。〔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第23页。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③ 李西祥:《阿多诺与后马克思主义:否定的辩证法之历史回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3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