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纲要》已经通过审查,定于9月11日——10月11日在金阳规划展览室进行公告,并在大十字广场、规划局网站、媒体等方式公告。
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320万人
《纲要》指出,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0%,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未来十一年,将积极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疏解老城区人口,引导人口向新区和小城镇转移。至2020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约320万人,市域外围城镇人口约80万人。
完善“一横、一纵、一环”路网
至2020年,通过对中心城区道路网的优化调整,建设完善“一横、一纵、一环”的路网主骨架和“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的骨干路网系统。“一横、一纵、一环”中,一横:北京西路—北京路—北京东路;一纵:贵遵路—金工路—中坝路—花溪二道—花磊路;一环(环城高速公路):东北环线—西南环线—南环线。
老城区道路网建设与改造:结合旧城改造,以主、次干道改造为重点,加大支路的建设力度,着力完善道路网络;对老城区的主要交通节点实施改造,缓解交通拥堵的压力;利用部分支路、小区道路大力实施单行道措施。形成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合理布局、联系顺畅的道路网络体系。
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4平方米
至2020年,中心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4平方米,基本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标
准,户均拥有或租住一套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的成套住房,住房成套率达到100%,城镇低收入家庭保障住房覆盖面达到100%,新建住宅区综合配套率和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100%。
附件1:
规划界定
规划理念
(1)生态规划理念。将生态观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综合决策机制的建立和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发挥贵阳市在区位、交通、生态环境、气候、地理等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以打造“避暑之都”和“温泉之城”为目标,着力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2)特色规划理念。以“显山露水、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为原则,强化自然山体、通风走廊保护,尊重、顺应自然,构建“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态,打造“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城市特色。
(3)统筹规划理念。统筹城市基础功能和服务功能建设,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高城市水、电、气供给保障水平;统筹各片区协调发展,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进一步疏解老城区人口,积极促进各片区功能完善;统筹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发展,统一协调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人本规划理念。大力推进“六有”民生行动计划,提高市民生活满意度;全面协调空间规划与文化规划,培育和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城市精神。
(5)经济规划理念。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投资创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规划范围
市域范围:即贵阳市行政区划范围,含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东起南明区永乐乡,西至清镇市红枫湖镇,南起花溪区青岩镇,北至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含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及清镇市青龙办事处、红枫湖镇、百花湖乡和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总面积3121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东起小碧乡、永乐乡、东风镇,西至朱昌镇、金华镇、久安乡、石板镇,南起党武乡、孟关乡,北至麦架镇、沙文镇、都拉乡;总面积1230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9年-2020年
近期2009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城市定位
具有典型喀斯特生态环境和良好避暑自然条件,适宜居住、适宜旅游、适宜创业的生态文明城市。
城市性质
贵州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城市职能
(1)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旅游服务中心。
(2)西南地区联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
(3)全国重要的以铝、磷、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加工基地,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中药及特色食品为主导的产业基地。
(4)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避暑胜地及休闲旅游目的地。
城市发展总体目标
至2020年,把贵阳市基本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文明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历史性跨越,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加强环城林带、“两湖一库”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合理利用公园、河湖、山体等城市生态资源,开展城市综合环境治理,实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建设宜居贵阳。
(2)发挥贵阳市在区位、交通、生态环境、气候、地理等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依托城市生态特色和旅游资源,以打造“避暑之都”和“温泉之城”为目标,建设宜游贵阳。
(3)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形成并完善多元化投资、鼓励创业、人才激励的机制,建设宜业贵阳。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1)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0%,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2)积极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疏解老城区人口,引导人口向新区和小城镇转移。至2020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约320万人,市域外围城镇人口约80万人。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至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37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300平方公里,其他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7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93平方米左右,中小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重点镇及一般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协调发展目标
(1)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依托“一带、七轴、多中心”的全国城镇空间结构,利用贵阳市处于上海至昆明发展轴线上重要支点城市的区位条件,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依托国家重要交通干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逐步形成以贵阳为平台,联系西南,辐射华东和华南的交通枢纽与集散中心,重点加强与珠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及北部湾经济区的联系。
(3)依据《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充分发挥处于全省横向和纵向城镇发展轴线交汇点的区位条件和省会中心城市的优势条件,积极推进贵阳城镇密集区建设,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全面跨越式发展。
(4)加强与周边地州市,特别是贵阳城市经济圈内城市的协调,以交通干线和重大基础设施为支撑,突破行政区划,推进水、矿产等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同保
护,实现省域协调发展。
城镇体系布局结构
(1)加快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工作,对修文、开阳、息烽、清镇等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撤县、市设区的进程,逐步完善市域城镇体系。
(2)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按照“中心放射型”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沿贵黄、贵遵、贵毕、贵开、贵惠、贵修、厦蓉、市域快速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形成城镇主要发展走廊。
市域北部:沿贵遵公路布局扎佐、久长、息烽城区、小寨坝、养龙司、温泉等城镇;沿贵开公路布局水田、羊昌、南江、开阳城区、双流、冯三、永温、楠木渡等城镇;沿贵毕、贵修公路布局修文城区、六广等城镇。
市域西部:沿贵黄、厦蓉、筑黔公路布局清镇城区、红枫湖、站街、流长、卫城、新店等城镇。
市域南部:沿贵惠公路布局青岩、黔陶等城镇。
市域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三产业发展与布局
(1)提升城市的金融、商贸、信息等综合服务功能。老城区与金阳新区布局主要省、市级商业设施,建成西南重要的现代化区域商贸中心。以省、市级商业中心为支撑,区级
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区为骨干,建立与城市发展战略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城市商业空间格局和网点体系。
(2)加快和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充分发挥贵阳作为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把物流产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加快建设二戈寨、金阳、扎佐、清镇等四个物流园区和三桥、竹林、白云、息烽、开阳等若干物流中心。
(3)发挥贵阳市在区位、交通、生态环境、气候、地理等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以打造“避暑之都”和“温泉之城”为目标,突出红色旅游、阳明文化、民族风情和喀斯特生态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体育运动旅游和都市休闲旅游,着力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
按照“集中布局、集约用地、集聚产业”的要求,形成两个开发区、三个产业基地和若干工业园区的工业产业布局,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
(1)两个开发区:
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用地重点向沙文、麦架方向聚集和发展,白云省级经济开发区纳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
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小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础,产业用地向南部孟关方向转移和延伸,打造小河—孟关工业走廊,优化功能布局,增强聚集能力。
(2)三个产业基地:
开阳国家级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把金中、城关、双流、永温建成磷化工走廊、形成磷化工产业链和产品链,形成以开磷集团、开阳磷化工公司为龙头、一批民营企业为骨干的企业群落。
清镇煤化工、铝工业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基地:按照东区、西区进行工业布局,东区位于站街以东,做精做优;西区位于站街以西,沿站街—卫城—王庄—流长—犁倭布局,做强做大。将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向西区布局,使污染企业逐步退出红枫湖、百花湖水源保护范围。
息烽循环经济磷煤化工示范基地:依托资源和能源优势,走循环经济、集群化发展道路。加快小寨坝磷化工城建设,建设成为全省药磷铝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复合肥生产基地。
(3)若干工业园区:促进扎佐钢铁医药工业园、龙洞堡特色食品工业园、乌当医药食品工业园、花溪科技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建设,逐步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
市域综合交通建设
铁路
依据国家铁路干线布局规划,配合贵阳至广州快速铁路、贵阳至成都快速铁路、贵阳至重庆快速铁路、贵阳至长沙客运专线和贵阳至昆明客运专线贵阳段的建设。
市域快速铁路网由“一环一射两联线”构成。
一环:环城快速铁路,全长123公里,共设置15个主要车站;
一射:贵阳东—开阳快速铁路;
两联线:久长—永温(开阳),林歹(清镇)—织金。
新建贵阳火车新客站和扩建贵阳南站编组站、改貌货运站,建设完善清镇、将军山、扎佐、都拉营等综合货场,完成贵阳铁路枢纽建设,提高城市铁路客、货运输能力。
第43条
公路
以贵州省的公路网发展战略“六横、七纵、八联”为指导,贵阳城市经济圈交通建设为目标,高等级公路、国道干线为骨架,省(县、乡)道为联系,在市域形成“一环、两横、九射线”的安全、便捷、高效的市域快速公路网体系。
一环: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东北环线—西南环线—南环线);
两横:贵阳城市经济圈环北段(黔西—瓮安),修文—福泉;
九射线:贵新(贵阳—新寨)、贵广(贵阳—广州)、贵惠(贵阳—惠水)、贵黄(贵阳—昆明)、厦蓉(贵阳—成都)、贵黔(贵阳—黔西)、贵毕(贵阳—毕节)、贵遵(贵阳—重庆)、贵开(贵阳—开阳—遵义)等高速公路。
航空
加快龙洞堡国际机场扩建工程,配套完善相关服务设施,开辟中远程国际航线,拓展
航空客源,打造西南一流航空窗口。
内河航运
大力整治乌江航道,建设开阳港、息烽港,提高进入长江的通航能力;加快码头、道路等航运配套设施建设。
市域公共设施建设
城乡文化设施
(1)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目标,积极培育和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基础文化、文化精品、文化产业、体制创新、人才建设等六个文化工程,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的覆盖全市的文化设施体系。
(2)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建成综合文化站,所有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文化室,完善乡镇、街道、农村、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点建设。
城乡体育设施
(1)以满足人民群众和城市发展的体育需求,促进城镇与乡村的竞技与群众体育设施、公益性与经营性体育设施的均衡配置为目标。至2020年,全市人均体育健身活动场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
(2)加快区级综合体育中心、县级综合体育场地及设施的建设,各区、县均有一个400米田径足球场、一个灯光篮球场、一座游泳池和一座训练馆。
(3)逐步推进乡镇体育设施建设,各乡镇均有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健身活动室和一个简易田径场。
城乡医疗卫生设施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工作全局,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差距,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
(2)建立以市、县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计生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中心,乡镇卫生院、计生站为枢纽,村卫生室、计生站为支点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
(3)至2020年,基本建成能覆盖全市居民人口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市每千人床位数达到5.5张,中心城区每千人床位数达到9.5张,乡镇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达到1张。
城乡教育设施
(1)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调整全市教育布局结构,促进农村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高中向区、县(市)政府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
(2)至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占职业技术教育比例达5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
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以上。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1)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资源合理利用、区域生态平衡的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形成以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山体绿化、河湖水系为基础,历史文化遗产为特色,生态景观廊道相贯通的区域生态网络体系。
(2)加强以“两湖一库”、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等城镇重要饮用水源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和保护,确保城乡饮用水源安全。
(3)以环城林带建设与南明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环境项目建设为纽带,积极推动城市绿化隔离地区、城市公园、生态湿地、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石漠化、采石场、废弃采矿场、主要交通干道的生态修复和绿化工程。
(4)严格控制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基本实现生活燃料清洁化,控制和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实施公共交通清洁能源改造,有效控制城市噪声,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
(5)完成贵州水泥厂、贵阳钢厂、贵阳发电厂、清镇发电厂等重大污染企业的异地搬迁或关停工作。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目标
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为重点,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方针,通过对城市古代及优秀近代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民族文化保护村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缮、恢复,继承和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脉络,提升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保护对象主要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民族文化保护村1处及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
空间管制
空间管制策略
(1)禁止建设区
规划期内必须保持土地的原有用途,除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外,严禁在区内进行任何类型的开发建设活动;禁建区范围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划定,以行业为主,严格管理。
(2)限制建设区
规划期内城市建设应尽可能避让,保持土地的原有用途,非经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同意,不得在限建区内进行非农建设项目开发;对于与限制建设区重叠的城市建设区,应提出具体建设限制要求,做出相应的生态影响评价并提出补偿措施。
(3)适宜建设区及已建区
城市建设应基本控制在适宜建设区及已建区范围内,避免城市盲目扩张和城市土地的粗放型利用,建设行为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空间管制区划
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作为各区、县进一步明确、细化本行政辖区内空间管制区划的原则和基础,下位空间管制区划不得与本区划方案相冲突,确需调整的须经市级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同意。
(1)禁建区包括河、湖、湿地,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一级保护区,重点生态林区、古树群及古树名木生长地,文物单位重点保护范围,基本农田,城镇各片区之间的隔离绿地、环城林带,交通干道,地质遗迹及矿产资源埋藏地,高压走廊、石油天然气管道等市政通道,地裂、崩塌、滑坡、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危险区,25度以上山体坡地。
(2)限建区包括河、湖、湿地周边生态控制区,水源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森林公园、一般生态林区、名胜古迹区林地,文物单位建设控制地带,一般耕地,厂矿与生活区之间的隔离绿地,交通干道两侧、上空、地下,矿产资源埋藏非密集区,地震风险区、水土流失严重区、10-25度山体坡地区、沙土液化、地面沉降区、垃圾焚烧场、污水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理、垃圾填埋场防护区、城镇发展战略备用地。
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为契机,建立比较完善、成熟的发展循环经济体制机制和模式,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2)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例不超过60%,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2018平方公里。
(3)合理确定用水标准,实现供需平衡,创建节水型城市,全市总需水控制在18.6亿立方米以内,城市总需水控制在9.5亿立方米以内。积极推进污水、雨水资源化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5%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30%以上。
(4)能源节约与开发并举,优化产业结构,推行各种节能措施及标准,发展可再生能源,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400万吨标准煤左右,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50%左右,单位GDP综合能耗0.8吨标准煤左右。
规划区发展引导与管理
发展目标
以中心城区为重点,不断强化产业集聚和提升现代服务功能,实现服务高端化和产业规模化,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通过城乡整体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一体化融合,构建省域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发展规模
至2020年,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45平方公里左右,聚集人口400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0万。
发展策略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交通干道为支撑,产业布局为先导,优化空间结构,完善设施配套,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城镇化进程;实施中心城市辐射战略,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实施工业企业集中发展战略,将中小企业引入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中发展;实施城乡连接带动战略,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现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方向与布局结构
空间发展方向
贵阳市中心城区以老城区为中心,实施“北拓、南延、西连、东扩”的空间发展策略。
加快麦架、沙文、扎佐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体“北拓”,同时大力推进金阳新区的人口聚集和空间拓展;
依托环城高速公路南环线、花溪二道建设,通过“南延”,推进花溪、小河等区域城镇化进程和产业集聚;
以三桥马王庙片区整体改造为重点,实施“西连”战略,促进老城区与金阳新区联系与融合,城市空间向西与清镇连片发展;
以龙洞堡机场改扩建为契机,打造临空经济区为重点,建设龙洞堡东部新城,远景向
龙里方向推进,建设形成贵龙经济带;同时推进新天温泉度假产业发展,实施“东扩”战略。
用地增长边界
中心城区用地增长边界西至百花山脉及百花湖、阿哈水库水源保护区,东至龙洞堡空港区域,南至环城高速南端周边区域,北至沙文、麦架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770平方公里。
规划空间布局结构
贵阳市中心城区形成“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空间布局结构。打造“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城市特色,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320万。
(1)一城:以老城区、金阳新区共同构成城市核心,连片发展小河、二戈寨、三桥马王庙、白云等区域,实现城市紧凑、集约发展。主城建设用地约20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约238万。
(2)三带:将百花山脉、黔灵山脉及南岳山脉作为城市建设用地隔离绿化带及生态缓冲区,体现“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布局特色,充分发挥山体绿化对过滤空气、防护污染、调节城市温度、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3)多组团:顺应城市自然地形特征,因地制宜的在主城周边布局4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组团,即主城北部的高新区组团,南部的花溪组团,东部的龙洞堡组团,东北部的新
天组团。主城周边组团建设用地约100平方公里,集聚人口约82万。
(4)严格保护百花湖、阿哈水库、花溪水库等城市饮用水源安全,同时加强对南明河、市西河、贯城河、鱼梁河、麦架河、黔灵湖、观山湖等河湖水系的生态环境修复和绿化景观环境营造,在城市内部构筑多条“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绿化景观走廊。
(5)在城市各功能组团之间,结合十里河滩城市湿地公园、黔灵山公园、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贵阳市森林公园、鹿冲关森林公园、阿哈水库、百花湖等若干大型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形成城市重要生态战略点,避免城市建设过于连片发展,保护城市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生态格局。
(6)加强以环城林带为主的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绿地资源的保护、建设和利用,实现城市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空气清新的环境建设目标。
城市远景发展
2020年以后,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主要向北扎佐,向东永乐、龙里,向西清镇,向南党武、湖潮扩展,其中湖潮、扎佐、清镇区域为主要建设用地增长区域。建设形成扎佐、湖潮、清镇组团,进一步完善“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空间布局结构。
中心城区交通
建设
交通发展、建设控制指标
(1)交通投资:规划期内年均交通投资应占全市GDP的3%—4%左右,交通投资重点向公共交通倾斜。
(2)道路建设:至2020年,中心城区人均道路面积不低于11.5平方米,主次干道网密度不低于2.3公里/平方公里,关键交通截面的通道数量不少于2个。
(3)公共交通发展:至2015年,中心城区整体公交(含轻轨)出行比例不低于30%;至2020年,中心城区整体公交(含轻轨)出行比例不低于45%,小汽车出行比例控制在25%以下。
(4)环境排放:至2015年,中心城区内达到“欧III排放标准”的机动车占60%以上;至2020年,中心城区内达到“欧IV排放标准”的机动车占80%左右。
城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
(1)航空:推进龙洞堡国际机场的改扩建工程,完善磊庄军用机场。
(2)铁路:大力推进贵阳铁路枢纽建设,枢纽场站由“一个编组站、两个客运站、若干货运站”组成,包括二戈寨编组站,火车客站、火车新客站,货运站为西站、南站、花溪、都拉营、龙洞堡、将军山等货运站。
(3)公路:公路枢纽场站由“七个客运站、七个货运站”组成,在金阳将军山新建贵阳汽车客运站,调整现状客车站、二客站功能为旅游客运和公交换乘站,新建或扩建客运东站、北站、南站、西站四个客运站;新建或扩建将军山货运站、龙洞堡货运站、竹林货运站、三桥货运站、改貌综合货场、沙文货运站、新天货运站。
城市道路骨干路网系统
(1)通过对中心城区道路网的优化调整,建设完善“一横、一纵、一环”的路网主骨架和“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的骨干路网系统。
“一横、一纵、一环”:
一横:北京西路—北京路—北京东路;
一纵:贵遵路—金工路—中坝路—花溪二道—花磊路;
一环(环城高速公路):东北环线—西南环线—南环线。
“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
一环路:蟠桃宫—宝山路北段—北京路—枣山路—浣沙路—解放路—宝山路南段—蟠桃宫;
二环路:三桥—改茶路—贵黄路东段—南二环—富源路—东二环—贵遵路南段—三桥;
三环路(环城高速公路):东北环线—西南环线—南环线;
十六条射线:贵黄路艺校至金华段、北京西路、观山路、贵金路、金朱路、贵遵路、盐沙路、新天大道、北京东路、机场路、油小路、东站路、富源路、桐荫路、花溪大道、花溪二道。
(2)加强中心城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重点推进环城高速公路、二环路、贵金路、清金路、北京西路、北京东路、水东路、花溪二道、油小路、清桐路等道路的建设。
(3)老城区道路网建设与改造:结合旧城改造,以主、次干道改造为重点,加大支路的建设力度,着力完善道路网络;对老城区的主要交通节点实施改造,缓解交通拥堵的压力;利用部分支路、小区道路大力实施单行道措施。形成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合理布局、联系顺畅的道路网络体系。
城市停车系统
(1)将停车系统的发展作为加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引导城市机动化发展、改善城市交通运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手段,强调适度增加供给,强化使用与管理,提高设施利用效率的策略。
(2)停车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实行分区域的差别化政策,老城区停车供给适度从紧,其他区域停车供给基本满足,老城区公共停车场供给泊位2.5万个,其他区域公共停车场供给泊位合计9.8万个。
城市步行系统
(1)结合城市内部的南明河、贯城河、市西河、鱼梁河等河流打造滨水景观步行空间,结合城市山体公园打造运动休闲步行空间。
(2)建设完善城市主次干道、支路上的步道、人行过街等步行设施,满足行人的安全性、舒适性需求,形成联系城市居住区、商业区、学校和公园等功能空间的步行网络系统。
(3)以800米×800米的围合尺度,将城市步行系统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步行街区,并配套公厕、零售、娱乐、健身服务设施。
城市轨道交通
(1)城市轨道交通由环城快速铁路和城市轻轨组成,大力推进环城快速铁路建设,带动周边用地开发,实现城市交通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近距离换乘甚至“零换乘”的目标。
(2)城市轨道交通重点服务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由4条主线构成。至2020年,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由2条主线构成,覆盖主要客运交通走廊。1号线:金阳新区—老城区—小河;2号线(一期):白云—金阳新区—三桥马王庙—老城区;中心城区轨道交通规划线路长度约56公里,车站35个。
(3)2020年以后,继续完善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包括2号线(二期)、3号线、4号线,充分考虑轨道交通线网与清镇组团、扎佐组团、湖潮组团的连接。
BRT及普通公交
(1)推进城市BRT公交系统建设,近期将BRT作为轨道交通的过渡,培育客流,远期将BRT作为轨道交通的重要补充,扩大骨干公交线路服务范围。
(2)发挥普通公交布线灵活、可达性高的特点,结合轨道交通、BRT建设,优化运营线路,提高公交线网覆盖率,制定公共交通路权优先、信号优先、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等政策措施,大力开辟公交专用道,使其尽快在中心城区形成网状结构,提高公交运营速度和市民出行分担率。
中心城区住房建设
住房建设发展目标
(1)大力推进“住有所居”民生行动计划实施,完善以市场为主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强市场引导和调控,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有效控制房价涨幅,逐步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
(2)至2020年,中心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4平方米,基本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户均拥有或租住一套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的成套住房,住房成套率达到100%,城镇低收入家庭保障住房覆盖面达到100%,新建住宅区综合配套率和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100%。
保障性住房建设策略
(1)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2)根据住房建设规划,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在土地供应计划中予以优先安排。
(3)积极探索市场化途径,发展保障性住房。普通商品住房项目,必须按一定比例配建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或公共租赁性住房,由市、区住房保障部门统一收购后,用于保障性住房安排。
城中村控制与改造
对于中心城区内的城中村,采取严格的管制措施,严禁违章建筑和违法用地建设,制
定与“村改居”工作相关的一系列配套政策,重点解决发展用地、就业安置、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问题,促进城中村改造顺利进行。
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结构
根据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确定“一个市级中心四个组团级中心”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结构,一个市级综合服务中心,即老城区、金阳新区共同构成城市核心,布局主要的市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全省、全市;4个组团级中心,即沙文、新天、龙洞堡、花溪主要布局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周边区域。
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如下:
行政中心——金阳市级行政中心
文化中心——由老城区与金阳新区共同承担
体育中心——由老城区与金阳新区共同承担
医疗卫生中心——由老城区与金阳新区共同承担
高等教育中心——主要由花溪贵州大学等高校承担
行政办公设施
省级、市级行政办公用地主要布局在老城区、金阳新区;在老城区、小河、白云、新天、龙洞堡、花溪设置区级行政办公用地。
文化设施
(1)大力推进城市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努力构建文化先进城市。推进省博物馆、市会展中心、市科技馆、市工人文化宫、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完善金阳市级文化中心。
(2)积极推进“多彩贵州”等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做强中国避暑之都、阳明文化等文化品牌,逐步增强我市文化产业优势和特色。
体育设施
(1)大力推进贵阳奥体中心建设,构筑以贵阳奥体中心为龙头,各片区体育场馆为骨架,学校及社区体育设施为立足点的完整体育设施网络。
(2)完善六广门、新体育场等省、市体育场馆设施,完善河南庄训练基地、东山青少年运动场训练基地。
(3)建设完善区级体育中心,达到均有一个400米田径足球场、一个灯光篮球场、一座游泳池和一座训练馆的建设标准要求。
医疗卫生设施
(1)建立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各类门诊部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站、各类诊所为支点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改扩建一医、三医、四医、六医、妇幼保健院、口腔医院等一批市级医疗卫生设施,建成贵阳市疫情紧急处理中心和康复疗养基地。
(2)拓展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各片区医院改扩建,逐步形成完善的片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个街道办事处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1—2万人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教育设施
(1)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优化发展。完善以花溪文教区为主,金阳、龙洞堡等文教区为补充的高等教育设施布局;花溪区域预留高校远景发展用地,建设大学园区;至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建筑面积达到41平方米。
(2)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全面发展和全力实施高中教育普及发展。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确保城市居民、农民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稳定扩大高中办学规模,老城区周边区域新建、改扩建、迁建一批优质示范高中,以带动其协调发展;至2020年,普通中小学生均建筑面积达到10平方米。
(3)大力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整合调整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建设与城市产业发展、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4)重视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强幼儿教育改革,以教育部门举办为骨干,社会力量举办为主体,基本形成“托幼一体”的学前教育体系;坚持特殊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建设完善各级特殊教育中心。
社会福利设施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发展,基本建成以国家兴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满足老年人、孤儿、残疾人、精神病人等照料所需。
城市绿地系统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在中心城区构建以城市公园为主体,山体、河流、湿地为基础,“两湖一库”为重点,生态景观廊道相贯通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形成“一河、二环、三带、七点”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至2020年,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1)一河:以南明河为重点,按照“水变清、岸变绿、景变美”的总体建设目标,加强南明河、鱼梁河、市西河、贯城河等沿岸绿化景观建设,形成城市的带状绿色空间。
(2)二环:大力推进城市一环林带和二环林带的建设、保护和利用,严禁一切破坏林带的建设行为,确保环城林带的完整性,形成城市景观的绿色大背景和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的绿色屏障。
(3)三带:大力加强绿化林地建设,科学配植适生及原生植物。充分发挥山体绿化对过滤空气、污染防护、调节城市温度等方面的作用,将百花山脉、黔灵山脉、南岳山脉三条山脉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区域隔离带及城市“绿肺”。
(4)七点:依托十里河滩城市湿地公园、黔灵山公园、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贵阳市
森林公园、鹿冲关森林公园、阿哈水库、百花湖七个大型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形成中心城区重要生态战略点,避免城市建设过于连片发展,保护城市山水相融的生态格局。
城市公园建设
(1)建设国家级十里河滩城市湿地公园,总面积为4.6平方公里。建设和完善黔灵山公园、河滨公园、贵阳市森林公园、南郊公园、鹿冲关森林公园、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观山公园等7个市级公园,总面积16.50平方公里,建设和完善东山公园、海天园、南岳公园、药用植物园、三江口公园、新天公园、温泉公园、溪南公园、白云公园、十二滩公园、南湖公园等11个区级公园,总面积16.38平方公里。
(2)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内部100多个山体及其周边的自然生态资源,加强生态绿化建设与保护,严格控制非环境建设行为侵入,逐步推进城市山地公园建设。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对象
中心城区更新的重点地区是老城区,更新对象包括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工商住混合区、旧居住区,其中重点是分布在城市重要节点地区、轨道交通沿线及土地低效使用的城中村和旧工业区。
城市更新策略
将老城区有机更新与新区、其他区域开发建设结合起来,采用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老城区人口和功能向新区及其他区域转移。
(1)以“一城三带多组团”为引导,加快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大力推进金阳新区与其他区域开发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对老城区人口的吸引力。
(2)严格控制老城区开发建设强度,控制人口密度继续加大。对老城区实行严格的开发强度分区域控制;实施老城区与其他区域联动发展的搭桥政策,适度控制老城区住宅供应,增加其他区域的住宅供应;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空间容量;采用多种政策措施,增加绿化开敞空间,提高城市设施使用效能,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
(3)加速交通软硬件设施建设,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截流过境交通,引导人流、交通流疏解,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制定小汽车发展政策,老城区实施严格的停车区域差别化管理和交通需求管理。
(4)产业布局尽可能实现人口就业与生活的就地平衡。合理引导老城区产业发展,继续实施“退二进三”战略,提高土地产出率,在新区及其他区域优先考虑产业发展用地选址,吸引就业人口集聚。
近期建设
规划
近期建设目标
至2015年,完善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初步建成西南地区联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优化产业结构及布局,提升避暑休闲度假旅游业发展水
平;优化市域城镇体系布局,城镇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完善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推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基本形成“一城三带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初步建成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文明城市。
近期建设总体思路
(1)加快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发展的支撑能力。
(2)加快城市产业布局优化与整合,增强城市发展的综合实力。
(3)加快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增强城市发展的空间保障。
(4)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绿化建设,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近期建设的重点地区
加快建设发展清镇、扎佐、修文、息烽、开阳等重点城镇,促进市域城镇体系布局更加合理;中心城区实施“北拓、南延、西连、东扩”战略,加快三桥马王庙片区整体改造,重点推进金阳新区、龙洞堡东部新城、沙文高新区、小河—孟关产业带、大学园区建设,调控城市人口和产业布局,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大力实施“稀化”战略,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完善和调整老城区用地布局结构,提升老城区人居环境质量。
规划实施
(1)本规划一经批准,由贵阳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贵阳市各委、办、局和各级政府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性,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切实保障城市总体规划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2)建立生态文明城市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加快建立以城市发展战略为导向、城市总体规划为核心、近期建设规划为重点、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各项规划相互衔接、层次合理的生态文明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3)建立生态文明城市城乡规划的决策机制。确立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统一指导、协调、监督全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工作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明确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市政府、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各级规划机构的审查、审批权限。
(4)建立生态文明城市城乡规划监督检查机制。各级政府要积极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的作用,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各基层社区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公众在城市规划实施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建立起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
(5)切实落实公众参与原则,推进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和制度化,让公众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渠道有效地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加强对城市规划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总体规划及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意识,提高维护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