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公开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通过几首诗的联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诗情、诗风,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联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能说说你所知道的表达乡愁的古诗词名句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过渡: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对乡愁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看看他是如何倾吐心中的乡愁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作者诗风,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渡语:阅读文章,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资料上的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三、知人论世(作家作品简介 )
作者简介
2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再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客居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个弟弟分散在山东、河南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倾听他内心的呼唤。
四、诵读诗歌
1、学生自由吟读三遍:
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第二次读,要求读顺诗句,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
3
2、指名展示读,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节奏、语气、语调、语速、情感)
3、评读、竞读
4、全班齐读(力争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五、感知诗的内容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理解。
2、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同学们有什么困惑之处吗?(学生自主提问,随意指定同学回答,老师相机点拨)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六、感悟诗的情感
再次朗读这首诗,思考:我从这首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各种情感)
4
全班交流后,明确:这首诗不仅仅是在写思念,更是在写对弟弟们的担忧、挂念,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还抒写了对离乱的感慨之情,对时局的忧虑,渴望战争早日结束,渴望社会安定。作者描写的既是自己,也是饱经战乱的百姓,这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但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上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全诗情感之源是—— “况乃未休兵”这一句,上面一系列的情,一幕幕的景,一片片的思,一声声的雁叫,都是因它而起。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寄书长不达”;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有弟皆分散”;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无家问死生”;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月是故乡明”;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戍鼓断人行”。
5
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读后句:
况乃未休兵,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有弟皆分散。
况乃未休兵,无家问死生。
况乃未休兵,月是故乡明。
况乃未休兵,边秋一雁声。
况乃未休兵,戍鼓断人行。
小结:秋夜本是美好的,但在战乱年代,这样的良辰美景却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中。更鼓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愈显凄切。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诗人的思绪乘着月色飞翔,他在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更亮。可是兄弟分散人各西东,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苦是悲,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才知道。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七、比较阅读
《月夜忆舍弟》诗反映了安史之乱造成人们颠沛流离,表达了诗人种种复杂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来比较阅读杜甫的另两首诗。
6
(一)春望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自由认真朗读这两首诗,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背景补充)
(一)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安史之乱”造成国家四分五裂,诗人有家不能归。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
7
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这个消息,兴奋不已,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②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个人的愁思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通过三首诗联读,你体会出杜甫诗有哪些特点?
八、拓展迁移
同学们,如果穿越时空,我们到了唐朝,且有幸成了诗圣杜甫的弟弟,当读了兄长这封情深意重的信后,会如何给他回信呢?(能用古诗文的形式更好。)
1、学生自主上台展示作品。
2、老师展示个人作品
同学们,听了你们的精彩回信以后,小丘老师也想过过当杜甫的弟弟的瘾,把自己备课时想到的一首诗与大家分享一下:
今宵读兄诗一首,双眼不禁涕泪流。
烽烟四起家无存,骨肉分离盼团圆。
8
手足天伦遥无期,只恨多年乱未平。
而今惟愿人长久,虽隔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通过与杜甫哥哥进行情感交流,我们更能体会到战乱给作者和当时的人们带来的痛苦是多么的巨大,更为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生活感到庆幸!因此,咱们要倍加努力,不负韶华,只争朝夕!
九、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观刈麦》《卖炭翁》,体会这四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人何相似之处,并试着比较这两个诗人的写作风格。
板书设计:
月夜忆舍弟 杜甫
首联:更断雁鸣——悲凉
颔联:故乡月明——思念
颈联:弟兄离散——牵挂
尾联:寄书不达——忧虑
杜诗特点:
9
内容:社会现实
情感:忧国忧民
风格:沉郁顿挫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