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年整理)温病学重点

(2021年整理)温病学重点

来源:世旅网
温病学重点

温病学重点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温病学重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温病学重点的全部内容。

温病学重点

温病学重点

绪论

1.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是温病伏

邪病因学说最早的理论依据。

2. 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余霖撰:《疫疹一得》;雷风:《时病论》 3.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 薛生白:《湿热病篇》

5. 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 6. 王孟英:《温热经纬》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1. 温病的命名方式

1) 发病季节:春温、冬温 2) 时令主气:风温、暑温 3) 临床特点:大头瘟,烂喉痧 2. 温病的分类

1) 根据病证性质分类:温热、湿热

2) 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新感温病、伏邪温病

新感温病:初起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而无明显里热表现的一类温病,如风温、秋燥,治疗以解表为主(名词解释)

伏邪温病:初起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名词解释)

3. 温疫:是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是温病中具有强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

病变(名词解释)

温病学重点

第三章 温病辨正理论

1. 卫气营血辩证 1. 卫分证

 病因病机:温邪袭表,肺卫失宣 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寒、口微渴  转归:由表而解;传入气分;逆传心包  治法及代表方:辛凉解表,银翘散 2. 气分证

 病因病机:病邪入里,正邪剧争,热炽津伤  辨证要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 转归:邪退病愈;邪入营血;津气欲脱  治法及代表方:清热生津,白虎汤 3. 营分证

 病因病机: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 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

 转归:透热转气而邪退病减;邪入血分,耗血动血;正气外脱  治法及代表方:清营透热,清营汤 4. 血分证

 病因病机:热甚迫血,热瘀交结  辨证要点:舌质深绛,见出血症状

 转归:邪盛正衰,危及生命;正气恢复,邪势减退  治法及代表方:凉血散瘀,犀角地黄汤 2. 三焦辨证

温病学重点

1) 上焦辩证

邪犯肺卫证;肺热壅盛证;湿热阻肺证;热闭心包证;湿蒙心包证

 湿蒙心包证辨证要点: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2) 中焦辩证

阳明热炽证;阳明热结证;湿热中阻证;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湿阻大肠证

 湿热中阻证辨证要点:身热、脘痞、呕恶、苔腻(选择题)

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辨证要点:身热、腹痛、大便塘垢、苔黄腻或黄浊.

代表方:枳实导滞汤(选择题)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1. 辩舌苔

1) 湿遏热伏证:苔白腻而舌质红绛(湿邪较重,而致热邪内伏) 2) 湿热疫邪郁闭膜原: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病多凶险) 2. 辩斑疹

1) 红活荣润:气血充足 2) 紫赤类鸡冠红色:热毒深重

3) 黒而隐隐,四旁赤色:火郁内伏,气血尚活 3. 辩发热

1) 日晡潮热:发热午后益甚。多为热结肠腑所致。

2) 身热不扬:身虽热而热象不显。为热被湿郁,湿熏热蒸所致,多见于湿

温病湿重于热之证。

3) 发热夜甚:发热入夜更甚,为热入营血,灼伤营血阴液的表现。 4) 夜热早凉:至夜发热,天明则热退。系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所致。 4. 辩口渴

温病学重点

1) 大渴欲饮:邪入气分,津伤较重,特别为阳明热盛 2) 口干而不甚渴饮:邪热传营,营阴被灼而上蒸之象。

3) 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为湿热郁滞气机,津液不得敷布所致.湿温病

中,热重于湿,多见。

5. 神志异常

1) 神昏谵语:营热扰心(心烦),血热扰心(发斑、出血),热陷心包(肢

厥舌强),阳明热结(便秘,腹满)

2) 昏愦不语(意识完全丧失):热闭心包重证 3) 神志昏蒙(时清时昧):多见于湿温病,湿蒙心包证

第五章 温病常用治法

1. 解表法

疏风泄热(银翘散、桑菊饮)、透表清暑(新加香薷饮)、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疏表润燥(桑杏汤)

2. 清气法 1) 轻清宣气

病症: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起卧不安 代表方:栀子豉汤

2) 辛寒清气

病症:壮热、大汗出、口渴喜冷饮,脉洪数 代表方:白虎汤

3) 清热泻火

病症:身热不退,口苦而渴,烦躁不安,小便黄赤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黄芩汤

温病学重点

3. 和解法

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开达膜原(达原饮)

分消走泄:以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泄化痰热,分消三焦气分之邪 病症:寒热起伏、脘痞腹胀,溲短,苔腻 代表方:温胆汤

4. 祛湿法 1) 宣气化湿

病症: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三仁汤

2) 燥湿泄热

病症:发热,口渴不欲多饮,脘痞腹胀、呕恶欲吐,苔黄腻,脉濡数 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3) 分利湿邪(茯苓皮汤) 5. 通下法

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增液通下(增液承气汤)、通腑破结(桃仁承气汤)

6. 清营凉血法

清营泄热(清营汤)、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气血两清

病症: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狂,口秽喷人,周身骨节痛如被杖 代表方:清瘟败毒饮

7. 开窍法

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

温病学重点

8. 息风法

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滋阴息风(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9. 滋阴法

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增液润肠(增液汤) 填补真阴

病症: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少苔,脉虚细或结代 代表方:加减复脉汤

第七章 风温

1. 顺传:凡邪热由卫入气、属于风温渐进的传变过程,为顺传.

2. 逆传心包:邪热由肺卫直接内传心包、闭阻心窍,病情骤然加重,出现

神昏谵语,身热肢厥等危重表现,为逆传心包.

3. 诊断要点:  以春季及冬季为多

 发病急骤:初起见肺卫表证;中期邪热雍肺证;后期肺胃阴伤证  部分病例可见神昏谵语、舌蹇肢厥 4. 主要证治 1. 肺热腑实

证候: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 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方药:宣白承气汤

组成: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瓜蒌皮

2. 痰热结胸(口渴特点)

证候:身热面赤、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

温病学重点

治法:清热化痰开结 方药:小陷胸加枳实汤

组成:黄连、瓜蒌、半夏、枳实

3. 热之阳明:白虎汤“四禁\"

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 脉沉者,不可与也 不渴者,不可与也 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4. 热陷心包

“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紫雪丹

安宫牛黄丸:最凉,长于清热兼能解毒,主要用于高热昏迷之症 紫雪丹:药性偏凉,长于止痉息风,泄热通便,多用于高热惊厥之症 至宝丹:长于芳香辟秽,多用于窍闭谵语之症

5. 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证候:口舌干燥而渴,舌干红少苔,脉细 治法:滋养肺胃,清涤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

组成:沙参、玉竹、生甘草、冬桑叶、麦冬、生扁豆、花粉

第八章 春温

1. 春温:发生于春季,由湿热病邪郁伏所致,初起以高热,烦渴,甚则神

昏,痉厥等里热证候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热病。后期易耗伤肝肾阴液。

2. 主要证治 1) 热郁胆腑

温病学重点

证候:身热,口苦而渴,胸胁不舒,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方药: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组成:黄芩、芍药、甘草、大枣、淡豆豉、玄参

2) 热结肠腑

导赤承气汤

证候:身热,腹满便秘,伴见小便涓滴不畅,涩痛,尿色红赤 病因病机:热结肠腑,小肠热盛 治法: 二肠同治

二肠同治:导赤承气汤取大黄、芒硝攻下大肠腑实,又取黄连、黄柏清泄小肠湿热,故为“二肠同治\"大小肠热去,则膀胱之热亦解,二便自然通利。 增液承气汤

证候:身热,腹满便秘,伴见口干咽燥 病机:阳明腑实,热结液亏 治法:气血同治

气血同治:增液承气汤中“玄地冬\"能滋阴增液,阴液为津,津血同源,所以增液汤能滋阴而生阴血;又承气汤能够攻下而通气机,故增液承气汤既滋阴血,又通气机,故为气血同治。

3) 热盛动风

证候:身热壮甚,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则狂乱,神昏,痉厥 治法:清热凉肝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

温病学重点

组成:(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白芍,甘草,生地),(川贝,竹茹),(茯神)

4) 热灼真阴

阴虚火炽

证候:身热、心烦不得卧,口干咽燥 病机:温病后期,邪热耗伤肾阴,心火亢盛 治法:育阴清热 方药:黄连阿胶汤

组成:黄连、黄芩、阿胶、鸡子黄、白芍 肾阴耗损

证候: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干绛,脉虚软或结代 病机:春温重证后期,热入下焦,耗损肝肾真阴,邪少虚多 治法:滋阴养液

方药:加减复脉汤(邪热盛,不可与)

组成:炙甘草、生地、白芍、麦冬、阿胶、麻仁 救逆汤

证候:误治汗,耗伤心气,心悸,自汗 组成:去麻仁,加生牡蛎,生龙骨 一甲复脉汤

证候:误下,大便溏 组成:去麻仁,加生牡蛎 二甲复脉汤(防痉厥)

证候:热深不解,而见虚风将起手指蠕动

温病学重点

组成:加生牡蛎,鳖甲 虚风内动

证候:低热,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 病机:肾阴耗损,水不涵木 治法:滋阴息风

方药: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三甲复脉汤组成:加减复脉汤+牡蛎、龟板、鳖甲(滋阴息风)

大定风珠组成:三甲复脉汤+鸡子黄(滋补心肾),五味子(补阴敛阳) 邪留阴分

证候: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

病机:春温后期,余邪留瘀阴分(卫气夜入阴分) 治法:滋阴清热,搜邪透络 方药:青蒿鳖甲汤

深入、浅出:鳖甲深入引青蒿入阴分,青蒿浅出领鳖甲出阳分 青蒿鳖甲汤、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鉴别

 共同点:针对春温后期耗伤真阴的重证  黄连阿胶汤:

病机:为肾阴亏耗不能制心火,而心火亢盛的病证 辩证要点: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

方解:黄连泻心火坚真阴,阿胶、白芍滋真阴抑心火

 大定风珠

病机:为肾阴亏耗,水不涵木,而阴虚动风的病证 辩证要点: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

温病学重点

方解:加减复脉汤佐以鸡子黄,五味子滋阴养液,三甲滋阴息风

 青蒿鳖甲汤

病机:为肾阴亏耗,余邪深伏于阴分的病证 辨证要点: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方解:鳖甲深入引青蒿入阴分,青蒿浅出领鳖甲出阳分

第九章 暑温

1.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首次提出:“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与热

者也,”,确立了暑温的病名。

2. 王孟英:“暑多夹湿,但非必然。” 3. 叶天士:“暑多发于阳明.\" 4. 诊断要点

 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夏暑当令之时  起病多急骤,发病即见阳明里热炽盛表现  传变迅速,变化较多

 发病初期,可有暑温兼湿或暑温兼寒之证

5. 张凤逵:“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指出了暑温治疗

的基本大法。

6. 主要证治 1) 暑伤津气

证候:身热心烦,小溲色黄,口渴自汗,气短而促,神疲乏力,苔黄干燥,脉虚无力

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

温病学重点

组成:西洋参,石斛、麦冬、知母、西瓜翠衣,黄连、竹叶,荷秆,粳米,甘草

与东垣清暑益气汤比较:

 共同点:都为暑邪致病,都伴有气虚津亏的表现

 东垣方:治疗暑湿内蕴而损及中焦脾胃病证,以湿为主要表现,而有身重,

大便溏泻,舌淡苔腻的症状,故治疗以益气,升阳,燥湿为主

 王氏方:治疗暑热伤津病证,以热为主要表现,而身热心烦,苔黄干燥的

症状,故治疗以清热,益气,生津为主

2) 暑湿在卫

证候: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口不渴,苔腻 治法:透邪达表,涤暑化湿 方药:卫分宣湿饮,新加香薷饮 两方比较:

 共同点:治疗暑湿在卫之证

 卫分宣湿饮:辛温(香薷)合以甘淡(茯苓、通草、冬瓜皮),意在透邪

达表而化湿,适用于暑热之象较轻者。

 新加香薷饮:辛温配以辛凉,重在解表寒清暑湿,适用于寒邪外束,暑

湿内郁之证

3) 暑湿弥漫三焦

证候:身热面赤,胸闷、咳痰带血(上焦),脘痞、不甚渴饮(中焦),小便短赤,下利稀水(下焦) 治法: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方药:三石汤

温病学重点

组成: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通草

4) 暑入心营

暑厥:暑热之邪猝中心营,内闭心包而致,以一病即发昏厥为特征

5) 暑热动风(医案常考)

证候:身灼热,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神志不清 治法:清泄暑热,息风定惊 方药:羚角钩藤汤

6) 暑入血分

证候:灼热躁扰,神昏谵语、斑疹密布,色黧黑,并见出血症状 治法:凉血解毒,清心开窍 方药:神犀丹

7) 后期:暑伤心肾

证候:心热烦躁、消渴、肢体麻痹、舌红绛、脉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滋肾养液 方药:连梅汤

组成:黄连,乌梅,麦冬,生地,阿胶 与黄连阿胶汤比较:

 共同点:都为温热病邪耗伤肾阴,而水火不济之候

 连梅汤:偏于阴损,故用黄连,阿胶配伍麦冬,生地,乌梅,酸苦泻热,

酸甘化阴,体现了暑温后期酸泄酸敛的治疗原则

 黄连阿胶汤:偏于心火亢盛,故黄芩,黄连同用,加强泻火之力 8) 暑湿伤气

证候:身热自汗、胸闷气短、四肢困倦、大便溏薄,苔腻

温病学重点

治法:清暑化湿,培元和中 方药:东垣清暑益气汤

组成:黄芪,人参,白术,苍术,泽泻,升麻,葛根,麦门冬,黄柏,五味子,当归身,六曲,橘皮,青皮,炙甘草 (与王氏清暑益气汤比较,见前)

第十章 湿温

1) 吴鞠通:“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 2) 辩证要点(大题) 1) 辩湿热轻重

 湿重于热:身热不扬,苔白腻,脉濡缓  湿热并重:发热较甚,苔黄腻,脉滑数

 热重于湿:壮热、烦渴,苔黄腻偏干,舌红,脉滑数 2) 辩湿热所侵部位

 上焦:偏于肺卫,多见恶寒发热,头痛,胸闷,咳嗽;湿热蒙蔽心包则

有神志淡漠,重则昏蒙谵语。

 中焦:偏于胃脘多见脘胀,恶性,呕吐。偏于脾则见腹胀,知饥不食,

大便稀溏

 下焦:偏于下焦膀胱,则见小便不利,尿频尿急;湿阻肠道,则有大便

不爽,下利

3) 辩证候虚实

 初期卫气同病,中期湿热并重,入营动血为实证  湿邪留恋,损伤阳气出现湿盛阳微的虚实夹杂之证

温病学重点

 湿热化燥动血,引起出血,则开见气随血脱的虚脱之证 3) 治则治法(大题)

治则:祛湿清热 治法:

1) 对于湿热轻重

初起湿盛,用芳香化湿之品宣透表里之湿

中期:化湿佐以清热(湿重),清热兼以化湿(热重),清热化湿并用(并重)

2) 对于湿热所侵部位

上焦——芳香化湿;中焦—-苦寒燥湿;下焦—-淡渗利湿

3) 对于证候虚实

后期湿邪可燥化伤津--配伍养阴药 后期湿郁可伤及阳气—-配伍温阳固脱药

4) 其他

湿性粘腻,邪易阻遏气机--可配伍行气药 应给湿邪以去路——可配合利小便之法

4) 湿温初起治疗“三禁”

 忌用辛温发汗→湿热上逆蒙蔽清窍  忌用苦寒攻下→损伤脾阳,洞泄难止  忌滋养阴液→湿邪滞着不化 5) 主要证治 1) 湿遏卫气

证候:恶寒汗少,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痛如裹,身重肢倦,口不渴,苔白腻

温病学重点

治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

方药:三仁汤(杏仁、蔻仁,薏苡仁)

2) 邪阻膜原

证候: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舌苔白喉如积粉 治法: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方药:达原饮

组成:槟榔、厚朴、草果、知母、黄芩、芍药、甘草

3) 湿困中焦

证候:身热不扬,脘痞,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苔白腻

治法:芳香化浊,燥湿运脾 方药:雷氏芳香化浊法

4) 湿阻肠道、传导失司(了解)

证候:少腹硬满(多无按痛)、大便不通,苔垢腻 治法:宣通气机,清化湿浊 方药:宣清导浊汤(忌攻下)

5) 湿热困阻中焦(重点)

证候: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心烦,便溏,苔黄腻 治法:辛开苦降,清热燥湿 方药:王氏连朴饮

组成:厚朴,黄连,半夏,石菖蒲,淡豆豉,焦栀,芦根

6) 湿热蕴毒

证候:发热口渴、咽喉肿痛、身目发黄、苔黄腻

温病学重点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利咽 方药:甘露消毒丹

组成:(滑石、木通、茵陈)、(藿香、白豆蔻、石菖蒲)、(黄芩、连翘、薄荷)、(川贝母、射干)

7) 余邪未净

证候:身热已退,知饥不食,苔薄腻 病机:胃气未舒,脾气未醒 治法:轻清芳化,涤除余邪 方药:薛氏五叶芦根汤 与五汁饮比较

 共同点:都用于温热病邪热退后

 五汁饮:热退主要表现为肺胃阴伤津亏之燥证,故用梨汁、荸荠汁,芦

根汁,麦冬汁、藕汁以甘寒滋养肺胃之阴

 薛氏五叶芦根汤:热退主要表现为中焦脾胃功能未复,故用藿香叶,薄荷

叶,鲜荷叶以芳香醒脾开胃

第十一章 伏暑

1. 伏暑:发于秋冬而临床上具有暑湿或湿热内蕴证的一种急性热病。 2. 治则治法

 治则:解表清里,但重在清泄伏邪  治法(基本同暑温) 1) 气分兼表:解表清暑化湿 2) 营分兼表:解表清营

3) 表证除后,暑湿郁郁少阳,宜清泄少阳,分消湿热

温病学重点

3. 主要证治

1) 郁阻少阳(重点)

证候:寒热似疟、口渴心烦,身热午后较重,入暮尤剧,天名得减,但胸腹灼热不除

病机:邪阻少阳,枢机不利,故寒热往来;暑热内郁,故口渴心烦;湿为阴邪,旺于阴分,故午后较重,入暮尤剧;天明阳气渐旺,则气机伸展,故诸证减轻;但湿邪郁遏,故胸腹灼热不除 治法:清泄少阳,分消湿热 方药:蒿芩清胆汤

组成:青蒿、黄芩、(竹茹,半夏、枳壳、陈皮)、赤茯苓、碧玉散

2) 暑湿夹滞、阻结肠道(重点)

证候: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苔黄垢腻 治法:导滞通下,清热化湿 方药:枳实导滞汤

组成:(枳实、生大黄、厚朴、槟榔)、(山楂、六曲)、(连翘、黄连、紫草)、木通、甘草

轻法频下:暑湿夹滞,非阳明腑实,若用三承气汤苦寒攻下,恐难消暑湿,反有伤阳之弊。且湿性粘滞,与积滞交结肠道,非一次攻下所能尽除,故需连续攻下,但所用制剂宜清,因势利导,不宜重剂,即“轻法频下”

3) 热入心营、下移小肠

方药:导赤清心汤

第十二章 秋燥

1. 清初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著有论述燥邪为患的专篇——“秋燥论”,

温病学重点

首创秋燥之名.

2. 治则治法:“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 主要证治 1) 邪袭肺卫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干咳、痰少而黏、咽干鼻燥、苔欠润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方药:桑杏汤

组成:桑叶、杏仁、沙参、梨皮、象贝、豆豉、栀皮

2) 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方药:阿胶黄芩汤

3) 肺燥肠闭

方药:五仁橘皮汤

第十三章 大头瘟

1. 大头瘟: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头面部焮赤肿痛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疾病. 2. 主要证治  毒盛肺胃

方药:普济消毒饮

第十四章 烂喉痧

 毒侵肺卫

证候:咽喉红肿疼痛、肌肤丹痧隐约 方药:清咽栀豉汤

第十七章 霍乱

温病学重点

 特点:猝然发作,上吐下泻

第十八章 名著选

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

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 不尔,风夹湿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篜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 益胃:以轻清宣透之品,疏通气机,并灌溉汤液,促使正气来复,热大于

外,凑开汗泄,邪随汗解

 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

 胃湿:在阳旺之体,往往脾气不虚,胃气亢盛,故水湿致病亦热化,归

于阳明,见热重于湿的“胃湿”之候。

 脾湿:在阴盛之体,往往脾其亏虚,故水湿致病往往困阻脾胃,湿致太

阴,表现为湿重于热的“脾湿”后候。

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大题,举例)

1) 治疗上焦病证,用药多轻清生浮,方能上达上焦,且用药剂量宜轻,煎药

时间宜较短。如银翘散、桑菊饮、桑杏汤

2) 治疗中焦病证,必须平定邪盛,使邪去正自按,如承气汤方.另外对于

温病学重点

湿热病证,应辩湿与热孰轻孰重,不可单治一边。如三仁汤、王氏连朴饮,白虎加苍术汤。

3) 治疗下焦病证,应用重镇滋填厚味之品,使之直入下焦滋补肾阴,或重

镇以息肝风,如三甲复脉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