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静力压桩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静力压桩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来源:世旅网


静力压桩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摘要:在场地狭窄地段,由于位置的特殊性,采用静压桩试进行基坑支护,即可加快施工进度,又可大幅降低工程造价。

关键词:静力压桩;止水帷幕(防渗);土锚;锚杆

1、工程概况

建筑场区位于广西南宁金浦路西侧,建筑物高23层、27层各一栋,地下停车场2层,基坑开挖深度9.9米,基坑周长约420米,基坑四侧紧靠街道,三侧附近建筑密集,其中东、北两侧距基坑边边0.5~1.2米各有一组高压电线,地形条件复杂。为了基础设计和施工,设计、业主、施工方经过多次论证,最后采用施工方方案:静力压桩+锚索+土钉墙+部分施喷的支护体。

图1基坑平面布置周边环境图

2、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现场钻孔深度范围内,钻探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岩土层主要为第四系杂填①层;沼泽沉积形成的淤泥质土①-1层;河流冲积形成的粘土②层;粉质粘土③层;粉土④层;粉土④-1层;粉砂④-2层;粉砂⑤层;中粗砂⑥层;砾砂⑦层;圆砾⑧层。下伏基岩为第三系泥岩,依据其工程地质特征,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1)填土①层(Qml)

1.2.1杂填土①层:杂色,湿,主要由粘性土、碎石、水泥碴等组成,结构松散,层厚为0.40~4.00m。

1.2.2淤泥质土①-1层:软塑状为主,层厚为0.30~2.20m。

1.2.3粘土②:以硬塑状态为主,层厚1.00~7.60m。

1.2.4粉质粘土③层:可塑~硬塑状态,含有铁锰结核,层厚0.50~6.90m。

1.2.5粉土④层:稍密状态为主,局部为松散状,为中压缩性。层厚1.00~5.90m。

1.2.6粉土④-1层:松散~稍密状态,为中压缩性土。层厚1.00~7.60m。

1.2.7粉砂④-2层:稍密状态。层厚0.60~1.90m。

1.2.8粉砂⑤层:局部为中密状,含少量圆砾,约3~5%,局部夹有粘粒和粉砂、中砂、砾砂。层厚0.40~5.00m。

1.2.9中粗砂⑥层:灰黄、灰黑色,湿~饱和,中密状,局部为稍密状,含少量圆砾,约3~5%,夹有粉细砂。层厚0.30~1.90m。

1.2.10砾砂⑦层:灰黄、灰黑色,湿~饱和,中密状,局部为稍密状,含圆砾,含量约占30~40%,充填有粉细砂、中粗砂。层厚0.50~4.70m。

1.2.11圆砾⑧层:灰色、灰黑色,饱和,稍密~中密状态,砾石含量约60~90%以上,次圆状,分选好,成份为石英、硅质岩、砂岩等,砾间充填中粗砂及粉细砂,级配较好。最大层厚15.30m。

1.2.11强风化泥岩⑨层:属第三系湖相沉积层,属半成岩,为软质岩石,灰兰色,坚硬状,夹薄层的粉砂质泥岩或粉砂岩,属强风化状态,经强烈风化后呈粘土、粉质粘土状,局部为粉土状。揭露厚度为1.10~2.20m。

1.2.12中风化泥岩⑩:属第三系湖相沉积层,属半成岩状态,中风化,为极软质岩石,灰兰色,坚硬状,顶部以粉砂岩或泥质粉砂质为主,中下部泥岩与粉砂岩呈互层状产出,局部偶夹有少量煤,岩质由顶部往下强度而逐渐提高。该层揭露最大厚度为18.90m。

拟建场地在钻孔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和孔隙潜水。

上层滞水主要分布在杂填土①层中,受季节性影响较大,主要为大气降水和生活用水的补给,局部地段有分布,水量不大,易于疏干,在勘察期间初见地下水位埋深为0.60~2.80m。

孔隙潜水主要分布在粉土④、粉土④-1、粉砂④-2、粉砂⑤、中粗砂⑥、砾砂⑦和圆砾⑧中,受相邻场地水源的补给,具有承压性,水量较大。根据21、37号钻孔抽水试验的结果,检测深度为10~12m段的水量为8.61~9.0m3/d,平均8.8m3/d。勘察期间孔隙潜水稳定水位埋深为8.50~12.10m,标高在64.18~68.45m之间,初见水位埋深在9.50~14.00m之间。

孔隙潜水对砼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弱腐蚀性,对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上层滞水对砼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弱腐蚀性,对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3、环境条件

拟建场地东侧为金浦路主干线,车流量大,无放坡空间。沿边地上有一组110KV高压线,南侧紧靠名都苑小区两栋多层建筑,北侧紧贴红线地下有一电缆沟,地上一组110KV高压电通过。

4、基坑支护方案

根据基坑周边环境情况,本工程基坑划分为9个单元,主要采用部分放坡土钉墙护面+桩+锚、土钉护坡+桩围护结构。

基坑围护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期限一年。

5、基坑支护施工

5.1静力压桩

(1)根据基坑周边受力情况,支护桩经设计500×500mm7种桩型,桩长13~15米,由于使用边桩施工已超过桩机起吊能力,通过图纸会审改为450×450mm桩型,配筋不变,桩间距850mm,砼强度改为C35。

(2)使用机械:JYJ330,ZYC700型2台,螺旋取土机1台。

(3)制桩

在施工场外制作,采用现场搅拌砼,跳隔法叠桩预制,砼强度达70%方可起吊,达100%强度才能运输和沉桩。

(4)沉桩工艺流程:

(5)存在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①支护桩径原设计为500×500mm,单桩重达10T,使用边桩施工已超过桩机起吊能力,通过图纸会审改为450×450mm桩径,配筋不变,桩间距由1000改为850,砼强度C35。

②部分桩因地下8~10米处夹有一层较密实粉砂层,使用边桩沉桩较困难,经预钻孔取土10米后,仍无法压到设计桩顶标高,报设计在桩间增设一道锚杆,并在基坑底以下桩长小于5.2m处的基坑内的地基土进行高压旋喷桩固结处理。

③1-1剖面:靠近名都苑基坑旁,施工该部分桩时均在桩位上预取钻孔取土10m后压桩,但还是出现了挤土效应,致使名都苑旁的道路出现了少量裂缝,

为保证名都苑基坑安全,采取了如下措施:

a.在桩外1m处钻一排防挤孔,孔距1000mm,孔径φ380,孔深10m;

b.在桩位与防挤土孔之间挖一条减震沟,沟宽600mm,深度≥1500mm,有效起到了防挤土,抗震的作用。

④W轴旁(北侧):桩外侧有地下电缆,电信光缆,自来水管通过,是重点防范对象,为防止压桩挤土变形,在桩外与电缆沟之间挖一减震沟,沟长0.5~0.8m,深度1.5m。

⑤北侧(126#~139#)桩位正上方有高压线通过(距地面12米高),达不到安全施工有效距离,无法正常沉桩施工,等供电局移线时间太久,为赶施工进度,与设计与业主单位沟通,支护桩位经坑口移0.5米,拆除该地段围墙,为避免压坏人行道下电缆沟使用JYZ-330型中桩机跨入人行道施工,即安全又顺利完成了该段施工任务。

⑥1a-1a剖面:因靠支护桩部分承台开挖超宽超深,经观测桩顶最大位移53mm,中部出现张性裂缝,报设计采用增设一道锚索,浆体掺入早强剂,用槽钢2[200锁定。5.2止水帷幕施工

(1)本基坑支护止水施工在-2.8m基坑内进行,原设计为桩外1米处高压三重管摆喷止水,因摆喷位置正处于高压线下方且贴近围墙,无法施工,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我方以往施工经验,会同建设、监理、设计单位联系,同意采用桩间单管旋喷止水,后经土方开挖证实,基坑无渗水现象,止水效果很好。

(2)使用机械:GY-200型回转钻机2台,ZJ-400高速搅拌机、BWT70/50高压泵一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