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古诗词
学习目标:
1、如何读懂标题;
2、如何读懂正文;
3、规范答题。
教学重点:
梳理古诗词,明确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借助诗家语的特点疏通诗境。
课时: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导入课程:
根据期中考试大家的诗词鉴赏题失分情况,主要问题是没有读懂古诗词,不清楚作者表达的情感,所以解题时模糊不清导致失分情况严重,因此,这一专题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二、因为考试中阅读量大,分到诗词鉴赏上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所以在阅读中可以巧用“三看二
找一概括”的方法。
第一步:“三看”
(一)看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可以负载以下
信息: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④揭示作品的线索;
⑤表明诗歌的题材;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例如:
诗题 重要信息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①交代了出发的地点(临洮);
②交代了前去的地点(北庭);
③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留别)
残春旅舍 ①交代了时间(残春);
②交代了地点(旅舍);
③暗示了诗歌的内容(借景抒情)
三、课内巩固:根据所给标题,写出标题所给的信息。
(1)咏素蝶诗
答: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
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
③暗示了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2)征人怨
答: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
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
③暗示了诗的题材(边塞诗)。
(3)春日秦国怀古
答:①交代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和事件(怀古);
②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
③暗示了诗的情感(怀古伤今)。
作者信息:要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联系这些,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看注释:往往是解读诗歌的钥匙,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的暗示。注释一旦出现了,就一定对考生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有帮助。
①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②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
③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④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⑤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的深层原因有关。
(三)看正文▪读懂“诗家语”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它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方法上有以下若干。
读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1)改变词性:诗人因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形容词用作使动,词语绘景状物,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强化了诗歌的感染力。
(2)改变词序:诗人写诗,为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或出于格律等的需求,故意改变某些词的顺序。
①主语后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是被陈述的对象。
②宾语前置: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却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③主宾换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霜信报黄花”应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主宾换位。
表面上是“主动宾”的格式,但意义上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④定语移位:诗词曲中定语的位置相当灵活,可以离开
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或挪后。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是偏正短语、状语,意为
“有月亮的晚上”现被拆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
语而居于句末。
(3)省略压缩词语: 诗歌语言具有跳跃性,会产生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
答话蕴含问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但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
②意象组合: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
名词意象,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
课内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诗歌素描:
(2)有明显“诗家语”特征的句子是:
(1)诗歌素描:
终日闲居不大出门,今天登台远望,满眼都是天上的云、远处的山。 落日时分,鸟儿在晚霞中飞去;秋日原野上,人分外悠闲。 遥知在远方的树林边际,是看不见这间屋的房檐的。 客人多乘着月色而来,守门
的仆人不要关上门。
(2)有明显“诗家语”特征的句子是: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诗人终日端居室中,今日登台远望,满眼都是天上的云、远处的山,表现了诗人恬淡适意的情怀。
B.颔联写景独特:夕阳西下,鸟儿在晚霞中飞去;秋天的原野上,人格外悠闲。
C.颈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在远方的树林边际,是看不见这间屋的房檐的。
D.尾联说好客的主人,乘着明月,造访或者等着友人,我的家门无须关,一切适意。
E.整首诗营造了一个闲适的诗境,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友相谐、远离人世争斗的宁静心境。
4)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③采用铺垫手法。用人的清闲无事,为下文客人远到而来铺垫。
第二步▪“二找”▪
一找主旨句和诗眼
二找意象
2.读正文▪抓主旨句及诗眼品情态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应字字地品读,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如: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眼句,而“留”则是诗
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
通过“留”字表现了出来。
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词句,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独”字就是情感语言,
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
诗词中的诗眼、词眼,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还有形容词或动词,往往会用来表达思想感情。
第三步▪“一概括”▪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堂练习:(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题目提供的信息:
(2)诗歌素描:
(3)抓住主旨句及诗眼:
(1)题目提供的信息:
点明了地点(劳停驿)。
(2)诗歌素描:
旅行的人乘着小船转过山中弯曲的水路,见到一片开阔的平川。船上的帆布刚刚从桅杆上落下,山峰之上的月亮正是圆圆的。山间聚集着几户人家,炊烟缭绕。在高高的贫瘠的山野上的山田像刀刃一样窄小。旅行的人
站在险滩上望着只有山鸟才能飞过的山口小道,眉头紧锁。
(3)抓住主旨句及诗眼: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愁”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一联写一只孤舟转过山中弯曲的水路,一片开阔的平川便出现在眼前。“山曲”指山中弯曲的水路。
B.第二联说抬头看见船帆好似从树梢降落,远山顶上圆月当空,勾勒出了一幅奇特的峡江晚泊图。
C.第三联写山间炊烟缭绕,瘦野薄田,狭促如刀,描绘出山区农村的苦瘠贫寒,表达了诗人对民生凋敝的忧虑。
D.第四联描写在这弯曲的险滩、狭窄的水道前,我这个寄身于官场的人还在担忧自己的仕途命运。
E.全诗直抒胸臆,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
课外训练: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注]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题目提供的信息:
(2)诗歌素描:
(3)注释暗示的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1)题目提供的信息:
表明了作诗的地点。
(2)诗歌素描:
在湖边问候明媚的春色,与上次来这里游玩已经隔了三年了。东风吹拂着我乘坐的小船,杨柳的枝条轻轻地抚摩着我的面颊。求仕之路已经习惯,我的心已经静悠悠,别无牵挂。寒光亭下,水光接天,我只见一片洁白的沙鸥在湖面上轻轻飞翔。
(3)注释暗示的信息:
注释介绍了作者是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这说明作者是一个正直、爱国、主张抗金的词人,但却有志难伸。
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故地重游的感慨,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许多波折变幻。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东风强劲,表达作者超脱尘网、得其所哉无限快意。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拂过“我”的脸庞,满含深情。正是这种注情于物的拟人手法,才创造出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E.“此心到处悠然”是说自己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表达了词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恬淡的生活,游山玩水,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
5)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
答:①这两句词描绘了一幅湖水一碧万顷,天水相连,沙鸥自由飞翔其间的辽阔深远而又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
②词人运用动静结合和点面结合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幽远,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
③暗寓着词人对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和对返归自然的热切期待。
总结:首先要抓住词句中的意象,展开联想,把这两句词所描绘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然后点明手法以及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最后阐明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