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武大建筑 (1)

武大建筑 (1)

来源:世旅网
宣传武大校史,弘扬珞珈精神 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 同学,您好,又跟您见面了!上次我们一同领略了自强学堂的梗概,知道了武汉大学的前身,了解了武汉大学悠久的历史,而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武大的部分建筑。1928年,有那么一群人为武大新校址的选择而奔波,有那么一个人为武大建筑的设计而静立良久,有那么一些人为武大新校园的建设呕心沥血。那些不辞劳苦的人是谁,想知道吗,那就请跟着我们的步伐一同去探索武大建筑背后的故事,一起揭晓谜底吧……(由于篇幅有限,武大建筑会分几次一一介绍)

——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

武大建筑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是中国近代大学建筑的佳作和典范,由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与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和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一起作为首批中国大学校园内历史建筑群现址,于2001年6月25日被中国正式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 建筑简介

1928年8月6日,国民大学院聘任李四光、王星拱、张难先、石瑛、叶雅各、麦焕章为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1929年10月,建筑设备委员会正式聘开尔斯为新校舍建筑工程师,同时通过总设计图,此外还聘有阿伯拉罕•列文斯比尔(A.Leverspiel)和石格斯(R.Sachse)为助手。另聘开尔斯在哈佛大学的同窗好友缪恩钊为新校舍监造工程师、工程处负责人,负责施工技术监督及部分结构、水暖设计。

一期工程(1930年3月-1932年1月):文学院、理学院、男生寄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教工第一、二住宅区、运动场、国立武汉大学牌楼等共13项;

二期工程(1932年2月-1937年7月):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实验所、珞珈山水塔、实习工厂、电厂、部分生活用房、法学院、理学院(扩建)、工学院、农学院(未竣工)等共17项;

未完成工程:医学院、大礼堂、总因经费不到位未建

二、 部分建筑介绍

国立武汉大学牌楼

现在武大正门处的这座新牌楼,是在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照老牌楼,由武大海内外校友集资建造的。四根八棱圆柱(四柱八方),表示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柱头上的云纹,表示高等学府的深邃和高尚。上覆琉璃瓦之颜色为孔雀蓝,仅次于皇家的金黄色。另外,位于南湖校区的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校门口亦为仿制的国立武汉大学牌楼。

现存的老牌楼原位于街道口大学路起点一侧的象征学校大门的老牌楼,历史上曾两次修建。第一次是四柱琉璃飞檐木结构,结构古朴、描金彩绘、漆彩画甚是别致,目前尚未见到有确切记载的建造年代(可能是1931年)。而从武大历届毕业纪念册上的照片分析,木牌楼应该在1934年6月前竣工。可惜次年毁于龙卷风。因此难以弄清牌楼上的字系谁人所书(可能是王世杰)。

第二次修建时间据历史照片分析,估计建于1937年夏,牌楼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采取四柱三间冲天式。前面的“国立武汉大学”六字尚不能确认由谁所书(可能是数学系教授萧君绛),后面的“文法理工农医”六字则由中文系教授刘赜(刘博平)

书写,表示武大办学的理想规模。刘先生书法自成一家,郭沫若曾称赞他的书法是 “珍品”。期

间,“国立武汉大学”六字被“武汉大学”四字所取代。这四字取自1951年5月,回给武汉大学农学院学生陈文新的私信信封上。1983年校庆之际,又代之以书法家曹立庵所写的“国立武汉大学”六字。目前仍位于街道口,但已经破败不堪。

武汉大学木牌楼 武汉大学校门牌坊 街道口老牌坊现状 宣传武大校史,弘扬珞珈精神 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

文、法学院

位于图书馆的左右两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左武右”的体现。意为文武相谐、文华武英。两院相对矗立,是一对姊妹楼,平面为方形四合院,立面有4层,宫殿式屋顶。文学院竣工于1931年9月,这里曾是国立武大历任校长办公的地方。文学院的屋顶采用翘角,意为文采飞扬;法学院的屋顶则是平角,意为法力严肃。屋檐上有“仙人骑鸡”,后立七个脊兽,有镇火灭奸人 之意。 理学院

理学院近景位于在图书馆级东(左)侧,整体建筑分两期建造。主楼和前排配楼为第一期工程,1931年11月竣工;后排配

楼为第二期工程,于1936年竣工。主楼采用八角面墙体和拜占庭式的钢筋混凝土穹隆屋顶(直径20米),与南面的工学院方形墙体和玻璃方屋顶相呼应,体现出天圆(北)地方(南)的建筑理念。同时,圆顶也是为抗东湖边吹来的强风。中部主体为科学会堂,首层有三个阶梯教室(也是中国最早的阶梯教室),二层为理、工学院的教室,三层为生物系的标本室和数学系的模型室。两侧配楼为化学楼和物理楼(实验室),楼高4层,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会堂与配楼有连廊相通构成整体。1948年10月10日,华中区科学团体联合会在此召开。

理学楼 六一纪念亭

为纪念六一惨案死难烈士而建于1947年11月。六角飞檐,碧瓦熠熠,六根朱红圆柱支撑,都蕴含六月之意,亭四周植有冬青和绿草。亭高约7米,上部攒尖顶为木质结构,下部红圆柱用水泥注成。亭中立有一块石制纪念碑,碑身高1.46米,宽约0.58米。

1947年,在中国党领导下,反饥饿、反内战、反的学生运动遍及统治区。以武汉大学为中心的成为这次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1日凌晨3时,武汉当局调集全副美式装备的军、警、宪、特1000余人突然闯人武汉大学教职员和学生宿舍,开打死手无寸铁的王志德、黄鸡岗、陈如丰3位同学,打伤20多人,逮捕一批进步师生,时称“六•一”惨案。6月2日,武大学生自治会、教授会和讲助会都分别发表宣言,当局的暴行。华中大学、湖北省立农学院、湖北省立医学院等校学生,不顾军警威胁,一队队佩带白花、抬着花圈来到武大吊唁和慰问。华北为声援武大决定罢课3天。清华、北大两校反饥饿反内战委员会组织罢课,并设祭坛遥祭武大死难三烈士。大学、金陵大学等校也举行了追悼会。(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医学院、社教学院、北平交通大学、唐山交通大学、武大上海校友会、武大自贡校友会都纷纷来电慰问和声援。等由于此事在国内引起强烈公愤,蒋介石恐怕事态进一步扩大,两次给武大教授会万回电,被迫撤销了武汉警备司令彭善的职务。6月4日,当局迫于政治与社会压力,释放了被捕师生。6月22日,武汉大学举行追悼六一惨案死难烈士大会。次日为死难者出殡,在武昌、汉口市区抬棺。三烈士安葬在张家山,1955年因张家山新建大学故将灵中的遗骨取出在宝塔寺火化后,移送武汉九峰山石门峰安葬。 男生寄宿舍

宿舍、食堂、图书馆及文、法学院全景又名老斋舍,是一座仿布达拉宫琉璃瓦建筑。1931年9月竣工。当时的造价55万元。宿舍依狮子山南坡顺山势而建,具有良好的日照条件。建筑主体以花岗岩的灰色为主色调,显得朴素大方,厚重沉稳。入口处平面修建多层阶梯,外形统一,气势宏伟,为了突出其导向性,又在此基础上,将拱门上部垫起一层,作成顶部单檐歇山式亭楼。中间的城楼与图书馆位于一条轴线上。斋舍分为四个单元,共设十六个出入口,四栋宿舍一字排开,加上三个圆形拱门配以门楼,各层宿舍分别以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其中,“辰”字误作“晨”字)命名。单

宣传武大校史,弘扬珞珈精神 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 个房间尺寸为3.3米宽、4.5米长,使用面积为13平方米,内有壁柜,共有300多间房。建筑平面采用不同层次的依山组合,巧妙地顺应了自然地势的变化,同时借助山势构成气势磅礴的立面效果。在不同标高处,沿等高线建成不同层次的房屋,各排房屋底层地面在不同高度上,而屋面则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天平地不平”的格局,有曲径通幽之感。钢筋混凝土平屋顶与图书馆前区连成一片,形成一大广场。两单元宿舍依山设有95级阶梯(原为108级,但底层已被提升的路基淹没)作为自校前路上图书馆的径道,又是宿舍的主要楼梯。“19年落成碑”传为燕树棠书。

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 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