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3.2.4 项目设置要点 ......................................................................................................................................... 5
1规划背景 .............................................................................................................................. 1
1.1 规划范围和面积....................................................................................................................... 1 1.2 规划期限................................................................................................................................... 1 1.3 规划依据................................................................................................................................... 1 2综合现状分析 ....................................................................................................................... 2
2.1上位规划条件分析.................................................................................................................... 2 2.2区位及交通................................................................................................................................ 2
2.2.1区位 .......................................................................................................................................................... 2 2.2.2交通 .......................................................................................................................................................... 2
3.3道路交通与游览组织规划 ........................................................................................................ 9
3.3.1 道路交通规划 ......................................................................................................................................... 9 3.3.2交通设施规划 .......................................................................................................................................... 9 3.3.3 游线组织规划 ......................................................................................................................................... 9
3.4旅游设施与基础工程规划 ...................................................................................................... 10
3.4.1 旅游设施规划 ....................................................................................................................................... 10 3.4.2基础工程规划 ........................................................................................................................................ 10
3.5 游客容量控制规划 ................................................................................................................. 11
3.5.1 游客容量的测算 ................................................................................................................................... 11 3.5.2 设施游人容量预测 ............................................................................................................................... 11
2.3 景观资源与环境条件分析....................................................................................................... 2
2.3.1景观资源分类 .......................................................................................................................................... 2 2.3.2景观资源评价 .......................................................................................................................................... 2 2.3.3环境条件分析 .......................................................................................................................................... 3
3.6 景观与资源环境控制规划 ..................................................................................................... 12
3.6.1 资源环境控制规划 ............................................................................................................................... 12 3.6.2 景观控制规划 ....................................................................................................................................... 12
3.7 用地建设控制规划 ................................................................................................................. 13
3.7.1规划用地分类表 .................................................................................................................................... 13 3.7.2开发建设控制导则 ................................................................................................................................ 13 3.7.3用地建设控制指标 ................................................................................................................................ 14
2.4土地利用现状构成.................................................................................................................... 3
2.4.1土地利用现状构成 .................................................................................................................................. 3 2.4.2土地利用分类与平衡 .............................................................................................................................. 3
3规划方案 .............................................................................................................................. 4
3.1 规划定位................................................................................................................................... 4
3.1.1 规划区性质 ............................................................................................................................................. 4 3.1.2 规划区功能定位 ..................................................................................................................................... 4 3.1.3 规划区目标定位 ..................................................................................................................................... 4 3.1.4 规划区形象定位 ..................................................................................................................................... 4
3.8 项目投资(估算)与产出效益评价 ..................................................................................... 15
3.8.1总投资估算 ............................................................................................................................................ 15 3.8.2经营收入估算 ........................................................................................................................................ 15 3.8.3投入产出损益计算 ................................................................................................................................ 15 3.8.4投资回收期 ............................................................................................................................................ 15
3.9 近期建设规划 ......................................................................................................................... 16
3.2 规划布局................................................................................................................................... 4
3.2.1 规划空间结构 ......................................................................................................................................... 4 3.2.2功能分区 .................................................................................................................................................. 5 3.2.3 产品类型 ................................................................................................................................................. 5
1 规划背景
1.1 规划范围和面积
小丰度假区(以下简称本区)位于竹华岭以南、大寺以西、茅坞以北,主要包括牛訚底、岩坑咀、小丰当地,占地面积约234.6公顷。
1.2 规划期限
规划近期:2012年~2015年 规划中期:2016年~2020年 规划远期:2021年~2025年
1.3 规划依据
《旅游规划通则》(GB/T 171—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72—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7)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广丰县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05) 《广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
《广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2-2030)》 《铜钹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04) 《广丰县铜钹山镇总体规划》(2005)
《铜钹山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铜钹山旅游区总体规划修编(2012-2025)》 其他相关规划与文件。
1
2综合现状分析
2.1上位规划条件分析
《铜钹山旅游区总体规划修编(2012-2025)》规划将小丰景区北部区域划入七星湖景区,南部区域划入铜钹山景区,并在景区南部建设小丰旅游服务村。
2.3 景观资源与环境条件分析
2.3.1景观资源分类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72—2003)对本区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经统计,共有旅游资源单体25个,类型分布涉及6大主类、7个亚类,11个基本类。
表2-1 景观资源分类
主类 B水域风光 BA河段 BC瀑布 C生物景观 CD野生动物栖息地 亚类 基本类型 AAB 谷地型旅游地 BAA 观光游憩河段 BCA 悬瀑 CDA 水生动物栖息地 CDB 陆地动物栖息地 小丰峡 二渡溪 小丰龙井瀑布 鹰嘴龟、黄腹角雉、毛冠鹿、短尾猴、云豹、穿山甲、熊、尖吻蛇、眼镜蛇 资源名称 A地文景观 AA 综合自然旅游地 2.2区位及交通
2.2.1区位
本区与大丰源相邻,位于铜钹山景区南部,距离岭底岭22公里。
2.2.2交通
外部交通现状
本区对外交通道路分别位于景区的北部和南部X3县道,北连接大丰源峡谷景区的粟岭塘,南可达上梅溪至铜钹山旅游区南大门。
内部交通现状
本区内部道路有X3县道,南北穿境而过,是区内主要交通干道,路况较好,有利于今后的旅游交通发展,其他以村道砂石路为主,需要进行改扩建。
E遗址遗迹 EB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 F 建筑与设施 G 旅游商品 FD居住地与社区 GA地方旅游商品 EBA 历史事件发生地 EBB 军红军兵工厂、炮台遗址、茶贸古道 事遗址与古战场EBE 交通遗迹 FDA 传统与乡土建筑 GAB 农林畜产品与制品 GAC 水产品与制品 小丰古村 土蜜、石鸡、石耳、茶油、野生葛粉、猕猴桃、野菜、石鱼 6大主类,7个亚类,11个基本类,25个旅游资源单体
2.3.2景观资源评价
景观资源等级评价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72—2003)中的“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赋分并划分等级。该系统设置了“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三个评价项目,包括“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和“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八个评价因子,总分为100分。按得分高低可将旅游资源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统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统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在25处旅游资源中,没有五级、四级旅游资源;三级旅游资源1处,普通级旅游资源24处。
表2-2 景观资源单体评价表
等级 优良级 普通级 三级 二级 小丰龙井瀑布 小丰峡、鹰嘴龟、黄腹角雉、毛冠鹿、短尾猴、云豹、穿山甲、熊、尖吻蛇、眼镜蛇 2
景观资源单体(单体数)
一级、 未定级 小丰古村、红军兵工厂、炮台遗址、二渡溪、茶贸古道、土蜜、石鸡、石耳、茶油、野生葛粉、猕猴桃、野菜、石鱼 E2 农林用地 3.28 1.40 景观资源总体评价
景观资源总量少,且可利用价值不高。景观资源主要沿二渡溪分布,自北向南形成一条景观带,虽景观资源涉及到六个大类,但总量稀少,且保护效果较差,部分景观失修或损坏严重。
景观资源等级低。优良级资源仅有一处(小丰龙井瀑布,三级),其余均为普通级资源,资源单体的等级普遍低。
2.4.2土地利用分类与平衡
目前,本区内的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和居民社会用地为主。其中,林地所占比例最大,主要为成林地、灌木林、苗圃、竹林等,约177.66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75.72%,其次是耕地、园地和居民社会用地。耕地主要为基本农田;居民社会用地主要为村庄及辅助建筑设施,沿县道X3分布,建设基础较好。此外,还有少量的水域,是区内主要河流,约3.28公顷,占总用地1.40%。
根据规划区实际用地状况,并参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的用地分类标准,将土地利用地情况列表如下:
表2-4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
序号 00 01 02 03 04 用地代号 合计 丙 丁 戊 己 庚 壬 用地名称 总规划用地 居民社会用地 交通与工程用地 林地 园地 耕地 水域 现状面积(公顷) 234.63 5.61 4.66 177.66 7.75 35.67 3.28 占总用地(%) 100 2.39 1.99 75.72 3.30 15.20 1.40
05 06 2.3.3环境条件分析
紧邻铜钹山森林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本区森林资源丰富,植被保存较好,森林气息浓郁且林相色彩丰富;气候凉润舒适,空气清新怡人,环境恬静优雅;堪称“天然氧吧”。是休闲度假、消夏避暑、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
基础设施薄弱,开发建设项目稀缺。贯通景区内的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如进行旅游开发,需要整修的力度大。现有开发项目较少,后期建设需要投入较大力度。
2.4土地利用现状构成
2.4.1土地利用现状构成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划区包括了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两个大类中的4个中类。
表2-3 土地利用构成表
大类 序号 1 2 名称 建设用地 非建设用地 代码 名称 H1 H2 E1 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水域 中类 5.61 4.66 221.08 现状 面积(公顷) 占总用地(%) 2.39 1.99 94.22 3
3规划方案
3.1 规划定位
3.1.1 规划区性质
以千年茶贸古道文化为依托,以现代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深度挖掘茶贸文化,将小丰村打造成为融合现代休闲体验与浑厚文化底蕴的“古道驿村”。
3.1.4 规划区形象定位
根据本区的性质、功能以及目标定位,规划景区的形象定位为:古道驿村。
“古道”凸显小丰村古时的茶贸古道特色,以茶贸古道文化为线索,深度挖掘茶贸文化;“驿村”则体现了小丰村在挖掘深厚历史底蕴的同时,以现代旅游需求为导向,融合现代休闲体验功能的特色。
3.2 规划布局
3.2.1 规划空间结构
通过对小丰村的资源整合和地形地势的分析,根据因地制宜,突出资源特色和合理组织线路的原则,在空间结构上将规划用地分为“两轴、三区”:
两轴:驿道观光轴、流溪观光轴
沿南北向的道路形成民俗文化轴,展示茶贸古驿道风光;
以南北向的溪流为导向,串联各功能区和景点,形成自然生态轴,展示溪谷湿地风光。 三区:服务中心区+山野度假区+汽车营地区
依托山谷、山村、溪流资源特色,进行旅游功能的规划分区,形成三个主题统一、功能和主题特色明确的空间区域。
3.1.2 规划区功能定位
服务基地:小丰村位于铜钹山景区南端的重要交通节点上,紧邻封禁山,水路、陆路交通便捷。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规划打造为铜钹山最南端的服务基地。
山野度假:以溪谷资源为依托,打造铜钹山南部生态度假圣地,开展娱乐休闲、康体健身、度假养生等度假型旅游。
汽车营地:以高山绿林为背景,依托溪流湿地、农田景观资源,设计以茶贸古道为主题的汽车部落营地,开展汽车露营、汽车影院、田间野趣、休闲娱乐等体验型旅游。
3.1.3 规划区目标定位
通过完善道路、停车场、餐饮、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融生态、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区,打造以“古道驿村”为主题特色的个性化休闲旅游品牌。
4
3.2.2 功能分区
1、服务中心区
(1)位置范围:小丰村范围。
(2)旅游功能:游客服务中心、民俗体验、遗址观光。 (3)规划要点:
依托小丰村村庄资源,建设铜钹山景区南部的主要游客服务基地; 以古道驿站的形式打造小丰服务中心,作为铜钹山景区的南大门;
通过对山村民居的修复利用和对水系资源环境的整治,同时增加住宿、娱乐、民俗体验、农家乐等配套项目,形成具有古道驿村特色的旅游服务基地;
依托红军兵工厂和炮台遗址资源,对遗址景观进行还原修复,丰富其内容与内涵,开展红军遗址展示、游览项目。
2、山野度假区
(1)范围:小丰村以南,至顶以北平原区域。 (2)旅游功能:娱乐休闲、康体健身、度假养生。 (3)规划要点:
依托山青水秀,清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集乡野风情酒店、餐饮、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会所区,提供特色美食、高档健身、体检中心等服务;
打造野奢型的高档度假区,酒店建筑形态以帐篷、木屋为主,依山而建的可选树屋形式;
依托天然的溪谷资源和龙井瀑布资源,打造天然浴场,增加养生疗养、避暑休闲会所山庄。
3、汽车营地区
(1)位置范围:小丰村以北至牛訚底。
(2)旅游功能:汽车露营、汽车影院、田间野趣、休闲娱乐、水上漂流。 (3)规划要点:
依托茶贸古道和小丰驿站等交通、服务设施,结合周边山、水、景、田的景观特征,用现代设计手法打造“茶商驻营”的野外体验乐趣;
因地制宜,合理划分的汽车营位、帐篷露营、特色餐饮、汽车电影、步入式活动场地等特色功能区域,使游客既能享受山林野趣、田野风光等自然美景,又能品味美食、参加篝火晚会、体验野外宿营等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根据资源特点,以丰溪河为载体,规划开发具有季节性、观光性和体验性的竹筏漂流活动。
3.2.3 产品类型
以体验度假为主,依托现有的溪流、山谷、村庄、农田等特色山村景观,结合目前在小丰村村落、红军兵工厂遗址和丰溪河流等资源,开发具有古道驿站特色服务驿站、山野度假、汽车露营旅游于一体的产品体系。
表3-1旅游产品项目库
功能分区 项目名称 小丰驿站 小杭州农家乐 服务中心 茶贸古道 特色商业街 红军遗址 山野度假区 溪谷浴场 茶王谷度假村 峡谷穿越 汽车营地 汽车露营区 部落广场 世外漂遥 七彩农园 项目内容 古道驿站服务中心、停车场、入口牌坊 景观园林、农家餐馆、农家客栈 茶贸古道、茗香茶馆、情景雕塑、古道牌坊 有滋有味、酿酒坊、宝石坊 红军兵工厂、炮台遗址、重走红军路 天然浴池、木屋浴疗房 木屋会所、木屋别墅群、木屋酒店 峡谷观光慢行步道 露天影院、露天烧烤区、特色夜市街、营火晚会 逍遥漂流、小丰村码头、牛訚底码头 奇趣自然、谷浪秋色 意向选址 小丰村中心村 小丰中心村 小丰中心村 小丰中心村 小丰中心村 小丰溪谷 小丰村以南,至顶以北 小丰溪谷 结合汽车营地 小丰村—牛訚底 X3公路两侧农田 管理中心、滨水营地、房车体验营、汽车美容中心 小丰以北道路两侧 3.2.4 项目设置要点
1、服务中心区 (1)小丰驿站
就地取材,以当地产的砖、木、石为主要材料,采用“古道驿站”的经营模式,以中式民居为基本风格和载体,同时融入现代、生态的设计理念将之打造为小丰村主要的综合型服务中心;建筑面积约1300m2,建筑层数控制在一层,允许局部夹层或局部二层;
设置游客咨询台,配套邮政纪念服务、导游讲解服务、风景区24小时服务热线、景区全景图(游程线路图)、景区宣传资料展示区、特殊人群服务设施;
设置游客休息区,提供饮料及纪念品售卖服务、厕所等,厕所建设注重文化氛围,要求按三星级标准建设(参照国家标准《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在游客中心前建设游客集散广场,以生态停车场的建设要求建设,设置约30~50个停车位,用地约为2000m2;
入口牌坊:结合游客中心,在小丰村的北入口,设置小丰村驿站景观牌坊,作为入口区的主要形象和标识性建筑物。以木、竹、石头等天然材搭建,具有自然乡村风情的牌坊,高约7m,宽约5m。
5
(2)小杭州农家乐
景观园林:沿丰溪河,以杭州特色打造占地约2700m2的浓缩版园林景观庭院,通过以植物造景,充分运用类型多样的乡土植物资源,组成各种专类园,在植物空间中配植出多种植物景观。沿溪种植柳树和桂花,打造杨柳夹岸、清香飘逸的柳岸风情;
农家餐馆:利用农家庭院、池塘、果园、花圃、菜地等田园景观开发“农家乐”旅游,占地约2600m2。到池塘钓鱼,到果园自摘水果,到菜地挑选青菜,在农家院落享受农家风味菜肴,深度体验农家生活;
乡村客栈:选择20套较有特色的山村民居建筑进行改建,配套齐全的生活设施,保证环境卫生、干净、整洁,让游客体验山村居民家庭式旅馆住宿体验。
情景雕塑:以茶商文化为主题,打造以种茶、制茶、运茶、卖茶、品茶为形象的五处情景雕塑,以青铜打造并加以说明,沿茶贸古道结合景观节点设置,实现文化展示、科普教育和氛围营造的作用。
古道牌坊:结合茗香茶楼,在小丰村南入口,即茶贸古道的主入口,设置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牌楼。以石材做底座,木材为主要材料,建造宽约10m、进深为5m、高约8m的三门式牌楼,中
(3)茶贸古道
茶贸古道:以茶文化为主题,打造一条从南向北延伸的文化风景线。小丰村段长约400m,宽4m,规划以青石板铺砌路面,结合沿线的项目设置和景观风貌,营造出“茶贸古道”的历史风情;
香茗茶馆:集品茶、观光、游艺、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馆。茶馆内设品茶区、茶香饭餐厅和茶道展示大厅,其中,品茶区既有室外的“风雅小筑”又有室内特色小包间,可供游人休息、品茶与观赏山野四时美景。茶香饭餐厅,将“茶”、“饭”结合在一起,提供有机茶食。茶道展示大厅,悬挂有关诗词歌赋书画,提供定时的茶艺表演。茶馆规划占地面积约3000 m2,建筑体量约为400 m2的单层结构;
间4m为车行道,左右各2m为人行道。
(4)特色商业街
有滋有味:开发具有铜钹山特色的农家小吃,同时售卖蜂蜜、笋干、香菇等山野特色农产品;
酿酒坊:依托铜钹山地区浑厚的酒文化,以稻谷酒、梅子酒的生产、加工、展示、消售为载体,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主题酒作坊。
宝石坊:利用铜钹山丰富的萤石资源条件,展示造型独特或观赏价值较高的萤石。同时开发以萤石为主要原材料的工艺品、日用品,如首饰、装饰品等,并将这些项目整合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宝石街坊;
规划占地面积约10000 m2,规划建设约40间联排临街商铺,单间店铺面积约100~150 m2。
6
峡谷驿站:以驿站的形式,在峡谷入口处设置峡谷穿越项目的引导入口,同时在该驿站配套购物、休息、特殊人群服务等设施;
小丰峡谷观光步道:沿溪流以石头铺设一条徒步登山的健身步道,长约100m,具有探险、健身和峡谷观光功能。
(2)溪谷浴场
依据天然浴池的概念,建造以封禁山原始森林环绕的院落浴池。占地面积约2800 m2,通过丰溪河水源引水工程,为浴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山泉潭水,可以开发休闲、院落泡浴、木屋SPA等旅游项目,形成游客休闲避暑好去处;
天然浴池:在群山环绕、青山绿水间,打造大型的天然浴池;同时提供泳衣、救生
(5)红军遗址
红军兵工厂:收集小丰村红军兵工厂的相关资料,于小丰村建红军兵工厂纪念馆,规划建筑面积约850 m,展示红色时期的兵器制造、类型和历史发展等;
炮台遗址:在牛訚底村修复、还原炮台遗址,并建立纪念公园。
2
圈、毛巾等游泳用品销售服务和救生安全措施服务;
木屋浴疗房:浴场内建有独栋SPA木屋,配套小型汤浴池,以景观植物或栏杆围合,以院落的形式打造多个具有私密空间的浴池。
2、山野度假区 (1)峡谷穿越
依托山林、峡谷、飞瀑、水潭等自然资源,开发具有休闲娱乐、健身养生、户外探险功能的生态景观型峡谷穿越项目;
7
(3)茶王谷度假村
生态型集度假、避暑、健身、娱乐于一体的高端度假村。
木屋度假是时尚的新兴度假形态,设计创新木屋结构建筑,如木屋会所、木屋别墅、木屋酒店等,打造以“木屋度假”为主题和特色的度假村;
规划度假村总占地面积约50000 m2,其中木屋酒店占地面积约1000 m2;规划建设约50栋木屋别墅,其建筑面积合计约6250 m2。
(3)部落广场
汽车影院:将汽车营地的标志性项目汽车电影与最具市场消费吸引力的郊野休闲餐饮广场
3、汽车营地区 (1)管理中心
营区配套有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及消防设备; 提供钓具、自行车、快艇、山地摩托车等租赁服务; 配备加油站、简单维修设施等以及小型医疗站;
设置邮电及应急通讯设备、办公设施(网络、传真、复印)、紧急预警系统(可实现全天候“24小时紧急预警”);
营地可接受信用卡、可享受叫餐服务、洗车服务及旅游信息服务。 (2)汽车营地
营区主要由综合服务会所、汽车营位、帐篷露营、休闲娱乐及露营用品展示、后勤设施等六个功能区组成;
首期设汽车营位30~50个,单个营位约地占100m。汽车营地设计考虑与滨水环境相结合,通过绿化、道路来分隔每个营位,使每个营位满足景观、私密、朝向的均好性,从良好的景区环境借景;
营位与主要环路连接,保证每个营位与各个综合服务区的交通通达性。场内道路均设置限速标识和引导标识。营位结合绿地或木屋布置,配套完善的供电、供水系统及垃圾收集处;
提供房车住宿体验,同时满足策划、组织和接待各类会议、婚礼、团队培训、拓展训练、家庭户外休闲等活动的需要。
2
相结合,通过“经典老片+地道土菜”的组合形成汽车营地独特休闲模式,实现盈利模式的创新,占地面积约3000m2;
营火晚会:设置圆形的活动广场,占地约1500 m2,中心设置舞台,四周设置观众席。以篝火晚会的形式,融入民俗表演、趣味游戏、山歌对唱等活动加强游客的参与体验。
(4)世外飘遥
依托小丰中心村山村聚落景观与水田耕地景观,以人文景观为主要要素开展休闲观光、民俗欣赏、水上娱乐项目;
让游客登上古雅的小木船或小竹排,顺着缓缓溪水漂遥而下,沿途欣赏山村民俗风光、田园风光、山水风光,打造以“世外漂遥”为主题的竹排漂流项目;
游线以小丰村休闲码头为起点,到牛訚底码头结束。牛訚底设置建筑面积约400m2的漂流服务点,为游客提供餐饮、咨询等服务。
(5)七彩农园
利用X3公路两侧农田,打造色彩丰富、乡土风味浓厚的田园景观;
奇趣自然:开展田间学堂,划定适当的空间,让游客近距离体验田间活动;
8
谷浪秋色:利用大面积的水稻景观,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同时引入大地艺术景观的创作手法,构造出各式创意的图案,成为独特的稻田景观画。
位。停车场依地形选址与建设,并进行生态化处理。停车场规模大致如下:
表3-2停车场规模表
编号 1 2 3 4 位置 小丰驿站 茶王谷度假村 溪谷浴场 部落广场 面积(M2) 2000 600 900 500 车位(个) 40 25 35 17 3.3道路交通与游览组织规划
3.3.1 道路交通规划
在旅游区建设中,道路交通是基础,对生态保护、游览组织、信息传达、货物运输、景观视觉等方面都起重要作用,道路交通的规划建设与旅游区的发展密切相关。
主要道路
依托境内县道X3县道,进行路面升级改造,全部改造为沥青路,在道路两侧种植当地乔木和灌木,提升道路景观:
岩坑咀——小丰村——黄坑咀,红线宽度控制为7米左右,为双向2车道,其中,机动车道控制7米,人行道控制1—2米不等,两侧各控制0.5米的防护沟。
次要道路
茶王谷度假村——溪谷浴场路段修建游览车道,作为区内次要道路,主要是道路加宽、硬化、绿化和疏通边沟等,兼做自行车道和游步道,红线宽度控制为6米,两侧各控制0.5米的防护沟。
支路
景区内交通道路较少,考虑道路的密度和通达性,根据旅游景点项目的设置,设置了支路,红线宽度控制为5米,两侧各控制0.75米的防护沟。
游览步道
为方便游客开展山林游览活动,亲身感受大自然美丽景观,在世外漂遥北部段和峡谷穿越区之间设置游览步道兼自行车道,贯穿整个景区,规划红线宽度为1.2米到2.0米不等。
水上航道
依托本区内南北流向的溪流,开展水上漂流活动,沿全长约2700米。以小丰驿站作为漂流起点,在牛訚底设置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的漂流服务终点,为游客提供餐饮、咨询等服务。
游船码头
为方便游客沿河进行漂流,在沿岸设置两个游船码头:以小丰驿站码头为起点,牛訚底世外漂遥设为终点。
3.3.3 游线组织规划
依据景观特征、游赏方式、游人结构、游人体力与游兴规律等因素,并结合交通方式的转换、餐饮服务的提供和住宿的合理安排,为铜钹山旅游区的游客提供参考性的游线安排,从而正确引导游客的游览行为,使景区内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景点组织高效合理。
徒步
为了让游客亲近自然,根据景区内自然景点的分布,结合游览步道的设置情况,设计多条徒步游览路线:世外漂遥北部山林游线、景区南部的峡谷穿越游线。
自行车
自行车游览是景区内主要游览方式,线路分布较广,能达到旅游区内各个景点,且能很好的节省游客体能,适宜广大深度旅游的需要,本区自行车游览线路如下:
世外漂遥——部落广场——汽车营地——小丰驿站——茶贸古道——溪谷浴场——茶王谷度假村——红军兵工厂博物馆。
自驾
结合汽车营地和茶王谷度假村等旅游景点,开展自驾车旅游活动,但只适宜在车道通行的景点开放自驾车,对于其他线路应严格控制和禁止自驾车通行,采用游览车、自行车或步行游览。本区自驾车游览线路主要是:
汽车营地——小丰驿站——红军兵工厂博物馆——茶王谷度假村。 景区游览车
是景区重要的公共无污染交通,也是景区次级道路到景区游步道的换乘和游览交通工具,可节省游客在景点之间的通行时间和体能,同时丰富游客的游览线路,丰富游客的游览线路:
世外漂遥——汽车营地——小丰驿站——茶贸古道——溪谷浴场——茶王谷度假村——红军兵工厂博物馆。
水上游线
依托本区内南北流向的溪流,开展水上漂流活动,以小丰村休闲码头为起点,到牛訚底码头结束,途可欣赏山村民俗风光、田园风光、山水风光。
9
3.3.2交通设施规划
交通换乘点
为方便游客乘公共交通进入景点,在小丰游客中心、牛訚底、峡谷穿越和茶王谷度假村设立公共交通换乘点和停车场,游客可换乘景区电动游览车游览景区,另在小丰村、黄坑咀、牛訚底设置自行车服务点,游客也可换骑自行车游览景区。
停车场
为方便自驾车游客游览景区,在景区门口、公交站点、服务中心以及酒店等处设置停车
3.4旅游设施与基础工程规划
3.4.1 旅游设施规划
游客服务中心
小丰村北入口西侧,打造规模较大的综合型服务中心,建筑面积约1300㎡的单层建
主要结合游客服务中心配置,要求配备医疗服务人员和基本的医疗服务设施,提供常规性药物,具备一定能力的医疗服务设施,提供一般性药物,能应付突发事故,并进行及时、简单的医疗救护,该医疗点要与广丰县医疗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
旅游解说系统规划
包括景区导游、解说员、咨询等具有能动性的解说服务,以及标识系统的配备。根据规划需要,在入口综合服务区和主要建筑但远处设游览示意图,介绍景点的基本位置和概括,同时要求配备景物介绍牌、指路牌、导游图、警示牌、电话亭和信息栏。
筑,允许局部夹层或局部二层。
住宿设施规划
主要分布在服务中心区、山野度假区。
在服务中心区,小丰村北入口西侧,游客中心南侧,选择20套较有特色的山村民居建筑进行改建成乡村客栈;
在山野休闲区,溪谷浴场打造休闲木屋,在茶王谷度假村建造茶王谷度假村,总用地面积约50000㎡,木屋酒店占地面积约1000㎡。木屋别墅约50栋,建筑面积约6250㎡。
餐饮购物设施规划
主要分布在服务中心区、山野度假区。
在服务中心区,小丰村北入口西侧,游客中心南侧,设置农家餐馆,占地约2600㎡;小丰村沿溪道路设置香茗茶馆,用地面积约3000㎡,建筑面积约400㎡的单层建筑;小丰村溪流沿岸,设置特色商业街,总用地面积约10000㎡,单间店铺面积约100~150㎡,约20间联排临街商铺;
在山野度假区,溪谷浴场和茶王谷度假村结合院落、酒店等配套餐饮设施。 文化体育设施规划
主要分布在服务中心区、山野度假区、汽车营地区。
在服务中心区,小丰村规划红军兵工厂,建筑面积约850㎡,展示红色时期的兵器制造、类型和历史发展等;
在山野度假区,峡谷穿越配套健身、户外探险设施;溪谷浴场配套与浴场相关的文体设施;茶王谷度假村配套相应健身设施;
在汽车营地区,计划首期设计汽车营位30~50个,单个营位约占100㎡。 休闲娱乐设施规划
主要分布在服务中心区、山野休闲区、汽车营地区。
在服务中心区,配套相应的休闲娱乐设施,如茶艺表演等;
在山野休闲区,溪谷浴场内配备木屋浴疗房,浴场内建有独栋SPA木屋,配套小型汤浴池等; 茶王谷度假村酒店内配套相应娱乐设施;
在汽车营地区,设置汽车影院和营火晚会,汽车影院占地面积约3000㎡,营火晚会的活动广场,用地约1500㎡。
医疗设施规划
3.4.2 基础工程规划
基础设施现状概述
本地居民均采用山泉地表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来源,未采取净水处理和污染防治的措施;各居民点未设置雨污截排和处理系统。
小丰村现状有10kv变压站(器)1处,已基本能满足现状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电信电缆已达本区。
给水工程规划 供水水源
本区内生活饮用水水源以山泉地表水为主,其取水口应尽量选在水资源丰富且人迹罕至的地方,并在取水口处一定范围划定水源保护区,禁止取土、开荒种地等行为。
供水系统
小丰驿站服务中心设置高位水塔,在茶王谷度假村等居住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的居民点或景点采用净水一体化设施,就近敷设管网。
排水工程规划 污水处理系统
本区内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设置污水处理设施三处,分别为小丰驿站服务中心、茶王谷度假村和溪谷浴场,对景点生活污水通过暗渠或污水管收集,集中处理,处理达标后就近排放;此外在茶王谷度假村、小丰驿站服务中心及周边居住人口较为分散的景点采用生活污水生态(沼气)处理技术。
雨水工程
本区内各景点、居民点雨水采用地表漫流的方式,就近排入沟谷、林地或水体。规划区建筑物四周、游览道路的一侧或两侧以及停车场周围布设雨水暗沟,依据地形条件设置,以便迅速排除地表水。
电力工程规划 供电电源
本区电源为小丰10kv变压站,由铜钹山镇35kv变电所引入。
10
电网布局
规划区内的中低压电力线路尽量采用电缆埋地敷设;新建配变电室的选址与配电线路、电缆铺设应符合国家《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98)》和《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GBJ-83)》等有关规范。
电信工程规划
在小丰驿站服务中心设置有线电视接线端口;规划通讯基站2座,确保在规划区内全面覆盖移动通信信号;在小丰驿站服务中心设置固定电话接线端口和公用电话亭。
环卫工程规划
规划在溪谷浴场、峡谷穿越、茶王谷度假村、小丰驿站服务中心、汽车营地服务点、世外漂遥终点等6个景点分别设置环保公共厕所,以满足游客需求;在小丰驿站服务中心和茶王谷度假村设置垃圾转运站各1处,主要服务规划区及周边景点。
m——每位游客占用合理游道长度,单位:米/人 D——日周转率(D=景点开放时间/游完景点所需时间)
景区内道路网总长约13800m,其中公路(X3县道)有效长度约4670m,游道及小路(村道、自行车道、峡谷观光步道及景点内游道)总长约9230m,按人均占道10m,日周转率2.0计算,
则C=13800÷10×2.0=2760(人次/日)
每天的环境容量约为2760人次,每年适宜旅游天数按300天计算,则每年环境容量82.8万人次。
表3-4 环境容量预测表
景区 小丰度假区 道路总长 (m) 13800 人均占道(m) 10 周转率 2 环境容量 (人次) 2760 年适游天数(天) 300 年环境容量(万人次) 82.8 3.5 游客容量控制规划
3.5.1 游客容量的测算
生态环境容量预测
本区总面积约2346000 m²,除林地和耕地外,实际可供游览面积约为263000 m²,参考游憩用地生态容量指标中相关地域人均生态指标参数为250 m²/人,按日周转率2.0计。
计算公式为:C=A×D/a
式中:C——环境日容量,单位:人次 A——景区总面积,单位:m²
a——每位游客应占有的合理游览面积,单位:m²/人
D——日周转率(D=景点开放时间/游览景点所需时间),此处按2.0计算。 则C=263000×2.0÷250=2104(人次/天)
每天的环境容量约为2104人次,每年适宜旅游天数按300天计算,则每年环境容量约为63.12万人次。
表3-3 生态环境容量预测表
景区 小丰度假区 总面积 (m²) 2346000 实际游览面积(m²) 263000 生态指标参数(m²/人) 250 周转率 环境容量 (人次) 2104 年适游天数(天) 300 年环境容量(万人次) 63.12 游客容量测算
本区内有大面积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林地,必须严格开发范围与建设力度。采用生态环境容量所计算出的结果,更有利于体现保护性开发的原则,更好地保护林地、耕地等生态敏感区。因此,本区的游客容量依据生态容量法测算结果,日适宜环境容量2104人次,年适宜环境容量为63.12万人次。
3.5.2 设施游人容量预测
住宿设施容量
根据周边同类型旅游区的市场接待经验值,取旺季天数为200天,旺季游客比重取70%,其中住宿游客比例分别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依次为40%、50%、60%计算,旺季客房利用率按照70%计算,平均停留天数取2天,平均每房入住人数2人。
客房需求预测公式:客房需求总数=全年接待游客数×旺季游客比重÷(平均每房入住人数×旺季接待天数×旺季客房出租率)×平均停留天数×游客住店比例
床位需求总数=客房需求总数×平均每房入住人数
表3-5 住宿设施容量概算表
期限 年接待量 (万人次) 3 6.84 13.74 旺季游客比重 (%) 70 70 70 平均每房入住人数 (人次) 2 2 2 旺季接待天数 (天) 200 200 200 旺季客房出租率 (%) 70 70 70 平均停留天数 (天) 2 2 2 游客住店比例 (%) 40 50 60 总客总床房数 位数 (间) (床) 60 171 412 120 342 824 近期 中期 远期 2 游线法游客容量计算 按公式C=M×D/m计算 式中:M——游道全长,单位:米
注:《铜钹山旅游区总体规划修编(2012-2025)》中,对整个铜钹山景区游客接待量的预测近期为50万人次、中期为114万人次、远期为229万人次。依据本区性质及其面积规模,游客接待量预测按6%计算。
餐饮设施容量
11
根据铜钹山市场现状预计旅游区旺季天数为200天,旺季游客比重取70%。其中用餐比例按照80%计算,平均停留天数取2天,旺季每餐位每天就餐次数取2次。
餐位需求总数=全年接待游客数×旺季游客比重÷(每餐位每天接待人次数×旺季接待天数)×平均停留天数×游客用餐比例
表3-6 餐饮设施容量概算表
期限 年接待量 (万人次) 3 6.8 13.74 旺季游客比重 (%) 70 70 70 旺季接待天数 (天) 200 200 200 就餐比例 (%) 80 80 80 平均停留天数 (天) 2 2 2 每餐位每天接待人次数 (次) 2 2 2 餐位需求总量 (个) 84 190 385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严格控制景区内部居民的生活烟尘排放,改变燃料结构,推广煤气使用;
严格控制在景区内部使用排污率高的机动车辆,控制机动车辆气体排放;在远期规划中,结合整个铜钹山旅游区旅游交通体系的建立,禁止外部机动车辆进入景区核心范围,进行交通管制;
严禁可能产生大量烟尘的旅游项目建设,建立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体系。 水环境保护措施
控制景区内居民生活污水和因旅游活动产生的污水排放,建立污水处理厂,避免直接排放;
对于小丰村北部沿线的水面、河流、农田景观应当在保留其原始天然的景观效果的基础上,适度的进行旅游项目的设置;
通过一定的惩罚措施控制居民和游人的行为,防止污水、垃圾及旅游废弃物污水直接排入水中,以保持整个小丰村的水资源质量。
固体废物处理措施
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不但在居民的生活区,而且在旅游景点设立垃圾定点收装站,然后运送到指定地点集中销毁。
旅游资源保护
恢复和修缮小丰村内的红军兵工厂、炮台等遗址遗迹旅游资源,形成可供游览的开放景点;对于小丰村北部沿线的水面、河流以及农田景观资源则保留其原始天然的资源状态,不得进行大规模的设施建设和景观形态改变;
建立环境监督站,严格控制生态容量,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旅游策略,将游客和旅游业开发的强度控制在环境容量范围内。
旅游软环境建设措施
通过各种媒体向村民和当地旅游业人员进行生态旅游观念和生态旅游知识的教育,提高村民和游客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提高村民的好客度和旅游参与度,建设好旅游软环境,谋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整个小丰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旅游者居住空间,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近期 中期 远期 注:《铜钹山旅游区总体规划2012-2025》(征求意见稿)中,对整个铜钹山景区游客接待量的预测近期为50万人次、中期为114万人次、远期为229万人次。依据本区性质及其面积规模,游客接待量预测按6%计算。
3.6 景观与资源环境控制规划
3.6.1 资源环境控制规划
资源环境保护分区
将小丰村新农村建设的现有成效及规划要求与旅游开发和项目建设相结合,针对其整体作为旅游村进行开发的规划思路和目标,按照《铜钹山旅游区总体规划修编(2012-2025)》中对于整个铜钹山旅游区的分级保护要求,将该区域划分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具体的资源环境控制要求如下:
二级保护区:包括东北方向的农田、河流及景区内的山林区域,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不得对现有的农田以及河流进行过度开发和大的形态改变;
3.6.2 景观控制规划
三级保护区:包括小丰村行政主体区域及其周边,要求旅游开发和项目建设不得破坏现有小丰村的发展格局和空间结构,充分利用有限的用地条件,并尽量结合现有的村居进行项目设置,新建设的旅游项目和服务设施应当与小丰村现有的村落风格保持协调一致,避免过多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倾向。
12
景观廊道控制 生态廊道
依托景区南北走向的溪流,利用两岸特有自然风光,重点打造溪流景观廊道,以河溪为中心向两侧控制20米南北向生态廊道。在此生态廊道中禁止开发建设活动,可增加不同树木
的种植,如分段种植月季、桂花、夹竹桃等灌木,形成南北向的树林网,由沿线生态景观构成自然的河道景观带。
景观廊道体系
以溪流滨水景观为中心,向两侧用地渗透,建立通往溪流两侧的景观视廊,要求严格控制景观视廊两侧的服务建筑布局,廊道两边建筑可通过建筑后退预留空间来强化廊道的空间感受。在驿站、广场、度假区与周边主要景点元素之间建立视线通廊。
山水景观廊道
在景区内建筑的布局上,留出主要山体与溪流河道之间的“山水”视线通廊,使得建筑向溪流内聚型分布。此外借助西南部的峡谷、飞瀑与溪流、服务区之间的视线通廊,使得山水人更自然的相互融合。
滨水岸线控制
区内溪流主要以休憩娱乐为主,兼有防洪排涝的功能。在保证休憩亲水活动的要求外,还要保证足够的水域面积和防洪堤的高程,不能因为休憩功能降低防洪堤高程。景区内的滨水岸线可分为自然式护坡和硬地护岸,主要以自然护坡为主,但在商业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附近宜采用硬地护岸为主。
特色景观控制
在保护利用现有特色景观的基础上挖掘更多特色景观,依托优美的山林环境以及峡谷、飞瀑、山石、溪涧等丰富的景观形态,保护良好的森林景观;在小丰村打造以杭州园林为特色的浓缩版园林景观庭院,通过以植物造景,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乡土植物资源,组成各种专类园,在植物空间中配植出多种植物特色景观。
建筑景观控制
建筑布局依山顺水,自由式布局,并且以乡土、平缓的低层建筑为主,允许局部夹层或者局部两层,体现与山水的交融关系;
建筑形体轻巧、灵活,虚实结合;服务区宜采用本土特色的砖、木、石等建筑材料;山野度假区和汽车营区建筑采用帐篷、木屋、树屋等乡野风情的建筑形式;
建筑色彩宜采用明亮淡雅的颜色,以白灰等颜色为主,与周边树木、河流等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区内村庄建筑进行集中整治改造,体现自然生态的原则。 区内界面控制 道路界面控制
区内主要道路以县道X3为主,考虑道路两侧建筑的连续性和自然空间的开敞,建设具有连续和韵律的界面。
滨水界面控制
本区滨水界面控制主要分为两类,包括公共活动滨水区和非公共活动滨水区。规划对于
公共活动滨水区在满足防洪涝的情况下,提倡采用亲水、滨水的方式,而非公共活动滨水区严格按照建筑地块线进行控制,以保证足够的滨水活动空间。
3.7 用地建设控制规划(用地规模需要重新校核)
3.7.1规划用地分类表
根据规划区实际用地状况,并参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的用地分类标准,将土地利用地情况列表如下:
表3-7土地利用规划分类表
序号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用地代号 合计 甲1 甲4 乙1 乙2 乙3 乙4 丙1 丙2 丁2 戊1 戊2 辛 庚3 壬 用地名称 总规划用地 风景点建设用地 野外游憩用地 旅游点建设用地 游娱文体用地 休养保健用地 购物商贸用地 居民点建设用地 管理机构用地 对内交通通讯用地 成林地 灌木林 草地 水田 水域 规划面积(公顷) 234.63 11.23 9.78 5.21 4.35 3.2 0.27 2.79 0.23 6.97 163.58 9.63 9.56 2.84 7.26 占总用地(%) 100% 4.79% 4.17% 2.22% 1.85% 1.36% 0.12% 1.19% 0.10% 2.97% 69.72% 4.10% 4.07% 1.21% 3.09 3.7.2开发建设控制导则
用地布局
通过对本区各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用地结构的分析,并结合环境、社会、经济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规划将用地分成风景点建设用地、野外游憩用地、其他观光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点建设用地、管理机构用地、对外交通通讯用地、内部交通通讯用地、成林地、灌木林、果园、茶园、耕地和水域。其中,风景点建设用地、野外游憩用地和其他观光用地属于风景游赏用地,居民点建设用地和管理机构用地属于居民社会用地,对外交通通讯用地和内部交通通讯用地属于交通与工程用地,成林地和灌木林属于林地,果园和茶园属于园地。
风景游赏用地:主要分布在小丰村,部分在岩坑咀和牛訚底; 游览设施用地:集中分布在小丰村; 居民社会用地:分布在小丰村北部;
13
园地:主要包括小丰村南部区域和牛訚底南部区域;
耕地:主要沿河分布,包括小丰村、岩坑咀和牛訚底部分区域。 用地建设控制原则
应注重景区建设的生态性,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采用“较低密度、较低开发强度”的总体控制要求;服务中心区,因为是游客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而且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较为集中,应采用“中等密度、中等开发强度、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的总体控制要求;山野度假区,是本景区的重点开发建设地段,可以采用“中低密度,中高强度、景观化”的总体控制要求,在提高开发建设强度的同时,强调对建筑高度和绿地率的控制,以及建筑景观化的控制要求;汽车营地区,以自然景观为主,可以采用“低密度,中强度、景观化”的总体控制要求。
用地建设控制策略 风景游赏用地
本区中的人文景观和设施较多的区域,应控制建筑风格,延续原有建筑特色风貌。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的区域应保护景点源为主,不得建设任何非景观或观景建设设施;
游览设施用地
小丰村附近区域的游览服务设施尽量结合原有村落设施进行设置,增加旅游功能需充分考虑现状条件,以休闲、娱乐功能为主;
服务管理设施的性质与功能、内容与规模、标准与档次都应具备现代化水平,但建筑风格都应严格依照资源与景观控制的要求;
居民社会用地
在现状村庄基础上,导入管理、娱乐功能,农家乐结合驿站,其建筑风格要应严格依照资源与景观环境控制的要求;
园地
此类用地内除现有建筑外,原则上不应新建其他设施或建筑物。
由于景区性质的需要,对保留的部分建筑应从性质与功能,内容与规模、标准与档次、位置与高度、体量与体型、色彩与风格等各方面进行严格控制;
耕地
基本农田需要进行严格保护,原则上不得建设任何设施或建筑物。
在区域统筹开发过程中,需要新建设施或建筑的,应获得相关管理部门的同意,并要在整体区域内实现“占补平衡”。
3.7.3用地建设控制指标
表3-8 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地块编码 A1-01 A1-02 A1-03 A1-04 A2-01 A2-02 A2-03 A2-04 B1-01 B1-02 B1-03 B1-04 B1-05 B1-06 B1-07 B2-01 B2-02 B2-03 B3-01 B4-01 C1-01 乙3 乙4 丙1 丙2 丁2 休养保健用地 购物商贸用地 居民点建设用地 管理机构用地 对内交通用地 乙2 游娱文体用地 乙1 旅游点建设用地 甲4 野外游憩用地 甲1 风景点建设用地 代用地面积容积用地名称 号 (公顷) 率 4.34 2.7 3.31 0.88 2.46 0.51 4.35 2.46 0.94 0.34 0.41 1.19 1.92 0.16 0.25 0.68 2.2 1.47 3.2 0.27 2.79 0.2 0.2 0.2 0.4 0.1 0.1 0.1 0.1 0.6 0.9 0.6 0.6 0.6 1.2 1.2 0.9 1.2 1.2 1.2 1.5 1.2 建筑绿地密度 率 0.1 0.1 0.1 0.2 0.1 0.1 0.1 0.1 0.3 0.3 0.3 0.3 0.3 0.3 0.3 0.3 0.3 0.2 0.3 0.4 0.3 70% 80% 90% 70% 60% 60% 60% 60% 45% 50% 40% 40% 40% 45% 45% 30% 40% 40% 40% 30% 30% 建筑限高(米)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6~9 6~9 3~6 3~6 6~9 9~12 9~12 3~6 6~9 6~9 9~12 12~15 9~12 “红色”遗迹节点 山村聚落景观与水田耕地景观 坡地滨水休闲游园,包含公交站点及单车服务点 景观梯田及农活体验 世外漂遥节点,以休闲观光、民俗欣赏、水上娱乐功能的人文景观为主,包含码头。 特色农家住宿 自驾营地:包括停车、餐饮、文化体育设施 小杭州农家乐:农家餐馆、乡村客栈 旅游服务驿站,包括公交站、购物、文化娱乐等内容 特色农家住宿 部落广场:包括汽车剧院、篝火广场及文化娱乐设施 溪谷浴场、含木屋SPA、休闲娱乐设施 生态型的度假、避暑、健身、娱乐的高端度假村 特色商业街:包括酿酒坊、宝石坊 改造居民点为风情村居,提供住宿及餐饮服务。 综合服务中心:包含卫生、医疗、导游、公交站点、停车、码头等设施 包括停车场、公交站、单车服务 山谷景观农田 建设控制要点 C2-01 0.23 1.5 0.4 30% 12~15 D2-01 0.42 0.6 0.3 30% 6~9 14
3.8 项目投资(估算)与产出效益评价
3.8.1总投资估算
基于各重点小区具体的项目设置进行投资估算,预计本区投资约1.57亿元,具体估算明细详见以下表述。
表3-9 投资估算表
功能区 序号 1 服务中心 2 3 4 5 山野度假区 6 7 8 9 汽车露营区 10 11 12 共计 项目 小丰驿站 茶贸古道 特色商业街 红军遗址 溪谷浴场 峡谷穿越 汽车营地 部落广场 世外漂遥 七彩农园 建设内容 古道驿站服务中心、停车场、入口牌坊 茶贸古道、茗香茶馆、情景雕塑、古道牌坊 有滋有味、酿酒坊、宝石坊 红军兵工厂、炮台遗址、重走红军路 天然浴池、木屋浴疗房 峡谷观光慢行步道 管理中心、滨水营地、房车体验营、汽车美容中心 露天影院、露天烧烤区、特色夜市街、营火晚会 逍遥漂流、小丰村码头、牛訚底码头 奇趣自然、谷浪秋色 — 投资金额(万元) 5 3325 562 2300 425 1400 4480 120 1500 900 130 — 15696 备注 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表3-10 规划期内年均旅游接待量及营业收入
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年均接待量(万人次) 1.95 2.35 2.81 3.38 3.98 4.70 5.55 6.55 7.73 人均消费(元) 781.25 813.80 847.71 883.03 920.45 959.45 1000.11 1042.48 1086.66 年均营业收入(万元) 1526.76 1908.45 2385.56 2981.95 3667.80 4511.40 59.02 6825.29 8395.11 2024 2025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8.88 10.22 11.75 13.51 15. 1115.00 1144.09 1173.94 1204.56 1235.98 9906.23 116.35 13793.43 16276.25 19205.98 3.8.3投入产出损益计算
根据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经营总成本约为营业收入的60%,其中直接营业成本约45%,隐性营业费用约15%,主要包括融资财务费、行政管理费、财务费等。
营业税及教育、旅游等附加税参照相关规定,按营业收入的5.2%计提。 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公积金盈余为税后利润的10%。
固定资产平均折旧年限为15年,残值率为5%,年均折旧费用994.07万元。
表3-11 投入产出损益表
营业收入 经营成利润总应交所税后利固定资公积金可分配营业税 本 额 得税 润 产折旧 盈余 利润 1526.76 916.06 79.39 531.31 132.83 398.48 994.07 39.85 -635.43 1145.07 99.24 6.14 166.04 498.11 994.07 49.81 -5.78 622.63 994.07 62.26 -433.70 778.29 994.07 77.83 -293.61 957.30 994.07 95.73 -132.50 65.66 1431.34 124.05 830.18 207. 17.17 155.06 1037.72 259.43 2200.68 190.73 1276.40 319.10 小杭州农家乐 景观园林、农家餐馆、农家客栈 茶王谷度假村 木屋会所、木屋别墅群、木屋酒店 1908.45 2385.56 2981.95 3667.80 4511.40 59.02 6825.29 8395.11 9906.23 3.8.2经营收入估算
根据《铜钹山旅游区总体规划修编(2012-2025)》中对旅游接待总量的预测值,以及本区在铜钹山的定位,游客接待总数约按7%计算,预测至2015年,本区将接待超过3万人次的游客量,至2020年游客量将达到7万人次,至2025年,接待游客总量将超过15万人次。具体预测数据如下:
2706.84 234.59 1569.97 392.49 1177.47 994.07 117.75 3329.41 288.55 1931.06 482.76 1448.29 994.07 144.83 309.39 4095.18 3.92 2375.20 593.80 1781.40 994.07 178.14 609.19 5037.07 436.55 2921.50 730.37 2191.12 994.07 219.11 977.94 5943.74 515.12 3447.37 861.84 2585.53 994.07 258.55 1332.90 116.35 7013.61 607.85 4067. 1016.97 3050.92 994.07 305.09 1751.76 13793.43 8276.06 717.26 4800.11 1200.03 3600.09 994.07 360.01 2246.01 16276.25 9765.75 846.37 56.14 1416.03 4248.10 994.07 424.81 2829.22 19205.98 11523.59 998.71 6683.68 1670.92 5012.76 994.07 501.28 3517.41 单位:万元
3.8.4投资回收期
综合考虑规划区内项目设置的特点和投资情况,按照投资回收期法的一般公式对规划区域的投资回收期进行测算,项目投资回收期=8+78.84/1332.90=8.1,项目投资回收期约8.1年。
表3-12 项目现金流数据表
年份 2012 2013 期数 0 1 营业收入 1526.76 1908.45 净现金流(可分配利润) -635.43 -5.78 累计净现金流 -635.43 -1181.21 15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单位:万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385.56 2981.95 3667.80 4511.40 59.02 6825.29 8395.11 9906.23 116.35 13793.43 16276.25 19205.98 -433.70 -293.61 -132.50 65.66 309.39 609.19 977.94 1332.90 1751.76 2246.01 2829.22 3517.41 -1614.91 -1908.52 -2041.02 -1975.37 -1665.97 -1056.78 -78.84 12.06 3005.82 5251.83 8081.05 11598.47 3.9 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规划:2012——2015年。
主要进行小丰的道路交通以及接待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并将具有一定基础条件的旅游景点优先开发。
旅游设施建设:小丰驿站、小杭州农家乐、特色商业街;
基础工程建设:做好供水源保护工作,设置高位供水水塔,做好排水处理。完善小丰10kv变压站,建设完善通讯基站2座,设置星级公共厕所1-2座;
旅游景点建设:茶贸古道、峡谷穿越、七彩农园;
建立铜钹山旅游区网站“小丰度假区”专题内容,进行市场推广,扩大旅游知名度。
表3-13 规划分期实施表
旅游景区 功能分区 项目名称 小丰驿站 小杭州农家乐 服务中心 茶贸古道 特色商业街 红军遗址 小丰度假区 山野度假区 溪谷浴场 茶王谷度假村 峡谷穿越 汽车营地 汽车露营区
16
近期 ◆ ◆ ◆ ◆ ◆ ◆ 中期 ◆ ◆ ◆ ◆ ◆ ◆ 远期 部落广场 世外漂遥 七彩农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