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郭美美事件”令慈善组织财务状况透明度以及资金资助和使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非盈利性水
平、筹资能力、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成为衡量公益组织整体实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为例,对其2008~2012年度审计报告中披露的财务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益类社会组织;财务数据分析;运营能力;发展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在民生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却难以满足群众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而一些公益类社会组织却能够填补这个空白,而公益类社会组织越来越成为管理社会的左膀右臂。2004年以来,《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公益事业捐赠法》、《全国性社会团体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初审暂行办法》先后实施,公益类社会组织财务管理与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健全。
与此相应,社会对于公益类社会组织的关注和要求不断提高。为了解我国公益类社会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状况、财政收支情况、业务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笔者以核心业务是无偿资助孤儿和贫困学生接受教育和生活的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为例,基于该组织官网披露的2008~2012年度审计报告中的财务数据,从非营利性水平、筹资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四方面对其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财务角度对我国公益社会组织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含50%)的规定,公益活动特点突出。
法律规定,公益活动的支出不低于上年总收入的70%。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公益事业支出占上年收入百分比在2008年低于法定的70%,原因是恤孤助学会2007年总收入相对2006年增长了130%,公益活动的发展未能很好跟上总收入的增长速度。2009~2012年该指标都达到国家法定要求,四年均在80%以上,2010年达到最高值93.1%。 另外,2008~2012年间,工资福利及行政费用占总支出百比稳定在5%左右,笔者发现,2012年达到6.21%,比上年增长40%,有增高的现象。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壹基金2012年工资福利及行政费用占总支出百比为3.8%,这说明广东省公益类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优化费用支出结构来提升公益能力的空间。
二、筹资能力分析
资金筹集是公益类社会组织慈善活动的起点,筹资活动是公益类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笔者从筹资费用率,总收入以及分项所得以及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来分析恤孤助学会的筹资能力。
从收入总额来看,2008年和2009年增长率为46%和-2%,起伏较大;2010年和2011年增长迅速,增长百分比为%和69%,但是2012年增长百分比下降为6.75%,说明收入增长缺乏可持续性。
恤孤助学会的总收入来源基本由捐赠收入和会费收入组成。2008~2012年间捐赠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分别为97.5%、95.1%、99.9%、99.9%和99.9%,说明该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捐赠收入,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且五年间提供服务收入、商品销售收入和投资收益均为零。说明该组织对投资持谨慎态度。同时,补助收入也为零说明恤孤助学会与联系不够密切,没有借助的力量来进行
一、非营利性分析
非营利性是公益类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非营利性,是指公益类社会组织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追求组织的社会使命,它体现了公益类组织的社会责任与公信度。按照我国《全国性社会团体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初审暂行办法》的规定,笔者以公益事业支出占当年总支出百分比,公益事业支出占上年收入百分比以及工资福利及行政费用占总支出百比,来衡量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以下简称“恤孤助学会”)的非营利性。
根据数据分析,公益事业支出占当年总支出百分比在2008~2012年间均在80%以上,并且呈持续平稳增长趋势,符合《全国性社会团体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初审暂行办法》中公益事业支出达到当年总支出的50%以上
86
公益事业。
会费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五年平均值为0.11%,所占比例非常低,说明恤孤助学会可以大力发展会员,增加会费收入。
从筹资费用率来看,2008年至2012年间,筹资费用率分别为3.3%、3.9%、0.2%、0.3%和1.8%,筹资费用率整体下降,筹资效率不断提高,说明高筹资效率来获得捐赠收入,是提高收入总额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运营能力分析
运营能力是指企业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配置组合而对财务目标实现所产生作用的大小。运营能力体现了一个公益类组织收入与费用的管理能力。笔者运用各项费用总额、管理费用占总支出比例、筹资费用占总支出比例、年度收支比这三个指标来分析恤孤助学会的运营能力。
从筹资费用来看,2008~2012年分别为16万、19万、2万、4万和27万,2008年和2009年筹资费用高于管理费用,说明当时捐赠收入来源少,需要加大投入来筹措资金。2010至2012年三年,总收入明显增高,筹资费用大幅度降低,并且低于管理费用,筹资费用与管理费用每年支出的平均比值为1:7.18。筹资费用占总支出五年分别为9.0%、4.2%、0.4%、0.5%和2.3%,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一方面说明恤孤助学会筹资效率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2008~2012年,管理费用分别为8万、13万、18万、33万和71万,呈现明显增长趋势。2009年总支出增长145%,管理费用/总支出增加负36%; 2012年总支出增长53%,管理费用/总支出增长40%,说明管理费用占总支出的百分比波动比较大。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管理费用占总支出比例平均值为4.39%,说明管理费用控制有效,但是存在不稳定现象。
从其他费用来看,2008年至2012年,五年费用额均为零。其他费用是指无法归属到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或者筹资费用中的费用,包括固定资产处置净损失、无形资产处置净损失。这个说明恤孤助学会并未出现资产处置损失。
从年度收支比(当年总收入/当年总支出)来看,2008~2012年收支比为280%,113%,169%,186%和130%,收入与支出的循环系统不够稳定,内生的运营能力较弱,缺乏长效激励机制以获取收入。笔者认为,年度收支比并未越高越好,而是应趋于平衡。这个要求恤孤助学会在一个年度内取得较高的收入,同时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支出于公益事业,实现高效运营,同时要提高持续募集资金的能力。
四、发展能力分析
发展能力衡量一个慈善类机构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根据慈善类机构的特点,主要从收入和资产这
两方面分析。笔者从总资产增长率、非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总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等方面对发展能力进行分析。
800%图1发展能力分析700%600%500%400%300%200%资产增长率100%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0%非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100%20082009201020112012捐赠收入增长率年份 限定性净资产是指在民间非营利组织中有时间或(和)用途的资产。非限定性净资产是净资产总额减去该期内限定性净资产后的余额。如(图1)所示,200~2012年间,该恤孤助学会总资产增长率、非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总资产增长率与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波幅相对一致,在2008年,2010年达到峰值。非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在2008年达到峰值,2009~2012年该值在50%~100%间波动。
图2资产负债率与总收入增长率0.820080.60.420120.202009-0.2资产负债率总收入增长率20112010 由(图2)可知,2008~2010年资产负债率为零,2011年与2012年该值均小于0.01%,充分说明恤孤助学会基本没有偿债压力,为该学会尝试多种发展方式提供可能性。总收入增长率基本为正,但是波动较大,2008年出现明显尖角,2009年出现负值。一方面,反映恤孤助学会近五年收入有所提高,存在一定的增长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收入的增长较多地依赖群众因突发自然灾害而产生的捐助愿望。恤孤助学会缺乏多样的筹资方式,长效的筹资模式和固定的收入增长,对群众自发性捐赠依赖比较大。
五、结论与建议
(一)公益类社会团体的非营利性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公益类社会团体的非营利性较强,但是存在下降风险,应该加大对费用支出结构的关注和调整。公益类社会团体应按照《全国性社会团体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87
初审暂行办法》中第三条“每年用于公益活动的支出不低于上年总收入的70%,同时需达到当年总支出的50%以上(含50%)”以及《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社会团体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因此,公益类社会团体应当加强费用控制意识,建立明确的费用管理,尽最大努力减少现行浪费和浪费,保证社会捐赠最大限度用于公益事业,更好地为社会公益做出贡献。
(二)我国公益类社团团体筹资能力稳步增强,但收入模式增长亟需改善。通过分析,恤孤助学会提供服务收入、商品销售收入、投资收益和补助收入为零,虽然筹资效率不断提高,但是公益类社会团体应当:一方面,与合作,争取资源,获得认同和道义方面支持,提高社会公信力;另一方面,寻找企业合作伙伴,获得资金与财务支持,同时借此吸纳更多的会员。通过利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对闲余资金进行投资运作,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自创收入。
(三)我国公益类社团团体运营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需进一步建立长效稳定机制。通过分析,恤孤助学会管理费用支出不稳定。为此,公益类社会团体应当规范财务管理,降低筹资费用和管理费用,不断优化收支比例。通过建立起科学的财务、有效的人员管理机制和绩效考评系统,吸引高素质人才作为管理者,从整体上提高运营能力。
(四)我国公益类社会团体发展趋势良好,但是发展形式单一,发展波动大。通过分析,恤孤助学会主要成长性指标有增长性趋势,但过分依赖群众的自发捐赠,发展性单一,缺乏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益类社会团体法律还相对不够完善,未能适应慈善事业迅速发展的趋势。建议尝试推进购买慈善项目,将合适转移的技能交由公益类社会组织来承接。同时,中国应当健全公益类社会团体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公益类团体不断创新,稳步前进。
(五)我国公益类社会团体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方式不够科学,信息披露存在缺失甚至虚假现象。因此,公益类慈善组织应当完善组织机构,规范财务管理,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确保财务的透明度。我国应当制定慈善类社会团体披露信息的相关内容、标准及披露时间等,建立相应的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和审计制度,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疏通举报渠道,对慈善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防止违法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王静:非营利组织财务问题简析,财会与审计,2011. [2]吴平芳:非营利组织财务问题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3]彭军:公募基金会财务管理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论文,2010.
编辑/韩江 校对/黄一举
(上接第71页)方式。例如,不时地说“好”、“还有呢?”等。赞美别人会给人带来美好的心情和感受,直接改善交流的气氛,促进交流的效果,导致的气氛,促进交流的效果,导致服饰、良好的精神状态、对病情乐观豁达的态度、对问题的合理看法等等,都是医生赞美的话题。医务人员需要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在病人身上寻找长处、优点,予以赞美,令病人感到自豪和满足。
(四)运用形体语言。一要善于利用目光接触。目光接触是非言语沟通的主要信息通道。病人对医生的凝视多是求助。医务人员与病人交谈时,要善于用短促的目光接触,以检验信息是否被病人所接受。二要善于利用面部表情。医务人员既要善于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更要细心体察病人的面部表情,有的医务人员话语不多,但微微一笑,往往比说多少话都起作用。三要善于通过身体沟通。恰当的身体接触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不可小视,病人常常能从医务人员主动、善意的身体接触中感受到关爱和支持。如医护人员紧握重症或垂危病人的手,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搀扶行动不便的病人或孕妇,轻拍或轻按病人的肩头表示关怀;身体检查后为病人整理衣服;双手紧握出院病人的手,以示祝贺等,这些有意的身体接
触,都会使病人感到医生的善意,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尊重患者的权利与自我,对诊治的必要性,安全性合理性要尽量解释,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使患者正直感受到医院完全是为他的健康和利益出发施行疹治。沟通时要学会宽容,对病人提出的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或无理要求,此时,医护人员一定要虚怀若谷,和颜悦色,婉言解释,千万不要指责患者,当患者明白后,定会感激医护人员的宽容大度,信服医护人员的诊治。实施高额费用检查及贵重药品使用,要事先征得患者的同意,在抢救危重症时,要给患者及家属交代明白,不能凭籍现代医学上的合理性,而忽视患者的承受能力,不应该强调技术的可能性,而夸大某些诊治和药品的价值,更不能以科学的名义行道德上的欺瞒。 总的说来,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内容。人是和谐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关键的因素。只要广大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沟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好的方法技巧,积累经验,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相信随着整个社会和谐音符的弥漫,医患和谐指日可待。
编辑/观山 校对/小田
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