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诗戏剧化: 所谓\"新诗戏剧化\", 就是用一种与现代人生和现代意识的\"戏剧化\"相统一相对应的\"戏剧化\"的方法来表现,这实际上也就是追求诗歌尽可能地表现人类的生存与意识。\"新诗戏剧化\"的探索是从新月诗派开始的,30年代现代派的后起之秀卞之琳更是将新诗的戏剧化看作是\"诗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九叶诗派则完全将\"新诗戏剧化\"当作了自己的行动方案、行动纲领乃至行动目的。袁可嘉有《新诗戏剧化》的专论,穆旦直到\"晚年\"创作《神的变形》时仍在努力地追求。
4、《将军的头》: 它是新感觉派作家施蛰存的代表作。它从历史取材,进行现代意识的改造,叙述唐代大将军花惊定在“军令”与“欲望”里的复杂心理,揭示了人的潜意识与本能欲望。小说
有精神分析学痕迹,表现了“感觉”的丰富性与人性的复杂性。 二、简答:
1、 简析新文学现实主义的特点。 答: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2、 简述新月派诗歌的艺术贡献。 答:1)新格律诗的理论:三美原则
2)闻一多深沉、厚朴的风格;徐志摩的浪漫、潇洒、灵动的特点。
3)提升了白话新诗艺术品位。 3、简述郁达夫小说的艺术个性。
答:(1)他的小说结构追求一种“单纯化”的美。他的作品一般只写一个主人公,叙述一件事情,而不是着力制造戏剧性的场面和复杂人物的外在冲突,而是努力描摹人物的心理矛盾和情绪起伏,
(2)他的小说趋向于散文化,具有自由不拘的特点。 (3)具有浓郁的诗意,如同散文诗。 三、论述:
1、《女神》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体,请分析它的贡献和局限。
答:㈠《女神》贡献 ①形式上
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它以其独特的主题独特的风格,开创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诗风,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女神》的出现使得中国新诗才真正摆脱了古典和欧化文的束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从而也使得郭沫若与鲁迅一起,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主将。
②思想精神——《女神》的时代精神
⑴《女神》的反抗精神。 首先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破旧立新、勇于革命的大胆反抗与叛逆精神。诗人作为站在新时代的顶峰,以无比强烈的情怀和恢宏的气概,呼唤着二十世纪革命风暴的来临。《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旧时代的逆子,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 《女神》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形象,是“五四”的缩影,这一形象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的精神。《天狗》中诗人自称为气吞日月的“天狗”,又公开宣称“我又是个偶像破坏者哟/便是天上的太阳也在向我低头。”这种赤裸
裸的自我袒露,正是“五四”时代心理、情绪与情感的主体化的真实反映。“我”所喊出的似是迷狂状态的语言,正是猛烈破坏旧事物的情绪的极好表现。这种情绪是与“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的。长诗《凤凰涅盘》中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传说,隐喻了“五四”青年那种敢于毁弃旧我、自我革新的创造精神,表现出一种与旧世界彻底决裂,并不惜与一切共同毁灭的决心与气概。在《女神之再生》中,诗人更加直接胸臆地表现:“我们要去制造个新鲜的太阳,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因此,诗中的“我”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者。 ⑵《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它体现了漂泊海外的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五四青年对祖国新生的颂扬。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所激发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通过诗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之中了。《炉中煤》以煤自喻,将祖国比喻为“年青的女郎”, “我为我心爱的人心,/燃到了这般模样。”表示甘愿为祖国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诗人向“年青的祖国”,“新生的同胞”连续喊出了二十七个“晨安”,表现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⑶《女神》的进取精神。这是在感受了新的革命世纪到来的气息所产生的不可抑止的欢欣情绪,也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所以,《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对光明、对力量的歌颂,色彩明亮,声调高亢,气势磅礴。《太阳礼赞》表达了诗人对新生太阳的激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歌唱了把地球推倒的伟力;
《晨安》的兴奋之情更明显,一气喊出二十七个“晨安”,把自我与世界贯通,表现了一代新青年的宏大气魄;《笔立山头展望》等作品也都表现出求新弃旧的进取心。
由上观之,诗集《女神》集中地体现出“五四”时期激昂奋进,毁旧促新的时代气息,诗行中迸发出鲜明生动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无怪乎闻一多在《女神之时代精神》中评述为“是时代底一个肖子”。
㈡《女神》的局限:
一部分诗歌有些“过于欧化”(闻一多语)夹用英文偏多,艺术上有时也稍嫌粗糙。
2、论述九叶诗人的思想主题。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艾青的评价可以概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 具有客观性的抒情风格:思想知觉化——对民族与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
现代诗歌的观念——显出高度综合的性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的同样强烈的社会意识,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传统与当前的渗透,“大记忆“的有效启用,抽象思维与敏锐感觉的浑然不分,轻松严肃诸因素的陪衬烘托,即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 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
①语言表达的暗示性或间接性——以与思想感觉相当的具体事物来代替貌似坦而实图掩饰的直接说明。
②新诗的戏剧化——如何使意志和感情转化为诗的经验,即设法使它们得着戏剧的表现,而闪避说教或感伤的恶劣倾向。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相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情感:戏剧效果的第一大原则即是表现上的客观性间接性。戏剧化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方向。一是里尔克为代表,把搜索自己内心的所得与外界的事物的本质(动的、静的)打成一片,而予以诗的表现,初看诗里绝无里尔克自己,实际却表现了最完整不过的诗人的灵魂。二以奥登为代表,他通过心理的了解把诗作的对象搬上纸面,利用机智,聪明及运用文字的特殊才能把他们写得栩栩
如生,而诗人对对象的同情,厌恶,仇恨,讽刺都只从语气及比喻得着部分表现,而从不袒露。三是干脆写诗剧。无论想从哪一个方向使诗戏剧化,以为诗只是激情流露的迷信必须击破。没有一种理论危害诗比放任感情更为厉害,不论你旨在意志的说明或热情的表现,不问你控诉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你必须融合思想的成分,从事物的深处,本质中转化自己的经验,否则纵然板起面孔或散发捶胸,都难以引起诗的反应。
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诗歌,现代派诗歌,大都限于个人的感兴,中国诗歌会和七月诗派为代表的鼓动性政治性的诗歌,对人生繁复具体的感受体会不够,九叶诗歌在人生与时代现实,与艺术的结合上做了探索,形成了一种综合或平衡,即“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