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边疆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的特点_模式与路径

论边疆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的特点_模式与路径

来源:世旅网
2011年第3期

第38卷(总第196期)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MinzuUniversityofChina(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No.3,2011

Vol.38

GeneralNo.196

论边疆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的特点、模式与路径

潘启云

650091)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云南昆明

〔摘要〕边疆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城镇建设不宜贪大求洋和因循守旧。尤其应避

免“一步到位”的城镇建设主张和唯工业化的城镇化路径依赖。边疆民族地区小城镇有三个特点,并具有五种可供借鉴的建设模式,应该根据边疆民族地区的自身条件,从培育小城镇起步,寻求城镇化的非农化路径。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非农化;小城镇建设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11)03-0018-06

〔中图分类号〕F299.21

导论

20000余个,其中东部有8617个,中部有6070个,西部仅有5093个,与1982年比较,东部建制镇数量占全国的比重从34.4%上升到43.6%,上升了9个百分点;中部所占比重则从37.5%下降到30.7%;西部也从28.1%下降到25.7%。表明西部地区建制镇数量增长呈相对滞后状态。再从建制镇分布看,1982年全国每万平方公里有建制镇2.8个,同期东部为7.0个,中部为3.5个,西部1.4个,到2000年各地区每万平方公里建制镇数量都有上升,全国平均为20.6个,同期东部为65.5个,中部为21.5个,西部9.5个,但从增长幅度比较,西部建制镇的增幅最小。

[1]

当代中国正在步入城镇化进程的快车道。截至2008年,全国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接近46%,城镇人口规模突破6亿人。城镇化水平与1990年的19%比较,提高了2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约1.6个百分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要再提高至少11个百分点,达到57%以上。这预示着,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城乡人口格局的历史性翻转,延续了数千年的,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国情的“乡土”中国将由此成为历史。

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锐不可当,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而广袤的西部内陆和边境地区城镇化步伐却依然蹒跚而坎坷,与快速推进的全国城市化发展态势不相适应,尤其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十分缓慢。以建制镇为例:1982年全国拥有建制镇2660个,其中东部916个,中部998个,西部746个。到2000年,全国建制镇总数增长到

〔收稿日期〕2010-12-02

从缩小区域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战略高度来看,加速边疆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是当代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亦是兴边富民,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如何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片面认识。一是盲目效仿或追求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模式,一味贪大求洋,动辄就提“做大,还美其名曰为一步到位的“跨越式”发做强”

〔作者简介〕罗淳(1956-),男,昆明市人,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潘启云(19-),男,贵州籍人,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18

展。这种脱离实际的城镇化指导思想,忽视了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或汉族地区的发展差距与文化差异,到头来往往欲速而不达。二是过分相信“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将兴办乡镇企业视为转移农业劳动力、发展小城镇的最主要途径,于是,在产业基础和环保意识都十分欠缺的情形下,匆忙开办各种小型工矿企业,结果是,产能低、效益差、污染大,地方资源流失严重,劳动力吸纳也非常有限。城镇还没形成,就已经弊端凸现,进退两难。

基于上述,我们认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城镇化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重新定位,即在城镇建设中不应盲从于“一步到位”的城镇化发展思路,要脚踏实地,从培育小城镇起步,根据自身能力和条件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在城镇建设模式与路径选择上摈弃唯工业化的城镇化路径依赖,倡导“特色立镇,‘非农’建镇”的城镇化路径选择,根据边疆民族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积极发展能够充分彰显自身特色的非农产业,以此支撑地方小城镇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而我国在人均不足1000美元时就出现工农产品的低水平过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落后,农业低效,农民贫穷。我国占70%的农村人口的购买力仅占全国的40%。有鉴于此,重视小城镇发展,加速小城镇建设,可以促进上述状况的改变,有效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

诚然,好的城镇建设需要彰显个性,凸现自身特色。特色不仅仅表示差异,更应该成为一种可资利用的比较优势而引起重视。尽管与全国内地和汉族地区比较,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普遍滞后,但换一个角度不难发现,当地许多小城镇建设仍然不乏一些鲜明的特色。据观察,边疆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的自身特色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即人文特色。中国的边疆一是“民族性”

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因而边疆地区的许多小城镇都带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这是自身聚居环境的多样性所造就的。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多彩的民族文化相交织,给当地小城镇建设打上了深厚的人文底色。譬如雪域高原的藏区小城镇,总是带有浓郁的藏区风情,而且这种藏区风情与当地的藏传佛教密不可分,在民居建筑、饮食服饰、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人文景象。再如带有纳西族和东巴文化特色的丽江古城,彰显白族特色的大理古城,充满傣族风情的西双版纳州的许多小城镇,以及散布于戈壁和内蒙古草原的小城镇,都无不积淀着各自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色,这种“与生俱来”的小城镇特色是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会强烈感受到的。可以说,正是这种人文特色的凸显,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区别于内地和汉族地区的一大亮点。

,即区位特色。我国陆疆边二是“边境县”

境线东起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口,西迤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北部湾畔,边境线跨越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分布,总长逾2万公里。沿边境线同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老挝、缅甸和越南15个国家接壤,是世界上边界线最长、邻国最多、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

19

一、小城镇建设的自身特色

小城镇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处在相对低下时期的城镇形态,是城乡交汇的基本接点,亦是统筹城乡的初级平台,被誉为“乡村之首,城市之。小城镇较好地融合城乡两方面的特征,兼尾”

具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优越性。因此在如下几方面发挥出“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其一,小城镇作为农村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能够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城乡差别;其二,小城镇能够把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从整体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这就是有关学者提出的“减少70%(农村人口)与增加2.3

[2]

倍(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的认识;其三,

小城镇通过“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形式,让广大农业劳动力就地就近从事非农生产,实现职业或身份的转换,增加农户收入;其四,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平稳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经验显示,发达国家在人均GDP上升到3000美元后才出现买方

如果按照边境沿线的少数民族县(旗)级以下行政单位统计,内蒙古有16个边境旗,有20余个边境县,有21个,云南有27个,广西有10个。在这些边境县辖区内往往形成两类小城镇,一是具有经济功能的“边贸型”小城镇,这类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依托于其口岸经济功能的发挥程度,只要毗邻国家之间政治稳定,对外贸易相互支持,口岸城镇建设就会获得较强的发展动力,反之则易使功能单一的口岸城镇建设受到;二是具备国防性质的“军事型”小城镇。这类小城镇的形成,最初就是出于“戍边卫疆”目的而设置的,因此,其城镇功能带有很强的边防色彩。但随着人员的聚集,产业的跟进和功能的提升,在“边防”职能的基础上逐渐生发出“生产生活”功能。边疆民族地区的许多小城镇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即小规模特色:由于地广三是“袖珍型”

人稀,边疆民族地区的小城镇规模都普遍偏小,有些小城镇实际上就是一条街,城镇非农人口不过一两千人。这种“袖珍型”的小城镇与其民族特性和区位特性密不可分,因为,许多少数民族聚集区都分布在边疆地区,以农牧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客观上了城镇规模的扩展。正是因为边疆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及所处的区域环境与周边条件,限定了该区域小城镇的规模扩张。

但城镇规模小并不必然就导致城镇功能残缺,城镇发展萧条,其中的关键除了小城镇自身内在的成长条件以外,还在于该小城镇所处的区域环境与周边条件,对于一个处在大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其发展必然依附于大城市,甚至成为大城市的卫星城。但对于广大边疆民族地区的小城镇,由于其所处区域本身就较为偏僻,周边都以乡村和农业为主,因此,这样的小城镇实际上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或焦点,对周边农村具有很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譬如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畹町镇,与缅甸隔江相望。作为国家级边境口岸城镇,其所处的地理区位十分重要,历史上就是中国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二战”时期曾是滇缅公路的一条重要通道,至今仍然是320国道上海经昆明连接缅甸的终点站。1985年曾经批准,畹町撤镇建市,在1999年被并入瑞丽市之前,畹町曾被20

列为全国最小的边境口岸城市,建城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不过1万人,但城市建设欣欣向荣,各种市镇设施较为完善。再如广西的东兴市,作为中国与越南开展商贸活动的一个重要通道,20世纪初曾经十分繁荣,有许多国家都在此开设通关商埠,素有“小”之称。城内至今还保留着多种风格的欧式建筑。近年来建城区划面积已达到55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万余人。

、“边境县”基于上述,我们认为“民族性”

和“袖珍型”是最能体现边疆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的三个特色。如何认识并利用好这些特色,直接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成效。

对于人文特色,应持有的正确认识是,文化有差异,但无优劣之分,不注重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必将丧失自身特色,也就失去了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正是这个道理。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的”

击下,这种人文特色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如不加以特别的关注,边疆民族地区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就很可能淹没在现代化浪潮之中。因此,对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对于区位特色,关键在于国家推动下的区位条件的改变。长期以来,边疆多属偏僻闭塞之地,当时的区位特色只能是区位劣势的别称。但如今借助国家改革开放推进,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如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进程的加快,通过强化对外开放,改善交通,从战略高度构建沿边经济发展新格局等,完全有可能使边境县从边缘变为前沿,变经济社会发展的“死角”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这样就有可能将区位特色转化为区位优势,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小规模特色,更需要正确看待。小与大具有相对性,一个地区发展程度如何不仅要看城镇的规模效应,而且要看城镇的区域作用。城镇规模小,并不一定就必然条件差、功能弱。大城市有大的优势,但小城镇也有小的好处(如进入成本低,文化适应快等),关键是看所处的具体时空条件。我们坚信,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小城镇来讲,虽然自然条件和经济实力都不支持城镇规模和聚居人口像内陆和平原地区那样扩展,

但这种“袖珍型”的小城镇是与现阶段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因此,只要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发挥小城镇应有的增长极作用,就能够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改变,提高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袖珍型”的小城镇同样能够具有大作为。

的自然风光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建筑,通过旅游业带动而兴盛起来的。

2.“矿业强镇”模式。对于资源富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发展与其配套产业而带动当地小城镇兴建与繁荣,具有特定的现实意义。这种小城镇形成模式与国家对资源的需求和工业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许多边疆民族地区都是全国矿产资源极其丰富的分布区域,矿业强镇无疑有着巨大的成长潜力。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兴建并促进小城镇发展是该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成功模式。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云南怒江州的兰坪县,该县依托境内储量巨大的铅锌矿发展矿业经济,在短短十年间就从一个交通闭塞,发展严重滞后的国家级贫困县,一跃成为怒江州的经济强县,产业结构、财政收入、城乡面貌都发生了极大变化。羊八井镇的油气开采;云南禄汁镇、六苴镇、矿山镇、都龙镇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塔甸镇、小龙潭镇的煤炭开采,昆阳镇的磷矿开采和磷化工产业,也是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典型代表。

3.“移民建镇”模式。这类小城镇也是边疆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的一种较常见的模式。边疆民族地区由于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环境退化和地质灾害等因素,往往造成不适宜于人类生存的小环境,因而需要整体搬迁,在异地建设新的小城镇。具体看,边疆民族地区的移民建镇模式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由于大型水电站建设工程的实施,造成大量移民,直接推动地方小城镇建设。最典型的实例莫过于著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涉及上百万人口的移民搬迁和数十个县城的重建,创下了中国工程移民史上的一个空前壮举。鉴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已经建成、正在建设和计划筹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连连不断。譬如在川滇两省交界的金沙江上游,除了已经开建的,号称世界第——溪洛渡电站之三、中国第二大巨型水利工程—

外,在建的向家坝电站,白鹤滩电站都是巨型的水利工程,涉及的工程移民和新城建设问题虽然

二、小城镇建设的适宜模式

随着自改革开放的深入,小城镇建设正在全国方兴未艾,并已经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建设模

①但这些模式主要来自于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式,

区的经验总结,并不适合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实际。鉴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基础设施、外资吸引及利用、产业支撑和市场发育方面都远不如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因而,边疆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不能脱离自身实际,更不宜盲目效仿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据我们观察认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更多地体现为如下几种模式。

1.“旅游塑镇”模式。被誉为“无烟产业”的旅游业是现代社会的新兴产业,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来兴业建镇,在边疆民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突出地表现在该地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方面。众所周知,自然地理的多样性造就了边疆民族地区奇丽的自然景观,从终年积雪的山峰,到三江并流的自然奇观,从广袤的内蒙草原到浩瀚的戈壁,从高寒山区再到热带、亚热带的迤逦风光等,无一不蕴含着独特的自然魅力及其景观价值。同样,多民族聚居则形成边疆民族地区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风俗和文化,如各式各样的节庆礼仪、饮食服饰,形态各异的民宅民居等。奇丽的自然景观与多彩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凸现出令人神往的旅游吸引力,具有很高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价值。开发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娱乐探奇的同时,促成当地小城镇的兴建,这是边疆民族地区最具优势及潜力的小城镇建设模式。

如云南的石林县,贵州花溪的青岩镇,云南大理市的下关镇、丽江古城等,无不是依凭本地

——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温州模式”———以发展小商品市场聚居人财物,形成小诸如长三角的“苏南模式”—

城镇;珠三角的许多小城镇,通过“三来一补”的出口加工模式形成小城镇。

21

远小于三峡,但仍然是工程建设不能不考虑的重要问题。事实上,这正是实施农转非和小城镇建设的一个契机。

二是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移民搬迁。这在广大边疆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对于西南边疆大部分地区,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带,地震、泥石流等灾害频发。例如,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使四川重灾区的许多县城和乡镇需要灾后重建。再如,多山的云南省是泥石流灾害的高发区,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泥石流,曾经使云南红河州元阳县老县城所在地(新街镇)被毁,不得不实施整体搬迁,如今的县驻地(南沙镇)就是1998年从老城整体搬迁过来的。

三是环境退化带来的生态移民及其贫困移民。这也是边疆民族地区实施移民建镇的一个缘由。其中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滇东北的昭通地区,尤其是镇雄县、威信县的许多乡镇,多年来人口急剧增加,滥采乱伐严重,导致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失调,面临生态严重退化的威胁,当地脆弱的生存环境已经难以维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移民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在异地为农户开辟新的聚居点,成为当地的一项发展战略。

4.“集贸兴镇”模式。追溯小城镇形成的历史规律不难发现,小城镇最容易在交通要冲,陆路、水路的节点等区域出现,由此形成人财物交汇的集贸型城镇。现实中不难看到这样的实例,原来一个交通闭塞的区域,由于交通状况改善而改变了原来的人口分布与聚居格局,进而促成新城镇的兴建。在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国家的大力扶持,原来许多封闭的区域都随着铁路、公路的延伸而引致人财物的集聚,小城镇由此而形成。譬如,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禄丰县广通镇,就是一个典型的依靠交通便利条件发展起来的小城镇。

5.“口岸立镇”模式。边境陆疆口岸作为位于国界的通道,不仅是两国交往的门户要冲,而且是人流、物流最容易汇集的区域,因而比较有利于小城镇的形成。鉴于全国大约近百个边境县分布于2万公里的边境沿线,沿边口岸众多的特点,依托边境沿线建立“口岸型”小城镇自然是边疆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的一个优先模22

式。这种“口岸型”小城镇在城镇功能上可划分为两类,一是以经济功能为主的边贸型小城镇;二是以国防功能为主的军事型小城镇。前者依靠自身实力和经济活力;后者主要是靠力量推动,缺乏内在动力。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单纯的军事型小城镇需要扩展自身功能,注意培育其经济功能,这样才能为边境口岸小城镇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

三、小城镇建设的非农化路径

小城镇作为农村城镇化的初始起点,离不开非农产业的支撑。事实上,城镇化与非农化本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存差异的概念。城镇化意指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人口数量规模和所占比例不断增长的过程。非农化则是指农业人口逐步脱离农业(含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在非农产业实现就业的现象。两个概念虽然都涉及人口主体的变动,但又显然不同,城镇化在空间上表现为人口聚居形式的变化,在身份上预示着人们户籍的改变,而非农化则是从产业和就业方面体现人口的从业性质转型。

根据指标观察,有关部门一直使用这样两个统计指标,一是按聚居地域分为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二是按从业部门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这两个指标在统计口径上并不一致,指标属性也各有侧重。一般讲,大凡农业人口都可归属为农村人口,但反过来看,农村人口并不全是农业人口,其中还包括一定规模的非农人口。同理,凡是非农人口大都聚居于城镇,但城镇人口并不全是非农人口,其中还存在一部分农业人口。这两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存在如下表达式:

农村人口=农业人口+部分非农人口城镇人口=非农人口+部分农业人口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有非农人口3050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23380万人)的24.73%,同期全国城镇人口45594万人,所占比例为36.09%,城镇人口大约比非农人口多出三分之一。这实际上表明,按聚居地口径统计到的城镇人口中包含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人口。

由此看来,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两个概念的外延比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宽泛。换句话讲,并不是所有的非农人口都生活在城镇,也不是所有

的农村人口都在务农,这其中意味着,城镇化进程本身包含着非农化过程,但非农化的实现并不必然要经历城镇化,农业人口有可能在不经历城镇化的情形下直接转变为非农人口,这实际上印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地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乡镇企业发展道路。

工业化是非农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但非农化并不只是局限于工业化,事实上“非农”。按照三个产业的从业划分,非不一定“即工”

农也可以从商。这一点,对于工业基础薄弱,又远离经济中心的边疆民族地区来讲尤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是它们突破传统农业束缚,实现城镇化的一条广阔通道。

譬如“旅游塑镇”模式,边疆民族地区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和区位特性,发展山水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业,通过旅游业来带动一系列商业服务性行业(即第三产业)的发展。借助这种“无烟产业”的发展,走出一条环境污染小,转移成本低(或资金投入少),就业容量大(即劳动密集型),但同样可以增收致富,实现人口与产业聚集的城镇化新路,这其实正是广大边疆民族地区尽快跳出农业经济,实现非农发展的一条便捷途径。也由此带动当地小城镇的

兴建。

基于上述,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农村,尤其是广大边疆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路径应该而且完全可,走一条超越“工业化”但同样以打破“常规”

经历“非农化”的“城镇化”道路。对此,小城镇作为城乡兼顾、农工商结合的基础平台,可以比较容易地将城镇化与非农化较好地协调起来,一方面,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循序渐进,避免脱离实际的“一步到位”主张,另一方面,对还处在城镇化阶段初期的广大边疆民族地区,又能够提供与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适宜的非农就业路径,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的有机结合。

最后强调两点,第一,本文认为,谋求超越工业化的非农化路径,并不是要刻意绕开工业化,而是不被城镇化的唯工业化路径依赖所束缚,不在城镇化的路途中迷失,从而能够始终坚持非农化的城镇化目标取向。第二,本调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并非要否定大中城市的作用,而是有明确的时空限定,即在现阶段发展小城镇更符合广大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只有小城镇发展起来了,才会带动周边农村发展,也才为进一步向中小城市演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翼.繁荣小城镇,吸纳农村富有劳动力[N].光明日报(经济周刊),2004-03-01。

ConstructionalCharacteristics,ModelsandApproaches

inSmallTownsBorderingMinorityAreas

LUOChun,PANQiyun

(InstituteofDevelopment,YunnanUniversity,Kunming

650091)

[Abstract]Smalltownconstructioninborderingminorityareashasitsowncharacteristics.Urbanizationconstructionshouldnotbegreedylargenorseekingfor‘foreign’,norconservative.Particularly,“onepacereachesthedesignatedposition”urbanconstructionclaimsanddependingontheonlyindustrializedurbanizationapproachshouldbeavoided.Therearethreecharacteristicsandfivekindsofthesmalltownconstructionmodesforreferenceinsmalltownurbanization.Seekingfornon-agriculturalizationofurbanizationapproach,weshouldstartwithfosteringsmalltownfirstaccordingtotheirownconditionsinborderingminorityareas.

[Keywords]minorityborderingareas;Urbanization;non-agriculturalization;small-town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

李红雨〕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