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心理健康视野中的陶行知儿童教育找优法思想

心理健康视野中的陶行知儿童教育找优法思想

来源:世旅网
第12卷第10期 Vo1.12 No.10 读与写杂志 Read and、Ⅳrite Periodical 2015年1O月 October 2015 心理健康视野中的陶行知儿童教育找优法思想 李梅 2239oo)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朱湖实验学校 江苏 泗洪摘 要: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和心理实践是十分丰富的,为了更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尝试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探讨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进一步挖掘陶行知儿童教育理论的精髓,用找优法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陶行知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找优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225—02 种高度艺术化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或含蓄幽默、或一语双 关、或“顾左右而言他” 2.3.2心理暗示的环境要有熏陶性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有个性,喜欢标新立 异,与众不同,喜欢和老师“搞潜伏”、常常让我束手无策。当班 主任老师的每一天里.我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学生出什么意外, 加上电视新闻、网络媒体也经常报道学生的一些心理安全事 故,家长们都把责任推给学校,安全教育就困扰着学校,也给班 主任老师增加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基于种种迹象,怎样打开学 生心里的结、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师生亲切沟通、和谐相 处、促进学生快乐成长的氛围就成为了班主任老师们探究的重 要问题。 小学生好奇心强。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接受能力 强,容易吸收新知识,可塑性强,容易按照各种模式进行塑造。 如果能让学生在优美的物化环境的陶冶下和宽松和谐的心理环 境的感化下生活,久而久之,必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良好的 作用。 2 找优法的原则 1 找优方法 找优不是无休止的找,要有原则,找优有下列原则: 2.1目标性原则 当学生有问题时,我们找优,就要有目的性,让学生认识到 自己的错误言行。并能及时的改正。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 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逐渐摸索出了运用找优法 给学生找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一 些方法: 2.1自我接纳法 自我接纳法就是学生的自我陶醉,建立自信法。在教师的 引导下,学生认真的剖析自我、了解自我、挖掘自我、给自己找 优点.发现自己内在的美,并学会用这些美来激励自己、美化自 己,在他人面前处处体现优越感,使自己内心坦荡、生活坦然, 全方位得到自己的赏识。学生小琴是我所带学生中印象比较深 刻的,因为她是流动儿童,父母有烧窑手艺,这半年在这个窑 厂.那半年可能就搬走了,她是秋天的时候到我班的,经过十来 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先生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 训了。陶行知先生没有批评他,却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 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接过了糖果。 接着,陶行知先生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块 天的接触,我发现这孩子还是特别爱学习的,只是每天都独来 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 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王友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 独往,很少说话,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显得和她的年龄很不相 称。于是我经常找她聊天,聊聊她曾经去过哪些学校读书,老师 们对她好吗,她这才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以后一 有空我就找她说话。别的学生认为我对她格外好,也纷纷找她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 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 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听到这里,王 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 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校长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王友: “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待王友接过糖.陶 行知校长说:“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完了吧。” 2.2可塑性原则 玩。我看到她越来越开朗,对学习也非常认真,对班级事物也越 来越热心。不久就和班集体融为一体。现在我每每再和她聊天. 发现她语气里全是自信,那种我行我能的自我陶醉感,自我满 足感。 2.2强加优点法 就是在学生没有突出的特点和优点时,我们把优点强加给 他,并在公共场合大力宣传,使其找到一种满足感,用我们地方 方言叫“赶鸭子上架”。学生“不优”也只有“学优”了。这一点吻 合了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善于鼓励学生是教育中 最宝贵的经验。” 2_3心理暗示法 不管是自己找优或是他人找优,我们用到的必须是有发展 潜力的优点,才能带动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从而遏制不良习性的 产生。 3 找优法的作用 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它是指在无对抗情 绪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 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过程。 (1)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优越感、会理解他人。让学生拥 有一个宽容、博爱的胸怀。(2)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心理,帮助学生 走出忧郁的阴影。(3)让学生在激励中快乐成长.克服嫉妒心理. 抑制学生的攀比心理,克服交往障碍,学会享受快乐。在快乐中 成长。(4)培养学生乐观、豁达、耐心、富有同情心的思想情操。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说:“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 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 心理暗示的关键是“示”,即对学生的发展目标给予方向性 的引导和启迪,促其领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当然,做到这 些并不容易.需要掌握心理暗示的技巧。 2.3.1心理暗示的语言要含蓄性 暗示性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含蓄、幽默,用好的语言暗示,必 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确.作为班主 须做到两点:一是对学生要有深刻的了解,否则暗示就没有针 对性。二是要掌握语言暗示的技巧,用于暗示的语言,应当是一 一任,要真正了解学生、真正有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就一定 (下转第227页) 225— 第l2卷第10期 Vo1.12 No.10 读与写杂志 Read and te Periodical 2015年lO月 October 2015 让色彩渲染童年 一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初探 陈娜 (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小学 苏淮安223OOO)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227—01 儿童的艺术表现以经验为基础。创设条件,丰富儿童的生活 经验,通过谈话、交流,回忆已有的生活体验。如在画主题画《各 种各样的车》之前,可让儿童观察,讨论见过的各种车辆,回忆各 绘画是孩子的需要,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使儿童身心 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是 其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培养儿童的美感、审美情趣,使儿童个 性得到自然发展,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尊重孩 子绘画需要,让色彩渲染他们的童年,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儿童 种车辆的外形特征、用途等,使儿童更好地结合经验进行表现。 2.2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创设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 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 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儿童的创造性逐渐丰富。如可提 人格,使其健康充实地成长。 1 绘画是儿童的需要 孩子用稚嫩的双眼看世界,用纯真的心灵感受世界。我们 可以看到,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涂涂抹抹,他们常常是不由自主 地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沙滩上进行 涂鸦。绘画给儿童带来最初的快乐很大程度上不是绘画的结 供几段风格各异的乐曲。让儿童听乐曲想像创作。有的儿童听到 《祝你圣诞快乐》中的一段音乐用很多点和面来表现,有的听到 《喜洋洋》的乐曲,用许多彩色线条交叉排列、缠绕着来表现热闹 的气氛。 果.而是儿童在随意涂抹的过程中摆动手臂在纸上留下的痕 迹.伴随这种愉快的“自我发现”的感觉经历,随之产生浓厚的 兴趣冲动。他们敢编故事,画热闹场面,没有人教过,就凭自己 2.3鼓励合作绘画,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 如有的儿童思维敏捷,想像丰富,有的儿童思路狭窄,缺乏 想像等。可让儿童在多种形式的合作中进行互补、互相促进。如 在绘画《奇怪的梦》时,一个孩子想到了画美食,其他儿童在他的 的想象画,当然谈不上大小比例,透视构图了。在涂鸦初期,画 得一团乱麻,其中也不乏他们美丽的想象和独特的童真色彩。 启发下,画出了躺在香蕉里学习玩耍,还有动物造型的车、水果 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并 为我们的世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 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 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环境生活 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儿童的心灵。如春暖花开时,带孩子们 去野外寻找春天,放风筝,摘野花;夏天带孩子欣赏荷花,在草 地上打滚;秋风习习时,带领孩子们去树林捡落叶、摘野果…… 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儿童进行美的启示和教 育。并为儿童创设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 玩具等等。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为深刻,儿 童教儿童有利于儿童的理解和接受,让孩子们在自由创作中体 验成功。 2.4在儿童创作兴致正浓时。不轻易打扰他们 我们以前在美术活动时,生怕能力弱的孩子不会画,画不完 整,常在开始绘画不久,就举起画得棒的儿童的作品进行表扬, 让其他儿童以此为榜样。殊不知,多少孩子正沉浸在自己丰富的 想像、创作中,这一打断,还有多少孩子能继续刚才的创作。他们 茫然的表情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打断以后还要继续下去 吗?我们教师真该想想如何保护孩子们宝贵的想象、创造的良 机。放手让孩子自由创造,他们脸上的微笑提示了我们,孩子正 的感受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因而 变得更富有人性。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如绘画、泥塑、 剪纸等活动,使儿童把自己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 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儿童来说是快 乐的。 2 创作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体验着他画中的情感。 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语言,孩子们经常借助这一语言,表达自 己的情感,美好的愿望,泻泄愤怒,流露忧伤。儿童的绘画就像一 面镜子,明明白白映照出他们的思想状态及对我们这个现实生 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 这一手段启迪儿童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 者。陈鹤琴先生也曾指出:“从前的艺术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 术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 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涂涂画 画、敲敲打打、搓挖泥巴,堆砌沙堆,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 浓厚的兴趣,他们是忘我地投入。发展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艺 活的感受和看法。我们教师应正确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不 要以成人为中心,总想教给孩子点什么,那么刻板的模仿和干 扰,只会把儿童变成小心谨慎,不敢大胆创造或带有讨好地去迎 合成人的意愿,从而失去自主的人格,儿童美术教育面临的任务 是:教会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 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的价值。尊重孩 子绘画需要,让色彩渲染他们纯真的童年,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儿 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条: 2.1帮助儿童归纳和提升经验,为艺术创作积累素材 童人格,使其健康充实地成长。 (上接第225页) 社.2003. 要懂心理学。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有效利用陶行知儿童教育 找优法思想,这样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真正能手。 参考文献: [2]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7. 【3]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一【1】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2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