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韩愈及“说”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 二.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会翻译全文。 2.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复习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只要保持良好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复习重点:掌握重要字词句及文章的写法。 复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复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作者:韩愈 ,字退之,唐 代文学家。 “说”,是 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 ,你还学过周敦颐写的《 爱莲说 》。 二、字词句积累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祗(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 骈(pián)死于槽lì(枥)之间 ..一食(shí)或尽sù(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 ” 通 “ 饲 ”,释义:喂养 ..2、才美不外见(xiàn) “ 见 ” 通 “ 现 ”,释义:表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释义:才能、才干 .4、其真无马邪(yé) “ 邪 ” 通 “ 耶 ”,释义:表示疑问,吗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况且,尚且)(常:普通、平常) (等:等同、一样) ...3、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打) (以:按照) (道:规律、方法) ...4、执策而临之 (执:握着、拿着)(策:鞭子、马鞭) (临:面对) ...(四)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 在马厩的里面,人们不会用千里马的美名来称呼它。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出来。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竭尽)它的才能,
1
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五)理解性默写
1、本文作者提出观点的句子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 。
3、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4、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5、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6、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三、内容及写法理解
1、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 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写法:托物寓意。
伯乐:比喻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比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四.中考阅读训练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其中“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 ,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压抑人才、埋没人才 。 2、用一个成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遭遇,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成语:怀才不遇; 思想感情:为“千里马”的被埋没而鸣不平(感到同情和惋惜)。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的愤懑之情。
4、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 怎样发挥:策之以其道,食之能 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
5、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 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 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不知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如果没有那些群策 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选择一: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选择二:不气馁,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选择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闪光。
2
7、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8、作者把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 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9、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请结合本文与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主观条件:要有真才实学;把握机遇,自强不息。 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10、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
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任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11、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
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