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
儒释道三家为中国文化的三根支柱,其中儒与道为本有,释家则为舶来品,但它却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顽强生长,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不了解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是残缺不全的。佛教到底要讲什么?佛与儒、道究竟有何异同?为什么佛教能成为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本课程试图通过若干佛教原典的选读,为以上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素材。
本课程以时间为主线,分概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四个部分,其中大乘佛教部分又分成性空、唯识、真心三篇,各选取代表性典籍,以勾勒佛教思想发展的脉络。学生藉此:(一)把握佛教关注的根本问题;(二)了解佛教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三)熟悉不同时期佛典的特点。除了学术知识上的收获,学生若能从中感受佛教的慈悲与智慧的精神,用之于自己的身心实践,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方可称为真好学者、真善学者。
二、 教学设计(Teaching Methods) 本课程计划36学时,分18次课讲授:
1、按照佛教的发展阶段,本课程分成四个单元:概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各阶段选取代表性佛教原典逐句详读。
2、课程主要采用导读的方式,学生需课前预习好相关部分,教师点名学生分段解读,再就难点与疑点进行解答与讨论。
3、期中安排研讨课一次、寺庙巡礼一次(课后活动,自由参加)。 4、课程考核:期中提交3000字论文一篇,期中成绩即为最终成绩。【注:此次课程为大四下本科生开设,考虑到教务系统登录成绩等具体事宜,故做如上安排考核。】提供的教材直接取自《大正藏》电子版,排版、格式、符号等未作调整,将其重新编辑、点读可加3-5分。
三、 使用教材(Textbooks)
教材自行编写,《佛教原典选读2014》。
四、 时间安排(Schedule) 周次 Dates 1 教学内容 Teaching contents 概论 1、简介佛教发展的大致脉络 2、佛陀生平 课后阅读:《佛典选读》22-52页; 课后参考:《佛所行赞》、《佛陀与佛法》 基本书目: 书目 Books 1、林国良,《佛典选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汤用彤选编,《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 5、释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中华书局,2010年。 扩展阅读: 1、 【古印度】马鸣,《佛所行赞》 2、 那烂陀长老编著,《佛陀与佛法》 3、 蒋杨钦哲仁波切,《正见》,中国友谊出版社,2007年。 4、 【唐】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 5、 陈秋平译注,《金刚经、心经》,中华书局,2010年。 6、 江味农,《金刚经讲义》,齐2 原始佛教一:四圣谛 1、 《分别圣谛经》 课后阅读:《佛典选读》99-110页; 课后参考:《正见》。 3 原始佛教二:十二因缘上 1、《大缘方便经》一 4 原始佛教三:十二因缘下 1、《大缘方便经》二 附:《缘起圣道经》 课后阅读:《佛典选读》110-114页。 5 原始佛教四: 《箭喻经》 6 部派佛教一: 《异部宗轮论》上 课后阅读:《印度佛学源流略讲》23-74页; 课后参考:《异部宗轮论述记》 7 部派佛教二: 《异部宗轮论》下 8 研讨课: 佛教关注的根本问题 鲁书社,2013年。 7、 释印顺,《中观论颂讲记》,中华书局,2011年。 8、 【隋】吉藏,《中观论疏》 9、 释印顺,《唯识学探源》,中华书局,2011年。 10、 于凌波,《百法明门论表9 大乘佛教一:般若一 《金刚经》一 课后阅读:《佛典选读》123-140页。 课后参考:《金刚经、心经》(中华书局)、《金刚经讲义》 10 大乘佛教二:般若二 《金刚经》二 解》 11、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讲11 大乘佛教三:般若三 《中论》 课后阅读:《佛典选读》140-150页。 课后参考:《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122-143页、《中观论颂讲记》、《中观论疏》、 记》 12、 徐敏译注,《圆觉经》,中华书局,2010年。 13、 【明】德清,《圆觉经直解》 12 大乘佛教四:唯识一 《百法明门论》 课后阅读:《佛典选读》199-214页。 课后参考:《唯识学探源》、《百法明门论表解》 13 大乘佛教五:唯识二 《八识规矩颂》一 课后阅读:《佛典选读》183-198页。 课后参考:《八识规矩颂讲记》 14 大乘佛教六:唯识三 《八识规矩颂》二 15 大乘佛教七:真心一 《圆觉经》一 课后阅读:《佛典选读》215-247页。 课后参考:《圆觉经》(中华书局)、《圆觉经直解》 16 大乘佛教八:真心二 《圆觉经》二 17 大乘佛教九:真心三 《圆觉经》三 18 结课(考试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