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明朝那些事儿》,我就被作者那风趣的语言,生动的情节所吸引。我感叹作者的文学内涵。更感叹明太祖朱元璋的命运。 大家仔细想想,朱元璋从出生到一统天下的人生历程,与我们从出生到创造一番事业有何区别?在我看来,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所走的道路不同。但分析其本质,其实这两者是差不多的。朱元璋的奋斗史好像是一个缩影,他的人生各个阶段都似曾相识。
朱元璋有个大家庭,有很多兄弟姐妹,父亲辛勤劳作养活一家人。儿时的朱元璋是不幸福快乐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只有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他很想念书,但付不起学费。他为了生存,帮地主刘德放牛。但他一直梦想着:好好活下去,到十六岁时,能找一个手脚勤快的,能干活的姑娘做媳妇,然后有自己的儿女,等到儿女长大了,就让他们去刘德家放牛。这就是十六岁前朱元璋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 但命运就是这样的残酷。在这样一个政局动荡的年代,厄运降临到朱元璋身上——家里除了二哥,其他亲人都饿死了。面对这样的事实,只是恐惧和迷茫,并没有愤慨这个社会。他恐惧那么多人因缺粮而饿死,他担心自己是否也会这样饿死;他迷茫自己的未来之路该如何走下去。
终于,他踏上了出家为僧的道路。在寺庙的生活也是非常艰苦的。但朱元璋仍满足于有口饭吃,此时的他仍没有什么志向。直到他看到各地都发起了农民起义,心中才略泛起了那种想法。但他不够成熟,还没有那个魄力。于是他继续呆在寺庙里撞钟。朱元璋与元朝是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的,但对于一个仍是一个普通人的他说,起义是要冒杀头的风险的。对此他是有畏惧心理的,但他也没有放弃,仍在思考。就在此时,一封信改变了他的命运。朋友汤和给他写的一封信。希望他能参加起义军,但他不动声色,将信烧毁,(可见他的确没有去参加起义军的勇气。然而,他收到义军信件的事让人知道了。起义或许会死,不起义也会死。终于,他遏制不住心中的怒火,踏上了起义的道路。最终,一统了天下!
回眸朱元璋从出生到起义的过程,联系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有太多太多的相似。想想那些山区家庭,单亲家庭······有多少孩子有着不幸的命运,他们想念书,但付不起学费,就连生活都成问题;想想那些从小失去亲情和快乐的孩子,他们很小就要学会独立生活,他们的命运虽然没有朱元璋那么悲惨,但也可以说是不幸的。再看看现在的大学生,有过快乐的童年,充实的少年。但进入大学后,迷失了自我,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努力的拼搏,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浪费在娱乐和谈恋爱上······他们容易满足,生于安乐,没有忧患意识。看那些从小就舞木剑,做锻炼的日本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令人肃然起敬。 扪心自问,如今大学生不知怎么了?非要等到挂科才觉悟吗?非要有人提醒才会去努力吗?非要等到结婚、买房、买车、才感到自己身无长物吗?不要等到后悔才去努力和奋斗。梭罗说过;“很多失败者的经验是支离破碎的,他们的生活已经这样地惨痛的失败过,他们必须知道这是自己铸成的,也许当他们醒过来后,还保留若干信心,这与他们的经历是不符合的,却可惜他们已不够年轻。”这个社会在逼迫我们,逼迫我们渐渐变得强大正如朱元璋受到时代的逼迫,走上了起义的道路,最终成就伟业。如果他不是被逼到绝路,他是不会去起义的。因为他有畏惧心理,安于有口饭吃。 现在的大学生有畏惧心理,畏惧吃苦;现在的大学生易于满足,满足于眼前的娱乐和浮华。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让来自内心的动力和外界的压力驱使自己奋斗吧!虽然我们不可能建立一个大明王朝,但我们可以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李开复说:“世界因你而不同!”让我们心中的梦想绽放吧!不能沉沦了,勇敢的大步前进吧!时代的警钟正在响起,一个个巨人正在成长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