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常态下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形势及外在动力研究

新常态下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形势及外在动力研究

来源:世旅网
第35卷第5期(2019)河西学院学报Vol.35No.5(2019)

新常态下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形势及

外在动力研究

谢芳

巩晶晶

王建民

袁兴亮

毛建民

盛建国

(河西学院体育学院,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在对国内外文献梳理、分析以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从市场发展、经济形势、生产

要素、生产方式、市场竞争、资源分布和宏观调控等多个方面对新常态下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形势及特征进行分析的同时,又从自然环境、地质地貌、历史文化、民俗民风、交通运输、政策法规等方面对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新常态;体育旅游;形势;动力;甘肃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20(2019)05-0064-05DOI:10.13874/j.cnki.62-1171/g4.2019.05.010

XieFang

StudyontheDevelopmentandStudy

ExternalDrivingForceofEco-sportsTourisminGansuundertheNewNormal

GongJing-jing

WangJian-min

YuanXing-liang

MaoJian-min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HexiUniversity,ZhangyeGansu734000)

ShengJian-guo

Abstract:Basedonliteraturereviewandanalysisandexpertinterview,fromthemarketdevelopment,theeco⁃

nomicsituationandfactorsofproduction,productionmethods,marketcompetition,theresourcesdistributionandthemacroeconomicregulationandcontrol,thedevelopmentandfeaturesoftheecologicalsportstourisminGansuunderthenewnormalareanalyzed.Meanwhile,theexternalforcedrivingthedevelopmentofGansuecologicalsportstourismeconomyisanalyzedsystematicallyfromthenaturalenvironment,geologicalfeatures,historyandculture,folkcus⁃toms,transportation,policiesandregulationsandsoon.

Keywords:Thenewnormal;Sportstourism;Situation;Drivingforce;Gansu

生态体育旅游是体育旅游的组成部分,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

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1].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的体育健身观念、健身方式均发生翻天覆

收稿日期:2019-06-21

基金项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YB132).作者简介:谢芳(1969—),女,甘肃民勤人,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64·

谢芳巩晶晶,等:新常态下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形势及外在动力研究

地的变化,被视为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的生态体育旅游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肃生态体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出现了一.但是,进一步分析发展现状后发现,在甘系列问题,与经济新常态提出的“注重质量、优化结构、平稳增长”相悖,不能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影响了甘肃省生态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新常态下甘肃省体育旅游发展形势及发展优势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1分析

新常态下甘肃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形势新常态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声音和实践导向[3],准确把握和探寻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表现类型、形成机理、空间差异,是实现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政策实施的有效途径[4]表现出很多新特征,准确把握这些新特征对于.当前,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深入推进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甘肃地广人稀,地质地貌独特、区域位置从市场发展看

优越,旅游资源丰富,适合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展,因此,生态体育旅游虽然在甘肃起步较晚,但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健身项目和旅游基础设施如雨后春笋,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体育消费、旅游消费市场均呈现明显的上涨发展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结果显示,随着经济发展,居民体育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的同时,消费思想、消费观念均发生大的改变,由实物消费、观赏消费不断向体验式消费转变,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5],因此,以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生态体育旅游成为未来体育旅游发展的主方向和大趋势.1.2甘肃体育和旅游经历长时间的萧条后,从

从经济基础看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不论是政府投入、还是企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近五年,一些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开发的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旅游等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发生了大的改变,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由于经济是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经济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不仅直接带动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而且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但是,由于甘肃自然禀赋差,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可利用土地少等,严重制约甘肃经济的发展,2017年甘肃全省生产总值只有7677.0亿元,比上年增长3.6%,位居全国倒数第一;一个省经济还不如一些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城市的二线城市.因此,如何协调经济与产业发展关系,实现经济与产业共同发展是当前甘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1.3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合理的经济

从生产要素看

结构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消费增长.长期以来由于甘肃全省资源、交通和区位分布不同,以及其它各种条件的制约,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市场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还很不成熟,生态体育旅游多停留在“形式”层面,对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整合不够,许多产业和项目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和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特色不明显,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生态体育旅游区的形象,从而影响了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后劲.1.4生态体育旅游属新型产业,创新是产业发

从开发创新看

展的源动力.在发展生态体育旅游中企业自身管理经验,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目前在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中创新动力、品牌意识、创新人才,创新能力以及技术创新、整合和运用不高,加上一些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创新勇气不足,小富即安等因素,将对企业创新力提出考验.1.5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甘肃生态体育

从市场竞争看

·65·

河西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旅游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发展战略思想和敏锐地捕捉社会公众关注的旅游热点的能力和眼光还不够强,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旅游发展的新特点,新的社会需求和新的方向及发展趋势,不能适应新常态下新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以及经营方法,不能把经营项目和资源进行有效融合,致使自身经营的项目不能持续不断地保持新鲜度和多元性,缺乏市场竞争力.1.6甘肃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

从资源环境看

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由于甘肃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生态恶化严重,近年甘肃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6]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节奏加快等问题,省委、省政府为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大省,积极从实现和转变生态环境和自然环保着手,走生态、体育、旅游等多元需求融于一身的生态体育旅游作为甘肃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因此,生态体育旅游在甘肃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优势.1.7由于生态体育旅游大都是依靠自然环境和

从资源分布看

地质地貌进行开发,因此,生态体育旅游目的地往往位于山谷、戈壁、沙漠、草原等经济和交通相对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另外,甘肃许多地方在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仍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多样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地质地貌资源未能充分有效的利用,开发的产品雷同率高、品位和品质不高,盲目重复建设严重,且季节性很强,难以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1.8从组织管理看生态体育旅游业作为服务行

从组织管理看

业有其特殊性.为推动甘肃旅游产业协同共进,2016年甘肃为了统一管理和协调,强化旅游部门的统筹和协调工作,将旅游局升格为旅游发展委员会,由“局”改“委”后,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工作机制和格局.到2018年10月,·66·

甘肃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为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推动体育旅游发展,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文件精神,组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为大力发展生态体育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力分析

新常态下甘肃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外在动甘肃位于丝绸之路中段,它不仅是我国中东部地区通往西北的过渡地带,也曾是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路段,加强对甘肃生态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分析,对进一步发展甘肃生态体育旅游提供理论依据.2.1的源动力

独特的地势地貌是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发展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特殊地形地貌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境内山脉、森林、冰川、雪山、草原、绿洲、大漠、峡谷、戈壁、雅丹等地质地貌聚于一域,被人们称为典型的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7],是人们出行旅游,休闲娱乐健身,徒步户外野营、探险、生存、极限挑战,以及开展各种民俗斗鸡、赛马、赛骆驼、赛牦牛和开展现代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各种赛事的理想场所.此外,甘肃境内拥有连绵不断的山脉,许多山峰的海拔在4000度,山上常年覆盖着丰厚的积雪和冰川,是建米以上,接近了青藏高原大多数山峰的高设和开展登山、滑雪以及进行高原运动训练的

理想场所.2.2

发展的核心力

奇特的自然风光是推动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因为这里不仅具有南方小桥流水,柔情雅致的2018年甘肃被选为亚洲行动终极目的地,

景致,而且具有北方空旷神奇、鸡犬相闻、与世无争的广袤大气的风景.境内大漠孤烟,长

河落日,莽莽戈壁、沙漠驼铃,海市蜃楼和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疾风一样奔驰的军马,连绵不断的雪山、色彩斑斓的丹霞地貌以及壮

谢芳巩晶晶,等:新常态下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形势及外在动力研究

丽、雄浑、怪异、令人毛骨悚然的雅丹地貌,再加上蓝天白云下奔跑的一群群牛、羊、马的点缀.这些最纯洁与最自然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总让人感到亦幻亦真,深受广大旅游和摄影爱好者的喜爱,让每一位前往者不由得产生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感觉[8]甘肃发展生态体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因此,条件.2.3

注入了丰厚的历史积淀为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发展

“生命”力

甘肃历史跨越八千余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西王母降凡于甘肃泾川县回中山;周人崛起于甘肃庆阳;秦人肇基于甘肃天水、陇南;天下李氏的根在甘肃陇西.因此,甘肃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这里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精粹和人类灵魂凝结地,而且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是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这里古道、驿站、雄关、城堡、烽隧、佛寺、石窟、古长城、烽火台和古墓葬等历史遗迹随处可见,塞障气势磅礴.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鸠摩罗什东来译经传道、马可·波罗探险游历,都经甘肃[9]外国文化的影响,甘肃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宗.受史前文化、中原文化、教文化源远流长,古城遗址神秘莫测,尤其是

石窟艺术更是蜚声中外,可谓是一座石窟,一个世界,一孔洞穴,一段历史,壁画、雕塑,每一样都是一个谜,令世人惊叹,使人流连忘返,赋予了甘肃神奇和历史魅力,不仅是考古爱好者和历史研究学者向往的地方,而且是观光旅游者最为追求和向往的地方,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精神食粮.2.4要拉动力

淳朴的民风是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重据各地地方志记载,甘肃河西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北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先后有多个游牧民族在这里活动,历史上曾有匈奴、月氏、乌孙、氐羌、吐蕃、回鹘、党项、蒙古、

回等少数民族或部落在此居住,目前甘肃少数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受多民族交往、融合的影响,甘肃在成就丝路文化的繁荣、演绎悲壮和辉煌历史的同时,也传承和演绎着许多独特的民俗民间体育或民风习俗,如八门拳、天启棍、壳子棍为代表的本土武术拳种[10],每年春节和元宵期间社火和观花灯,以及传统的赛马、赛牦牛、赛骆驼、摔跤、鸭架、羊皮筏子竞渡、抱石头、投石进洞、古朵等民间体育活动[11],吸引了海内外的游客和健身爱好者,更为前往者进行修身养性、静心养生、感悟大自然的恩赐发挥积极作用,也为生态体育的挖掘和开展增添了魅力.同时,这里还生活着一群甘肃独有的少数名族——裕固族,其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以及缭绕的裕固族牧歌,给人们留下许多神秘感,为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2.5

了一定发展力

复杂的气候条件为甘肃生态体育旅游提供

甘肃深居内陆,地形狭长且封闭,其特殊的地理、地形和地貌特征,形成独特的气候特点,从南到北甘肃不仅具有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四大气候类型,而且还处在西北干旱、青藏高寒、东部季风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区.因此,甘肃气候干燥,风大沙多,冬冷夏热,年、日温差大,日照长,多数地区为3000小时,尤其是地处甘肃西部酒泉敦煌高达3336小时,年平均气温0~15℃,夏季绝对温度可高达42.8℃在15℃,冬季最低温为左右,一天可有四季-29.3℃.,昼夜温差平均复杂的气候是开

展极限挑战比赛、野外露营、峡谷探险、滑冰滑雪、滑翔等有氧健身运动和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2.6要支撑力

便利的交通是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重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自古就是通往西域或西南亚的咽喉要道和战略要地.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西北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甘

·67·

河西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肃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目前在空中交通方面,东有兰州中川机场,中有金昌机场、张掖机场,西有嘉峪关机场、敦煌机场,南有甘南夏河机场等,截至2018年底,全省民用运输机场达到9个,民航市州覆盖率达到79%,执行客货运航线234条,其中,国内客运航线211条,国际航线19条,货运航线4条;通达国内外城市112座.在陆路交通方面,随着国道312线、G30高速公路、临渭高速、酒航高速以及兰新铁路、兰新高铁、宝兰高铁、兰渝铁路的贯通,极大地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条件.此外,随着平凉至天水、渭源至武都、景泰至中川机场、甜水堡至永和等高速通道项目开工建设,对甘肃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7的重大支持力

快速发展的经济是甘肃生态体育旅游发展根据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人们对物质的消费需求将逐渐减弱,而对服务性消费,尤其是与人的健康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需求将呈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近年,随着甘肃城乡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谐社会的构建,特别是有关“三农”问题以及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实施,甘肃2018年人均GDP达26209.56元,同十年前相比,人均GDP翻了一番,绝大多数居民已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当地居民追求精神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旅游业将会越来越兴盛,生态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和较

·68·

高层次的生活需要,逐步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加强生态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符合当前居民的健身消费需求,而且符合国家未来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勇.新常态下云南省体育旅游业发展趋势及特点研

究[J].绿色科技,2015(7):308-311.

[2]王志成.论我国滨海体育旅游生态化开发策略[J].枣

庄学院学报,2009,26(5):123-125.

[3]黄承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价值[J].

行政管理改革,2018(2):22-27.

[4]郭振东.生态旅游视角:探究体育旅游对区域经济发

展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321(7):155-157.[5]洪春梅.中国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7,330(16):57-58.

[6]邱芳,马丁丑,孙小丽,吴金红.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

省生态脆弱度变化趋势研究[J].生态经济,2016,[7]焦世泰32(4):.193-197.

河西走廊区域旅游开发研究[J].西北师范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6):110-115.[8]王国华.从地方志看西北地区可开发的旅游资源[J].

河西学院学报,2013,29(1):41-45.

[9]王世金,白永平,石惠春.西北地区地带旅游资源整

合开发思路[J].经济地理,2007,27(2):327-330.[10]张胜利,郭志禹.武术文化的地域特征研究——基

于甘肃境内武术文化的地域分布及典型拳种的地域风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3):46-51.[11]李军红.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甘肃藏族传统体育的困

境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3):46-51.[责任编辑:殷月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