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东方卢浮宫

东方卢浮宫

来源:世旅网


“东方卢浮宫”——敦煌莫高窟

摘要:敦煌的莫高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它有着层次丰富的意义,供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而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通过对书籍的阅读及网络的查询,我将从四个方面介绍莫高窟,即莫高窟的艺术特色、破坏情况与保护以及对它今后的开发。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因有上千尊佛像而又被称为千佛洞。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 艺术特色

莫高窟的艺术特色主要可分为四个方面: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敦煌艺术。下面我将对这四种艺术进行详细说明。

1. 建筑艺术

顾名思义,指的是建筑结构上的艺术。在敦煌莫高窟现存的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

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

2.彩塑艺术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3.壁画艺术

壁画艺术是敦煌莫高窟最具特色的项目之一。石窟壁画富丽多彩,拥有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4.敦煌艺术

敦煌艺术即为壁画,建筑,雕塑艺术的总称。

在建筑方面,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在绘画方面,壁画主要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

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在雕塑方面,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极高,而且与壁画相融映衬,相得益彰。

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逼真的塑像,在这些西北的画师及建筑设计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莫高窟艺术中那样张扬的想象力量吧!

二、 莫高窟的破坏情况与保护

作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莫高窟的管理与保护是其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所必须加强的。

1.破坏情况

就目前来看,除过原先被破坏的壁画,现今的保护措施较好。

不过,在这之前壁画破坏情况很严重。自藏经洞被发现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近代,除了藏经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画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目前所有唐宋时期的壁画均已不在敦煌。伯希和与1923年到来的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先后利用胶布粘取了大批有价值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的一小块图像,严重损害了壁画的完整性。王圆箓为打通部分洞窟也毁坏了不少壁画。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关押了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军队士兵,他们在洞窟中烟熏火燎,破坏不小。1940年,张大千在此描摹壁画时,发现部分壁画有内外两层,他便揭去外层以观赏内层,这种做法后来引发了争议,直到现在依

然争论不休。1940年至1942年,国画家张大千两次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在那里逗留的时间加起来约一年多,剥损壁画的事情就发生在这期间。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执行馆长罗华庆指出,张大千剥损的壁画总共约有30余处。莫高窟第130窟是敦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窟内26米高的佛像是敦煌第二大佛。张大千剥损的壁画位于进门甬道,据介绍,他首先剥去第一层的西夏壁画,然后又剥去第二层的晚唐壁画,如今人们只能看到最下面的盛唐壁画,而盛唐壁画因前人覆盖时为了增加泥土粘合力,已被划得面目全非。甬道的墙上,清晰地留下了他层层剥画的断面。据记载,这座石窟历时29年才筑成,平均一年掘进一米,而张大千在短时间内使它大大改观。如此典型的被他剥损壁画的石窟还有第108窟、454窟等。

除过这些人为的破坏以外,因崩塌、风蚀、渗水、退化等自然因素遭到的破坏也很严重。

2.保护

敦煌研究院( 前身为敦煌艺术研究所) 自1943 年成立开始, 在常书鸿先生的带领下, 开始了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修筑了850 米的围墙, 联接了部分无法达到的洞窟; 清除了300 多个洞窟的积沙, 拆除了白俄在洞窟内搭建的土炕、土灶; 对洞窟作了初步整理, 少量洞窟还安装了门窗; 设警卫股负责洞窟安全警卫。

1950- 1980 年间所做的保护性工作有: 原状恢复了五座行将倒塌的宋代木构窟檐; 扶正和加固修复了倾倒或骨架腐朽的彩塑; 采用边缘抹泥粘接加固、铆钉和灌浆粘接加固, 抢救了大量空鼓有脱落危险的壁画; 1956 年及1963- 1966 年进行了两次危崖加固工程, 特别是后者的大规模加固,使莫高窟南区长570 米的崖体, 358 个洞窟得到了有效地保护, 防止了岩体和洞窟的坍塌。

进入80 年代后, 实行了更有效地保护, 在重视抢救修复的同时, 也重视常规的保养维护; 在重视保护莫高窟遗址的同时, 也重视遗址环境的保护; 在重视科学技术保护的同时, 也重视通过实施管理措施的保护。

另外,在旅游区,为了保护壁画,在莫高窟内参观时,只能用手电筒观看,每位导游

带一个手电筒,如果为了更好地观看,可以自备一个三节电池的手电。建议使用冷光手电筒 。由于各种相机的闪光灯对文物均有非常大的破坏,在进莫高窟参观之前不建议将相机带入洞内。

三.未来发展

作为一座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我国将它作为旅游景点的同时也作为一个重点文化研究项目而存在。在未来,壁画很可能遭受地震的破坏而不复存在,因此研究人员在研究的恢复壁画的也会复制壁画已达到备份的目的。另外,敦煌莫高窟超负荷旅游承载力出现危机,洞窟内\"环境疲劳\"、\"体质恶化\景区内部的\"城市化\"和景区外围的\"孤岛化\使遗产资源的保护受到威胁.为此,中美两国专家采用高科技手段,通过壁画数字化拍摄以及洞窟虚拟漫游,建立了敦煌石窟文物电子档案,这一技术不但为永久性、高精度保存石窟艺术找到了可靠途径,而且为其他濒危古遗址的贮存和再现创造了机遇。

通过对壁画的复制及修复,我们有望在未来观看到更多更完整的壁画。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这样称赞莫高窟:“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外国的旅游者的评价对莫高窟的评价是: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相当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

我们因有如此智慧的祖先而感到自豪,茵莫高窟而感到骄傲! 参考文献:《百科全书》、余秋雨《莫高窟》、《敦煌壁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