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来源:世旅网
第29卷第3期 2012年9月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Vo1.29 NO.3 SeD.2012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马冯艳 ,刘 华 ,魏玉梅 (1.西北民族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124;2.西北民族大学理科实验中心,甘肃兰州730124) 摘 要: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评价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足迹 模型对甘肃省2000—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说明,衡量了甘肃省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程度,结果表明:甘肃省 对自然的依赖比较大,属于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87(2012)03—0072一O4 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被提出,受到了世界各行各界的高度重视,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已成为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为了能直观的度量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生态学家Ress和Wackernagel提出了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概念和计算模 型。它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 费量与自然资本的承载量,判定一个地区、国家或全球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状况【11。该方法自提出以来,在世界 各国引起强烈反响,各国的学者针对不同的地域空间尺度、不同的社会领域进行模型的运用和实践,并不断 完善理论基础,形成了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从而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学者先后对中国[zl,中国西部十二 省[31以及单个省区[4】做了详细研究。 1研究区域概况 甘肃由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由于陇山在境内绵延又简称陇。甘肃位于祖国 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 ̄11 一42o57 ,东经92o13 一108。46 ,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 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甘肃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 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年降水量在36.6—734.9 mm,气温差别较大,日照 充足.不仅有适于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的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更有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的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 2生态足迹模型简介 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以下两个事实:(1)人类能够估计自身消费的大多数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 物数量;(2)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能折算成生产和消纳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的生态生产性面积闭。根据生态 生产力的大小不同将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6类:化石燃料土地(fossil energy)、可耕地(arable land)、林地 (forest)、 N:Ltg(pasture)、建筑用地(build area)和水域(water area)。将这6类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 产性面积加权求和即为生态足迹。在加权过程中,需要对各类生产面积乘以一个均衡因子。通常采用的均衡 【收稿日期]2011-12—26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ZYZ2011078);甘肃省环境保护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2011016); 西北民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计划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马冯艳(1987一),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学。 通讯联系人:刘华(E—mail:jslh@xbmu.edu.en)。 第3期 马冯艳,等: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73 因子为:耕地、建筑用地为2.8,化石燃料土地为1.1,牧草地为0.5,水域为0.2。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 EF=N× N 7 扫i 1 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Ⅳ为人口数; 厂为人均生态足迹;i为消费商品或生产生物的类型; 为消费项目 数;p 为第 种消费品的全球平均生产能力;c 为第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 为第i种消费品或生物资源土 地类型的均衡因子。 1 EC=N ̄ec=N 2— i #l 式中.EC为地区总生态承载力;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 为生物资源土地的类型;e 为第i种生物资源土地类 型的人均生态生产性面积;yi为第 种生物资源土地类型的单位面积产量;Yi为第i种生物资源土地类型的 产量因子。 区域的生态足迹如果超过了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ecosystem deficit);如果小于 区域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ecosystem surplus)。区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该地区人口对自 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计算时刻该地区的可持续性。 3甘肃省生态足迹分析 生物资源消费主要分为农产品、林产品、动物产品、水产品、水果和木材等,生态足迹分析中的能源消费 生态足迹是指能源生产所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以及能源消费过程中吸收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所 需要的土地面积。计算时,采用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61,将当地的能源消 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 。 对各类生物生产面积乘以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就得到甘肃省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产量因子依据 Wackeragel等对中国生态足迹计算时的取值。同时,在计算时,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得到甘肃 省2008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表1)。 表l甘肃省2008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汇总[81 根据以上计算方法和甘肃统计年鉴的截面数据,对甘肃2000—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实 证计算,结果见表2和图l。 由图1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总的趋势是上升的,这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不断 地加大[91。人均生态承载力的总体处于平稳趋势,但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略有降低。生态冗余 (ecosystem redundancy)是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差值。如果生态冗余是正值的话,就表示该地区的发展属 于可持续发展。由表2看出,2000年到2008年的生态冗余都为负值。说明甘肃省近几年的发展不属于可持 续发展,其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且呈下降趋势,表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在加大 由表3和图2可以看出,甘肃省2000—2008年人均6类生物生产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都呈增长趋势. 74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生 其中耕地、林地、水域的人均生态足迹变化平缓,增量不大;建筑用地、草地面积稳定增长,说明甘肃省近年来 用于住房和道路等建设的用地在不断增加,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也在稳定增加。从图2中可知,甘肃省人均化 石燃料面积占生态足迹面积总数将近50%左右,而且年增量最多,反映出甘肃省能源使用量在急剧增加。 表2甘肃省2000—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2 3 5 2 1 5 l O 5 O N吕 匿 |}L 刊 2000 2001 2002 2003 2O04 20o5 2006 2007 20O8 年份 图1甘肃省20O0-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柱形图 表3甘肃省2000--2008年人均6类生物生产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 值 +L 划 年份 图2甘肃省2000—2008年人均6类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类型的生态足迹变化趋势 第3期 马冯艳,等: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75 4结果分析 由以上计算分析得知,2008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2.558 62 km ,而实际人均生态供给即生态承 载力为1.457 44 kmz(已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人均生态冗余一1.101 18 km ,即人均生态赤字为 1.i01 18 kmz。生态赤字的存在表明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范围,在总的生态足迹中,耕地、 草地和化石燃料地所占的比重较大.较高的能源消费加大了甘肃省生态足迹的需求,由于进出口贸易量不 大,那么主要依赖耕地和草地供给。在生态承载力中,耕地和草地为主要的供给源,反映出甘肃省的生态足迹 严重依赖于耕地和草地,对自然资源的消费过大,因此,属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甘肃省的生态赤字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的.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 减少生态足迹的几点建议:(1)采用高新技术,提高自然资源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降低成本。大力推广科学 技术,在多方面,积极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2)科学规划农业发展,合理发展种植业及畜牧业,高效利用 现有的资源存量,提高资源利用率。(3)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 系。从生产方式上,应大力提倡循环经济,提高废物的回收利用率,努力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这是降低生 态足迹,提高生态承载力和增加生态盈余最根本的途经。 参考文献: [1]Wackernagel M,Ress W E.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l:Economia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0:3-24. [2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等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2]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280—285. [3]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等.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J.地理学报,2001,56(5):599—610. [4]杨世琦,孙兆敏,冯永忠,等.陕西省2001年生态足迹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9):14—18. [5】Waekernagel M,Rees W.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ch[M].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s.I996. 【6]Wackeruagel M,Onisto L,Bell P,et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 29(3):375—390. [7]邱大雄.能源规划与系统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48. [8】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省统计年鉴(2008年)[M 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9刘华,邓明旺,马明.甘肃近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9]J].甘肃科技,2011,27(1):1-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essment of Gansu Province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A Fengyan ,LIU Hua ,WEI Yumei (1.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Lanzhou 730124,China; 2.Experimental Center,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Lanzhou 730124,China) Abstract:Ecological footprint is a bio-physical evaluation metho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essmentUn— .der the guid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we have discusse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Gansu province in 2000—2008,and measured its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greeThe resuit .shows that Gansu province largely depends on nature,and its development is unsustainable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ical -0otprint;ecological capacity . 责任编辑:谢金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