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二级公路纵坡路段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刘伟锋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半月》2017年第03期
【摘要】为了提高山区二级公路纵坡路段的安全水平和运行效率,对纵坡路段的交通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增设爬坡车道。为改善二级公路爬坡路段的交通安全水平,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提供建议。
【关键词】 二级公路;爬坡路段;交通安全;影响因素 1、引言
山区公路受地形、地质等条件的限制,不得不采用较大和较长的纵坡或组合坡段,从而形成爬坡路段。二级公路取消收费政策后,大量的货运车辆开始涌向二级公路,逐渐形成了以客货混行为主的混合交通流现象。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下坡路段事故占整个坡段事故的64%,上坡路段占18%。所以就会形成在改善路段事故安全设计时一直比较关注下坡路段的设施改建的现象,导致上坡路段的道路安全相对容易受到忽视[1]。因此,分析爬坡路段的交通特性及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胡思涛采用仿真的方法对高速公路爬坡路段的交通安全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2]。秦雅琴对山区爬坡车道的交通特性及驾驶安全性进行了模拟评价,确定爬坡车道的交通量阈值[3]。 2、纵坡路段交通安全影响因素
人、车、路和环境都会对爬坡路段的交通安全产生影响,本文主要从道路条件、交通量、交通组成、车辆速度等方面出发,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爬坡路段的交通安全。 2.1 驾驶员因素
在山区公路爬坡路段,大型车低档减速行驶,若小型车驾驶员脾气急躁,无法忍受前车的速度,就会放弃跟驰行驶尝试借用对向车道超越前车,此时如果驾驶员判断不当,极容易发生碰撞事故。此外,在爬坡路段,驾驶员疲劳驾驶、操作不当也是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发原因。 2.2 道路因素
车辆在爬坡路段行驶,受到向下分力的作用,车辆呈减速状态,坡度越大,减速度就越大,所以当坡度比较大时车辆运行速度下降的越快,最终,车辆将保持匀速行驶状态。坡长也是影响车辆运行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坡长较小时,车辆的运行速度在上坡的过程中逐渐降低,但仍能保持在设计速度容许的范围内,在爬坡过程中,速度的降低值不会过大;随着坡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增大,车辆运行速度不断降低,当坡长达到一定距离时,车辆运行速度不会再发生变化,保持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下行驶,最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运行速度水平。大型车由于自身的动力特性,纵坡坡度对大型车辆运行速度的影响比较显著,致使大小车之间形成较大的速度差,小型车的行驶自由度减小,当小型车不能按照期望的运行速度行驶时,就会频繁的加速利用对向车道进行超车,不利于道路的行车安全性。 2.3交通量因素
不同的交通量,表明山区公路处于不同的运营环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交通流特征。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车流密度逐渐增大,此时道路上运行的车辆均希望保持各自的期望速度行驶,为了满足其运行需求,驾驶员不断的减速跟驰或者加速占用对向车道超车,导致车辆间冲突增加,交通秩序混乱,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当交通量增加到一定范围后,车流密度也达到最大值,车辆之间的间距减小,行驶自由度下降,此时前后车辆保持安全的距离稳速前进,超车换道次数减少,车辆之间的冲突减少,可是容易形成瓶颈路段,降低道路的服务水平。 2.4交通组成因素
当大型车混入率较低时,小型车在交通流中占的比重比较大,整个车流在爬坡路段的运行速度降低不是特别明显,并且车辆变换车道的需求不高,车流运行相对来说比较顺畅,道路安全性比较高;当交通流中大型车比例较高时,大型车为主导车流,大量的大型车使它们更加容易作为整体形成队列,其有着比小型车更统一的运行特性,此时小型车基本上没有机会改变行驶状态,只能在道路上附属于大型车车流行驶,道路上的车流如同形成一个整体,稳速前进,车辆之间的碰撞机会减少,此时道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然而当大车混入率处在上述两种情况之间时,小型车可以超车行驶的机会大,就会频繁的加减速、换道超车,车流中车速的离散性增大,不利于行车安全;同时由于大型车减速产生的移动瓶颈也会降低爬坡路段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2.5路侧干扰因素
二级公路不像高速公路那样采用封闭措施控制车辆出入,而且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道路沿线产业迅猛发展,公路两侧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大量聚集,一些自行车和农用车在道路路肩上行驶,这些因素对道路交通流产生严重干扰,影响公路上运行车辆的行驶速度和道路的交通安全水平。
3、交通安全改善措施
为了有效地消除上述因素对交通流产生的不利影响,在纵坡路段增设爬坡车道相对来讲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爬坡车道是纵坡路段主线行车道右侧增设的专供大型车辆行驶的车道。这样既发挥了经济效益,又避免了小型车强行超车,提高道路安全水平的同时,增加了路段的通行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结论:
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 车、路和环境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这些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容易导致交通事故。本文详细分析了驾驶员、纵坡坡度、坡长、交通量、交通组成、路侧干扰等因素对山区二级公路爬坡路段交通安全的影响机理及影响程度,并提出在行车道右侧增设爬坡车道的改善措施,提高车辆行车的安全性和路段的通行能力。 参考文献:
[1]尹健标.公路爬坡车道区间设计案例浅析[J].工程设计,2015(10),29(6):774-776. [2]胡思涛.高速公路爬坡路段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3]秦雅琴,熊坚,刘洪启,郭凤香,万华森.山区公路爬坡车道的交通特性及驾驶安全性模拟评价[J].公路交通科技,2010(11),27(11):122-126. 作者简介:
刘伟锋(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交通规划与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