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8 08:04:48来源:烟台晚报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015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来源于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的林清玄的文章《无风絮自飞》。)
材料所叙述的内容改自林清玄原文中自己的一个生活经历,林先生从这段经历中得到了两个启示:一是一个人要的只是站稳脚跟,努力向上生长,只要结出果实,一切纠缠就自然没有了;二是顺应自然,因果是必然的,我们只要做好我们的努力照顾即可。
“考生在审读材料时可以抓住关键句‘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从而得出上面两个立意角度。”但单纯看这则材料,考生可能更多地会用多角度分析的方法来审读立意。比如从父亲的角度,可以肯定父亲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否定父亲的实用主义;从儿子的角度看,可以肯定儿子的探究精神,也可以建议儿子向生活学习等等。这则材料作文可写的角度非常宽泛,考生可以通过开放式思维进行个性化写作。
无风絮自飞
林清玄
在我们家乡有一句话,叫“菜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无法分辨的。
因此,像兄弟分家产的时候,夫妻离婚的时候,有许多细节部分是无法处理的,老一辈的人就会说:“菜瓜藤与肉豆须,分不清呀!”还有,当一个人有很多亲戚朋友,社会关系异常复杂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一句。以及一个人在过程中纠缠不清,甚至看不清结局之际,也可以用这一句来形容。
住在都市的人很难理解到这九个字的奥妙,因为他们没有机会看到丝瓜与肉豆藤须缠绵的样子。乡下人谈到人事难以理清的真实情境,一提到这句话都会不禁莞尔,因为丝瓜与肉豆在乡间是最平凡的植物,几乎家家都有种植。我幼年时代,院子的棚架下就种了许多丝瓜和肉豆,看到它们纠结错综,常常会令我惊异,真的是肉眼难辨,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到现代人复杂难以理清的人际关系,确实像这两种植物藤蔓的纠缠,想找到丝瓜与肉豆的根与果是不难的,但要在生长的过程分辨就非常困难了。
有一次我发了笨心,想要彻底地分辨两者的不同,却把丝瓜和肉豆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见了觉得很好笑,就对我说:“即使你能分辨这两株植物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只要在它们的根部浇水施肥,好好的照顾让它们长大,等到丝瓜和肉豆长出来,摘下来吃就好了。丝瓜和肉豆都是种来食用的,不是种来分辨的呀!”
1
父亲的话给我很好的启示,在人生一切关系的对应上也是如此,一个人只要站稳脚跟,努力地向上生长,有时不免和别人纠缠,又有什么要紧呢?不忘失自己的立场与尊严,最后就会结出果实来,当果实结成的时刻,一切的纠缠就不重要了。
另外一个启示就是自然,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依循这自然的发展,常常回头看看自己的脚跟,才是生命成长正常的态度。种什么样的因会结出什么样的果,是必然的,丝瓜虽与肉豆无法分辨,但丝瓜是丝瓜,肉豆是肉豆,这是永远不会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丝瓜长出好的丝瓜,让肉豆结出肥硕的肉豆!
丝瓜是依自然之序而生长结果,红花是这样红的,绿叶也是这样绿的,没有人能断绝自然而超越地活在世界,此所以禅师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花与絮的飞落不必因为风雨,而是它已进入了生命的时序。
日本的道元禅师到中国习禅归国后,许多人问他学到了什么,他说:“我已真正领悟到眼睛是横着长,鼻子是竖着长的道理,所以我空着手回来。”
听到的人无不大笑,但是立刻他们的笑声都冻结了,因为他们之中没有人知道为何鼻子直着长而眼睛横着长,这使我们知道,禅心就是自然之心,没有经过人生庄严的历练,是无法领会其中真谛的呀!
种豆与种瓜
常言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但如何种呢?豆田种豆、瓜田种瓜,还是间作、套种?父亲似乎更聪明些,反正豆和瓜都是要进肚子的,管它怎么种呢,只要有得吃就好。那儿子有没有道理呢?也有道理。功夫不会白费,把豆子和瓜分开种,最后的产量可能更高,收获更大。 按正常规律,水到了,渠就成了。比如平时认真学习,高考就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如果平时不努力,那好成绩就是空中楼阁。可是平时努力学习,最终就会有好的结果吗?考上大学的那些人,全是平时最努力的人吗?有没有平时很努力,结果却考不上的呢?现实告诉我们:有。不仅有,而且很多。为什么呢?
答案是:结果取决于个人努力和客观条件两个因素。
有些人天生脑子好,他们背诵一篇课文只要十分钟,而其他同学却需要半小时。这就是天赋。所谓天赋就是不靠个人努力而天然拥有的东西。比如有人是富二代,生下来就可以坐豪车去上学;有人是穷二代,考上博士了还要供养双亲;有人还羡慕这样的穷二代,因为他有父母,而自己却是孤儿。
我们回过头来还说豆和瓜,如果种在贫瘠的土壤里,不断浇水、施肥还不一定结果实;如果种在肥沃的土壤里,不用任何照料就能长得很好——种子决定不了土地。 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庄子主张人要随遇而安,随性而为,“泛若不系之舟”。豆子和瓜藤如果长在一起那就长在一起,如果不长在一起那就不长在一起,随顺自然就好。从这一点上看,爸爸似乎是道家的传人。
可真的不需要努力吗?庄子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吗?不然。他也学习,而且成绩很好,还出了书,书的名字叫《庄子》,里面的《逍遥游》《齐物论》等都是传世名篇,如果不努力,恐怕写不出这样的好文章。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可以自我超越。超越的方法就是两个字:努力。人关心的,也应该是努力;至于结果,好坏都坦然接受。舜在家耕田时,好像人生就是如此,用孟子的话说“若固有之”,他后来贵为天子,心态仍与耕田一样。耕田就要做个好农夫,治理国家就要做个好天子,做任何事情都努力做好,这是舜的成功之处,也是伟大之处。
还回到种豆种瓜上,如果让我给父子断官司,我会偏向儿子,因为儿子关注努力。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应该做的事情上,而不是结果上,也就是尽人事、听天命。
求知的价值
2
中国乡间有谚语说:“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为什么分不清呢?就因为大多数人懒得去分辨清楚。其实,丝瓜藤和肉豆须无论多么酷似,毕竟是有区别的。只要仔细分辨,一定会分清。孩子要分辨出藤与须来,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应该得到父亲的鼓励和支持。
“分清”其实反映了人们对未知的渴求与探索。法布尔要“分清”每一个昆虫的翅膀,才探究到昆虫界的无穷奥妙;一生做出8000多项发明、对人类生活有重大改变的爱迪生,在学校里被认为愚不可教,但其母亲发现他好奇心强,善于“分清”,就决定自己教育孩子,鼓励他的求知兴趣和爱好。爱迪生靠着母亲的帮助和引导,凭借自己顽强的自学和探索,最终成为人类历史进步的杰出功臣。
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就是鱼,求知就是渔。丝瓜和肉豆就是鱼,分清藤须就是渔。对求知欲的培养与尊重远远胜过知识的直接传授。仅仅有现成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有旺盛的求知欲,驱使自己不断创新,探索未知的世界,获取更多的知识。
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病,已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课堂填鸭式教学、排山倒海的作业,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变成了接受的工具,变成了考试的机器。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索的原创精神,缺乏分清丝瓜藤和肉豆须的自由环境,唯一在乎、注重的,是对标准答案的“执迷不”悟。最近的复旦大学抄袭门事件,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也为我们的教育豁开了一扇改革之门。复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如果连自己的宣传片和校训都抄来抄去,求知与创新的泉源是不是严重枯竭了呢?!
求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怀着对知识的尊重,对真理的膜拜,对理想的憧憬,对未知的好奇,勇于探索,大胆求证,我们才能阔步向前,我们的人生才能更有爱、更有趣、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如果不善于发现问题,探究“藤与须”的区别,只是机械地坐等丝瓜和肉豆的成熟,我们永远还是“分不清”,我们的学习与事业都会停滞不前。
风物长宜放眼量
孩子为分辨丝瓜藤与肉豆须的不同,把自家庭院里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孩子天真好奇,他们只看到眼前的纠结错综而忽视了最终的果实。人生也是如此。有多少人只纠缠于过程中的细节,而忽视结果的意义。我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胸有全局,才能明确辨别过程中的抉择,校正细节中的误差,超脱当下的纠缠。
过度注视过程中的细节,只会使自己迷失于局部的枝叶而无法看到整体的风景。盲人摸象,都以为摸到了整只大象,结果他们只摸到了局部而已。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纠结于眼眉前的纠缠而忽视了宏大的格局。项羽垓下一战,虽四面楚歌,但尚有江东可以依据,他选择意气用事,而忽视了江东父老的期待。相比之下,勾践卧薪尝胆,虽尝尽耻辱却始终不忘复国大任。
如果项羽选择江东卷土重来,如果勾践不堪污辱而自裁,那历史可能就要重新改写了。有时候,人生的成败得失不在眼前的纠缠中,而在能把眼光放长远的担当里。苏轼一生屡经磨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换作一般人,可能无法熬过那样的艰难困苦。而苏轼却从动荡的经历中磨砺出旷达的心胸与吞吐古今的文化自信,虽经磨难,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他看到了遥远的结果,因而摆脱了过程中的困苦与羁绊,为后世垂范。 如果苏轼被眼前的困境纠缠,他可能会萎靡消沉,一事无成,也可能会向权贵卖节求乞,垂尾摇怜,获得当世富贵。如果这样假设能够成立,中华文明的面目可能就要被重新描画了。但是传统文明令人值得自豪的地方,就在于每至困境危局,必有卓绝之士如苏轼者挺身而出,焕发自身的魅力,从而斯文不绝,薪火相传。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 每一幅壮丽的人生画卷,需要用不平凡的画笔去绘就。每一部恢宏的史诗华章,需要用不平凡的音符去抒写。沉
3
迷于眼前的物欲,足以蒙蔽探寻的眼光,停歇前行的步伐。
风物长宜放眼量。也许,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父亲,拥有更长远的眼光。也只能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人生的意义,看到天行有常,看到在宇宙的秩序里自然祥和的生机。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