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生自杀的自我看法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比率日益增高,这引起了社会、高校、家庭的广泛关注。对此现象,我们在惋惜那些年轻的生命逝去的时候,也在分析着当代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以此也希望孜孜学子们珍爱自己的生命。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处在青年期;另一方面,脑力劳动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方式,用脑的频繁性和复杂性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变化和发展。此外,他们的内心世界也相对较为复杂,他们的心理境界、需求、思想和价值观念等等,不同一般。这些特征使得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表现出与一般个体不同的规律性。因此,我们研究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应当从大学生自杀的心理机制入手。自杀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自杀,其背后都有心理机制在推波助澜。心理疾病、恋爱失败、学习压力、家庭原因、社会压力等均须通过影响人的心理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虽受制于一般的自杀心理规律,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对于在遇到挫折就选择自杀这种行为,我认为从个人角度来说是极度自私的行为。
一方面,作为一名大学生,从小到大为了学习你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同时,家庭及国家为了培养你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你占据了其他想要深造的人的学习的资源与机会后,却在遇到一点挫折时选择了一走了之,置家人与他人的付出于不顾,解脱了自己,却将更大的痛苦留给了亲人,这是典型的自私自利行为,典型的社会责任感缺失!须不知,人生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而且是为他人为社会的责任而活!
另一方面,从人生路程角度来看,我们正处于青年期,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生活的挫折也刚刚开始体验,面对现在一时的困难和挫折就选择了极端的方式进行逃避和推卸责任,
这是懦弱者的行为。有勇气面对死亡却没有勇气面对困难,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从小到大我们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到头来却是轻易的迷失,成长没有成熟,仍然无知幼稚。
从这两面来说,自杀行为于大学生来说是自私且懦弱的行为,是令人唾弃且反对的行为,同时从一件件大学生自杀的事实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培养身体与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才。一系列的学生自杀事件表明我们的教育不到位,我们过分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导致了培养的学生在人格上不健全,心理上不健康,面对挫折缺乏抗压能力和基本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今后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譬如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是每次大一新生的示范性教育,而是应该作为一门长期的课程开设。心理疾病救助应该更加深入的走近我们学生周边,多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健康体验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心理!
我们的社会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不要总是处于冷漠及自私的氛围中,让学生更多的看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虽然大学生是成人,但在心理上还是欠缺成熟。和谐的社会需要社会的每个成员共同的努力,作为社会明天的精英一层,民族未来的希望,大学生心理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及关注!
因此加强挫折教育,培养责任意识必不可少。专家呼吁,应该有意识让青少年在挫折中去体验痛苦,逐渐增强对挫折窘困的耐受力,以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理智地正视人生的风云变幻,勇敢面对逆境与厄运的挑战。要强化和培养大学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选择自杀,这种行为是自私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他就是不负责任”。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要保持与正直、善良、心理健康的人接触,以利于培养积极的情绪。
2.大学生有健康情绪,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免破坏性地爆发。
3.大学生要为自己的社会行为创造成功的机会,避免长期遭受挫折和内心冲突。
4.大学生要培养有效的心理防御,帮助自己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5.大学生要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增强自己的心理耐挫力。
让我们大学生自己、教育部门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创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我们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