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分析
顽固犯作为罪犯中的反面典型,恶习深、危害大,从心理方面看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运用心理咨询手段对他们进行心理矫治和行为矫治,将有利于帮助其尽快转化,笔者曾以一名顽固罪犯为个案进行尝试,现将矫治过程和初步分析记录如下,以供商讨、批评和指正。
一、基本情况
罪犯李某某,男,39岁,初中文化,吉林市人,1999年12月因贩毒罪被吉林中法判处有期徒刑13年,现在公主岭监狱服刑改造。2002年6月曾因顶撞政府被关押禁闭15天。该犯地域观念强,对吉林地区罪犯常以“保护人”心态自居,在罪犯中有一定煽动性和“威信”。2004年10月,因煽动吉林地区罪犯与通化地区罪犯打群架而被禁闭1个月,其公然表示不服,2005年4月又参与煽动部分罪犯消极怠工,被禁闭1个月,该犯又表示不服,认定是区队民警有意整他,扬言要乘区队民警当班时闹事,“搞得民警不得安宁”。经过讨论,认定其为监区顽固犯,由笔者与其所在区队民警实行包教,并布臵两名罪犯夹控。
二、心理特点分析
经过调阅该犯的档案,进行个别谈话、暗中观察、运用EPQ、16PF
1
和MMPI心理量表对其进行测试,推论出该犯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一)该犯自尊心强,个性强,爱面子,在改造中体现为惟我独尊,无视或轻视纪律的严肃性、约束性。
(二)性格急躁,容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缺乏冷静和理智,不能审时度势,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存在一定差距。
(三)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从反面表现为煽动性。
(四)猜疑心和报复心强,对民警的教育改造具有一种潜在的抗拒心理。
之所以作出以上四点推论,原因如下:
(一)生活史调查:李犯,1971年出生,家中排行最小。家里虽不富裕,但对他宠爱有加。上学时,学习成绩不佳,只勉强读完初中便停止学业。后通过关系进入工厂当了工人,由于积极肯干,并具有一定组织能力,被提拔为班长。
(二)面谈印象:能回答问题,不拘束,对判刑有很大压力,对罪行缺乏反省,过多指责社会,埋怨他人。
(三)调查了解:李犯在日常改造中曾走过一段积极改造的道路,后因为家庭原因而日渐消沉。在一次大会上,区队长对加工的废次品超过规定指标而当众批评他,从而使他感到“很没面子”,与区队长顶撞了几句,被关押禁闭15天。从此以后,该犯便破罐破摔。
(四)心理测验:
第一次对该犯进行了EPQ、16PF、MMPI等量表的测试,测试结果大体上一致。
2
从16PF测试结果看,反映出该犯好强固执(C--10分)、有一定的责任心(F--7分)、比较感情用事(I--8分)、高怀疑(L--8分)、高焦虑(Q4--10分)、低自律(Q3--1分)的个性障碍,心理健康因素仅10分,远低于平均分22分的水平。
从MMPI测试结果看,临床量表各项得分为:HS—52,D—85,HY—58,Pd—68,Mf—68,Pa—92,Pt—77,Sc—92,Ma—64,Si—68。这种结果在纸上表现出26/62,28/82,68/86三种“双峰图形”,说明该犯具有下列心理症状:
偏执、焦虑、抑郁、易怒、悲观、苦恼、神经过敏、多疑、敌意、不信任、情绪紧张、易激动、思想混乱、思维常与现实脱节等。
第二次对该犯又进行了EPQ和16PF测验,测验结果的突出特征是: 恃强性(E—8)分高,表明该犯主观性强,有固执己见的倾向:乐群性(A—8)分高,表明其具有较强的结伙倾向,在团伙中能与他人合作;兴奋性(F—10)分高,表明他很容易兴奋,过分好动,没有压抑感,以致行为越轨。同时,聪慧性(B—3)分低,说明其知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差,分析判断能力低;有恒性(G—8)分较高,表明其有一定的目标与追求,责任感较强;敏感性(I—7)分高,遇事凭主观想象,不切实际;幻想性(O—8)分高,表明其好高鹜远,不切实际。
总之,结合李犯生活史等资料,我们对其进行个性品质的探索表明,该犯理智水平较低,感情用事,具有明显的自我放纵型的不良性格;该犯智商一般,且固执己见,乐群外向,兴奋好动,紧张困扰,
3
且自我控制能力差,敏感冲动,欲望强烈,爱结团伙,依附他人,难以接受一般的说服教育。
通过上述四方面资料相互比照、分析、归纳,得出该犯如前所述的四条心理特点。
三、教育步骤和过程
(一)正面交锋,用凛然正气和说理教育打击其嚣张气焰。谈话过程简要如下:
民警:你对自己错误史怎样看的,有什么想法?
李某:我还能怎样想,“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在这里,我算老几,随你们怎么搞。
民警严肃警告他,要端正态度,正确看待自己的问题,认识自己的错误,一个罪犯到了监狱就必须接受教育改造,用劳动手段和监规纪律来改造自己的犯罪思想和恶习,这是政策规定的,任何胆敢煽动闹事,消极怠工,抗拒改造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民警驳斥他“民警有意整人”的错误言论,警告他“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继续煽动闹事,等待他的将是更严厉的处罚,而且有可能要被加刑。接着,民警列出他的违纪事实,对照《监狱法》、《刑法》、《服刑人员行为规范》和其它有关奖惩条例对其进行教育,促使其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从思想上给他来个“下马威”,有力打击了其嚣张气焰。
(二)软硬兼施,用其所长,“给楼梯,下台阶”。在罪犯承认错误后,一方面,加强纪律教育,要求其熟背牢记《服刑人员行为规范》,教育其要按“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用实际行动来改正错误。
4
另一方面,利用其有一定的生产组织能力,安排他当互包组长,体现民警的宽宏大度和真诚相帮,体现民警对他的信心和信任,从心理上满足其健康的心理需求,给其改正错误、表现能力的机会,减少抗拒性,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三)抓住时机,进行卓有成效的谈话,全面掌握其婚姻、家庭情况。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在一种平等的气氛中,我将李犯叫到办公室,倾听了他对婚姻情况和心理经历的讲述。李犯原来是吉林市某厂车间的一名班长,工作待遇较好,妻子是个体搞服装生意的,家中有一个女儿,经济比较宽裕,生活幸福。妻子时常出门,他对门的邻居家的女青年便时常帮其照顾女儿,帮他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出于礼貌,也因两家关系本来就挺好,他一做点儿什么好吃的菜,便端去送给对门的邻居女青年。一来二往,便有闲言碎语产生。他的妻子听到后,多次到对门的邻居家无理取闹,甚至和原本形同姐妹的邻居家女青年撕打起来,抓伤对方的脸;回到家后,还和李某大发雷霆,无端找事,硬说李某有外心,对不起她,而且还到李某的单位胡闹。李某本来没有和邻居家女青年相好的心,结果,在其妻子的多次无理取闹下,他便一气之下,要求离婚。由于他在单位感到很没有面子,便主动辞去了工作,开始办厂做生意,并且和邻居家的女青年公然同居,希望以此达到气他原配妻子的目的。由于他比较能吃苦,在短短几年内,他所经营的小厂便赚了少钱。后来,他发现邻居家的那个女青年远非他理想中的女子,而且还背着他吸毒,多次劝告无效后,他便开始重新审视她。她文化很低,没有修养,除了年龄比自己原来的妻子
5
小八岁以外,各方面都不如原配妻子,而他却为了她失去了幸福的家庭,连自己非常疼爱的女儿都不理他。于是,他心理上便产生了不平衡和空虚感,但他强烈的自尊和固执又使他不愿承认自己选择上的错误,并想通过行动来帮助与他同居的女青年戒除毒瘾,挽救他们并不牢固的关系。于是,他开始以身试毒,从此,天地变色,家产耗尽。为了满足毒瘾他便开始贩毒,通过贩毒的钱来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毒瘾,直到被抓。投改后,亲人一直不肯原谅他的所作所为,很少接见,就连那个女青年也与他断绝了来往。经济上的拮据,行动上的不自由,心理上的失衡,使一向好强的他,产生了强烈的挫折感。这种挫折感使他怨恨亲人,尤其是那个与他同居的女青年,他声称出去后绝不饶恕她。强烈的挫折感还使他在改造中备感压抑,不能控制急燥脾气,不顾后果,导致多次违纪。最后,他悲观地对我说:“我是一步走错,全盘皆输。我不怪别人,只怪自己命不好,命中注定有此一劫。”
对他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给予帮助:以身试毒是他轻率处理婚姻问题后所犯的最大错误,如果他能借助合法手段,将同居女青年送进戒毒所进行戒毒就将会是另外一种结局。所以,法制概念淡薄,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足,心灵空虚,是他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与命无关。作为一个成年人,作为丈夫、父亲和男人,他应该对自己的错误负全部责任,要想想其所作所为给亲人带来的伤害有多深。将自己的错误迁怒于家人和其他人,是没有责任感的表现。我一针见血地向他指出,他没有罪错感,没有通过劳动、学习改正错误思想的意识,以煽动闹事,与监规纪律、监狱民警作对的方式发泄内心的不平衡,
6
说明他心理适应能力很差,心理不健康。影响改造秩序,受到监规纪律的处分,影响自己改造的进程,是最没有面子的事,是没有能力的表现。有能力、有本事就应该主动适应环境,遵规守纪,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努力学习,多挣分,多拿奖励,争取早日减刑,早日回归社会,重新开始,这才是唯一正确的做法。其他错误的想法,在实际中注定要失败。我帮他总结入监后的表现情况和每次违纪的后果,引导其牢记教训。推心臵腹、切中要害的谈话对李某触动很大,他理解了民警的良好用心,完全消除了对抗性,表示愿意接受心理帮助。
(四)心理测试和心理帮助。抑郁自评表(SDS)测验结果总分46分,标准分为58分,明显高于分界值(50),抑郁倾向比较明显,与其“感到压抑”的自诉相符。SAS——自我评定焦虑量表测验:总分51分,标准分64分,大大高于分界值(37分)达27分之多,焦虑指数特定,显示其近段时间内心情焦虑异常。该犯自诉近来晚上睡不着觉,心情烦躁,因为生产质量问题,已与同犯发生争吵,并将产品摔到地下,经过更进一步的谈话,得知与他同居的女青年从戒毒所出来后,不但不来看他,反而继续吸毒,又被抓送劳教;这些就是他焦虑的原因。该犯自诉证实了测验结果的合理性。
艾森克人格测验:经过问卷调查和计算,P的T 分=65分,E的T分=55分,N的T 分=55分,C的T 分=45分。表明李犯焦虑、性格外向、情绪不稳、易冲动,伴有抑郁,相当于气质类型中的胆汁质和多血质的混合型。P分高,显示其敌意强,缺乏同情心,好进攻,缺乏是非感,常有不适应感,有轻度的癔症。
7
气质类型测验:胆汁质得分为14分,多血质得分为14分,粘液质得分为5分,抑郁质得分为2分。据此判定其气质类型为——胆汁质和多血质混合型。验证EPQ测验的正确性。
根据测验结果,结合该犯思想实际提供心理帮助如下: 1、要求他重视自己的性格缺点,在改造中有意克服、控制急燥情绪,防止感情用事,遇事做到“三思而后行”。
2、要跳出狭隘的个人利益圈子,做到“站得高,望得远”。“站得高”是指以身作则,主动帮助同犯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多交流经验和思想,就会减少矛盾的发生。“望得远”是指牢牢把握住“早日新生”的大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克服改造中遇到的多种困难,排除干扰,坚定地向目标迈进。
3、要分清主次,把握重点,有所取舍。提醒他目前的重点是搞好自己的改造,争取早日回归,对于与他同居的那位女青年的复吸被抓的等问题,焦急并不能起任何作用,反而影响改造情绪,引发违纪行为,这是得不偿失的。我提醒他要调整心态,保持身心健康,将对亲人的关心转化到积极改造的实际行动中去。
总的来讲,在测验中,其意会程度较高,配合良好,测验结果与被测试人心理状况基本符合,他本人对测验表示信服。在其他民警的积极配合下,经过反复多次的帮助后,能主动与咨询民警交流思想问题和生产工作情况,即使一时情绪冲动,也能较快地控制自己,基本走上改造正规的道路,转变效果显著。经过近三个月的心理矫治后,对其进行SCL疾病症状评定量表的测验,结果显示其症状指数为12
8
分,属正常数值范围,显示该犯的积极改造心理得到加强,消极改造心理得到抑制。心理矫治和行为矫正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李犯转化历程的心理学分析
综观李犯心理转化的过程,不难发现,呈现出五条互相联系的规律:
(一)从强制改造到自觉改造的规律。李犯从反改造到积极改造的转变,实际上就是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的转变——从反社会态度转变为与公众利益相一致的正确的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服从、同化、内化。这三个阶段可视为由强制改造到半自觉改造,进而实现自觉改造的三个阶段。也可看作由从众到认识上的提高,最后达到认识、情感、意向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由于罪犯的反社会态度较顽固,又由于对他们实施的是强迫改造,所以一般来说,在这三个阶段中,“服从”的阶段更长一些,“同化”与“内化”更艰苦一些,并且充满了矛盾斗争。
(二)知情意行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规律。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这四种要素构成的。知情意行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相互作用和转化,是思想品德形成和转化的规律,也是罪犯心理转化的重要规律。
一般来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转化,应当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即以知为开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程序进行,最后以形成行为习惯为终端。但是,由于知情意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互相渗透的
9
作用,也因为在个体身上四个要素的不平衡性,在罪犯心理转化时,不能拘泥于某种模式,有时需要从“知”入手,晓之以理,有时需要选择“情”作为突破口,以情感人;有时应当首先矫正行为习惯,通过导之以行,反馈和影响其思想意识;有的罪犯更着重在锻炼其正确意志上下功夫。总之,要根据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选择突破口,作多层次的渗透。在对李犯进行转化和矫治时,我们所选择的就是首先矫正其行为习惯,导之以行,然后再从“知”入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彻底转变其顽固的反改造思想。
(三)需要结果的改变和补偿规律。需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罪犯的一切违法犯罪行为,无不来源于其不良的需要结构。但是,人的需要是不能简单地予以剔除的,任何旧的需要结构的改变和抛弃,必须用新的需要结构来“补偿”,才能实现“吐故纳新”。罪犯需要结构的改变与补偿,是紧密相联、缺一不可的。换言之,改变罪犯的畸形需要,要以满足其合理需要,塑造新的需要为前提。如果不能实现需要的补偿,罪犯的不良需要只能受到压抑,不可能真正改变。当外部压力一放松,其不良需要又可能重新抬头,导致违法行为。
(四)罪犯群体和个人相互作用的规律。罪犯心理既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同一改造场所许多罪犯群体意识的共同反映。由于服刑者的共同处境、生活条件和接受刺激、信息相似,加上罪犯群体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他们的心理不断地融合、接近,呈现出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李犯在犯群中尤其是在吉林地区罪犯的心目中具有一定的威望,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就说明了这一点。
10
(五)罪犯的心理转化,存在于个别差异的规律。由于罪犯的犯罪类型不同,性别年龄不同,个性不同,决定了我们在施教内容、管理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必须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套用某种固定的模式。承认差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才能取得成效。在对李犯的转化和矫治中,我们就是充分掌握了该犯的个人情况后,才制定了一套专门适用于他的矫治方案并获得了成功。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