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目 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进位加中满十进一的方法及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及小组合作交流的习惯。 重点: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进位加中满十进一的方法及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难点:
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及小组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多媒体出示图片)小朋友有没有发现,深圳变得越来越美丽。你们想知道在图书馆旁又建起了多少幢大厦吗?(出示情境图)你从图中知道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第1页/共4页
2、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求和的问题:“现在有多少幢?并让学生列出解决的算式34+16。
二、引导探究,操作学具。 1、学生分小组探索交流。
小朋友,在计算中你遇上什么问题?个位满十怎么办?你能用小棒摆一摆,用算珠拨一拨来解决它吗?
2、学生先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算法。各小组在班里用学具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
学生可能的操作思考或过程是:
摆小棒的:整捆和整捆地加,单根和单根地加,4根加6根正好是10根,能捆成一捆,共有3+1+1=5捆,是50根。
拨算珠的:在依次拨上两个两位数后,个位上有10个珠,可以换成十位上的一个珠来代替,因此可以拨去各位上十颗珠,并在十位拨上1颗珠,十位上就有5颗珠,是50。 3、指导在竖式上怎样表示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34+16是怎样算的? 5、先小组说说,再指名学生说说。 6、学生独立探索试一试。
学生做完后在组里交流想法和做法。
7、联系例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8、教师归纳小结,得出加法的算法和注意点。 三、讨论用竖式算。 (1)让学生自己列出竖式
第2页/共4页
34+ 16
(2)引导学生试一试。你知道怎样用竖式计算吗?十位上的3加1得4,为什么要在横线下写5呢?
(3)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竖式的书写方法。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通过拨算珠找到了关键问题,就是个位上满十要向十位进一,那么十位上进来的一要写在哪?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的书写格式 。 (4)让学生自己边说边算。 四、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
第3页/共4页
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1)前面4小题,每大组派出一名代表来板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这面红旗就属于哪个组。
(2)后面4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全对的奖于小红花。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4题
先独立思考完成再小组交流,然后教师引导集体交流,并让学生注意在得数后面的括号里写上单位名称。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学后记
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进位加中满十进一的方法及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及小组合作交流的习惯。
第4页/共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