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能力目标: 能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讲道理进行论证的方法 情感目标: 理解孟子“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两个观点。 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教学重点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朗读法、讨论法 小黑板 批注记录 一、 课前预习: 1、 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2、 给下列字注音 苟( ) 恶( ) 辟( ) 箪( ) 羹( ) 蹴( ) 屑( ) 乡( ) 畎( ) 法家拂士( ) 3、 反复诵读课文,直至熟读成诵 4、 预习中你还有那些不会的地方,请写下来。 二、教学过程 1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一)课堂精讲 1、解释字词 苟得: 恶: 得生者: 由是: 耳: 是故: 非独: 甚: 患: 辟: 与: 蹴: 不屑: 辩: 乡: 于: 加: 得: 与: 已: 举: 苦: 曾: 衡: 入: 拂: 出: 2、翻译重点句子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④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⑧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⑨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二)课堂精练 《一》学习《鱼我所欲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第一段还有哪些论证方法?能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3、第一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 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4、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 2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5、第二三段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请选择其中一项说说起作用。 《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有什么作用? 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4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5、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三、课后巩固 2008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此之谓失其本心。是亦不可以已乎?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3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对比阅读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3、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课后反思
4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