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辞书研究2011年第6期 【辞书史与辞书学史】 古代修辞派与训诂派 虚词词典释词方法研究 王 莹 摘要我国对虚词的研究由来已久,元代出现了第一部研究汉语虚词的专 著《助语辞》,清代的虚词研究更是达到高峰,先后出现了《虚字说》《助字辨 略》《经传释词》等有影响的虚词著作。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助语辞》和《虚 字说》,总结出修辞派的释词特点,并将其与训诂派代表作《经传释词》对 比,探索训诂派的释词特点,并由此总结出两大虚词研究派剐在释词方式 上的主要差异,为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汉语虚词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也从 历史经验继承的角度为汉语虚词词典的编纂提供借鉴。 关键词 修辞派训诂派释词特点 对比 虚词,在古代又称为“辞”、“语助”、“助语”、“虚字”、“发语辞” 等,古时对汉语语法中虚词现象的研究,大多属于“随文附释”,是 为“解经”服务的。到元代出现了语法史上第一部研究汉语虚词的 专著——卢以纬的《助语辞》。清代是我国语言学发展的黄金时 期,对虚词的研究达到高峰,出现了《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辞书理论史研究”(08BYY046),国家语委项目 “百年汉语语文词典研究史略”(YBll5—34)资助。另本文得到王东海教授的悉心指 导,在此表示感谢! 古代修辞派与训诂派虚词词典释词方法研究 135 词》等一系列虚词专著。这四部专著在中国古代虚词研究史上具 有鲜明的代表性,按何九盈先生的划分:《助语辞》《虚字说》为修辞 派,《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为训诂派。本文将对两大流派代表作 的释词方法做细致的研究,从而总结各个流派的释词特点及差异, 为后来的虚词研究提供借鉴。 一、修辞派代表作《助语辞》和《虚字说》的释词特色 《助语辞》原名《语助》,卢以纬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汉语 虚词的专著,成书于元泰定元年(1324)。《虚字说》,袁仁林著,成 书于卢氏《助语辞》之后近400年的康熙四十九年(1710),它首次 对虚字做了较为明确的界说。 (一)《助语辞》和《虚字说》释词方法的一致性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助语辞》和《虚字说》在训释虚词的 方式上有很大的一致性,都采用了如下释词方法: 1.类比法 在汉语虚词中,同义词、近义词俯拾皆是,它们在意义和用法 上存在细微的差别,如果逐一训释,不仅繁琐冗长,而且也不便于 读者分辨其间的细微差别,很难达到释词的真正目的。因此二人 都采用了类比法,把表示相同语法意义而在具体表达中又有细微 差别的词列归L条分析其异同,如: 《助语辞》41条“呜呼、吁”:“呜呼”,嗟叹之辞,其意重而切。“吁”亦 咨嗟之辞,其意稍轻。此皆先叹息而后发语。 按:“呜呼”和“吁”都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卢氏将其归为一条进行 比较。认为同是语气词,“呜呼”的感叹意味更浓厚一些,而“吁”的 感叹意味相对较轻,两相比较使读者对二者的用法有了更清晰的 认识。 《虚字说》第6条“第、但、独、特”:“第”字、“但”字、“独”字、“特”字之 声,皆属轻转,不甚与前文批驳,只从言下单抽一处轻轻那转,犹言别无 136 辞书研究2011年第6期 司说,单只有一件如此也,气颇轻婉。 按:这四个虚词均为表示限止关系的副词,意为“仅”、“只”。袁氏 根据其共性“皆属轻转”将四者收归一条,列举共性之后袁氏又指 出四字的差异:“‘第、但’二字其气清扬,其声尖亮,其情柔坦;‘独、 特’二字皆人声,其气专确,其音质实,其情暴起。”于共性之外分析 四者的“声情各异”,从而使读者对该组虚词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2.溯源法 汉语的虚词有一部分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卢以纬和袁仁林 都注意适当地将实词与虚词结合起来解释书中所列虚词,这种从 语义上考察虚词,解释虚词时把虚义和实义联系起来的释词方式, 通俗易懂、形象具体,使初学者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意义不明确、用 法灵活多变的虚词,如: 《助语辞》25条“盖、大抵”:发语之端用一“盖”字,即是“大凡”之意。 欲作语之时,将道理一平普看,却议论此事。……“盖”者,同在于所覆之 中;“大抵”者,同及于所至之处。亦如“大概”则用概于斗觥之面,坦然一 皿…… 按:“盖、大抵”都有“大概”之意,卢氏追溯到“‘盖’者,同在于所覆 之中,‘大抵’者,同及于所至之处”,都表示普遍地说,将道理一平 普看。 《虚字说》27条“尝”:盖“尝”字本尝物之尝,口中曾 物,不过约取微 及,与大嚼不同。故今虚用,亦谓略曾如此。 按:把表示“曾经”义的副词“尝”与“尝物”义的动词“尝”联系起来, “口中尝物”虽是“约取微及”,但“尝”的动作也已发生过,可与“尝” 的“曾经”义联系起来。 3.语境法 所谓的语境法就是指从上下文人手,联系虚词所处的位置来 解释其义。汉语是孤立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词的词 性、用法、意义往往要通过语境来判别。卢以纬和袁仁林已经认识 古代修辞派与训诂派虚词词典释词方法研究 137 到了这一点,如: 《助语辞》第6条“而”:是句中转折,带此声而成文见意。句首有 “而”字,亦是承上文转说下意。句末有“而”字,却是咏叹之助声,与“兮” 字相类。“偏其反而!'’‘‘俟我于著乎而!” 按:卢以纬据“而”在句中所处的不同位置解释了“而”的具体意义, “而”在句中和句首是表转折意的连词,处在句末则为表感叹意义 的语气词。可见位置不同,意义和词性也有所差别。 《虚字说》第28条“固”:“固”字不脱“本来实然”四字意。有正用,有 跌宕用,不论正说跌说,俱不外本来实然意。其正说者,直指其本来通体 诚实;其跌说者,嫌于举一而废~,故先言其本来实然如此,轻轻揭过,然 后另说,务使两边俱到,而低昂自见,此为跌宕语。用为揭过辞者何也? 盖天地间成功者退,既是原来实然,自带有揭过意,又后世语多借势,借 其口称实然者宕入下文,而于本句早已轻推暗卷,此语言之势也。 按:笼统地讲副词“固”有“本来实然”的意思,即表示“情况原来如 此”或“情况确实如此”。袁氏根据“固”在语句中所处的位置及上 下文意将其用法具体分为两类:正用、跌宕用。其中跌宕用又根据 语境分为两类:一类表示此句所说事实确实应该承认,同时后一句 所说的事实也应该承认,两句的意思相对而不矛盾;而作为揭过辞 的“固”字前后两项有明显的转折或互相矛盾。袁氏根据语境将 “固”的用法讲解得十分详细,便于读者掌握。 4.神情声气法 《助语辞》和《虚字说》都注重从语气神情入手探索虚词,申小 龙(1995:64)曾说:“无论从虚词的产生还是从虚词的实际应用看, 典型的汉语虚词都同语句声气有关。”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到二者 都较多地从声气的角度人手训释虚词或辨析相同、相近虚词之间 的细微差别,如: 《助语辞》第1条“也、矣、焉”:是句意结绝处。“也”意平,“矣”意直, “焉”意扬。发声不同,意亦自别。 按:通过表达语气的不同来分析三个语气词之间的异同。“也、矣、 138 辞书研究2011年第6期 焉”都可以作为句末语气词。“也”用于判断句的结尾,语气平缓; “矣”用于叙述句的结尾,表示一种直陈的语气,即“意直”,而“焉” 作为纯粹语气词,一般表示一种引人注意的语气,即“意扬”。 《虚字说》第9条“乎、与、耶”:“乎”字、“与”字、“耶”字之声,均属平 拖长曳,疑活未定。论其分界不同处,“乎”字气足,“与”字气嫩,“耶”字 气更柔婉。 按:“乎、与、耶”三字均为疑问语气词,但三者又有细微的不同,即 “‘乎’字气足”,就是语气重一些,表示纯粹的疑问;“‘与’字气嫩”, 指语气轻一些;“‘耶’字气更柔婉”,指语气不那么直接、强烈,较之 “与”字更轻一些,口气比较缓和。 (二)《助语辞》与《虚宇说》释词方法的差异 虽然《助语辞》和《虚字说》主要的释词方法基本一致,但二者 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助语辞》和《虚字说》都注重从声气人手探索虚词的 用法,但可以明显看到《虚字说》在释词上更加注重通过声气来解 释虚词,袁仁林已自觉将声气作为一种释词手段并形成了自己的 “神情声气说”理论。“神情声气说”作为《虚字说》释词的一种指导 方法,全书约有一半虚词释词时依据这种学说;而《助语辞》虽也从 声气角度入手解释虚词,但并未将其作为主要手段,全书只有一小 部分采用此法。此外《虚字说》还尝试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人手 分析虚词,如对“乎、与、耶”的分析。虽然由于时代及自身的局限, 袁氏在释词时出现了不少错误,但其毕竟做了大胆的尝试;卢以纬 的《助语辞》中并未涉及这一方法。 2.《助语辞》中大量使用了直接训释虚词词义的方法,《虚字 说》则很少用到,如: 《助语辞》第7条“则”:此是因有上意发下语。 第9条“故”:有所因而然。《檀弓》言“何居”,“居”亦故也。 或有在句末者,其意亦谓因由为此。 古代修辞派与训诂派虚词词典释词方法研究 139 由此可以看出,《助语辞》仍保留着“逐字为训”的训诂痕迹,但 《虚字说》中却很少运用此法,更加注意从辞章学的角度训释虚词。 3.《助语辞》采用了以俗说雅的释词方法,非常娴熟地运用当 时俗语进行训释,这也成为其在释词上的一大特色。《助语辞》词 目66个,直接用俗语训释的有20个,约占总数的1/3,如: 第11条“故日”:乃是先曾有此语,今举而说之,俗语“所以说道”。 第12条“亦”:是俗语“也”字之意。“不亦说乎”谓莫不也有喜悦处 么。但“也”意缓,“亦”意颇切。 卢氏在当时的口头俗语与书面语间建立了相应的对应关系, 便于读者学习,而《虚字说》中却很少使用这种方法。其释词的语 言虽也为浅近的文言,但较之《助语辞》则显得更为书面化和规范 化。 4.《助语辞》和《虚字说》都注重根据虚词在上下文中所处的 具体位置来解释虚词,但二者在释义上仍存在些差异,以“夫”为 例: 《助语辞》第26条“夫”:“夫”字在句首者为发语之端。……在句末 者,为句绝之余声,亦意婉而声衍。 《虚字说》第1条“夫”:“夫”字之气,清浮平著……有一段铺开扶起、 敷布回翔意。厥用五:用以劈头发语者……用以承顶上文者……用以离 前文开说者……用为语已辞者,意有所见而拖其气以盘旋之,有无限虚 空唱叹意。 从大的分类来说,卢以纬和袁仁林对“夫”做句末语气词用的 解释基本一致,而对句首语气词的解释,袁氏又细分为三点:“劈头 发语”、“承顶上文”和“离前文开说”,对句首语气词的用法进行了 更加细致、翔实的说明。可见较之《助语辞》,《虚字说》的释义更全 面、表述更准确。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虚字说》基本上沿袭了《助语 辞》的释词方式。《助语辞》作为第一部文言虚词专著,由于处于草 创阶段,所能借鉴的资料毕竟有限,仍然受到传统训诂学“逐字为 140 辞书研究2011年第6期 训”的影响,注重对虚词词义的解释,其解释留有训诂上“就字论 字”的“字本位”痕迹。后起的《虚字说》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改观,它 主要从表达功能、语境方面分析虚词,并注重分析其用法。总的来 说,二者初步确立了修辞派的虚词研究风格。 二、训诂派代表作《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的释词特色 如果说《虚字说》是在继承《助语辞》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扩展 的话,那么后出的《助字辨略》《经传释词》则已脱胎换骨,与二书有 着明显的差异。 (一)修辞派到训诂派的过渡——《助字辨略》 《助字辨略》成书于康熙五十年(1711),刘淇著。该书继承了 前人的传统,进一步对声气做了细致的分析,着重对虚词情态和作 用进行分析研究。刘淇在传统的虚词训释方法的基础上,开始采 用辞例式的研究方法,即从大量书证中排比归纳出虚词的意义,此 外刘氏注意了训释的科学性,他在该书《自序》中说:“其训释之例 凡六:日正训、日反训、日通训、日借训、日互训、日转训。”这几种方 法都是从解词的方法来说的,都属于训诂学上的义训,即直陈语 义。《助字辨略》在释词中还利用了声训,即以声音为线索推求虚 词的意义和方法。作为用训诂学的方法来解释虚词意义的重要著 作,《助字辨略》是由修辞派到训诂派的过渡,兼具两派的特点。而 训诂派的另一代表作《经传释词》则与《助语辞》和《虚字说》迥然不 同,下文将着重阐述其释词方式。 (二)《经传释词》的释词特点及其与修辞派虚词词典释词方 法的差异 《经传释词》(以下简称《释词》)成书于嘉庆三年(1798),清代 著名学者王引之著。由于王引之幼承家学,音韵、训诂造诣颇深, 又具有一定的语法观念,因此《释词》特色显著。 1.因声求义 古代修辞派与训诂派虚词词典释词方法研究 141 因声求义,又称声切【,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训释词义。王引 之深谙“就古音以求古义”的训诂方法,他把以古音为线索推求虚 词的意义和用法作为虚词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贯彻始终,因此“因 声求义”的例子在《释词》中俯拾皆是。 (1)根据声转来训释虚词,如: 卷一第4条“由、犹、攸”:《广雅》日:“由,以,用也。”由,以,用一声之 转,而语词之用亦然。字或作“犹”,或作“攸”,其义一也。 (2)根据“同声而相通”训释虚词,如: 卷一第4条“由、犹、攸”:“犹、攸”二字与“由”同声相通,皆语词之 “用”也。 (3)根据声近义通来训释虚词,如: 卷四第5条“盍、概、阖”:“盍”为“何不”而又为“何”,“曷”为“何”而 又为“何不”,声近而义通也。 清代的古音学到乾嘉时代达到高峰,王引之在《释词》中以声 音贯通,“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使读者涣然冰 释,而《助语辞》和《虚字说》在这方面则相形见绌。《助语辞》成书 于元代,古音研究上“叶音通转说”仍占主导地位,音韵学并不发 达,因此卢氏书中几乎没有运用音韵学的方法。袁氏《虚字说》成 书于康熙年间,古音学仍处于草创阶段,音韵学并没有得到充分的 发展,袁氏也没有运用此法,二者只是简单地从声气的角度考察虚 词。 2.排比归纳语言材料 所谓排比归纳语言材料是指将同一部或不同书中相同类型的 句子排比在一起,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求得对某一词语的确切训 释。在《释词》中排比!日纳的佳例时时可见,如: 卷六第11条“直”:直,犹特也,但也。《礼记・祭义》日:“参直养者 也,安能为孝乎?”……《战国策・齐策》:“衍非有怨于仪,直所为国者不 同耳。” 王氏擅长考据,钱熙祚在该书的“跋”语中指出,王氏在证成其 142 辞书研究2011年第6期 说时,往往能够“历引九经三传,以及周秦西汉之书,引申触类,务 以推明隐义”。上例中,王引之引用了大量典籍中的例句,引例完 整且都注明了出处。而《助语辞》和《虚字说》引例较少,很多条目 都无例可证,有例证的也大多不完整且没有注明出处,其论证好似 无根之谈,缺乏说服力。 3.利用语言环境训释虚词 利用语言环境,即利用上下文来确定词义。《释词》由于能够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察虚词、“依文作解”,因而所论多能合乎古 人的“立言之意”,如: 卷二第6条“焉”:焉,犹乎也。《诗・状杜》日:“嗟行之人,胡不比 焉?”《仪礼・丧服传》日:“野人日:‘父母何算焉? ……焉,犹是也。《诗 ・防有鹊巢》日:“谁俦予美,心焉忉忉。” 《助语辞》和《虚字说》也采用了语境法来训释虚词,如前文所 举“夫”、“固”两例,三者相较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三者均把虚词放 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训释,但仍可以看出三者着重点的不同。 《助语辞》和《虚字说》侧重于从辞章学的角度,讲解虚词在不同位 置上的不同用法及这些用法所表达的语法意义,而《释词》则侧重 于从具体的语句中归纳出虚词的不同义项,其重点仍在释义上,具 有浓厚的训诂色彩。 4.通过比较训释虚词 王引之在《释词・自序》中认为,虚词“散见于经传者,皆可例 而知,触类长之,斯善式古训者也”。王氏通过比较来训释虚词,主 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比较结构对称的句式 古人作文,往往采用一些结构对称的句式,以增强行文的美 感,因此处在相同结构中的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其意义往往相同、 相近或相反,即所谓的“互文”、“对文”。王引之便运用“互文”、“对 文”这一特点来训释虚词,如: }代修辞派与训诂派虚词词典释词方法研究 143 卷三第2条“云、员”:家大人日:“云,犹有也。……文二年《公羊传》 日:“大旱之日短而云灾,故以灾书;此不雨之日长而无灾,故以异书也。” “云灾”与“无灾”对文,是“云”为“有”也。 (2)比较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异文 所谓“异文”,是指同一句话中的某个字,在不同的版本或篇目 中换用另一个字,这两个不同的字往往意义相同,因而可以由一个 字的意义推知另一个字的意义,《释词》应用了此法,如: 卷一第1条“与”:《论语・阳货》:“鄙人可与事君也与哉。”言不可以 事君也。颜师古《匡谬正俗》日:“孔子日:‘鄙夫可以事君也与哉!”’李善 注《文选・东京赋》日:“《论语》曰:‘鄙夫不可以事君。”’变“与”言“以”, 正与经旨相合。 按:《匡谬正俗》和《文选注》对《论语・阳货》中“鄙人可与事君也与 哉”的引文只一字之差,王氏据此判断“与”、“以”同义。 (3)结构类似的句式,句中虚词的意义或用法也往往相同或 相近,如: 卷三第1条“惟、唯、维、虽”:《诗・抑》:“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言 女惟湛乐从也。《书・-无逸》:“惟耽乐之从。”文义正与此同。 按:王氏通过比较发现“虽”、“惟”音近义同,当为同一词语。 王氏通过比较结构对称的句式和结构类似的句式来确定虚 词意义的方法已初步:具有现代语法学的思想,这是卢书、袁书所 欠缺者。另外王氏作为杰出的训诂学家,能自如地通过校勘异 文求证,而卢以纬和袁仁林不论是时代还是自身的语言学修养 都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因此卢书、袁书中没有使用异文求证的释 词方法。 5.通过虚实演变训释虚词 汉语中有大量虚词是由实词引申虚化来的。与《助语辞》和 《虚字说》相同,《释词》在解释词义时,首先抓住其引申源的实 义,按照词义引申变化的轨迹,词的虚义就能清晰地显现出来, 如: 144 辞书研究2011年第6期 卷四第8条“郯、衡”:绑,犹方也。字亦作衡。《易・随象传》日:“君 子以衢晦入宴息。”言“方晦入宴息”也。《诗・庭燎》曰:“夜绑晨”,言“夜 方晨”也。 按:“绑、衙”是“快到还没到”的意思。“方”《说文》释为“并船也”, 引申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庄子》说“物方生方死”,基本义是“正 在”,引申作“将要”。 《助语辞》和《虚字说》中也采用了这种通过溯源来探讨虚词意 义的方法,像前文所举的“盖、大抵”、“顾”、“所”、“殆”、“尝”等都是 联系其实义来进行解释的。将三书中的释例相比较可以看出,虽 然三者都重视探索语源,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释词》着眼于考 证,而《助语辞》和《虚字说》着眼于应用。从科学性来看,王书科学 性大大增强;但从实用角度来说,卢书、袁书更胜一筹。 总之,《释词》所采用的释词方法可以归纳为因声求义和因文 求义(又称义训)。因声求义、因文求义是训诂学上训释虚词的重 要方法,其落脚点都在一个“义”字上,这也正是训诂派训释虚词的 一个重要特点——重视虚词词义的考证。这与修辞派注重考查虚 词的运用及语气神情有显著的差异。 总之,《助语辞》《虚字说》作为修辞派的代表作,更加注重从虚 词的运用及神情声气来考查虚词,二者初步确立了修辞派虚词的 研究风格。而训诂派的代表作《释词》则侧重于采用因声求义、因 文求义等训诂方法,从语义上考查虚词,开创了训诂式虚词研究的 先河。两大派别的虚词研究方法为后来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虚 词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顾汉松.《助语辞》和我国语法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3) 2.顾曼.《助语辞》研究.淮北煤师院学报,1991(3). 3.郭芹纳.训诂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5. }代修辞派与训诂派虚词词典释词方法研究 145 4.郭锡良.古汉语虚词研究评议.语言科学,2003(1). 5.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6.廖以厚.读袁仁林《虚字说》——试论袁氏的虚词理论.抚州师专学报,1992 (2) 7.刘淇(清).助字辨略.北京:中华书局,1954. 8.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申小龙.语文的阐释.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1O.王克仲.助语辞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 11.王引之(清).经传释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12.吴礼权.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4). 13.徐凤升.《虚字说》释词方式研究.聊城大学学报,2002(6). 14.余敏.经传释词札记.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15.袁海林.论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虚词研究方法.大同师专学报,1998(3). 16.袁仁林(清).虚字说.解惠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 17.张金霞.王引之虚词研究方法探讨.汉字文化,2001(3). 18.张鹏丽.略述清以前的汉语虚词研究.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4). 19.张宜生.《语助》释词浅析.淮北煤师院学报,1990(3).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215214) (责任编辑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