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来源:世旅网
份

单位代码10635 ,、 ~产r 士 公, 摘要

动画片作为幼儿最喜爱看的节目,在幼儿交往生活逐渐“缺失”的情况下,充当了幼儿的一个

“伙伴”角色,陪伴幼儿度过了很多时间。但是,对于年龄小、知识经验不丰富,且模仿性强的幼儿

来说,动画片中既充满着有利于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因素,又充满了不利于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因素。

因此,针对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中有着重要的特殊意义。

本研究以探讨动画片对 ·

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为目的,通过在幼儿园情境中动画片对幼儿合作能

力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家长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内隐观的访谈研究得到的结果表明:

(1)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通过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以及组织他们参加相关活动等,幼儿交 往方面的积极行为增加,消极行为减少。

(2)家长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看法对发挥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具有

重要作用。

(3)权威型家长更能够发挥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并抑制其消极影响;矛盾型家 长在此方面的观念与行为次之:冷漠型家长表现相对最差,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动画片对幼儿交

往能力发展的消极影响。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运用教育实验的方式揭示了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与

消极影响;第二,通.过访谈挖掘出家长在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方面的内隐观念,为发挥动画片

对幼儿交往的积极影响提供了家庭支持。

关键词:动画片幼儿交往能力合作内隐观西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Abstraet

一、引言........„„,............................................„„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研究综述.,、„,.......„„,....„„,...................„„4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9

(四)研究目的与假设.....................„„,.,二、.„,..„91、研究目的:.................„„,...................„„,..„92、研究假设:.,........................„„,...............„„10

(五)主要思路与方法.........................................„„,二10 二、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H (一)研究1:幼儿园情境中动画片对幼儿合作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H 1 .

研究目的.........................„„,..........„„,.„„H 2 .

研究假设..................................................„„11 3 .

研究方法与步骤................„„,..„„,.,......„„,„12 4.结果与分析....................„„,..........„„,....„„巧 5.结论.............................................„„,..„„19 (二)研究2:家长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内隐观的访谈研究.„„19 1.研究目的..................................................„„19 2 .

研究对象与方法„„,...„„,二,..........„„,.......„„19 3 .

访谈结果.............„„,..........„„,.............„„20 4.分析讨论..................................................„„23

三、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因素分析.„、.„„,.............„„25 (一)动画片本身................................................„„25 (二)幼儿..............................................„„,..„„27 (三)家长...........................„„,.....................„„29

四、发挥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的对策....................„„33 (一)家长、教师以及幼儿园的引导支持................„„,.....„„33 (二)教育策略...........................„„,二,.„„,.....„„35 1,角色扮演策略..............................................„„35 2.移情训练策略..............................................„„36 3.强化策略..................„„,..........„„,.......„„,37 4.观察模仿策略.............................................„„,37

五、总的讨论与结论二、............„„,............................„„39 (一)总的讨论.„„,....„„,...............................„„39 1,关于幼儿园情境中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探讨............„„39 2.对家长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内隐观的探讨..........„„40 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40 (二)结论二卜.........................„„‘.......„„,......„„41 参考文献..„„‘二,、...............................................„„42 附录......................„„,...............„„,.......„„,.45 后 一

记..............................„„,.......................„„48 j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一一一一、引言(一)问题的提出动画片(all1mateddrawing)是美术片的一种,亦称“卡通(Cart。。n)”,是将一张一张绘画逐格拍摄而成,人物造型一般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它既能表现现实事物,又能表现幻想虚构的事物〔,设计者可自由地突出、夸张形象的特征,使画面变化多端,表

现各种人物活动和出奇的想象。①从1904年法国人艾米尔·柯尔(Emilecho)l制作了 世界上第一部动画影片开始算起,动画片己经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在这100多年中, 动画片从无声发展到有声,从短片发展到长片,从黑白两色发展到彩色,从只可以在电 影院看发展到在家也可以看„„动画片的迅速发展,使得它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 中,尤其是对幼儿而言,动画片更是以其单纯明快的情节和变化多端的形象成为他们的 最爱。

目前,动画片的播放都会以电视为依托,而幼儿本身又是喜欢看电视的。在美国学

者施拉姆②1958一1960年所做的研究成果就证明:“儿童从两岁开始看电视,3岁就可以 成为固定的电视观众,能指认其所喜爱的电视明星。”所以,动画片逐渐成为幼儿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他们的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伙伴”作用③。作为幼儿经常观看 的电视节目—动画片,张令振等人④在一项对中央电视台的综合性儿童栏目《大风车》的调查结果中发现,在《大风车》的小栏目:“动画片’夕、“太阳人”、“大风车剧场”、“鲤 鱼跳龙门”、“小记者”中,幼儿收看频率最高的节目是“动画片”(71,6%),最喜欢观 看的节目也是“动画片”(41.6%)。3一6岁儿童收看“动画片”的比例(85.3k0)远远高 于其他年龄段的儿童,他‘们对动画片的喜欢程度(48.9%)也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从 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动画片深得幼儿的喜爱。在此项调查中还发现,幼儿之所以 喜欢看动画片是因为动画片人物形象可爱(43.y30r)、特别能逗人笑(35.8%)、色彩好看 (38.10/0)、音乐好听(24.60/0)、能使人增长知识(17.2%)、画面变化快(14.2%)。⑤从这 些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出,动画片的这些特性都迎合了幼儿的天性,满足了幼儿心理发 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目前,VDC这类型的影碟机己进入我国寻常百姓家,对于幼儿而言, 他们不仅可以按照电视节目播出时间来收看电视上播出的动画节目,还可以通过购买VDC 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仓

②wshrmam,J.Lyle&wB于arrte孔,长levisioninhteLivesorourehildren,stna扔rdunsversityPress,1993,P169一x74.

@唐晓娟.幼儿与动画片—关系的探询[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鸣长令振电视一与儿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阿长令振.电视一与儿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西南人学子项卜学位论文引言 来观看他们想要看的动画片。在卜卫等人①对我国城市儿童媒介使用时间的调查中发现, 1998年我国城市儿童接触媒介的平均时间中,VDC的接触平均时间最长,为52.63分钟, 而电视、广播、录像的分钟数分别为49.25、30.30、45.55。在卜卫的统计计算中,接触 平均时间肯定会比全体平均时间要长,但是这些数字也反应了VCD在幼儿使用媒介中的 重要地位。

现在,电视频道不断增多,我们只要一打开电视,就必然会看到动画片的身影。目 前,我国动画片的受众还主要集中在幼儿,而幼儿又是喜欢观看动画片的,这些动画片 向幼儿呈现着各种类型的信息。根据笔者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有专门播放动 画片的时间,次数为平均每周两次。所以,幼儿不仅在家庭中看动画片,在幼儿园里, 他们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动画片。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 教师提供什么类型的动画片,幼儿都喜欢看,还可以重复的看,重复观看同样动画片的

时间最长竟然可以达到一个学期。此外,在观察中还发现,幼儿有自己喜欢的动画角色, 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常常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画角色的语言和行为。在家庭氛围中,多数 的父母由于没有时间陪孩子和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就把孩子推到了动画片的旁边,使 动画片充当了幼儿的“伙伴”。所以,动画片不可能不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 面产生影响。

交往是“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 流过程。”②由于幼儿在人一生发展中的特殊性,幼儿的交往又有其自身特点。它主要表 现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在教师或其他人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幼儿环境适应、交 往礼仪、同情与移情以及合作与分享这些交往能力的发展。从幼儿的角度来看,由于他 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受到了父辈们更多的宠爱。再加之城市化进程中钢筋水泥建筑和 “鸽子窝”式的居住环境都使得幼儿缺乏交往对象、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多在缺少 玩伴的环境中成长,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不重视他人的感受,不会也不想与人合作、谦让。但是另一方面,交往对于幼儿身心健 康成长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发展亲社会行为;培养幼儿 良好的情绪、情感;为幼儿将来的社会角色做积极准备;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幼 儿健康的社会性人格等。那么,动画片作为幼儿的“伙伴”,能否对他们的交往产生影响 呢?如果有影响,那会是什么影响呢?此外,随着大众媒介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受商业利 润的驱使,目前越来越多的动画片,尤其是国外动画片,被融进了暴力、色情等不适合 幼儿观看的内容,且有上升趋势。而我国各地方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又以国外动画片为 ①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70.

②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西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引言 主。在美国传播学家G·格伯纳经典研究《暴力与媒介》中对暴力节目的调查显示,犯罪 型节目是包含暴力最多的节目,达96.6%。而动画片的暴力内容比例也相当高,为93.50/0, 即发生一次或一次以上暴力事件的动画片占所有动画片的93.%5。①面对现在动画片中越 来越多的暴力内容,幼儿在观看之后是否会增加他们的攻击性行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 关注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学会生存”,80年代提出了“学会学习”, 而在90年代提出了“学会关心”。这些教育观念的变化可以看出“学会关心”在现时代 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学会关心”的实质,包含着与他人、环境的关系,对他人、环境的 态度和情感。而这些关系、态度与情感就体现在个体现实生活的交往活动中。②人际交往 和谐己成为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发展,高楼住宅的增多以 及幼儿交往范围受到很大限制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幼儿接触更多的动画片己是必然。 由于幼儿好模仿 ‘ ,

他们在观看动画片的同时会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针对动画片

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和把握是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 时,幼儿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幼儿的社会化受到家庭、幼儿园、社会文化、媒 介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而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是幼儿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 方面,对它进行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我们看到:这些影响中究竟哪些因素有利于幼儿的社 会化,哪些不利于幼儿的社会化。另一方面,幼儿观看动画片可以使其了解社会角色、 开拓眼界、增长知识。但是,动画片中也有不利幼儿健康成长的因素,例如动画片中的 暴力内容会直接强化幼少}J的攻击性行为。而且,由于幼儿知识经验不丰富,不能对动画 片所传达的信息做正确的认识,很可能会误解了动画片所传达的信息。所以,通过本研

究可以为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发挥动画片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提供指 导性的教育策略。此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 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 条件。”通过“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还可以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使教师 能够更好的实施《纲要》。

基于此,针对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不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还是对教师的教育活动、家长的教育策略等都有着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①加必丝芭塑业蜓丛巡匹些业必丛垣pla洲44743.html,2004,12,

②张博论幼儿交往生活的缺失[]J.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西南人学硕卜学位论文引言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

()l关于动画片本身的研究

此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第一,动画片的发展历史。①成长时期(1913

一1937):我国在这一时期开始有了动画片的制作,代表作有万氏三兄弟(万籁鸣、万古 蟾、万超尘)在1926年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天宫》以及《龟兔竞走》、《蝗虫 与蚂蚁》等。②电影长篇时期(1937一1960):万氏兄弟于1941年倾全力完成了动画电 影长片《铁扇公主》的制作,此部影片不仅在国内反应热烈,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很高的 评价。1957年,我国上海电影制片厂还制作了表现手法独特,反应民族风格特色的动画 片,如以剪纸技法创作的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③实验创作时期(1960一1987):以 动画片短片为主,如水墨动画片《小蛾蚌找妈妈》、《小鲤鱼跳龙门》、《三个和尚》等。 ④电脑动画时期(1988至今):由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制作动画片,我国的动画片事业空 前繁荣发展,代表作有《蓝皮鼠和大脸猫》、《宝莲灯》、《西游记》等。①第二,动画片所 具有的特性。①泛灵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思维, 即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客观化。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幼儿会把大自然的万事 万物都看成是具有生命的,山川、河流、湖泊、树木花草都像自己一样有生命,会说话、 有灵感,幼儿就是这样通过泛灵观念把情感和意识赋予在这个童话的神奇世界里。动画 片正好与幼儿的这种泛灵观念相吻和。张静、徐蜻英②(1999)认为,动画形象中一些非 人类的东西被人格化,赋予了它们以幼儿的情感、语言、思维和行动。这种“泛灵论” 的清感体现,恰恰符合幼儿感知事物的心理特点。②娱乐性:cartoon(卡通)一词最早出 现在幽默漫画杂志上,因此动画片与幽默有了一层难以一句言明的关系,但是有一点可 以确定,动画片天生具有了幽默的特性。既然幽默是其天生所携带的,那么用“娱乐” 这个现代意味很强的词汇来表现幽默也就理所当然了。高梅③等人通过访谈发现看动画片 可以给幼儿带来快乐。③教育性:虽然目前动画片的受众也扩大到成人,但幼儿仍旧是 动画片的主要观众。幼儿在看动画片的时候,成人或多或少的都是希望他们能够从中获 取到某些知识。动画片中的教育性是不可或缺的,缺乏了教育性的动画片不是当代动画 ①黄木村.现代动画艺术创意与技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一9.

②张静、徐蜻英.想象力、泛灵论及其它—浅谈动画片[]J,中国电视,1999,(9)③高梅.电视是我们的好伙伴明.少年儿童研究,2004,(2)‘西南大学子项}一学位论文引一言 片所追求和提倡的。关于动画片的教育性的研究较多,较有代表性的有彭聘龄、贺雯① (1993)认为,父母对电视(包括动画片)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大多数父母认为儿童从 电视(包括动画片)上学到了一些知识。第三,从电影电视学方面研究动画片的制作技 术、影视技巧等。徐正军②(2002)对动画片的制作技术进行了分析,认为动画片特别适 合用来表现夸张的、幻想的和虚构的事物,动画片的表现内容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

沟通历史与现实,同时认为儿童文学丰富了动画片的题材。容旺桥③(2002)着重分析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计算机动画的类型和形式,有网络动画、非网络动画;有人机动画、 机制动画、编程动画;有一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有FLASH动画、3DSMAX动画、MAYA 动画等。第四,表现在从艺术角度来看待动画片本身所蕴涵的意义。韩竞④(2004)通过 对中国早期经典动画片《过猴山》、《大闹天宫》和《牧笛》等优秀影片的综合分析,重 点阐述了中国动画所体现出的传统思想文化特有的内在精神及审美情趣。第五,表现在 关注我国动画片产业的发展上。封薪⑤(2004)在分析日本.、美国等世界主流卡通动画片 的思想内核以及探讨不同国家卡通动画片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表明动画片的发展会给 国家带来多方面的危害。而郭虹⑥(2003)和张璀⑦(2003)等人的研究认为,我国应该 加强动画片产业发展,开拓动画片市场的品牌战略以及培养动画片营销和管理人才。 (2)动画片与幼儿发展的研究

动画片与幼儿发展之间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动画片对幼儿健康发展、认知发展以及社 会性发展三方面,其中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也正体现了动画片的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统 一。在对健康的影响方面主要集中在长时间的看动画片不仅对幼儿视力造成影响,而且 会阻碍幼儿的新陈代谢速率。此外,不少孩子边看动画片边吃脂肪含量极高的食物,增 大了肥胖的可能性。在对认知的影响方面,有很多研究都集中在动画片对幼儿语言发展 的影响上。白兴娣⑧(2001)认为动画片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工具。陈璐⑨(2002) 认为动画片可以发挥对幼儿言语教育的最佳效应。吴振东⑩(2002)认为电视美术片可以 增强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扩展幼儿的词汇量、培养幼儿倾听能力和习惯、丰富幼儿各 种不同语言风格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有很多研究者认为动画片丰富多样的内容能够开 。彭聘龄、贺雯.中国儿童与电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②徐正军.当代动画片研究「D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③容旺桥.计算机动画综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④韩竞.关注动画片本身的审美情趣D[l].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⑤封封.卡通动画虚拟世界中的世界大同与文化霸权〔D]沈阳: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嗯巧虹.中国动画传播状况研究「Dj.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⑦张璀.中国动画业的产业化发展[:Dl.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⑧白兴娣.利用动画片进行语言教学初探[Jl.山东教育,200],(36).

⑨陈璐.幼儿园言语教育整体构想〔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吴振东.儿童电视美术片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引言

拓幼儿的视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有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培养,而且动画片中多元的 感官刺激还有利于幼儿感官的训练。在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影响上,通过对 资料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下面,本 研究分别对这两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

第一、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的研究。吴振东①(2002)认为,作为宣 扬向善的人性美的儿童电视美术片,因其来源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中 又蕴含着积极的思想情感,可以使幼儿得到情绪上的放松,对幼儿积极的社会情感的体 验有积极作用;而电视美术片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主题鲜明,情节简单,但表现又极其 形象、多元,可以让幼几去进行直观的感知、理解,有利于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 理解,进一步地感知主人公的行为,并对行为是非辨别积累一定的经验,从而促进幼儿 社会认知的发展。儿童电视美术片的情节变化,往往是通过人物间言语与行为交往来展 开的。这些人物间的言语与行为交往活动可以说是为幼儿提供一种社会交往的行为模式。 这样,幼儿在观‘看过程中便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行为模式的刺激,促进社会技能的

发展。王春燕、张晋萍②(1998)认为,通过看电视,幼儿从电视中学到一些可供模仿的 榜样和群体的一些行为规范。电视中的真、善、美无疑会对幼儿心灵进行一次净化,促 使他们是非观念的形成,故事情节中的行为规范总是点点滴滴地在幼儿有意无意的学习 中留下痕迹,成为幼儿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促使儿童社会角色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 够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卜卫③(1994)所做的“电视和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认为: ①儿童接触电视频度对其社会化没有显著影响。这个结论说明,儿童在社会化方面的变 化,并不取决于看电视的多少;②儿童喜欢接触电视知识型内容有利于他们的社会化和

现代观念的形成,电视知识型内容对儿童社会化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同时,卜卫④又认为, 儿童通过看电视可以达到社会学习的目的,比如儿童的自我认知,社会规则的学习等。 第二、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消极影响的研究。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 画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上。从所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很多研究者都意识到了动画 片尤其是日美动画片中的暴力镜头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但系统研究还 比较少。任频捷⑤(2002)对8一巧岁的儿童做过一个研究。他认为:①犯罪比率的升高 与暴力性动画片播放比率的升高呈现正相关性;②男孩子喜欢模仿动画人物的暴力动作, 易造成游戏间危险因素增加。同时,造成中国儿童暴力性倾向的原因在于:①暴力的“形 ①吴振东.儿童电视美术片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J.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⑧王春燕、张晋萍.对学前儿童收看电视状况的调查研究,[].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1).

③卜卫.电视和儿童社会化[]J.青年研究,1994,(10).

④卜卫.鼓励孩子利用电视节目学习新知识[]J.河南教育,19%,(11).

⑤任频捷.动画片对中国儿童暴力性倾向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西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引言

象化”表达更易于对儿童产生巨大影响;②动画片的传播和影响渠道具有多样性;③动 画片的主要传播途径一一电视为动画片的风行开辟了最佳渠道;④同辈群体的压力在一 定程度上保证了大部分孩子成为动画片的忠实观众;⑤接受与理解的偏差使得儿童极易 受到暴力性动画片的负面影响。赵津晶①(2003)认为动画片中的施暴形象往往被过分美 化,主人公的施暴行为是为惩恶扬善。由此,在儿童的眼中这种暴力行为是受到社会鼓 励的;这些主人公基本上是以英雄、伟大人物或其他儿童惊羡的人物形象出现,他们的 行为极易受到儿童模仿。 2、国外研究

()l关于动画片本身的研究

国外关于动画片进行的研究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动画片的发展历史方面,在 西班牙发现的古代洞穴中,可以看到八条推野猪的壁画,还有一些石刻上的动物也是多 腿的。这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动画制作尝试。直到20世纪初,随着科技与文化的迅速发 展,动画家们才一开始对动画进行研究。1904年法国人艾米尔·柯尔(EmlieCohl)制作 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影片。1906年勃雷克顿(J.Stu叭Blacktno)制作了第一部卡通动画 影片((妙人的滑稽相》。随着环境和设备的改善,动画片的发展逐渐繁荣,甚至还出现了 以沃特·迪斯尼制片厂出品的动画长片,如《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等。迪斯尼制 片厂摄制的动画片角色造型活泼可爱、线条圆滑自然、场景设计精美浪漫,使观众仿佛 进入梦幻中的童话世界。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由于电脑、摄影机等现代化设备的发展, 动画片开始越来越多的利用电脑来进行动画片的制作。代表作有美国的《玩具总动员》、 《海底总动员》、《狮子王》等,日本的《千与千寻》、《平成狸合战》、《幽灵公主》等。 如今,在发达国家中,如美国、欧洲、日本,动画片己经发展成为了他们国家的工业, 并且还给这些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润。②第二,在动画片的制作技术方面,国外所用

的技术与我国相比并无明显差距,也是运用了二维动画,如《人猿泰山》,三维动画,如 《马达加斯加》,3DSMAX动画、MA、伙动画等。第三,在动画片的配套材料方面,国 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编剧、动画造型、操作运行理念等。所有的这些研究都是以对受众 的分析为基础的。国外动画片从发展之初就没有把受众定位在儿童,而是面对所有人。 所以,要制作所有人都喜欢的动画片,就要有专业的编剧和制作人,引人入胜的动画造 型,并且还要把动画片播放后所产生的效应推广到市场消费中去,也就是在前面所说的 赵津晶.警惕进口动画片的暴力倾向〔]J.中国电视2003, r郁1ish,2006 (7) 2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一一一一--一-一---一--- 把动画片当作了国家的工业。① (2)动画片与幼儿发展的研究

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分为动画片对幼儿健康发展、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 的影响三部分。在动画片对幼儿健康发展的影响上,与国内较为注重动画片对幼儿健康 发展的危害性相反,国外有研究认为看动画片有益于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动画角色可以帮助幼儿培养饮食习惯;②动画片能够鼓励孩子听从动画英雄的建议,多吃 蔬菜和水果。③在动画片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方面,有研究④认为可以把动画片看作是 儿童的一种学习策略;对于一定阶段幼儿的想象力发展而言,观看动画片是必要的,而 且,幼儿在轻松的观看动画片过程中更容易获得知识。⑤在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 响上,既有其理论基础,同时也具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

第一,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理论基础—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Bandura)(1974)指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榜样模式的“观察学习”

获得的。他为说明榜样作用而设计的实验证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 否自发模仿这些行为的决定因素。他还特别指出,电视在呈现引人注意、具有特征的模 式方面特别成功,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第二,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这种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亲社会行为 的发展方面。国外对动画片或电影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始于动画片或电影对幼儿侵 犯性行为的研究,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研究者们才意识到电视节目同样可以帮助促进幼 儿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者鲁西顿⑥(J.P.Rushtno)将电视中的利社会行为分成四类:① 利他行为,包括慷慨、帮助以及合作等;②友好行为;③自我控制行为,包括抗拒诱惑 和接受延迟奖励的精神等;④克服害怕行为。鲁西顿分析了有关四种利社会行为的42个 实验和实地调查研究,观看电视中的利社会行为可以增加儿童的利社会行为。Stuab (1971)对幼儿的助人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表演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 为,其效果至少保持一星期。这一结果同样为利用电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了科 学的参考依据。

第三,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消极影响,消极影响首先体现在攻击性行为的发 展方面,而且关于此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在美国,星期六早晨的卡通时段中,每2分

钟就有暴力动作产生①。Shrannll②(1961)认为,电视并非是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 因素,仅仅是促因。儿童看了电视发生攻击性行为常常是因为将虚构的世界规则与真实 世界的规则相混合,但是有些喜欢看暴力节目的儿童更容易记住暴力内容。班杜拉观察 学习的实验也证明,儿童借由观察和模仿可能从电视上学到攻击性行为。③还有研究者

(Freedman,1984,1986:Friedrieh一eofer&Huston,1956:Roberts&Maeeoby,1955:singer, 1981)得出:在电视上观看暴力节目越多的幼儿越具有攻击性。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 的消极影响还体现在性别的刻板印象上。Kel1yEick④(1998)通过对四部受欢迎的动画 片的研究,得出女性从来都没有在动画片中扮演过主要角色或是成功的解决了问题,总 的来说,她们都是配角,她们的穿着都被描述成细腰短裙,而男性比女性则要更自信。 HelenwhiteSt:一eiCher赎)(1974)认为在动画片中,“帮帮我”、“救救我”是女孩们最常 说的话。动画片中出现的刻板印象会阻碍幼儿性别角色的认同。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关注到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 的影响,但针对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交往方面影响的研究则较少。关于家 长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也只是散见在一些经验文章中。另一方面,在 对资料的梳理中,.我们发现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确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本研 究希望对“动画片对幼少L‘交往能力的影响”进行一个系统的研究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四)研究目的与假设 1、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在幼儿园情境中创设环境来观察幼儿发生的交往行为以及通过对家长的 访谈来探究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以及家长对动画片与幼儿交往能力发展之间关 系的某些看法。研究目的在于:()l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2)了解家长对于 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认识,并进一步探讨他们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影响的内 隐观。

2、研究假设:

(1)通过观看动画片以及参加相关活动,能够使幼儿在交往能力方面的积极行为增 加,消极行为减少。

(2)家长对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看法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 用。

(五)主要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循着两条思路来探讨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首先,本研究要了解教 师对幼儿观看动画片所进行的指导与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的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 研究采取了教育实验法。由于家长的教育观念及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是研究中所不能 忽视的,故本研究的第二条思路则要通过访谈法来探讨家长对幼儿观看动画片的态度, 以期从中找出影响家长教育观念及行为的因素,最终达到研究目的。所以,本研究所采 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教育实验法以及访谈法。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二、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一)研究1:幼儿园情境中动画片对幼儿合作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是探讨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交往是“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 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①正如在第一部分谈到的, 由于幼儿在人一生发展中的特殊性,幼儿的交往又有其自身特点。它主要表现在日常生 活中,幼儿在教师或其他人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幼儿环境适应、角色适应、交 往礼仪、同情与移情以及合作与分享这些交往能力的发展。②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交 往内涵所包含的丰富性,所以,本研究不可能穷尽它的所有方面。但在幼儿的日常生活 中,合作可以说是一种易于观察到的具有外显性的交往行为,而且,对于这些刚升入大 班不久的幼儿来说,他们更乐于与同伴共同活动、共同完成某些任务,同时,合作又是

幼儿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最终,本研究选取了幼儿的合作能力来进行研究。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 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 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 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 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两个 或几个幼儿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合作,这在游戏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两个幼儿在一 起游戏,但并不一定是共同完成一项主题,他们有可能相互模仿对方或互借玩具,然后 各玩各的,这是平行游戏或协作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合作的心理过程模式包括个体对 情景的判断以及所发生的合作行为。在实验中,我们将根据这两个维度来对幼儿进行观 察。

2.研究假设

通过教师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指导以及组织相关活动等,幼儿在合作 ①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张大均,刘云艳.幼儿心理素质训练教学指导书〔Ml.重庆: ③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989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水平方面的积极行为会增加,消极行为会减少。 3.研究方法与步骤 (1)被试

被试来自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幼儿园2003年秋招收的两个普通班共86名幼儿,考

虑到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我们初步考虑一个班为实验班,一个班为对照班。在每个班中 随机选择幼儿各巧名,共30名(男女各半),实验开始时(2005年10月),两个组的平 均年龄均为5岁。 (2)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本研究采取等组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在这

其中包含了让幼儿观看动画片、参与讨论和参加相关活动,以及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因 变量为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水平。即组织实验班的幼儿观看所选动画片并参加相关活动, 对照班按照常规进行教学,通过实验前测与后测数据的分析,以期了解实验的效应。 表1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设计 组别 实验班 对照班

前测实验训练后测 0 _

【Xl03 02XZ04

访谈法:幼儿在幼)[;园观看动画片的同时,通过主动营造一个动画氛围,确保他们 与研究者之间交流的顺畅,使得研究者能够针对动画片中的某些问题与幼儿进行随机访 谈来探究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

(3)研究步骤

①编制《幼儿合作频率计数观察表》以及训练主试

在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对幼儿日常活动观察的基础上,按照合作的两个维度,即对情 景的判断和所发生的合作行为,编制出((幼儿合作频率计数观察表》。由于实验者一人无 法全面观察到15名幼儿所发生的合作行为,所以,实验者又训练了5名主试为实验所用。 在预测之前,要求主试要到两个班上做观察,以期消除被试对主试的陌生感。 ②前测

组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幼儿参加活动“快乐娃娃”,活动要求三人一组,共同在一张 白报纸上完成美术作品“快乐娃娃”,每张纸上要画三人中的任意一人,需要三名幼儿在 一起协商,最终通过合作来绘制这幅画。如果三人不进行合作,就无法完成这幅画。每西南大学了吹1学位论文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组分别由一个主试按照《幼儿合作频率计数观察表》对幼儿发生的合作行为进行观察。 观察以两分钟为一个单元,并把观察到的行为代号记录到相应的表格中去。测查结果发 现,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幼儿在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 ③实验过程

第一:选取动画片。唐小娟①把动画片分成了三类,分别是谐趣型动画片、英雄型动 画片和说教型动画片。谐趣型动画片是指那些情节较为简单、轻松、活泼的动画片,其 动画人物的行为、言语、表情都是具有趣味性和幽默性的。如:《机器猫》、《小熊维尼》 等。英雄型动画片是指那些情节相对复杂,以复仇、拯救、战斗、保卫等为主题的动画 片,其动画主角大都是力量超群、勇气可嘉的人物。如:《哪吁传奇》、《奥特曼》等。说 教型动画片的情节也相对简单,动画人物的大段“演说”就是为了“教”动画片观众, 尤其是幼儿。如:《新三字经》、《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由于英雄型动画片中包含了比 较多的打斗场面,幼儿看了之后可能会在后测中增加他们的消极行为,说教型动画片包 含的教育性因素比较多,看了之后会较容易的增加他们在后测中的积极行为,这两类动 画片都会影响实 .

验效果。而谐趣型动画片贴近幼儿生活,富有趣味性,且说教性质较少,

幼儿也经常可以看到,所以,综合各方面因素,本研究最终把谐趣型动画片作为了研究 所用的动画片。根据谐趣型动画片的特征,我们选取了以下三部动画片,其中《小熊维 尼》是动画系列片,包括《友谊的真谛》、《真诚与理解》、《侦探跳跳虎》,它们每部又包 括三集。

表2研究所用动画片

所所选的动画片片选取的原因因 中中中《三个和尚》》常见的动画片;电视上经常会看到;有相应的儿儿 国国国国歌;属于中国传统故事事

外外外《海底总动动社会影响比较大;有VDC等多种保存方式,不受受 国国国员;))《小熊维维电视时间的限制;动画片的副产品比较常见且幼幼 尼尼尼》》儿喜爱爱

第二:播放动画片。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播放情景和随机访谈。我们以《三 个和尚》的播放情景为例来进行说明。

当画面上一个和尚的头慢慢露出来时,喧闹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随着画面上三

个和尚逐渐出现,老鼠偷东西,孩子们全笑了,这时有个孩子在学和尚双手合十的走路, ①唐晓娟.幼儿与动画片-一关系的探询[D1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西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还有个孩子说他看过,气氛一下子又由安静变的喧闹起来,但是,紧接着就有另外一个 孩子说:“别乱了,我都听不见了”。这下又变得相当安静,只看见孩子们聚精会神的盯 着画面。当胖和尚出现后把所有的水都喝光了时,一个小女孩叫道:“他好自私啊!”在 这个过程中,班上的保育员请一个平时非常调皮小男孩帮她送一个东西,小男孩说他要 看这个动画片,他不去。保育员说:你赶紧送了就回来,来得及。他听了,拿着东西, 眼睛还盯在电视‘上去送东西了,没有两分钟就回来了,回来之后安静的坐在座位上继续 看。屏幕上出现了老鼠把蜡烛打翻,庙里失火了,三个和尚跑去救火,菩萨又笑了时, 孩子们都松了一口气,可见他们刚才的紧张程度。动画片结束时,我问他们:“火是怎么 扑灭的?”很多孩子都说用的是水。我又接着问:“水是怎么来的?”异口同声的回答是 和尚挑的。紧接着我又问:“几个和尚挑的?”这个时候,答案就不一样了,有一个小男 孩说三个,还有几个说两个,有一个小女孩说一个。我问他们到底是几个?说一个的小 女孩非常肯定的说一个,结果带动了一大片的孩子都说一个,说三个的那个小男孩也不 再说三个了,而是默默的看着我,嘴皮动了动,跟着大家说一个。在这些孩子争执的时 候,我提议说:“我们再看一下到底是几个吧”,我把光盘退回到庙失火,他们又聚精会 神的看起来了。再看一遍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小女孩说是一个和尚挑水。因为 在动画片中,是三个和尚分工合作:一个把水提上岸来,一个把水挑到庙前,一个把水 倒到火中,共同扑灭大火的。说两个和尚的也是因为在这个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和尚之 间有轮换。说三个的是因为他以前看过,他的父母给他讲过这个故事。其实,无论答案 是几个都不重要了,因为他们都看懂了这个动画片,是我自己不应该那样去问,我在深 深自责的同时又不禁感到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的思维是多么的令人妙不可言! 第三:角色游戏。在这个部分,考虑到可行性的问题,本研究选取了《小熊维尼》 之《友谊的真谛》中的一集《会下雨的云》来进行角色游戏。角色共有4个:小熊、小 猪、跳跳虎、兔子,云由四个小朋友扮演,其余小朋友扮演风、雨、雪等。

第四:实验时间。实验在2005年10月—12月进行,实验班的幼儿每周观看动画片二到三次,每次观看的时间有8到16分钟,看完之后用5到10分钟进行访谈或组织 活动。对照班幼儿由原班教师按照常规开展教学活动。 ④后测

后测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后测的活动依然是“快乐娃娃”,用的测查工具依然是自编 的《幼儿合作频率计数观察表》,主试也与前测的主试一样。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4.结果与分析

利用SPSSn.5ForwindwosXP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的合作 水平进行检验分析。

()l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差异性检验

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所发生的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的前后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动画片对幼儿合作水平的发展具有影响,结果如下:

表3实验前后实验班幼儿所发生的积极行为平均值的差异性检验 Mean

前119.36 一

8.348.000

表4实验前后实验班幼儿所发生的消极行为平均值的差异性检验 I丫卜le日ntF 一

............... 前1110.82

后115.2710.492.000西南大学硕一卜学位论文功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向的研究 表5对照班幼儿前后测中积极行为平均值的差异性检验 NMean

前158·00一3.507 法1510.07 . 003

表6对照班幼儿前后测中消极行为平均值的差异性检验 NMean 15 15 11.67

10,871.492158后前

表了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积极行为平均值的差异性检验 15石士拟,一实验班 对照班 1’Oat! Mean 14.45 9.60 11.65

14.225.001

表8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消极行为平均值的差异性检验 实验班 对照班 下Oatl Mean 5.27 10.87 8.50

37.259.000 11巧26

根据上述表呈现的结果发现:①实验前后,实验班幼儿在合作方面的积极行为与消

极行为的平均值均为显著性差异(P<0.001),实验后幼儿在合作方面的积极行为增加了, 消极行为减少了。②实验一后,两班幼儿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平均值差异显著,P值分 别为0.001和0.000。实验班幼儿的合作水平高于对照班幼儿的合作水平。③实验前后, 对照班幼儿在合作方面的消极行为的平均值差异不显著,P>0.005。但是,幼儿合作方面 的积极行为的平均值差异显著P值为0.003。造成对照班后测积极行为差异显著的原因可 能是由于实验前后相隔将近两个月,前后测采用的活动是相同的,也有可能幼儿己经熟 悉了实验者,他们会为了获得实验者的喜欢,故意做出某些行为给实验者看。所以,对 于实验而言,可能有了时间效应、练习效应和权威者效应。为了消除这些效应,我们将 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所发生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次数之差进行差异检验。由于每个组

完成活动的时间并不相等,而所有的组在前十分钟内正在完成作品,所以,本研究把两 个班幼儿在前十分钟内所发生的积极行为的前后测数据相减,所得到的数据就消除了时 间效应、练习效应和权威者效应,我们把所得到的这个行为之差做差异性检验。用同样西南大学硕_l_学位论文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的方法对消极行为之差做差异性检验,所得到的结果如下:

表9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10分钟内积极行为之差平均值的差异性检验 OJL、︼4 峭上今‘ 实验班 对照班 丁Ot司 Mean 4.67 3、13 3.73

12.259,002

表10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10分钟内消极行为之差平均值的差异性检验 Mean 实验班 对照班1.5 24

10.603.004 TOta!; 3.56 1.00 1.96

从表9和表10可以看出:在去除了时间效应和练习效应之后,通过实验,实验班幼 儿在合作水平方面出现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平均值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002和 0.004。 (2)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在合作水平上有差异(表9、表10),实验班幼 儿的合作水平要高于对照班幼儿的合作水平。本研究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这一 实验结果来进行分析。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观察学习 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在班杜拉看来,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 息过程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 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①有研究表明,即使榜样是一些卡通 人物,儿童也会模仿所看电影片断中的榜样行为。②所以,动画片中存在着很多让幼儿去 模仿的学习榜样。卜班杜拉认为以下观察到的榜样行为最具影响力:①观察到榜样的行为 得到了强化的结果;②榜样被看成是正面的、令人喜爱和尊敬的;③榜样和观察者的相 貌及特点具有可知觉的相似性;④观察者因注意榜样的行为而得到了奖赏。在此,我们 以动画片《小熊维尼》为例来分析为什么幼儿在第一次观看这部动画片时,会模仿其中 的人物角色。在动画片中,小熊维尼爱睡懒觉,喜欢吃蜂蜜;跳跳虎喜欢打闹,做事毛 躁;小猪胆小怕事;兔子罗宾又较为自私。这些动画形象塑造的与幼儿自身很贴切,都 有很多缺点,所以,容易得到幼儿的认同。而且,这些动画形象个个憨态可鞠,动画配

音惟妙惟肖,更是让幼儿喜欢。尽管维尼、跳跳虎等身上都有很多缺点,但是,这并不 妨碍他们共同去帮助别人,和别的小动物做朋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够意识到自 ①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6住

②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l.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88西南大学硕一1学位论文动画片一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己也可以像他们那样做朋友。所以,幼儿观察到的榜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强化。 此外,虽然幼少};学习《小熊维尼》并未受到任何物质上的奖赏,但幼儿同伴群体是喜欢 《小熊维尼》的,如果某一位幼儿想要加入这个群体,为了与其他伙伴有共同语言,他 也得去学习喜欢《小熊维尼》,这就是一种社会性奖赏。

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共包含四个互相关联的子过程:①注意过程,即对榜样的注意, 而榜样的吸引力、复杂性、观察者个人的生活背景以及榜样发生的行为环境是制约注意 过程的重要因素。②保持过程,即对榜样的储存。注意过的榜样要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 号保持在 一

记忆中,以便在日后指导操作。③动作复现过程,即记忆向行为的转变。这个

过程是把以符号形式编码的榜样转化成适当行为的过程。④动机过程,即从观察到行为。 这个过程决定了哪一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也就是说,观察者习得的行为可 以表现出来,也可以不表现出来。假如获得的行为没有价值或要冒被惩罚的危险时,就 可能不会表现出来。所以,行为是在足够的动机和激励作用下才出现的。我们据此来对 幼儿在观看动画片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所获得亲社会行为或攻击性行为的心理过程进行 分析。首先,幼儿会把自己的心理活动集中在动画片中他所要学习的榜样上,对榜样的 亲社会行为或攻击性行为进行感知。所以,这种注意事实上是一种选择性注意,而这个 榜样又是符合上面所提到的四点最具影响力的榜样行为的。其次,幼儿会把他所感知到 的榜样行为的示范信息进行编码,并作为表象存储在他的记忆系统中。当示范信息不再 存在时,就给幼儿提供指导,通过符号的中介,瞬间的示范经验进入长时记忆中。此外, 练习也是一种重要的记忆支柱。有些通过看动画片而习得的行为,由于家长的禁止或时 间等的限制,不能用外显的手段轻易地形成,幼儿就把这种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这种心理练习在对榜样行为的获得和保持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幼儿在动画 片中看到的榜样行为是要转化成适当的行为的,所以,幼儿在这一过程中会以记忆中存 储的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幼儿为了重现榜样动作 和产生最佳的行为模式,他们会不断的进行悉心的练习,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对自己 的动作与榜样行为加以对照,经过自我矫正和调整,形成熟练的运动技能。最后,幼儿 在习得了榜样行为之后,并非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所以,榜样行为的习得与 榜样行为的操作是有距离的,如果幼儿意识到自己学了某个动画角色的行为会遭受惩罚 时,那么,他肯定不会去做。只有出现了积极的诱因时,处于压制状态下的观察学习才 会快速地转化为行动。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者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 对幼儿进行的指导、访谈以及组织角色扮演活动都强化了幼儿对动画片故事情节、主题 以及人物角色的理解,并促使了他们合作行为的增加。西南大学不项卜学位论文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5.结论

通过实验,实验班幼儿与对照班幼儿在合作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在积极行为方面的P 值为0.002,在消极行为方面的尸值为0.004。

(二)研究2:家长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内隐观的访谈研 究

研究目的

家长是幼)七社会交往的第一个对象,又是幼儿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导师。家长 关心幼儿的社会交往,有意识地训练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让他们参与家庭中某些 事情的决策,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等都会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家长对 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①

首先,家长是与孩子接触最为亲密的人,幼儿从刚一出生起,家长的性格、教养观 念、教养方式、言行举止、家庭氛围等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幼儿的一言一行都 被深深的刻上了这个家庭的特征。所以,研究家长是如何看待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非常 重要。其次,由于幼儿看动画片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家庭中,且在大部分的家庭中,对 电视的掌控权一般都是在家长手中,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动画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家长 做决定。所以,家长对动画片与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看法,也就是家长的内隐观(imPcliti htoeyr)直接影响了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的行为。所以,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家长关 于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认识以及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某些看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访谈对象为19个幼儿的家长,这些家长并不一定是

实验班或对照班幼儿的家长。其中,男孩家长10名,女孩家长9名,具有初中学历4名, 高中学历4人,大专学历3人,本科学历4人,研究生学历4人。通过与这些家长面谈 或电话访谈,具体了解幼儿在家观看动画片的现状,包括观看的时间、节目类型和动画 片的形式,以及幼儿看动画片时,家长是否采取某些干预措施,幼儿在家庭氛围中的交 往情况,家长对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等的看法。对访谈结果进行归因分析,进 ①张瑜、李苏、李日仙.家长心理健康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1997,(5). l9西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而从家长的内隐观中揭示出在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方面的影响因素。 3.访谈结果

(1)幼儿在家观看动画片的基本情况

“您的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吗?他在家都看些什么样的动画片?通常情况下要看多 久?他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动画角色?您能具体谈谈吗?”

家长都是非常乐意谈论自己的孩子的,尤其对于动画片这个让他们既爱又恨的东西, 他们更是非常健谈。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幼儿在家观看动画片的基本情况既有相同又 各有不同。相同之处在于,每个幼儿都喜欢看动画片。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只要是 动画片,孩子就喜欢看,而且,只要不阻止,就可以一直看。不同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幼儿经常观看的动画片和喜欢的动画角色有性别差异。男孩较女孩更喜欢看英雄 型动画片,如《奥特曼》等。有的孩子要求父母给自己买奥特曼玩具,带有奥特曼图案 的帽子、衣服、鞋子,平时喜欢比划奥特曼的动作,并且还要让父母装扮成《奥特曼》 中的人物角色陪他玩。女孩基本上家中都没有《奥特曼》光碟,其中有三个女孩曾要求 家长为其买《奥特曼》光碟,但遭到拒绝。女孩在家看的动画片一般有((猫和老鼠》、《天 线宝宝》、《樱桃小丸子》等。第二,观看的时间有差异。观看的时间大多从30分钟到2 个小时不等,有的孩子甚至可以看两个小时以上,直到搓眼睛为止。第三,每个家庭为 幼儿购买的VDC或DVD版本的动画片有差异。家庭购买的动画片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 迪士尼动画片为主,这类动画片的内容多来源于世界经典童话故事,这类的家长主要是 希望通过看这些动画片能够增长孩子的知识,陶冶情操。二是以市场上畅销的动画片为 主,如《奥特曼》、《猫和老鼠》、《哪吁传奇》等,这类家长的观点是孩子想看什么就给 买什么。三是以教育性的动画片为主,动画片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可以教孩子学英语、学 唱歌等,这类家长就是希望孩子能从中受教育,学知识。

从家长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在家看动画片的情况具有性别差异、观看时间

差异和购买的VC[)或DVD动画片种类的差异。我们从访谈的19位家长的基本情况进行分 析,可以发现,家长的文化程度和所在单位的工作性质不同,孩子在家看动画片的情况 就不同。一般来说,学历较高或所在单位的性质属于国家单位的家长,大多会控制孩子 看动画片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给孩子买动画片DVD时,会进行挑选,大多都会 买自己认为适合孩子看,并且蕴含教育性内容的动画片。学历较低或所在单位的性质属 于个人的家长,一般都不控制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而且,在给孩子买动画片DVD时, 都不进行挑选,孩子想看什么买什么。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对于要控制孩子看动画片的西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时间的家长,最为关心的是看动画片对视力的影响。此外,访谈中有一位初中学历的家 长虽然不控制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但是会给孩子买具有教育性意义的动画片。 (2)家长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看法

“您的孩子会和小伙伴一起玩吗?他的小伙伴多不多,他会邀请这些小伙伴到家里

来玩吗?当别的小朋友想要玩您孩子的玩具,您的孩子会给他玩吗?如果家中有客人来, 您的孩子会主动和客人打招呼吗?您能具体描述一下吗?”

上述问题主.要是想要了解家长关于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看法的,我们把家长的观点 集中起来,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同伴交往 在这个问题 .

上,家长的意见分为两种,一种是支持同伴交往,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幼

儿在一起玩耍,并且会带孩子出来玩。一种是赞成同伴交往但不进行。这类家长认为同 伴交往对孩子的发展很重要,但是由于受安全、居住环境的限制、家长的工作性质,以 及由祖父母带孩子等原因,孩子很少在家庭氛围中能与同伴进行交往。

在孩子是否会与别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这个问题上,家长的看法具有性别差异, 也就是说,大多数男孩会马上分享,而大多数女孩还需要家长进行劝说或讲条件,并且 还会比较一下朋友关系才会进行分享。

在是否邀请别的小朋友到家中来做客这个问题上,只有7名家长会让孩子邀请小朋 友来家中做客,而有12名家长都不会让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中来。 ②非同伴交往

在这里的非同伴交往主要是指幼儿在家庭中与父母的同事、朋友等的交往。从家长 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在幼儿的非同伴交往中,存在着性别差异。男孩在这种交往中与女 孩相比会比较被动,而女孩则要主动一些。例如,在问到“如果您家中有客人来,您的 孩子是否会主动与客人问好”时,男孩家长的答案都是孩子会问好,但是问过之后就继 续他先前的事情,但是大多数女孩家长都谈到了孩子在问好之后,还会给客人表演自己 的才艺,很喜欢表现自己。

关于这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家长非常重视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甚至有某些家 长还认为,在现代社会,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要比认知发展更重要,学习可以不好,人 际关系一定要好;,家长虽‘然认识到了交往的重要性,支持同伴间相互交往,但是在实际 生活中,真正为了孩子同伴间交往而采取一些措施的则很少。从表面现象来看,这与家 长的文化程度没有关系,而或多或少与他们的住所环境以及孩子平时是谁在照顾有关系。 居住于楼房集中地的孩子与居住在农村的孩子相比,同伴交往发生的较少。如果是隔代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动口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的人在照顾,就不会带孩子出去与小朋友玩,更不会邀请小朋友到家中来,原因出于考

虑自己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别的孩子的安全。如果是父母本人在照顾,可以带孩子出去与 小朋友玩,但是邀请别的小朋友来做客的很少,主要是出于家里环境整洁的原因。从较 为深层次的原因来看,家长为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采取的措施少,很可能与他们对教育 的自我效能感有关。

(3)孩子看动画片时,家长是否陪伴与引导

“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您会陪着他一起看吗?您陪他看的时候,看到动画片中有 教育孩子之间要团结、讲礼貌之类的内容会给他讲解吗?请您举例说明。”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从访谈结果中分析出它具有年龄差异和性格差异。年龄差

异在于,当孩子年龄较小时,例如4岁以前,家长会经常陪孩子看,而且也会经常讲解, 当孩子年龄稍长后,陪的就比较少了,讲解的也比较少,但是遇到蕴含教育内容的动画 片时,还是要讲。性格差异在于,比较内向、胆小的孩子,家长陪着看的次数也多,讲 解的也多。例如,一位家长谈到他的孩子在看了一部动画片中出现的断桥后,有将近一 年时间都拒绝过任何桥,并且认为桥都是要断的,在自己画的作品中出现的桥也都是断 桥。而比较外向、活泼的孩子,家长陪着看的次数相对少一些。所有的家长表示在遇到 有教育性的动画片时,都会给孩子进行讲解。

此外,在访谈中,有大多数家长表示,让孩子看动画片只是不想让他出去玩,动画 片可以陪着孩子,充当孩子的“保姆”,孩子只要看起动画片来,就可以安静下来,不会 到处乱跑,家长也就可以做别的事情,这样还比较省心。有的高学历家长意识到应该多 陪孩子看动画片,但是认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要把孩子推向动画片。从家长谈话中,我 们可以看到,事实上,动画片对于幼儿来说,就是起了一个“伙伴”的作用。 (4)家长对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有何积极与消极影响的看法

“您对孩子看动画片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您认为动画片上的打斗等暴力场面会

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是:否会增加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如果动画片中有侵犯行为,您当 时会怎么做?您认为动画片对孩子之间的相互交往有没有积极影响,能具体谈一谈吗?” 在态度问题上,我们把家长的看法归为了三类,第一类认为看动画片可以开阔孩子 的视野,增长知识,也就是强调了动画片的教育功能。第二类认为孩子通过看动画片可 以使情感放松、心情愉悦,主要强调了动画片的娱乐功能。第三类家长看法较为冷漠, 认为看动画片无所谓,孩子想看就看。此外,这类家长还谈到了幼儿之间的攀比心理, 因为孩子之间会互相交谈他们看的动画片,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看过的话,就融入不到 与别的孩子交往中去。从这里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尽管第三类家长对动画片较为冷漠,西南大学了项_卜学位论文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但是又担心不看一的话会影响孩子之间的交往,所以,他们的冷漠也只是外在的表现而己, 实质上他们还是二支持幼儿看动画片的,这是他们自己所没有意识到的。

在动画片对幼儿交往的消极影响方面,所有的家长都认为带有攻击性画面的动画片 会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我们对家长的访谈资料进行总结,发现具有性别差异。男孩一 般都会模仿这类动画片中人物角色的语言和行为,两个男孩在一起还要互相比划动作。 其中,有7名男孩家长谈到自己的孩子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中的-Jf斗动作,并且认为武器 最厉害,有位家长还说到,当孩子与自己发生冲突时,孩子就会说:“我是XXX,我要杀 死你”。虽然家长二都认为这类动画片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当问到他们是否担心时, 却只有2位家长表示担心,其余的家长有的认为只是孩子好奇,有的家长认为无所谓, 男孩这样子比较好。而大多数的女孩子都没有在家看过这类动画片,所有的女孩家长都 反对孩子看这些。虽然家中没有提供给孩子这类动画片,但是孩子在幼儿园中还是学会 了一些动作。当问到家长是如何面对动画片中的侵犯行为时,所有的家长都表示要给讲 解,会帮助孩子分辩动画片与现实生活。

在动画片对幼儿交往的积极影响方面,大多数家长认为有很多动画片对幼儿的交往 都有积极影响,这些动画片充满了教育意义,还可以增强孩子交往方面的知识。有些家 长还谈到,在看这些动画片时,家长还会结合一些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给他们讲道理。例 如有几位家长都谈到了动画片《小马王》和《海底总动员》,让孩子向“小马王(小马王)” 和“尼莫(海底总动员)”学习,教育孩子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有少部分家长认为动 画片对孩子的交往没有积极影响。

关于此部分,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家长在这方面问题上的看法,与他们的文化 程度有紧密关系。一般情况下,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家长都希望孩子通过看动画片能 够获取一些知识,或者是二心情得到放松,认为动画片对幼儿的交往有积极影响,会经常 结合动画片来教育孩子。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的家长一般都认为孩子看动画片无所谓, 别的孩子看的动画片,自己的孩子也要看。这类家长不认为动画片对孩子的交往有积极 影口I句。 4.分析讨论

本研究的访谈内容围绕幼儿在家观看动画片的基本情况、家长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 的看法、孩子看动画片时,家长的干预措施以及家长对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 看法4个方面而展开。

根据对家长访谈结果的整理,我们把家长对待动画片与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上的总西南大学了项卜学位论文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的态度归为了三种类型,分别是权威型家长、矛盾型家长和冷漠型家长。权威型家长对 孩子有较明确的要求和较为一致的反应,他们能够深刻认识到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 展的作用,有意识的帮助幼儿挑选动画片,和他们一起看动画片,还会进行讲解,进一 步深化幼儿从动画片中模仿到的对交往发展有利的行为。矛盾型家长能够意识到动画片 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偶尔也会帮助幼儿挑选一些自己认为适合的动画片,但是, 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在给幼儿讲解上。这类家长的教育观念与他们所产生的反应不一致。 冷漠型家长过分关注自己的事业,往往认识不到自己承担的教育责任的重要性。他们认 为年幼的孩子能吃饱穿暖、过的快乐是最主要的,只要孩子自己高兴,想看什么动画片 都可以。后两种类型的家长在访谈中都谈到了动画片相当于起到了一个家庭“保姆”的 作用,事实上,正是家长的这种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 消极影响。而且,现在的幼儿除去在幼儿园度过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留给父母教育的 时间就非常有限了,这非常有限的家庭教育的时间却又被动画片侵占了。这样就减少了 父母与孩子对话与沟通的次数,亲子互动的频率大大降低,不良的亲子关系对幼儿交往 能力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这种不良的亲子关系可能使孩子更沉迷于动画片 中去,从而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对幼儿的交往能力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西南大学了项十丁学位论文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因素分析 三、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因素分析

如上所述,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因此,本 部分将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的角度来分析动画片本身、幼儿、家长三方 面分别对幼儿交往能力产生的影响。 (一)动画片本身

幼儿喜欢看动画片,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动画片对于幼儿而言是有用的,也就是说 动画片对于幼儿 .

的发展具有实用价值。我们按照施拉姆①对电视有用性的论述,把动画片

对幼儿的实用价值归结为幼儿娱乐需要的满足、信息需要的满足、社交需要的满足。但

是,在与家长的访谈中,家长认为动画片中存在大量的虚构情节,会让孩子不加辨别地 去模仿,而且,动画片中的攻击性画面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我们将从以下三 方面来分别论述动画片本身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

第一,在娱乐需要方面。幼儿通过看动画片,会在动画片的唯美画面、视听兼备中

使情绪得到放松,并会感到快乐,达到了娱乐需要的满足。有研究者②指出了情绪对于亲 社会行为的影响(Hofmf:,n,1986:ISen,1984:SChroederetal.,1995)。当个体处于最佳 健康状态时,他们更愿意做出各种助人行为(Car1Snoetal.,1988)。情绪在某种程度 上可以被看作是行为的原动力,它会引导并维持个体的行为直到达到特定的目的。个体 所体验到的情绪对于其在社会中的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当幼儿通过观看动画片产生愉悦 的情绪时,这些情绪作为一个积极的社会粘合剂,使得幼儿愿意贴近其他人,而其他人 也乐意与他交往。所以说,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幼儿情绪的放松会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 发展。但是,正如在本部分开始所谈到的,某些动画片由于故事情节过于紧张和带有攻 击性画面等从而对幼儿的交往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得幼儿娱乐需要的满足变为了情绪上 的紧张。以日本动画片为例,日本素有享受暴力的传统,用施之于肉体的方式来解脱精 神上的压力,这与他们整个社会环境是有关的,体现在动画片里的就是宣扬复仇、英雄 主义等。在看此类动画片时,如果受众能融入其中就会使心情放松,情绪愉悦。但是, 对于6岁以下的幼儿来说 「 ,

融入其中就是一种幻想了。这类动画片的情节相对紧张,有

研究证明,观看此类动画片所产生的紧张情绪的影响甚至会延续到孩子的青少年期,我 们访谈中画断桥的男孩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都不敢过任何桥,可见他的情绪是多么紧张。 ①曰三.主动的使用者还是被动的接受者?—论施拉姆儿童和电视的研究思想[JJ.电视研究,】994,(7).即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60.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因素分析

在前面我们谈过,个体所体验到的情绪对于其在社会中的行为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当 幼儿因观看动画片而产生紧张情绪时,他怎么还乐意与周围的人交往呢?

第二,在信息需要方面。动画片给幼儿打开了一扇多彩的社会之窗,它的内容跨越 了传统知识传授的限制,以多样形式给幼儿呈现了他们所需要的各类知识,使幼儿能够 有效地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促使幼儿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动画片本身者p是:富有交往性的知识,动画片中人物之间的相互交往可以说是给幼儿提供 了一个交往的模型,幼,!L可以从中得到强化、练习有关社会技能,逐渐学会与他人以平 等方式合作、协商。此外,由于动画片是幼儿最喜爱的电视节目,他们知识的获取有一 大部分都来源于动画片,幼儿不再像过去一样只能单纯的靠父母或教师来获取知识,他 们知道的未必家长或教师就知道。对于父母来说,动画片使家庭教育的内容大为拓展, 可以说,动画片为幼儿的成长扮演了重要的伙伴角色,这样就导致了家长重要他人地位 的逐渐丧失,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交往模式,使幼儿获得了主动发展。但是, 正如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动画片既向幼儿传播着有利于他们交往的知识,也传播着 大量的暴力、打斗、凶杀等不利于他们交往的知识。如果幼儿经常置身于这种暴力环境, 无疑将会助长他们的暴力行为(Cmostock&Scharrer1999)①。同时,动画片中的这些 画面也给幼儿提供了观察学习的榜样,观看这些动画片会增加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对于 幼儿来说,这种因果联系具有特别重要的启示:小时候过度看这类动画片而产生的攻击 习惯可能会为长大后的反社会行为埋下种子。而且,观看这些动画片会导致幼儿对日常 生活中暴力事件的发生估计过高,从而过分害怕自己会成为现实世界中的暴力受害者②,

这样就影响到了交往,最终将会使信息需要的满足变为不良知识的获得。

第三,在社会需要方面。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也就是动画片 《三个和尚》中到底是几个和尚把火熄灭了。我自己预期的答案是要孩子们说三个,可 是刚开始的时候就是有一个女孩一口咬定是一个,结果,在带动了很多幼儿和她共同说 一个后,说三个的男孩也‘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也变成了一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呢?这就是幼儿的从众心理在起作用。从众(cnoformity)是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

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③导致从众的因素有两个,分别是信息性影响过程和规范性影响过 程。前者指的是希望准确无误,想了解给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后者指的是希望被 别人喜欢、接受、支持。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喜欢的动画片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一致性。 事实上,这正综合体现了规范性和信息性影响:幼儿希望被他的同伴喜欢或接受,这就

①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520 ②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88 勿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483西南大学硕_!学位论文关十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1州素分析 促使他们转向关注特定的同伴群体,‘寻求信息以了解什么是恰当的态度和正确的行为。 所以说,不仅有男孩喜欢奥特曼,连一些没看过奥特曼动画片的女孩也喜欢《奥特曼》。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周围的同伴都在讲奥特曼,而自己却一点都不知道,根本无法融入 到与他们的交往中去,这是多么伤心的事啊!所以,幼儿之间有共同喜欢的动画角色, 共同崇拜的动画片“英雄”等等。这些共同的东西都将成为他们交谈的内容。他们交谈 之间的各种评价也将为幼儿提供了社会性比较,有利于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但是,看 动画片也会使幼儿社交需要的满足变为互相攀比。攀比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当 个体从他人身上.获得各种信息来定义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去与周围的人比较, 这种和他人比较的心理就是攀比心理。攀比本身并不包含贬义,但由于受幼儿认知、成 就动机等方面的发展,在这里的攀比就表现的是一种消极意义。对于幼儿而言,他们都 喜欢在一起讨论自己所喜欢的动画片明星,或比划动作,或拿出这些动画片的延伸产品 来向别的小朋友 .

炫耀,正如我们在访谈中一位家长谈到的,他的孩子要求要有奥特曼的

衣服、鞋子、武l器等。我们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观察中,就会发现有的幼儿会穿着印有 某个动画片角色的衣服在兴高采烈的和他周围的伙伴们说:“我有XX,你有吗?你有吗?” 还有一些男孩会聚在一起讨论动画片中谁的武器最厉害,如果某几个幼儿和同伴群体的 意见不一致时,他们就会被这个同伴群体所拒绝。所以,幼儿因为看动画片所产生的攀 比心理对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幼儿

幼儿作为一个个体,他有其自身的认知和情感特点,而他自身的这些特点又会使动 画片必然对他们的交往能力产生影响。

幼儿阶段的认知发展具有以无意注意为主,无意记忆的发展优于有意一记忆,好奇心 强、想象力丰富、思维具体形象等特点。从幼儿的无意注意来看,强烈的声音、鲜明的 颜色、生动的形象,事物发生了显著变化,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①所以说,动画片人 物形象可爱、色彩好看、声音好听、画面变化快自然能吸引幼儿的注意。而幼儿的记忆 又是以无意记忆占优势的,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动画片形象在引起幼儿的注意后, 也容易被幼儿在无意中记‘住。幼儿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动画片则向他们打开了一扇 他们所感兴趣的知识之门。从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来看,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 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当幼儿在开展游戏、扮演角色,并按照主题来进行

活动时,就是依靠在头脑中的关于角色、活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而动 ①陈帼眉 .

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14西南大学硕!一学位论文关于动画片一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因素分析

画片可以说是为幼儿表象的获得提供了一个途径。所以说,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自 身并不是被动的在看动画片,他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动画片对幼儿的影响并不 是单向的。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来看,幼儿从一出生就是其自身发展的积极的动因。 他积极地从环境中寻找、选择适宜自己的刺激,积极主动的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幼儿 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断地重新建构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知识体系。 所以说,对于动画片而言,幼儿应该是一个主动的信息寻求者。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 固有的价值观及其理性和情感特征,对动画片进行选择;同时,每一个幼儿也是社会大 环境中的一员,即根据家庭背景和性别、年龄等而划分的社会类别的一员。这些关系将 影响着幼儿与动画片的接触、影响着幼儿对动画片内容的理解和将采取的相应的行为。 幼儿所喜欢的动画片一定是与幼儿过去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每个幼儿独有的生活成为 他看动画片兴趣的来源,这种相对稳定的兴趣使他积累了一定内容的经验和知识;这种 经验和知识进入幼儿的生活,和幼儿以往的、已经贮存的生活经验、知识相融合,形成 新的经验和知识;当幼儿再接触动画片时,这些新的经验和知识又成为原始的经验和知 识,如果某些动画片内容触发了幼儿的原始经验,作为结果,幼儿会经过分析和判断, 抛弃一些东西,储存一些东西,吸收一些东西,可能还有一些模仿行为公开地发生了, 这可以说是幼儿主动看动画片的结果。动画片中富含的人物之间的交往,相当于给幼儿 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基础,幼儿通过看动画片,不断的积累而获得交往方面的知识,从而 促进了某种交往行为的产生。然而,幼儿的认知特点也会使动画片对他们的交往能力产 生消极影响。虽然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但他们的知识经验相对较少,思维又具 有泛灵性,对于动画片所呈现给他们的知识,他们分不清动画片中何种内容是虚幻的, 何种内容才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他们往往会不加辨别地进行模仿,甚至会以为动画片 中存在的事物,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所以,他们会模仿动画片中的侵犯和暴力行为, 进而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并且还会错误地认为要解决冲突就要通过侵犯他人, 这样就阻碍了他们交往品质的发展。

幼儿的情感具有涉及的范围扩大,以及表现的形式多样化等特点。涉及的范围扩大 是指随着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幼儿的社会性需要大大增加,情 感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内容也日益丰富。他们不仅对周围生活中的食物、玩具感兴趣, 也会对画片感兴趣,并且会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在于幼儿的情感不仅会表现在面部表情、体态动作和言语之中,而且还可表现为当时的 情绪反应,并能形成短暂的心境。也就是说,在看动画片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满足会促使 幼儿表现出与所喜欢的动画形象相应的语言、动作,并且还会把这个情绪深入到生活之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因素分析

中。所以,表现内容是正向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动画片,会使幼儿产生愉快的 情绪,进而促进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反之,表现内容是非正向的,且又超越了幼儿接 受水平的动画片,会给他们带来情绪上的不稳定或不满足,阻碍了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 从幼儿交往能力的自身发展来看,虽然幼儿喜欢看动画片,动画片也给幼儿带来了 很多乐趣,但是过多地看动画片,会让幼儿形成对动画片的依赖,把看动画片当作了唯 一的娱乐方式,从而会占去幼儿游戏的时间,疏远了伙伴。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最为主 要的途径就是要通过幼,比在与伙伴的共同活动、共同游戏中获得发展的,而目前由于高

楼建筑的增多以‘及由这种居住环境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更加封闭,幼儿逐渐失去了游戏 的空间和时间。一般来讲,幼儿之间在一起交往的时候,总会根据自己周围的环境条件 开展一些游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供孩子们玩耍的空地没有了,时间大部分都只能 呆在家里对着动画片。再加之,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独”又使得他们正 常的交往行为在缺乏交往对象、缺乏交往的时间和空间的处境中变得少之又少。所以, 当动画片占据了幼儿的大量时间后,幼儿之间的交往就会变得少的可怜。

此外,我们再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看,个体的社会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 中介的直接学习和模仿,所以,社会学习就分为了两种形式: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前

者指的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其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离开学习者本身对刺激的反应及其所受到的强化,学习就不能产生;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也

即模仿。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在儿童行为的习得中是一种更重要的途径或机制,儿童 的许多行为是通过对现实的或象征性榜样行为的模仿而获得的。所以说,动画片为幼儿 提供了一个促进交往发展的象征性的学习榜样,而且,有很多动画片中的角色和幼儿生 活比较贴切,并被幼儿所喜爱,所以,幼儿会在对榜样的模仿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交往行 为。但是,动画片中富有侵犯性的语言和动作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幼儿在观看此 类动画片后,无疑会增加他们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从而对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带 来消极影响。 (三)家长

由于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不丰富,如果在看动画片上缺少了家长的教育与指导, 那么,即使是再适合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动画片也发挥不了作用。所以,要使动画片对 幼儿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发挥出来,关键还在家长。从家长们的访谈资料可以看出,家 长对动画片对幼少L、交往能力的影响的认识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不同,而这些不同之处正西南大学{吹l学位论文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因素分析

折射出了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的教育观念,而教育观念的不同又带来了他们对孩子 的不同的教育行为。本部分我们来着重分析家长教育观念差异的来源以及家长教育行为 产生的原因。

1.家长教育观念差异的来源

家长的教育观念是指家长对幼儿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幼儿教养的理解。它直 接影响家长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目标、方向、手段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及行为,并对幼儿的 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访谈中我们发现,家长对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具有不 同看法,产生这些差异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都与他自己的知识结构、个人经历、工作 条件、生活背景有关,也就是说这些看法来自于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 我们运用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对家长教育观念差异的来源进行分析。布朗芬布伦纳 (Bronfenbrenner,u.1979)强调研究主动成长着的个人与其直接生长于其中的变化着的 环境之间的渐进的、双向的顺应,而这个顺应过程又受到个体不同的直接环境之间的相 互联系的影响,以及受到这些环境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制约。他把人的发展看作是与一个 庞大的生态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果。①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 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分别是微系统(mierosystems)、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

层系统(e、osys一匕em)和宏系统(macrosystme)。所以,家长的学历水平、性格、教养态 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动画片的选择以及利用动画片对孩子进行教育等。而家长的工作环 境、朋友圈等会影响到他们在家中的行为,并因此影响到了家长的教育质量。例如,虽 然幼儿并不直接参与家长的工作环境,但却受到了它的间接影响。此外,家长成长的时 代背景和所生活地区的生活风格对家长教育观念形成的影响都会逐渐波及到幼儿身上。

所以说,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就是在这样一个生态体系中发生了。这也正是我 们从访谈结果中发现的,家长对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不同看法受到了他们各自 生活经历的影响。,学历不同、工作单位性质不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同。虽然家 长的看法有不同之处,但.是,对于不同性别的孩子可以看的动画片却有惊人的相似,男 孩看的英雄型动画片要远远超过女孩,这说明家长的教育观念被深深的打上了社会文化 的烙印。因为在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对男孩的印象就是要勇敢、好斗,而女孩则是要 温顺、听话,所以,当女孩提出要看《奥特曼》时,才会遭到家长的拒绝。同时,我们 也可以看到所有的家长都认为动画片对于幼儿发展有影响,而在具体做法上又各有差异, 这正反映了家长教育观念的不同是受我们所处的庞大的生态系统影响。

①黄人颂.学前教育学参考资料(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17. 3O西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关十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因素分析 2.家长教养行为产生的原因

在一般意义上来讲,家长的教育观念影响了他对幼儿教养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 观念就会产生相应的教养行为,但在访谈中我们还发现,影响家长教养行为产生的不只 是家长的教育观念,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家长本人对自己教育能力的知觉和期望,以 及由此产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 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①自我效能感的 产生与人的动机有关,而根据班杜拉的观点,动机受结果预期和有效性预期的影响。结 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而有效性预期则是对自己 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任务进行的判断。作为家长,他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 期望的结果,但他不一定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所以,虽然家长认为应该多陪 孩子看动画片,多给他们讲解,但是面对生活的实际情况,大多数的家长还是把孩子自 己推向了“保姆”—动画片。因此,家长的教育行为主要受有效性预期的影响,这种有效感不仅影响个体处理任务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有效性预期越强.烈,人的行为也就越积极,努力就越大,情绪体验就越积极。班杜拉认 为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趋向。 所以,自我效能信念有近似于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是人类行为操作中的一种强大 力量,它在控制和调节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与替代的价值。②自我效能的形成依赖于以 下五种因素,分别是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和情景条件。 也就是说,成功的经验能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 的失败经验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同时,个体能够通过观看他人的 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言语劝说能够说服人们相信自己的能 力,确立行动的目标,去做以前不曾做过的事情。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 成,而且,当个体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时,所产生的自我效能感的程度不同。此外, 任务的难度、个人的努力程度、外界援助的多寡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所以,家 长教养行为产生的原因也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家长如果在幼儿过去的生活中曾经有过 利用动画片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成功的经验,无疑会增强他在此方面的信心,在未来的生 活中也更易于做出此类教养行为。当家长看到他人通过动画片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得到成 功时,也会增强他的自我效能感,产生教养行为。同样,当家长经常处于一种充满着紧 张或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但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 ①张坤、张敏、李丽.自我效能感在教育中的作用〔Jj.青少年研究,2004,(3),

②高建江.班杜拉论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J.心理科学,1992,(6)西南大学硕一卜学位论文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因素分析

为操作,降低对教育成功的预期水准,因而就降低了教养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此外,个人潜在的、自己无意识中的内隐理论对教养行为的选择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看动画片的态度问题上,第三类家长尽管认为看动画片是无所谓的,但同时又担心不 看会影响孩子在同伴中的交往,所以,我们可以说,在这类家长的潜意识中是认可孩子 看动画片的。此外,尽管家长们对孩子看动画片的态度上意见有分歧,但是在谈到动画 片对孩子的影响时,几乎所有的家长还是希望孩子能够通过看动画片学到一些知识。这 些相互矛盾的看 ·

法正说明了是家长内隐观念在起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是受家长的教 育观念、家长的自我效能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养行为影响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 共同促进了幼儿的发展。西南大学不吹「学位论文发挥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的对策

四、发挥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的对策

综上所述,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复杂的意义。它既起着积极作用, 能够丰富幼儿的交往知识,提供良好的学习榜样,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又有消极 作用,尤其是有可能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阻碍交往能力的发展。动画片作为社会发 展的产物,本身并无对错,在面对市场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型动画片时,家长和教师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应该如何发挥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削弱其消 极影响呢?本研究,只有通过家长、教师以及幼儿园共同的引导支持才一能够充分发挥动 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 (一)家长、教师以及幼儿园的引导支持

对于家长而言,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首先是要帮助孩子选择动画片。前提必须得 是健康的、优秀的动画片。同时,由于目前幼儿交往的缺失以及交往对于人一生发展的 重要性等因素,家长在选择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易于孩子理解而又富含交往内容 的动画片。其次,家长要抽时间陪孩子共同观看。在看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能够对动画 片中出现的某些令孩子较难接受的知识进行恰当的教育,尤其是对于出现的暴力场面要 进行教育。而且,共同观看还会促进更融洽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 最后,要限制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每天最好不要超过半个小时,不要让孩子太沉迷于 动画片,应鼓励他们多与同伴交往,同时也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给孩子。除了要注意具 体的方式方法外,家长还需要增强自身的教育监控能力。家长的教育监控能力并不是简 单的监督幼儿观看动画片,而是家长要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 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它具有能动性、敏感性、调节性、迁移性等特点①。能动性要求家长 对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教育应该是建立在自愿和自主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 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能动作用,这样才能促使家长关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有效以及 教育效果的好坏。敏感性的表现在于家长能够注意到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自己的教 育行为、教育方式等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以及在不同的环境中能够采取适当的教育行为。 调节性在于家长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根据教育过程中反馈回来的信息,对自身的教育 行为进行调节和改进,使之去除不适宜的教育行为。迁移性要求家长能够通过把动画片 对孩子的教育行为来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在其他教育环境中用这种行为来教育孩子,而 ①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2西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发挥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的对策

不是仅仅在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才一教育。此外,家长也是社会成员之一,也要不可避免 的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而这些不同的影响又给间接地会影响到他们的教育行为。 所以,家长还要注重与教师以及其他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了解更多的适合幼儿

发展的教育方法,进一步促进家长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好地发挥动画 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

对于教师而言,随着幼儿园逐渐成为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对幼儿的影 响也愈发重要,并且在幼儿的心目中具有权威地位。所以,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和要求更 能激发他们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接受教师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同时,教师作为专业的 教育者,为了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教师会根据一定的计划、按照预定的目标有步 骤、有次序地开展,因此,他们对幼儿的影响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再加之 由于幼儿一周中有5天都会在学校度过。所以,教师对于幼儿发展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而教师能够利用动画片开展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将会对幼儿身心健 康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具体教育方法上,教师首先是要注重动画片的选 择。在广泛收集中外优秀动画片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尽量选择一些幼儿喜欢看而又有 教育意义的动画片,以便于开展教学。同时,可以向幼儿推荐优秀的动画片,并提出观 看的具体任务。也可以对电视台正在播放的动画片向幼儿进行简要的说明,以期在某种 程度控制动画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其次,在教育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借鉴相 关动画片,通过对动画片内容和角色的分析,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 针对所看动画片开展一系列的延伸活动,让幼儿通过角色游戏、辩论会等形式来加深对 动画片主题思想的理解。此外,由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成 为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做好教育工作、积极影 响儿童行为及学习等各方面发展的教育能力的自我判断、信念或自我把握与感受。①自 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将自己沉浸于教育活动中,带动、激发幼儿的 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幼儿也愿意对那些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 做出积极的反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信,是幼儿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因而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传递的信息能够深刻唤起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同时,教师自我效能感 还能够促进幼儿做出积极的行为改变。②所以,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增强有利于发挥动画片 对幼儿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

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对于发挥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 的积极影响也至关重要。对于幼儿园自身而言,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购置一些 ①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3.

②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0.西南大学硕_l:学位论文发挥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的对策

经典动画片作品:,建立动画片题材库,鼓励教师授课过程中多借鉴动画片资源和技术, 结合教学需要,进行剪辑使用。条件达不到这种标准的幼儿园,可以挑选、购买一些经 典动画作品,同时也可以和家庭相互配合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使动画片这一发展幼儿交 往能力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此外,幼儿园也应加强与家长、社区的联系,相互沟 通配合,共同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教育策略 1.角色扮演策略

角色扮演(role一palying)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

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 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①角色扮演能够使人们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更好地 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角色扮演策略是通过让幼儿 扮演某个重要他人的角色(比如说维尼、尼莫等)这样的训练方式,达到让幼儿自由抒 发其所理解的角色感受的目的。这种方式既强调认知水平对训练效果的影响,更强调具 体的、直接的真实情感参与。幼儿的角色扮演是以幼儿的角色采择(orle一atking)作为

其认知基础之一的。角色采择(也译作角色设拟),是指凭个人想象以设身处地的方式去 揣摩扮演别人的角色。经角色采择,儿童始能脱离自我中心倾向。②角色扮演在幼儿成长 过程中不仅训练的是幼儿‘的移情能力,更重要的是对社会角色及角色间关系的认知。皮 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表明:儿童在六岁前仍处于自我中心状态下,他们不能把自 己的观点或视角与故事或图片中的认知对象区别开来。在利用动画片资源对幼儿进行教 育时,运用角色扮演策略可以增强幼儿的角色采择能力,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遵从 社会对某种角色的要求和期待。对于发展幼儿的交往礼仪、合作、同情心等交往能力有 着重要作用。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观察、讲述等方式培养幼儿对某些动画角色的 认识。比如说让幼儿明白:为什么一个和尚有水喝,而三个和尚却没水喝,尼莫最终是 怎样找到爸爸的等来培养幼儿正确的角色采择,然后开展各种形式的角色扮演游戏,让 幼儿尽情地发挥自己所理解的角色。在此过程中,教师关键是要把握好对游戏的干预。 要注意干预的时间以及如何干预,应避免把自己以成人眼光所理解到的角色内容强加给 ①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29

②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67.西南大学硕_卜学位论文发挥动问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的对策

幼儿或是借此纠正幼儿对某些角色的理解,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考虑角色扮演。 2.移情训练策略

移情(EmPathy)是精神分析学派常使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是对他人感情的一种

理智上或观念上的把握以及对另一个人的情绪体验的一种替代性感情反应。①移情与亲社 会行为关系的有关研究已表明:移情是维持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性动机因素,它 是人们内心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是人际互动的良好补充,在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移 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源泉。②移情不仅能增强助人、分享等亲社会行为,而且还能降低 侵犯等反社会行为。③移情训练策略是一种为了提高幼儿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 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由此可见,移情训练能够增强幼儿的移情能力,进 而培养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幼儿都有移情能力,但某些幼儿比较容易产生移情的反应。有

研究证明,幼)匕能够对他人的不幸产生同情与怜悯,但存在个体差异。④一般而言,如果 家长在他人遇到不幸时,会产生同情和怜悯,那么他们的孩子在遇到他人苦恼的情境时, 也会倾向于同情、怜悯他人。反之,不会怜悯他人的家长,当孩子遇到他人苦恼的情境 时,他们会通过限制、惩罚等方法使孩子离开他人苦恼的情境。由此可见,家长的教养 方法对孩子的移情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幼儿看动画片的同时,家长适时地开展 移情训练,教会幼儿从自己的角度和他人角度体会片中人物的情绪情感,将有利于幼儿 交往能力的发展。

由于幼儿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他们能逐渐认识和理解他人 的需要、情感。而且,通常情况下,幼儿对别人不幸与否的判断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引 起的,所以,家一长可以从‘引导孩子对动画片主人公观点的注意着手,从而进行讲解,帮 助孩子进行思考,和他们共同讨论,并设想自己在相似情境下的感受,从而达到移情训 练的目的。

此外,教师重要他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可以在根据动画片设计的教学活动中, 让幼儿通过讲故事、续编故事、情景表演等进行移情训练,并注意引导幼儿回忆自己什 么时候也发生过和动画片主人公相似的经历,从而唤起幼儿去体验他人情绪的动机。 ①阿瑟5.雷伯心理学词典[M].李伯黍等译一匕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272.

②Batson,和rk,Shaw.InoflmatjonFunetionofEmotions:LeanringThatwevaluetheother’

swel俪e.JounralofPersons一stynad

SoeialPsyeholog又1995;18(2):30-0一313. ⑧Batson,Matte代Brnaner毛mpathyar一deo一eetiveoood:enangofronoftheotherssnasoeialDilimnrajounra一ofPersonllity andSoeialPsyeholog,yl()95;68(4):6}19一631

④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30.西南大学丫更_卜学位论文发挥动间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的对策 3.强化策略

强化是指个体表现适切或正确行为后给予奖赏,或表现不当或错误行为时施与惩罚, 促使行为改正的处理过程。①强化是塑造幼儿行为的重要方式。“在儿童的眼中,是否多 次得到外部刺激的强化,是他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练习的多少本身不 会影响到行为反应的速率,练习在儿童行为形成中所以重要是因为为重复强化的出现提 供了机会,只练习不强化不会巩固和发展起一种行为。”②正如我们在前面谈到的那样, 幼儿通过看动画片获得的某些利他行为,如果要持续保持下来,并逐渐内化为幼儿的某 种习惯,离不开强化,而某些攻击性行为要彻底杜绝,也离不开强化。强化需要强化物 来辅助进行。强化物大致有物质性强化物(如某些玩具)、操作性强化物(如允许孩子多 看会电视)、社会性强化物(如家长或教师的表扬或批评)三种。

家长和教师在使用强化策略时要根据当时的情景与幼儿的个性特点而定。当一个性 格内向的幼儿第一次在动画片中学到了某些亲社会行为,例如会帮助别的小朋友共同完 成任务时,成人可以通过口头上的表扬来肯定,从而刺激幼儿在将来遇到同样情境时都 能够做出这类行为。如果幼儿把在动画片中学到的某些攻击性行为用来欺负别的小朋友 时,成人可以采取不让玩他喜欢的玩具或不理睬他等温和的手段对他进行惩罚。在日常 生活中,一个温和的、充满关爱的家长或教师对孩子的惩罚往往比那些严厉的、冷酷的 家长或教师对幼儿的惩罚更有效果,因为关爱本身是一种社会性强化,有助于让幼儿坚 持住自己的行为规范,利于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成人在运用强化策略时,还需 注意要谨慎运用惩罚,虽然惩罚在短时期内能够抑制幼儿的不良行为,但是,从长远看, 成人对幼儿的惩罚尤其是体罚,也会让幼儿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到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 因为,成人的惩罚也是一个观察学习的榜样。 4.观察模仿策略

班杜拉(AlbertBnadur)a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是可以

依赖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对他人所产生的后果之替代的基础上发生的③。他通过 实验证明,在观察学习中,人们不用外部奖励或强化,甚至也不用参加实践,只要通过 对榜样的观察,就可以学到新的行为,这是一种“无尝试学习’,,是通过形成一定的行为 ①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M].上海:一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551. ②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98,3以

③莫雷.20世纪心理学名家名著{Cl.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92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发挥动画片一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的对策

表象来指导自己的操作或行动。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的着重点放在对外界榜样的模仿 上。他认为,学习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的,榜样人物的行为被观察者仿效而成为模仿 者的榜样。榜样,特别是得到人们尊敬的人物的行为具有替代性的强化作用,替代强化 也是一种认知过程。儿童在这种榜样强化作用的影响下,尽管没有任何直接的投入,也 可以形成大量的社会行为。在前面己经谈到,即使榜样是一些卡通人物,幼儿也会模仿 所看到的动画片或电影片断中的榜样行为,而且幼儿阶段的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决定 了观察和模仿对幼儿的可行性。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或教师在运用这个策略时,要注意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幼儿 懂得哪些行为是受鼓励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要受惩罚的,从而让幼儿获得正确的交 往技能。例如观看动画片《海底总动员》时,家长或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尼莫” 合作的精神。此外,当家长或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某个榜样行为时,还可以通过采取某 些强化手段,例如言语表扬或物质奖励等,·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使得榜样行为能 够内化成幼儿的某种习惯。西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总的讨论与结论 五、总的讨论与结论 (一)总的讨论

1.关于幼儿园情境中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探讨

探讨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是本研究的目的,但是,由于幼儿交往内涵的丰 富性,本研究在查阅文献和日常生活中对幼儿交往水平的观察的基础上,最终把合作作 为本研究的研究范围。幼儿的合作指的是幼儿在活动中能主动配合他人,与他人分工合 作,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到, 幼儿的合作是表现在具体的行为活动中的,这些行为是可以被观察与记录的。所以说, 本研究编制了《幼儿合作行为观察频率表》作为实验前、后测的工具,而这也可以称之 为本研究的难点。本研究选取了《快乐娃娃》作为前、后测中幼儿参与的活动,又训练 了五名主试来参与观察记录。同时,按照幼儿合作水平发展的特点,本研究选择了大班 幼儿作为实验对象。

在确定了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在前测中的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差异均不显著后,本 研究综合各方面因素,选取动画片《三个和尚》、《小熊维尼》、《海底总动员》作为实验 班幼儿所观看的动画片。在幼儿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与幼儿进行随机访谈来诱导他们 对动画片主题思想进行思考。在看完动画片之后,本研究又选取了《小熊维尼》之《会 下雨的云》来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来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达到让幼儿自由抒发他所理 解的角色感受的目的,深刻理解“为什么云会一直停在跳跳虎的头上下雨呢?”在此阶 段并未给对照班幼儿观看动画片。在实验结束的一周内,我们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幼儿 进行了后测。后测的工具依然是《幼儿合作行为观察频率表》,活动依然是《快乐娃娃》。 在排除了实验的时间效应、练习效应以及实验者的权威效应后,实验数据的差异性检验 结果分析表明,实验班幼儿在合作水平方面出现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平均值差异显 著,P值分别为0.002和0.004,实验促进了幼儿合作水平的发展。

本研究通过教育实验的方式探讨了让幼儿通过观看动画片以及参加相关活动来促进 他们交往方面的积极行为的增多和消极行为的减少,并达到了研究目的。但是,与此同 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幼儿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交往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所以, 本研究也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的完善。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总的讨论与结论 2.对家长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内隐观的探讨

家长作为幼儿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他人,他们对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观念与 行为直接影响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所以,了解家长在这方面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内隐 观念中的误区,进而有针对性地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是本研究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在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方面的影 响,本研究采取了个别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家长关于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认识以及动 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内隐观念。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家长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既有 相同之处,又名一有差异:,相同之处在于,家长都能够认识到交往的重要性,以及动画片 对幼儿发展具有影响。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具备了一些关于动 画片与幼儿交往发展的显性的教育观念,这是家长能够意识到的,也有他们意识不到, 或者模糊意识到的缄默知识,这些知识是他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逐渐形成的,这也

就是我们在上面所提到的各有差异。差异性则体现在家长教育观念的来源和家长的教养 行为上。家长教育观念的来源受他们生活经历和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家长的教养行为 受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本人对自己教育能力的知觉和期望,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效能 感所影响。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了家长认为动画片对幼儿的交往能力具有影响。同时,这 些研究结果又反证了有些学历较低的家长并不认为动画片对幼儿的交往具有影响,但同 时又认为不看动画片就会导致孩子在与别的幼儿交往中没有共同话题以及把动画片看成 是孩子的保姆等。

事实上,这些各具差异的观念才是在家长教育观念种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制约着他 们的实际行为。一般来说,只有通过深入的访谈才能揭示出这些观念。因此,通过澄清 家长的隐性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发挥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积极 影响,抵制消极影响。 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探讨了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创新之处在于运用教育实验的方式揭示 了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通过访谈挖掘出家长在动画片对幼儿 交往能力影响方面的内隐观念,为发挥动画片对幼儿交往的积极影响提供了家庭支持。 但是由于客观条件及研究者自身能力的局限,使得还有以下研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第一,为了进一步说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本研究还需扩大参与实验被试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总的讨论}:结论

的数量,探讨动画片对不同年龄、性别幼儿的交往能力的影响。 第二,不同种类的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三,本研究提出的发挥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的引导支持与对策还 尚显肤浅,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如何才能使教师和家长真正的发挥出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 力的积极影响,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通过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以及组织他们参加相关活动 等,幼儿交往方面的积极行为增加,消极行为减少。

(2)家长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看法对发挥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积 极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3)权威型家长更能够发挥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并抑制其消极影响; 矛盾型家长在此.方面的观念与行为次之;冷漠型家长表现相对最差,他们在很大程度上 发挥了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消极影响。西南大学不项_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1.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2.陈舒平.儿童电视学【Ml.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 .

黄木村.现代动画艺术创意与技法〔MI.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令振.电视与儿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 .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

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

陈琴,庞丽娟论儿童合作的发展与影响因素〔Jl.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3).

8、颜洁,庞丽娟.论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创设仁J〕.学前教育研究,1997,.4 9 .

徐正军.当代动画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10 .

唐克西,姜涛,彭耽龄.杨淑芬,徐向东,电视动画片节目类型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J.心理

发展与教育,1997(1) n .

王泉,杨怜动画片与儿童素质教育探微〔Jl.语文学刊,2003(4). 12 .

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3 .

张大均,刘云艳.幼儿心理素质训练教学指导书I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 ,

陈英姿,顾晓妩.开展电视动画片教学拓展幼儿活动空间x[].山东教育,2003(4).

巧.张静,徐蜻英.想象力、泛灵论及其它—浅谈动画片[]J.中国电视,1999(9).16.赵金录.论我国少儿电视动画片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不足[JJ.电化教育研究,1999(4). 17 .

李红霞.卡通故事类型与教育功能,[].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5). 18 .

贺雯,彭聘龄.儿童电视动画片播放效果的研究[JJ.应用心理学,19%(2). 19 .

王春燕,张晋萍.对学前儿童收看电视状况的调查研究,[].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8(l). 20 .

吴振东.儿童电视美术片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1.hPtt:刀~.wsartf.}离o.ve川manageP/ublishfile/35/2450.hnrtl,2004,12. 22

.

任频捷.动画片对中国)匕童暴力性倾向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 23 .

唐晓娟.幼儿与动画片一一关系的探询〔D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24 .

郭秀艳,薛庆国.幼儿观看电视时间、节目类型及父母监督情况的初步调查研究[1J.心理发展与教

育,2000(4). 25 .

赵富才.幼儿动画电视教育的误区[ll,中国电化教育,1998(1). 26 .

宋蕙芳.我国儿童媒介发展现状及其分析[1z.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3). 27 .

张丽华.试论电视在儿童社会化中的影响作用[]J教育科学,1998(1). 28 .

卜卫.关于我国城市儿童媒介接触与道德发展的研究报告[]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1). 29 .

彭聘龄,江涨,薛其林.儿童对电视节目中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注意和理解心理I]J.发展与教育, 1994(l). 30 .

化得元,高治合.电视与儿童的社会化I]J.电化教育研究,2002(12). 31 .

卜卫.电视和儿童社会化[]J青年研究,1994(10).

犯.莫泰基.电视对青少年学习能力的结构性影响[]J,中国社会工作,1995(1). 33 .

徐红.6—12岁儿童对儿童电视广告的态度研究I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34.李辉,税蓉.电视文化与幼儿的发展及教育I]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6). 35 .

彭聘龄,张令振,陈华峰.学前儿童观看电视情况调查报告〔Jl.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5). 36 .

袁茵,田莉.电视与幼儿认知发展「J〕.教育科学,1991(3).西南大学不项七’学位论文参考

文献 37 .

彭耽龄,贺雯.中国儿童与电视[1J.北京师范人学学报(社科版),1993(4). 38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l.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9 . 张博 .

论幼儿交往生活的缺失【]J.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40 .

刘玉珍.如何指导幼儿观看动画片川.学前教育研究,2000(6). 41 .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2 .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l.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3 .

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fMI.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44 .

张燕.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比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5 .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6 .

陈帼眉,冯晓霞.学前心理学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7 .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 48 .

(日)高烟勋,支菲娜编译.暴力、动画片及其渊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3). 49 .

刘晓静.社会理论在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行为中的运用[Jl.早期教育,2002(3). 50 .

陈虎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1998(6). 51

.

揭水平.皮亚杰社会学理论研究〔JJ.甘肃社会科学,2005(3). 52 .

朱酗.近50年来发展心理学生态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l.心理科学,2005(4). 53.洪秀敏.儿童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3(4). 54 . 卜卫 .

进入地球村—大众传播与中国儿童的发展仁Ml.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6 .

方建移.家庭传媒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57 .

顾晓芳.论卡通传播与儿童心理发展〔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 58 .

姜艳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家庭教育电视节目的开发与评价研究仁C].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 59 .

陆筱峰.电视文化与幼儿发展[Jl.上海教育科研,1994,(7). 60 .

解翠玲.幼儿合作性行为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61 .

方建移.现代传媒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中的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2) . 62 .

王淑君.从实验研究看教育电视在幼儿社会行为教育中的影响[JJ.电化教育研究,1998(2). 63 .

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64 .

杨青.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关系之探讨[J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9) .

(二)外文类

1.AlnaJBush;JosePhFHariJr:RobertPBush.Aenotentnaalysisofnaimationintelevisionadvertising.

JoumalofAdvertising,1993,12. 2 .

RiehardOsrtom.少etiveLeanringSrtategiesForUsingCartoonsnadIntemetResearehAssignmentsin SoeialStudiesCourses.SoeialSutdiesRevieW,2004,2. 3.MelanieofSPenc己:PmaelaRRollins:SusanJerge.rChildren5ereongitionofeartoonvoiees.Joumalof

SPeeeh,Lnaguage,na‘1HearingReseareh,2002,2. 4 .

GordonFlagg.ChildrenoftheYellowKid:theEvolutionofhteAmerieanComieSrtiP.The Booklist.1999,9. 5 .

Anonynlous.Children’5viol。:neePreventione伪rt.ChildrenToda.y1993,2 6 .

ArthurAsaBegrerComieStriPsandaConsumerCulUrte18901945/SealofAPProval:TheHistoyrofthe

ComiesCode.JoumalofColnl刀unieation,1998,4. 7 .

GeraldJAlred.EssentialW6rksonTeellniealCornlnunnieationTeehnicalColllnlllnieation.20O3.ll.西南大学硕!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8 .

MarieLelner;GzlbertHand是l;DayrrlWillllams.Patientcommunieation:amultidlsPlznaryaPProaehusing animatedeartoons.HealthE迁Lleation.ZOO4,10. 9 .

Amy1Nathanson:JoamreCanto.rRedueingtheaggressionPromotingeeffetofviolenteartoonsby inereasingehildren,5Fietion;11InvolvementwiththeVetim:AstudyofAetlveMeadiation.Joumalof Broadeasting&EleetronieM砚己dxa.20OO,1. 10

、,一,王一一.

ShalomMFisch;WilliamYotive:SusanKMeCanBrownScott:etal.SeieneeonSautrdayMoming: ehildren’5PereePtionsofseierleeinedueationalandnon一edueationaleartoons.1997,10. 11 .

TeresaL.THorrlPsno;EugeniaZebrinos.TelevisionCartoons:DoChildrenNotieeIt,5aBoy,5W6rld? 1997,5/6.

12.HelenWhiteStreiehe.rTh::GirlsintheCartoons.JoumalofCon刀11unieation.1994,2. 13 .

WShramnr,J.Lyle&W.B.Parke,r,TelevisionintheLivesofOLlrChildren,Stanofdr,Caliofnria.1961.14.AlbertBandura,Influene‘士ofModel:ReinofreementContingeneiesontheAequisitionofImitative Responses,Joumalofpesronalityandsoeialpsyeholog又1985,1. 15.Braithwaite,V&HolmnaJ.ParentobsevredbehaviorsofPreschooltelevlsionviewers.AusrtalianJoumal ofPsyeholog,y1981,12. 16 .

JohnMurra.yThelmPaet()fTelevisedViolenee.HoSftraLawReviewv22(Sumnfe,r1994):htPt://communieation·uesd.edt“tlg/123m/听a丫html,2004,12,13.17.SituatedLeaminginaClassroomComnruni.yt2004,12,13.htPt:w//w‘findarticles·co耐p/artielesm/i_qa3772/1--5200411/ai一9462948P/乳2. 18CelestinoSPada.”EuorPeanoriginalFietion,,:ANatinoalResourcenadDieffrentM/aysof Sel二RePresentation.CnadainaJounralofeo~unieation.2002,2.htPt:刀www’cjc一online.ev/aiew:、rtiele.PhP?id=717&layou=thmtl.2004,12,15.

19.AndreGosselin:IaequesDeGuise:GuyPaequette;LaPlanteBenoit.VioleneeonCnaadianTelevisionnad

SomeofItsCongitiveEeffets.CnaadinaJoumalofCo~unieation.1997,2.hPtt:刀ww.wcje一online.ev/aiew:‘rtiele.P冲?id=415&layout=hmtl.ZO05,l,18. 20 .

SoeialCo

mnufnieationnadLnaguageCharaeteristicsAssoeiatedwithHighFunetioning,VebralChildrenandAdultswithAutismSPeetr以mDisorde.r

htPt://ww.wiide.indiana.edu/ire留eon卫nunieatio川soeialeon几nl.html.2005,l,18.21.MediaandGende.r

鱼吐丛丛匹匹互担矍丝卫迎翅丛壑五旦Li侧里卫1州reading/sartieles/trailersm/edi--agende.rhtml.Zo05,l,18. 22.NationalTelevisionViolen(:eSutdyYearThree:1996一97. 鱼延幽处巡迎丝运型乙坦逻塑丝遏卫鱼g坦〕鱼巡暨丝虽巡址卫塑些(业P鱼业迈里塑旦业越J掣鱼鱼巡剑迪.2005,l,18.

23.CornrnunieationTIPsofrPrisonersandTheirFamil.y

htPt:刀ww.wcfnetwokr.og/rePI/〔)PL107一ConlrnunieationTIPsPd.f2005,l,18. 24 .

GenderStereotPyesinChildern,5TelevisionCartoons.

hPtt://ela.ealPol.yedu/勺urbb/4a95P/paersS98P/paerl.html.ZO05,1,18. 44西南大学了项卜学位论文附录 附录

附1快乐娃娃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合作完成“快乐娃娃”制作的兴趣。 2、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3、使幼儿体会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彩色蜡笔、铅笔、透明胶、大白纸,各种纸张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教师:小朋友,老师今天要和你们做一个游戏,名字叫做“快乐娃娃”,我们怎么找出快乐娃娃

呢,老师想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在这个大白纸上,画出你们自己。把你们永远留在这张大白纸上:让

你们以后上了小学以后,看到你们做出的“快乐娃娃”,还能回忆到在幼儿园的快乐生活。 (教师出示贴在墙上的大白纸)

教师:我们怎么画呢?听老师把要求和小朋友说清楚。由于白纸太大了,而一张纸上只能画一个

娃娃,我们的小朋友比较多,所以,小朋友可以每三个分成一个组,互相讨论你们要画你们其中的谁。

(教师让幼儿自由分成五组)

教师示范如何勾画轮廓,再带领幼儿到室外,在预先准备好的白纸上,描出所要画的幼儿轮廓。

2、每组幼儿合作讨论制作“快乐娃娃”

教师:每组的小朋友相互讨论我们怎样分工完成制作自己小组的“快乐娃娃”。老师在前面放了

各种材料。协商好的小组可以到前面取材料,制作“快乐娃娃,’o 〔教师观察每组幼儿的协商情况,但不做任何指导) 3、各组幼儿合作制作“快乐娃娃”,教师旁观 4、各组幼儿自评,互评“快乐娃娃”的制作

教师:请每组的小朋友选出一位代表,说说你们小组有哪些小朋友一起制作了“快乐娃娃”。 (幼儿自评,教师鼓励)

教师:请小朋友选出画的最好的“快乐娃娃”。 (幼儿互评出制作最好的“快乐娃娃”)

教师:让制作最好的这组小朋友谈谈是如何合作的?

(幼儿再谈,老师再鼓励,让幼儿再次体会合作带来的快乐)西南大学了吹卜学位论文附录 附2幼儿合作频率计数观察表

合作的心理过程模式: (一)、对情景的判断

1、了解到凭个人无法完成任务,需要与他人配合 2、没有认识到个人无法完成任务,不想与他人配合 (二)、合作行为

3、能与别的小朋友协商分配任务 4、不与别的小朋友协商分配任务

5、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时,不首先挑自己想做的事情

6、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时,首先要挑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管别人 7、能采纳别人提出的好建议 8、不愿意采纳别人提出的好建议

9、能按大家规定好的任务完成自己份内的事

10、没有按大家规定好的任一务完成自己分内的事 11、若发生冲突,能够为了任务的完成而继续活动

12、若发生冲突,就与同伴发生争吵,不愿意继续完成任务

13、在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后,可以帮助别的小朋友完成他们的任务 14、在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后,在一旁观看或跑去玩别的 15、因别人的原因不成功时,能不埋怨、不指责同伴 16、因别人的原因不成功时,要埋怨、指责同伴 姓姓名名名名名 性性别别别别别 年年龄龄龄龄龄

记记记记记记记记记记记记

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 时时时时时时时时时时时时

段段段段段段段段段段段段段段段段段段段段段 注:每两分钟为一个时段,每隔代表2分钟,把观察到的行为类型代码(1一16)填入表格内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 一

一一一附3家长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影响的内隐观的访谈提纲访谈对象:幼儿家长巧人访谈方式:面谈与电话访谈访谈要求:根据被访谈者自愿的原则,面谈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如果可能,可以多次访谈。电话访谈若被访者愿意,可以多次访谈来保证材料的真实性。访谈内容:一、一般情况的了解被访谈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所在单位的工作性质等。 二、具体内容

(一)、幼儿在家观看动画片的现状,包括观看的时间、节目类型及动画片的形式 (二)、幼儿在家观看动画片时,家长是否有采取某些干预措施 (三)、家长对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四)、幼儿观看动画片是否会促进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访谈的题目

1、您的孩子在家的时候,一般都在做些什么?他喜欢看动画片吗?如果喜欢,他一般在家里看什么

样的动画片,通常情况下要看多长时间?他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动画角色?您家中有没有VCD保存格

式的动画片,都是什么?买这些VCD、DVD的时候决定权在谁的手里?您会刻意给孩子准备一些让

他们看了以后会受到教育的动画片吗?

2、在周末,您的孩子会和小伙伴一起玩吗?如果会,那么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时间占了多少?他的

小伙伴多不多?如果多,平常,他会邀请这些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吗?如果有别的孩子在您家中玩,碰

到了他很喜欢的玩具,您的孩子会给他玩吗?是马上给他玩,还是要在家长的劝说或有交换的玩具的

情况下给他玩?

3、您的孩子有没有和他的小伙伴在玩的过程中产生过冲突?如果有,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冲突最后

是怎么解决的?

4、如果您家中有客人来,您的孩子一般在做什么?他会用礼貌用语,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回答客

人提出的问题吗?

5、您的孩子在看了动画片后会不会模仿动画片中角色的行为或语言?您能具体描述一下他的行为或 语言吗? 6、孩子在家看动画片的时候,您是否会陪着他一起看?是经常?有时?还是偶尔?您陪他看的时候,

就是坐在旁边陪他看,还是在看到动画片中有教育孩子之间要团结、要讲礼貌之类的内容会给他讲解。

您能举个例子吗? 7、您对孩子看动画片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希望他从动画片中学到一些东西,或使他情感放松,

心情愉悦,或是无所谓?)您认为动画片对孩子有影响吗?您能具体说一下吗? 8、过多的看动画片会带来孩子户外活动以及和小伙伴交往的减少,您担心不担心这样会对他的交往

产生影响?由于动画片陪伴孩子度过了很多时间,所以,您认为把它称作是孩子的“伙伴”,可以吗?

9、动画片上的打斗等暴力场面会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您觉得他们在看了之后,会不会去学这些暴

力动作?会不会增加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去欺负别的小朋友?如果电视上播放的动画片中有侵犯行

为,您当时会怎么做?

10、您认为动画片对孩子之间的相互交往有没有积极影响?如果有,是什么?有没有消极影响呢?西南人学不项}一学位论文后记 后记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而逝,三年很快就过去了。2003年秋天刚刚来到西南大学上 课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而此时论文也即将划上句号。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帮助过我、 给我教侮、给我「辅导的老师和朋友,我都怀着一颗感恩的,二致以最真诚的谢意。 论文的选题、写作和完成离不开导师刘云艳教授的精心指导。在三年的硕士阶段学 习生活中,导师刘云艳教授倾其所有、不厌其烦地教给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科研、如何写

好论文,持续的教导和督促使得我在专业能力方面都得到很大进步。老师的言传身教还 使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女性,只有对事业执着追求和孜孜不倦地努力奋斗,同时肩 负起对家庭的责任,才能够真正收获到,心灵的充实,享受到劳动与创造的幸福,体会到 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快慰!在此深深感谢导师刘云艳教授多年来对学生的信任、教导、 理解、宽容、关心、爱护和帮助,学生永远铭记在心!

三年求学,得到教育学院诸多教师特别是靳玉乐老师、周鸿老师、易连云老师、杨 晓萍老师、李姗泽老师、李静老师、范蔚老师、苏贵民老师„„的教海和帮助。毕业在 即,深深向你们道声:“谢谢!”

在进行实验和访谈的过程中,得到了西南大学幼儿园的园长、教师以及19位家长的 鼎力相助,没有他们的支持与帮助,这项研究是难以完成的。在此向你们表示感谢! 感谢我的同门以及我的师弟师妹们,三年来,是你们的无私帮助和并肩战斗让我深 深体味到被友情围绕的温暖和幸福!相信我们的友谊之树常青!

最深的爱献给我的父母,你们对我的期望让我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敢懈怠,你们无私 的爱永远是我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动力。感谢我的先生赖祥伟,正是在你始终如一的关心 和支持下,我才有一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挫折,顺矛J的完成了学业。 “生活确实要比理论丰富得多,人类的认识过程因此也永远没有终结的时候。”我会 继续努力,欣赏这一路行去的风景。 路晨

2006年4月6日于西南大学文化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