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
浙江企业并购动因的案例分析
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再到经济强省,浙江省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浙江省经济的迅速崛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众多企业成功实施了并购成长方式。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透控股国有露,目前全省私营企业参投、企业的已有6000多家,并购国有企业的有1000余家。从近期华立收购飞利浦的CDMA、横店集团的系列并购以及阿里巴巴与雅虎之间的并购来看,有迹象表明,浙江省新一轮的大规模并购即将拉开大幕。为什么众多浙江企业纷纷走上并购之路,它们的动因究竟是什么呢?本文从具体案例着手分析。
动因一:实现优势互补案例:德力西并购杭州西子德力西集团是以输配电气为主业的大型工业企业,主要生产高压电器、低压电器、成套电气、仪器仪表、交通电器等产品,同时涉及金融业、地产业、贸易业、服务业,是一个同心多元化经营的现代企业集团。
杭州西子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前身为杭州仪表厂,成立于1958年,主要生产单相和三相电度表,现有资产总额2.5亿元,厂房面积6.5万平方米。企业总部坐落在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地域优势和人才集聚优势明显,技术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大,“西子”品牌在行业中的知名度较高。但近些年来,由于体制等诸多因素,企业效益下滑,亏损额增加。
杭州西子公司为摆脱困境,急需资产重组,而合作伙伴则需要选择具
有雄厚实力的企业。这样,本着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德力西与杭州机械电子控股公司就整体并购“西子”事宜进行了合作洽谈。
德力西通过并购,可以将双方的优势互补,使自己灵活的生产经营机制迅速渗透到杭州西子公司,同时也为德力西的战略发展带来了契机。按照原来的规划,德力西建立一个产品生产基地需投资上亿元,建设周期长达两三年,而且在产品市场开拓和营销网络建设方面还要花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投入。相比之下,并购是一个更理想的选择。德力西最终选择杭州西子,主要是考虑了以下几点因素:一是杭州西子是我国仪表行业的一家国有骨干企业,员工素质高,企业管理基础好,具有人才、技术和地域优势;二是西子牌商标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是很好的无形资产;三是德力西总部设在温州,目前已在上海购地建厂,杭州西子并购后,将形成沪、杭、温三足鼎立的局面,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第四,杭州西子的主要问题是不良资产过多、经营管理不善、体制机制不活,而这恰恰是德力西擅长解决的。
德力西整体并购杭州西子后,继市场续保留其品牌,并通过加大投入、整合、转变机制、调整组织等措施,使德力西与杭州西子形成了互动态势,扩大了市场占有份额。
从德力西并购杭州西子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并购企业还是被并购的企业,它们各自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
补性。如果不实施并购,德力西的体制机制等优势就缺乏一个更大的释放空间,杭州西子的优势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德力西没有错失这样的良机,它将两者的优势互补起来,使双方的优势都得到了发挥,而劣势得到了弥补,使企业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动因二:获取新产品新技术案例:杉杉集团收购中科英华杉杉集团在决定转型时,正在经营传统产业(服装产业)。此时的服装产业竞争十分激烈,不仅有同是老牌子的雅戈尔集团,而且还有许多新进太平鸟等。为集中优质品牌,如罗蒙、
资源,提高杉杉股份的竞争力,提升公司业绩,给予广大投资者更好的投资回报,杉杉决定转型,主要是进入一些高增长、高附加值的新业务领域包括高科技领域。
杉杉挑选高科技项目的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技术要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二是该项目在国内属于杉杉独创或者使杉杉能够居于该领域的龙头位置。获取新技术这样一个强烈的动机下,集聚了技术与专家资源的中科院成为杉杉“接近”的对象。2000年,杉杉参股长春热缩(由中科院控股的上市公司),之后又决定并购中科院旗下的中科英华。中科英华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10月成为中国科学院系统及国内热缩材料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2002年3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当年,中科英华的利润达到7000万元,光新材料这一
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年第7期
42案例分析
块的利润就在2600万元左右。
不仅仅是杉杉集团,浙江省的传统产业领域中现在有许多大企业都想跳出传统产业,进入具有成长性的技术型产业。然而,由于R&D投入巨大、产出不确定,从而使研发新技术代价高昂。但是,如果采用技术并购这种方市式,将目标企业及其拥有的技术、场、人员等要素接收过来,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突破技术型产业存在的高进入壁垒,然后通过资源和能力的注入与转移,把所并购的技术型企业发展成为本企业的替换企业,从而实现从原有领域向技术型领域的转移。目前,对外并购技术含量高的科技企业已成为浙江企业所采用的一种主要形式。
动因三:核心技术能力延伸案例:阿里巴巴并购雅虎
阿里巴巴是全球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是全球国际贸易领域最大、最活跃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良好的定位、稳固的结构、优秀的服务使阿里巴巴成为全球首家拥有超过800万网商的电子商务网站,遍布220个国家和地区,每天向全球各地企业及商家提供810万条商业供求信息,成为全球商人网络推广的首选网站。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企业的未来极具想象空间,由电子商务+门户+搜索+即时通讯组成的战略规划图,几乎占据了目前互联网领域所有当红的业务要塞。这一战略被业界认为是一种升级版本,很有可能会成为今后互联网并购的标本。而在并购前,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和网上支付系统上,若想要形成完整的核心业务链,企业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搜索门户,这样才可以与同时期的百度及Google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争夺客户。
而对于雅虎来说,自1999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后,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国外互联网巨头若要进入中国,都绕不开本土的企业,雅虎近6年经营的雅虎中国并未达到其最初的设想。如果雅虎想进一步加强中国业务,
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年第7期
阿里巴巴是最好的选择。
阿里巴巴与雅虎进行了长期谈判后,于2005年正式达成合作协议。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得到雅虎10亿美元投资,阿里巴巴还获得雅虎品牌在中国无限期使用权,更获得雅虎全球领先的搜索技术平台支持。阿里巴巴将用雅虎搜索技术进一步丰富和扩大电子商务的内涵。阿里巴巴通过并购雅虎实现了最初的构想,技术核心能力得到延伸。究其原因,是由于阿里巴巴和雅虎中国原有业务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合并之前,阿里巴巴的主要业务集中在B2B、C2C、网上支付基础上,而雅虎的核心业务则囊括了搜索、门户、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领域。并购后,新阿里巴巴的业务将在原来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基础门户和即时通上,进一步扩展到搜索、
讯等领域,一举成为业务门类最广泛的网络企业。同时,阿里巴巴还获得了雅虎领先的搜索技术和平台支持以及强大的产品研发保障。而搜索技术将在电子商务发展中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浙江省许多企业之所以成功实施了并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能够根据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合理地选择并购对象,通过并购实现企业核心能力的延伸和拓展。
动因四:买壳上市融资案例:华立集团收购重庆川仪华立的资本运作思路非常清晰:国内A股市场买壳,并把集团具有的核心技术或资产注入控股公司,再利用资本管道把产业做大;国外股市买壳,通过其整合国际先进技术,然后引入国内实现产业化。因此,收购川仪可以说是华立迈向资本市场的第一步,同时也可借此提升华立的品牌形象,尤其是提高华立在资本市场上的知名度,为其日后进一步的资本运作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华立在目标选择中明确表示,并购对象必须是上市公司。首先,华立若想快速取得实现战略构想所需的大量资金,成为上市公司是一个理想的选
择;而要上市,就必须先取得“上市资,当直接申请上市寻租成本过高格”
时,借壳上市不失为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其次,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本运营经验和相关特殊资源,而这正是华立所缺少的。
于是,华立以每股3元的价格,从“重庆川仪”第一大股东中国四联仪器“国联集团”)接过仪表集团(以下简称
4432万股国有法人股,占总股本的29.01%。重庆川仪1998年底公司股东
权益为34692万元,经对资产和负债进行核查、调整,资产评估净资产为
25791.14万元,账面缩水25.66%;扣除
部分其他应收款4360万元和用公积金冲减的7781万元职工转移安置费,实际置换净资产为13650.14万元,仅是98年底原账面净资产的39.35%。人员和债务也随资产全部置换,由四联集团承接。可以说,此次并购是比较成功的,营运一年来,重庆华立的产品结构得到了调整,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当年实现每股收益0.1元。华立的这次收购,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一是为华立塑造了较好的企业形象;二是有利于公司将来的配股、增股。
华立在成功收购重庆川仪后,又昆明制药,以及先后收购了ST恒泰、
太平洋系统公司58%的股权,还包括影响颇大的飞利浦CDMA移动通讯部门。通过一系列的买壳运作,华立不仅在国内资本市场站住了脚,而且还把触角伸到了国外资本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壳资源利用高手。
壳资源的利用是浙江省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企业正是通过并购成为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壳之所以成为极为珍贵的稀缺资源,主要是因为我国为控制上市规模,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政策,并且进行额度分配,造成了上市公司破产困难,上市公司几乎成了终身制。这种垄断性使壳公司具备了资源的收益性。企业想要上市,当直接申请上市寻租成本过高时,必然转向对上市的壳公司,进行并购,以达到借壳上市的目的。
责任编辑/丛容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