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专业: 中医学专业(五年制)
总学时数: 34 (理论28学时: 自主6学时) 学分数: 2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康复医学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医学学科.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以及民众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医学学生必须掌握康复医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服务大众,促进人民健康。本门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临床课程,于第八学期开设。其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明确康复医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康复与康复医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熟悉常用的功能障碍评定方法、康复治疗技术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原则与方法,了解康复医学的发展史、康复医学工作方式以及康复医学领域的新进展。
通过康复医学课程的学习,了解康复医学及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树立早期康复的理念,强化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观念,并掌握一定的临床康复治疗手段,以便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指导或介绍病人应用康复疗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概论(4 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康复与康复医学的概念、基本工作内容和对象,熟悉康复医学的工作 方式及各专业的职责,了解康复医学的发展史。
2。掌握功能、残疾和健康的概念; 掌握ICP 国际分类的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 系,建立基于ICP框架之上的整体康复观念.
I教学内容
1康复和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 康复医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康复医学的特点,康复医学学科的内容,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方式各类康复机构.
2。残疾的概念; 残疾的国际分类: ICP框架: 残疾的预防。 第二章康复医学相关基础( 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 人体运动学的概念、骨与关节的运动学、制动时机体的影响、中枢神经的可塑性。
2理解: 运动的生理效应、骨与肌肉的生物力学、神经反射 3。了解: 关节软骨的生物力学、中枢神经发育机制、脑老化 [教学内容]
1.人体运动学: 骨与关节的运动学、动力学。
2。人体生物力学: 骨与肌肉的生物力学、骨痂的生物力学、应力对骨生长的作用. 3. 运动对机体的影响: 运动的生理效应、制动对机体的重响.
4.神经学基础: 中枢神经发育机制、神经反射、中枢神经的可塑性、脑老化。 第三章康复医学评定(3学时) [目的要求1
1.掌握:功能评定的基本概念和国际功能分类的定义以及运动功能评定的基本内容. 2.理解: 各种功能评定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等. 3.了解: 康复医学功能评定的新发展。 [教学内容1
l。身体结构和功能损伤的评定: 肌力、关节活动度、肌张力、神经反射、步态分析、平衡协调、心肺功能、言语、认知、精神心理的评定。
2个体活动能力和参与的评定: 日常生活话动能力、生活质量的评定等。 3.新进展: 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检查、三维步态分析等。 第四章康复治疗技术(4学时) (目的要求]
l.掌握: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和言语治疗学的概念及其应用方法.
2。理解: 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和言语治疗学的遇用范围、主要技术分类和基本作用。
3.了解: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和言语治疗学专业领城的新进展。 [教学内容]
l,物理治疗学: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和西式治疗手法,如肌力训练、ROM 训练、耐力训练、平衡协调训练、出态训练、关节松动术等,
2 作业治疗学: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认知、手支具和环境改造等.
3.言语治疗学: 失语症、构音障碍及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 第五章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康复(8学时)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3 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意义、目标与原则,脑卒中不同分期康复治疗的重点。 2。理解: 脑卒中功能评定方法和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3.了解: 脑卒中康复的新进展。 教学内容
1.脑卒中的功能评定: 运动、言语、吞咽、认知等功能障码碍的评定。 2.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急性期和恢复期康复目标、原则及治疗方法. 3。脑卒中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康复处理: 肩痛、肌肉痉挛的处理. 第二节脊健损伤的康复(3 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 脊髓损伤康复的意义、常用评定方法及常用康复治疗方法。临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2.理解: 脊髓损伤功能障碍特点。
3.了解: 脊髓损伤预后的评价及临床处理措施. [教学内容
1.脊髓损伤的功能评定: 损伤水平和程度的评定。
2.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运动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和肠道、压疮等常见并发症的康复处理.
3。脊髓损伤的预后。
第三节小儿脑瘫的康复(2 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 小儿脑瘫的定义、康复治疗原则及常用康复治疗方法。 2。理解: 小儿脑瘫功能障碍的评定、运动的发育过程。 3。了解: 小儿脑瘫损伤的病因、病理生理与临床治疗。 教学内容
1。小儿脑瘫的定义和分型.
2.小儿脑瘫的功能障碍与残疾程度评定。 3.小儿脑瘫不同年龄阶段康复原则及方法。 4.小儿脑摊的脑损伤病因、病理生理.
第六章骨骼肌肉系统常见疾病的康复(8学时) 第一节骨折的康复(3学时) 日的要求
1.掌握: 骨折早期康复的重要意义、骨折康复治疗的方法. 2.理解: 骨折相关的各种功能评定。 3。了解: 骨折的临床特征及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骨折的临床特征。
2。骨折的评定: 愈合情况、临床及骨性愈合标准等.
3.骨折康复方法: 治疗作用、骨折早期及后期的康复治疗原则及方法。 第二节颈椎病、腰突症的康复(3学时) K目的要求1
1。掌握: 颈椎病、腰突症的康复意义、治疗原则与常用方法。
2。理解: 颈椎病、腰突症的临床诊断、分型、运动功能的评定及姿势教育. 3。了解: 颈椎病、腰突症的临床处理及分型. I教学内容1
1。颈推病的临床分型及特点.
2。颈推牵引疗法的治疗作用、运动疗法及预防。 3。腰突症的定义、临床分型、症状、体征及临床处理. 4.腰突症的牵引治疗、手法治疗、各期的自我锻炼方法及预防。 第三节截肢后康复(2 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 截肢后残肢的评定、穿戴假肢后的康复训练.
2.理解: 截肢后的运动功能评定、康复护理。 3.了解: 截肢后的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截肢康复的定义. 2.截肢后的主要功能障碍。 3。截肢后的康复评定内容. 4.截肢后的康复治疗方法。
第七章内脏疾病的康复--—心肺功能康复(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 冠心病、慢阻肺的康复治疗原则与运动处方。 2。理解: 冠心病、慢阻肺的临床诊断与功能评定。 3。了解: 冠心病、慢阻肺的临床基础、预后和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1。冠心病的功能评定,包括心功能分级、运动心电图利定。 2。冠心病的康复程序. 3。呼吸功能评定。
4.慢阻肺的物理治疗和气道廓清技术。
第八章其他疾病的康复---烧伤康复(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 烧伤创面治疗的常用物理治疗方法、肥厚性瘢痕压力治疗的原则及方法. 2.理解: 烧伤后的相关功能评定、烧伤早期功能障碍的预防措施。 3.了解: 烧伤后的临床处理。 [教学内容]
l.烧伤深度、面积及烧伤严重程度的评定。 2。肥厚性瘢痕所致功能障碍的评定. 3。烧伤各期的康复治疗原则和方法。
4。烧伤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方法。 三、教学方法
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重点讲投,前后联系对比.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早期康复的理念。
2。结合实际案例,或利用声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
3。采用实训方法,结合模拟教学法成角色扮演法,使学生能够采身体会各种功能障碍带给患者的痛苦与不便,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四、成绩考核方法
本课程的成绩为100分满分.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笔试与各章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期末闭卷笔试成绩占总成绩60%;各章形成性评价成绩占总成绩40%。形成性评价成绩主要以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讨论发言情况及实训课表现情况为依据。
五、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为临床课程,在第八学期开设,以医学基础课程与各科临床课程为基础。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在医学体系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可互相参照,互相借鉴。同时,康复医学的整体功能康复理念与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相一致,因此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联系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 康复医学的部分手法治疗技术与推拿学关系密切,且推拿功法学的部分内容即为康复医学中的运动疗法,亦可在教学中将两者加以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康复医学注重人文关怀,可与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等课程相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其综合素质。
六、学时分配 章次 第一章概论 教学内容 康复医学基本概念与学科框架、残疾学的基本知识 康复医学相关基础知识(运动学、神经学) 康复医学评定(运动、言语、认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 康复治疗技术(物理、作业、言语、)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康复(脑卒中、脊髓损伤、小儿脑瘫等) 骨骼肌肉系统常见疾病的康复(骨折、颈椎病、腰突症、截止后康复等) 内脏疾病的康复(心肺疾病等) 讲授时数 4 备注 第二章 第三章 3 3 第四章 第五章 4 8 第六章 8 第七章 2 第八、九章 合计 其他疾病及病症的康复(烧伤等) 2 34 七、教材与参考教材
成村黄吃啡热快城主编《康复区劳)(第5能。人民卫生出版。2013年5月 参考教材:
1.纪树荣主编: 康复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2.阜大宏主编: 中国康复医学。华夏出版社(第2版)2005年6月. 附: 课程简介
康复医学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码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医学学科.本课程以医学基础课程及临床课程作为基础,是我校中医学、中西临床医学、针灸推本学专业的一门临床必修课程,于第八学期开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便支医学及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树立早期康复的理念,强化预防、治疗、康复一体指导或化的观念,并掌握一定的临床康复治疗手段,以便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介绍病人应用康复疗法。
执笔人: 孙东云
康复医学实训
课程名称:康复医学 课程类别:专业课 实验学时:6
授课对象:中医学(五年制)
实验教材:《康复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黄晓琳、燕铁斌主编) 1、前言
康复医学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曾生存质量为目的的医学科。通过康复医学课程的学习,解康复医学及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树立早期康复的理念,并通过实训课程使学生举握一定的临床康复治疗技能,以便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指导病人应用康复疗法.
2、实训项目
实训1
项目名称: 认识康复设备和仪器(演示实验) 项目学时: 2
目的要求: 1、认识运动疗法的康复设备和仪器。
2、认识作业疗法的康复设备和仪器.
教学内容: 1、认识运动疗法的康复设备和仪器: 平行杠、阶梯、功率自行车、肩关节
训练器、股四头肌训练器、平衡板等
2、认识作业疗法的康复设备和仪器: 磨砂板、滚简、木钉板、手能训练器、手功能评定器材等
教学方式: 由老师讲解并做操作演示,学生观看并进行部分仪器的实操体验. 仪器设备: 运动及作业疗法的康复设备及仪器。
实训2
项目名称: 主要康复功能评定的实训(基本操作训练) 项目学时: 2
目的要求: 掌握康复医学中主要的功能评定方法 分组说明: 每组2 人,互相为评定者与被评定者。
教学内容: 平衡协调、肌力、关节活动范围、步态分析的评定。 教学方式:老师演示,学生独立操作练习
仪器设备: PT床、平衡板、平衡垫、关节量角器等
实训3
项目名称:脑卒中的康复实训(综合操作训练) 项目学时: 2
目的要求: 1、掌握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转移训练、平衡协调及ADL 训练的方法
2、熟悉关节被动活动、行走训练、认知训练、言语与吞咽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的方法以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分组说明: 每组2人,互相为施术者. 教学内容: 1、良肢位摆放
2、转移训练
3、平衡及协调功能训练
4、步态训练 5、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6、ADL 训练
7、认知、言语与吞咽功能训练
教学方式: 老师演示,学生分组独立操作练习。 仪器设备: PT床、薄棉垫或枕头、木钉板、拐杖等。
3、考核方式: 《康复医学》课程总分100 分,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笔试与各章形 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期末闭卷笔试成绩占总成绩60%; 各章形成性评价成绩 占总成绩40%。形成性评价成绩主要以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讨论发言情况及实训 课表现情况为依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