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来源:世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3卷 第3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6月 Vo1.33 No.3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un. 2008 文章编号:1000—5471(2008)O3一O116一O5 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黎遗业 , 覃朝膺 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2.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系,广西崇左532200 摘要-石漠化是西部生态建设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地域环境问题,也是制约喀斯特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 碍之一.通过全面分析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以及广西喀斯特山区目前石漠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 合当地可用于改善石漠化过程的有利条件,提出了防止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石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P642.2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世界上三大岩溶(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区之一,总面积约有137×10 km ,主要集中在我国的 西南省区.广西是我国岩溶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区岩溶面积9.87×10 km ,占土地总面积的 41.57 ,其中裸岩面积7.47×10 km ,占岩溶地貌区面积的75.7 .据统计uj,目前广西石漠化面积约 293×10 hm。,短期内有潜在石漠化趋势的土地约11.6×10 hm ,涉及79个县(市、区).石漠化的出现, 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石漠化地区严重缺水、缺土,自然灾害频繁出现,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人 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如再不加以治理,将势必导致石漠化的加剧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最终 将严重威胁喀斯特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1石漠化产生原因 石漠化简单地说是岩溶山区土地石质荒漠化.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质荒漠化的成因是多种因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石漠化的形成与石山地区本身的自然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如果没有人为因素的影响, 可以肯定地说,石山地区的自然条件并不必然产生石漠化,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对资源、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 1.1 自然因素方面 ’ 土质疏松,保水率差.广西成土母质多为砂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这些岩层风化形成的土壤,土质疏 松,保水率差,遇水即散,易蚀易冲,尤以花岗岩、砂页岩发育风化而成的红壤,结构松散,抗侵蚀力尤差. 土地坡度大,泥土易流失.广西处于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山地多,约占全区面积的 71 9/6.喀斯特地区山体切割强烈,高差悬殊,土地坡度大,泥土容易被水冲走. 多暴雨,搬运力强.广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长,热量多,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 400 ~1 800 mm,最多时超过3 000 mm.据统计 ,降水多集中在5—9月,暴雨是喀斯特山区常见的降水形 式,暴雨日数在6~10 d之间,高者达14.9 d.喀斯特山区土质原本就较疏松,土地又多为坡耕地,雨季时 正值农作物播种及生长阶段,作物不能将疏松的土壤很好地覆盖,暴雨来临时,强度大,搬运力强,易蚀的 收稿日期:2007一O5—24 作者简介:黎遗业(1963一),男,广西南宁人,讲师,主要从事地理科学方面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黎遗业,等: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17 土壤往往被冲走,只剩下光秃的基岩. 1.2人类经济活动方面 政策误导,森林植被惨遭破坏.由于历史的原因,广西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期,在对待 森林和林地政策方面曾出现过重大失误,导致大量森林被毁,致使岩溶山区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人口增长过快,超出土地承载力.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可供耕作的土地十分有限,而岩 溶地貌山区,特别是在峰丛洼地区和丘陵谷地,地形破碎,崎岖不平,山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加上石山 区人口政策控制不力,人口增长过快,人们为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大量开垦荒地,到植被本已不多的山上 去砍柴割草,致使石山植被遭到进一步破坏. 短期政绩,忽略长效环保.近年来,政府和群众采取多种方法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这些努力的确也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近几年进行的“村村通公路”工程,由于资金不足和技术监督 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基本上没有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致使这成百上千条乡间公路成为加大水土流失 和加剧石漠化的一个新增因素. 生产方式落后.岩溶山区生产力不发达,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毁林开垦、陡坡耕作、铲草 皮、挖树根、烧秸秆等破坏植被的现象非常普遍,在一些交通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甚至还保留着刀耕火种、 烧山放牧的原始种植、养殖方式.这些掠夺式经营方式对植被的破坏性极大,造成岩溶地区水土大量流失. 2石漠化的时空分布特征 2.1 土地石漠化的空间特征 广西石漠化面积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土地石漠化主要出现在桂西、桂西南地区,这里是云贵高 原向广西盆地的边缘过渡带,山高谷深,地形陡峭,在喀斯特地貌分类中属于岩溶峰丛洼地,山峰成林,连 绵不绝,圆洼地一个个深嵌于群峰之中.地表径流匮乏,地下水埋藏很深,人畜饮水困难,地表植被保持水 土能力差.土地石漠化呈大面积连片状分布,且相对集中.桂中平原石漠化分布较为分散,以点状出现居 多,亦有局部连成小片.桂北的全州、阳朔等地以局部的石漠化出现为主. 2.2土地石漠化的阶段特征 广西喀斯特土地石漠化面积总体呈现扩大趋势,年增长率1.03%.1985年、1995年和2000年的土地 石漠化面积分别为2.91×10 km。,3.21×10 km。,2.93×10 km。,其间存在扩展与收缩的反复现象, 1985—1995年间石漠化面积增大0.3×10 km ,而1995—2000年间又减少0.2×10 km。.土地石漠化出 现收缩,主要是政府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另外近年来一些自然因素的变化(如干暖化趋势),对石漠化扩展 产生了短期抑制效应.从土地石漠化出现收缩这一现象中得到启发,只要实行科学的治理,土地石漠化是 可以实现治理的. 3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现状 3.1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旱涝灾害频繁 在石漠化地区,由于地表植被破坏,形成“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和“三天无雨地冒烟,一El大 雨半月涝”的现象.在干旱的时候,不仅生产无法正常进行,人畜的饮用水都成问题.而一旦出现强降雨, 又出现大面积内涝,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人民的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的 威胁.据统计∞],近年来广西岩溶地区平均每年受旱、涝灾害的农作物面积达116×10 hm ,造成粮食减 收11.15×10 kg,经济损失高达4.47×10 元. 3.2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於积严重 1999年广西水土流失面积3.06×10 km。,占广西土地面积的12.92%,其中桂西石山区是水土流失 最为严重地区.据研究 ,喀斯特山区土壤流失量一般在100~200 t/(km ・a),有的甚至大于200 t/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18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投稿网址http://xbgjxt.SWt1.cn 第33卷 (km2.a),红水河每立方米河水含沙量高达0.726 kg.持续不断的泥沙大量淤积河床,大型水利设施库容 日趋减小,严重制约沿河水电工程综合效能的发挥. 3.3生存条件恶化经济关系不和谐 喀斯特山区劳动者多为文盲及半文盲,科技与开拓意识不强,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97 的劳动力集 中在占总面积不到10 的耕地上,经济收入低下.而人口的持续增长为了获得最基本生活的粮食需求,只 能不断扩大耕作面积,坡地屡屡被开垦,形成人口增加一毁林开荒~石漠化的恶性循环.由于石漠化的影 响,部分岩溶山区群众的生活至今仍十分贫困. 4治理石漠化的战略意义 4.1发展山区经济改善生活水平 广西喀斯特山区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同时又是老革命根据地,但是由于受喀斯特地区恶劣条件的 制约,长期来喀斯特山区广大人民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生活十分贫困.应加快石漠化治理,促进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改善革命老区人民生活. 4.2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石漠化平均每年以2.5×10 km 的面积大面积扩张,比沙漠化的扩张 速度还快,广西石漠化面积已达3.21 x 10 km .应加大石漠化治理的力度,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 境,促进广西乃至珠江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4.3防灾减灾保障经济良性发展 由于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喀斯特地区多年来自然灾害频繁,旱灾、洪涝灾害和泥石流等时有发 生[5].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88年以来,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113.4×10 hm。,粮食减收85×.10 t,经 济损失3×10。多元.广西洪灾几乎年年都有,受灾面积达13 .1996年因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0X 10。元.加快石漠化治理,减少旱涝和泥石流等带来的损害,实现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4.4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大型水利设施 多年来喀斯特地区因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在河床大量於积,对水利设施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加强石 漠化治理,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植被覆盖率,对于减少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保护喀斯特地区的水利设 施,保证其设计使用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治理石漠化的有利条件 5.1 山地垂直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综合发展 喀斯特山区有高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山塘水库等多种土地类型.种类齐全的土地类型格局提供 了多种经营的基础条件,利于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山区的自然条件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其 垂直递变明显,在不同高度的地段,适宜种植不同的林木、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农业的立体布局与综合 发展提供了条件. 5.2 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独特利于发展旅游 喀斯特地区岩溶形态多样,类型齐全,景观千姿百态.以名山、秀水、奇峰、峡谷等为特色的岩溶自然 风光独特秀丽,而多元的民族风情,为秀丽的岩溶山区增光添色.最著名的桂林到阳朔的百里漓江风光早 已山水甲天下,而另外的如桂西南的花山壁画、德天瀑布和桂西北的大型天坑群,对中外游客颇具魅力,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5.3矿产资源丰富适度开采可减轻土地承载力 喀斯特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多样,是我国有色金属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矿产102种,产地841处, 其中特大型有12处,大型有98处,中型有164处.已探明的矿产储量有33 为大中型矿,主要分布在桂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黎遗业,等: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19 西北喀斯特地区.如进行适度合理开采,可使当地部分劳动力得以转移,减轻土地承载力,促进喀斯特地 区的经济发展. 5.4水能资源蕴藏量大利于梯级开发 贯穿喀斯特山区途经百色、河池和柳州等地的红水河,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由于 落差大,利于梯级开发,是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较大的河流之一.国家已规划建设11个梯级电站,现建成 和在建的大中型电站已有7个. 6治理石漠化的对策和措施 6.1 实施生态移民减轻土地承载力 控制人口数量、实施生态移民,减轻土地承载力.遏制“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使贫困地区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对资源严重匮乏、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石漠化地区,合理组织生 态移民.广西于1996年9月,把原住在大石山区的毛南族特困人口80户400人,迁至面积为267 hm 的 环江肯福中心实验区,到1999年,移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394元增至2 000元,实现了快速致富.原来 的居住地由于人口减少,土地承载压力的减轻,自然植被恢复良好. 6.1 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 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途径主要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管理技术.通过十多年的实 施・广西已经形成了很多值得推广的示范点.如马山县古零乡的试验表明,实施封山育林3年,植被覆盖 率可提高10 ~30 ,6年可基本达到郁闭.“上保中治下开发”也是一个成功模式,即山体上部以保护为 主,封山造林恢复植被,山腰以治理为主,发展经济林木、中药材和果树,山脚谷地种植农作物.坡地改梯 田,建集雨水柜、沼气池等对石漠化治理见效也较明显,如环江县坡地改梯田,玉米产量提高1 500 kg/ hm ,旱地谷物产量提高375 kg/hm。. 6.3培植替代产业提高植被覆盖率 要从根本上解决喀斯特山区人地矛盾突出、区域经济落后的现状,实现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治理须寻 求和培植替代产业.喀斯特山区矿产、水能、生物、旅游的四大自然资源中,易于开发,投入见效快,应优 先大力发展林果牧业及相应的加工业.如罗城充分利用石山区特有的多年野生山葡萄作原料进行加工制成 质优、味美山葡萄酒,市场一直供不应求,山葡萄增加农民经济效益,又增大石山植被覆盖率,有效涵养水 土,保护当地生态. 6.4 推进农业产业化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优质农产品和优势产业生产基地,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实行“龙头企 业+基地+农户”为基本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如都安县重点建 设竹藤编织业,在巩固地苏等三个竹藤编织基地的基础上,通过示范引导,将藤编产业推广到全县22个乡 镇,增加贫困山区人民收入.山区人民的经济收益和生活的改善不再单纯依赖土地的谷物产量. 6.5加大资金投入全方位对石漠化的治理 喀斯特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独特,矿产资源丰富,河流水能巨大.适量开采矿产资源,就近招 收部分工人,喀斯特山区劳力得以分流.开发水能资源和发展旅游业,可以实现喀斯特山区种养的多样性. 把开发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发展旅游业部分收益用于石漠化的治理.再加上政府的专项治理资金,实现 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全方位治理. ・ 总之,要从根本上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进行治理,必须根据喀斯特山区的自然和社会特点,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群众的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改变生产、生活 方式,更重要的应该是依靠经济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石漠化的真正治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0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投稿网址http://xbgjxt.swu.cn 第33卷 参考文献: [1] 韦繁茂.广西石漠化及其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2):42—47. [2]任美锷.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3]刘彦随,邓旭升,胡业翠.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与扶贫开发探析[J].山地学报,2006,24(2):228—233. [4]李水明,舒宁,王国聪,等.广西石漠化的成因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22(3):193—196. [5]吴映梅,沈琼.西南区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综合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6):148—152. A Study on Prevention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for Karst Mountain Area Deserti fication in Guangxi Province LI Yi—ye , QIN Chao~ying 1.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2.Department of Human and Social Science,Nanning Normal College,Chongzuo, Abstract:Rocky desertification is a key environment problem in wester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and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barriers to the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karst mountain area.The paper analy— ses the causes from natura1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and the present features of time and space distri— bution in Guangxi karst mountain areas.Finally,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modes and methods to preven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advantage conditions of ameliorating rocky deser— tification in this district. Key words ̄karst mountain area;rocky desertification;prevention;strategies and measures 责任编辑胡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