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生 的 困 惑
一个不能重来的职业。也论医患关系。
医生这一行业由来以久,在中国据有历史记载已2000年之余,但让大夫们左右为难、困惑不解的状况,过去是否同样存在,自然使人们想到了三国时期的华佗,因曹操的信任危机而失去宝贵的生命,由此让人们想到掌握权力比掌握生命还是重要得多,也说明政治上的失误造成的社会危害也是不可估量的。更进一步地讲,权力的过度使用或滥用,泯灭了个人的创造能力,也毁灭了市场的活力。个人的追求来自于利益的驱动和社会地位变化,因为生命的宝贵或者说不可重复性,放弃追求而保存生命也就成了绝大多数人的不二选择。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仅是个例,不存在普遍性,但有的人认为这就是某个历史时期社会的缩影。
医者仁心,仁者爱人。何为仁爱,就是教人向善。仁爱来源于儒家的思想。殊不知,仁爱是有长短之分的,就象一颗石头落在平静如镜的水面上一样,一道道涟漪向四周扩散开来,离中心点距离近的涟漪波高谷深,涟漪之间的距离短,离中心点距离远的涟漪则波低谷浅,涟漪之间的距离远。这种物理现象恰似仁受的具体表现,越靠中心点的就能感受到爱的氛围和浓郁,远离中心点的就是清淡或平淡。所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这是骨肉相连,性命相依的情感;举案齐眉,相敬如宾那是一种有距离的,既相吸又相斥的爱;只扫自己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这是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不太友好不太协调的表现。仁爱就是这种复杂社会关系中与人为善的最高境界。道家的兼爱,虽然超脱了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亲疏关系,但它背离了社会现实,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同,当然也不泛罕见或少见的情形。那么,医患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目前社会上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医者仁心,把病人当亲人。但这种亲人的关系,既不骨肉相连,也不相敬如宾,更多的是萍水相逢。医患之间两者相逢 ,年龄相差在十年以内,以
兄弟姐妹相称;年龄大于一层是叔叔辈,大于二层是父亲辈,更长者是爷爷奶奶辈,年幼者可视为自己的小孩一样。但这种没有血缘关系的称谓多少有点别扭或羞涩,有时甚至是肉麻的感觉,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理解为另有所图,同时也不是所有的人可以信手拈来就可以应用自如的。所谓教人向善,依据现代人们的理解,是“救穷、帳灾、治病、抢险”之意,所以,医患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医护人员能够为患者提供与现代水平相适应的技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争取获得患者满意的、家属认可的、社会公认的医疗效果。
医患之间的交易远不止收送红包那么简单,还有送酒送烟,请吃请喝等多种形式存在。医生受贿的时机,对医生的能力和品德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患者初入院病情复杂,诊断不明,拜托予以更多关照,其实是对医生能力的考验,如若拒收,在病人家属心中是无能的表现,如若病情加重治疗失败或转院而退还红包,那将是非常尴尬的境地。病愈出院,送上一盆鲜花或锦旗可能是来自内心的感激,此时送红包或请吃请喝是不可有或极少的情况。这种情形虽然是少数,但反应了一个事实,病患之间的关系,可因受益而互相获利,但大夫因为受益,有可能被送上道德的审判台而懊悔不已。医生因受贿是否与患方就可以有亲情关系了呢?显然不是,仍然是一种供与求的利益关系。
再说另一种情形。医生看病人,因自己的专业范围和人际关系,是有所选择的。医生对自己的至亲父母、舅爷外婆;亲密无间的至友同窗同事;直接上司;授业解惑的老师。因为情感因素、私人空间、责任风险意识和历史渊源,在面对这类特殊人群就医时,采取的方式是既不回避也不直接参与,更多的是一个协作者或捡漏拾遗者。给别人的感觉,既亲密无间又有尺度和空间,这就是很多人认为的,视病人为亲人的诸多仁爱关系中,最重要的具体表现形式。不知有多少人相信这番真实的谎言。
服务态度只是整个医疗过程中,处于次要地位的一个方面。虽然也很重要,对于性格有偏激或焦虑的患者或家属 ,避免将问题情绪化,良好的医疗氛围和服务态度,可避免互
相之间的误解,有利于建立友好的诚信关系,避免矛盾激化,对保证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至关重要。
技术能力与水平、对病情的把握程度,对病情复杂性的充分认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超越时空,背离现实,求全责备,脱离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作出与当前的技术能力、人力、物力及财力不恰当的追求,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希望人们的愿望从梦想中一步步地走向现实。
2015.07.01.
医 生 的 困 惑
一个不能重来的职业。也说医生的价值。
近数年来,报考临床医疗专业的高中毕业生越来越少,医疗单位也难以招聘到心满意足的医学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五年本科三年规范培养,一共八年。攻读硕士毕毕则再需三年,其路远兮,培养的成本一般的家庭承受不了。其二,马奎云、孙孝先主编的《神经系统疾病误诊学》一书中,明确地讲“无论是本科生或是硕土生甚至博土生,毕业后成为一个医生,也就是刚刚具备了行医的基础知识,量的病例,处理各种不同的病情变化,才能成长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医生。”说明刚刚涉足临床工作的年轻医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艰辛历程。这是一种不能计较得失,不能计较时间,不怕辛苦,不怕麻烦,只有付出,不论收入的过程。其三,
社会在发展,医学也在不断进步和更新。要赶上时代的朝流,看书学习是每一位医生的终生追求。有针对临床实际情况的应激学习,有通过新版统编教材的更新学习,有应对晋升晋级的系统培训,有扩大知识面的泛读与感悟。总而言之,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其四,临床医疗工作,存在着难以预测性,不可重复性。“有些疾病来势凶猛,病情急迫,需要医生迅速、准确、果断地做出决定,给予有效的救治,甚至是分秒必争的抢救。对这种病人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延误,都会引起截然相反的结果。”这说明临床上有些情况,跟本上是没有重复的机会,就算是有重复的机会,那也是漏诊误诊的再度更正治疗。此时医患双方付出的代价和情感纠结不言而喻。在现有情况下,对病情的发生发展作出科学的准确的预测,有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谓百密必有一疏就是这个道理,不可能达到滴水不漏,但这一疏忽造成的后果对医患 双方的伤害都是刻苦铭心的,是不可能被人们理解的。试问,一个合格的医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呢?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方法得当,思维慎密,经验丰富,务实求新。这也是一个欠清晰的、不够具体化的、理想化的朦胧慨念。要想有一个被不同层次的人们都接受的概念,真是太难了。试问,培养一个合格的医生,它的代价有多大?财力和时间不必多讲,人们会理解。人品和能力,让不少人费尽了心机,德才兼备者虽不是凤毛麟角,但不少人能力超群,品德却不敢恭维;也有不少人品德可贺,但能力平平。有时只有让时间和磨练来说明一切。这就是人们不愿看到的一切,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能太大。
人非圣贤,且能无过。但这个过错对病人及家属造成的损害,可能不是用金钱可以弥补的。对医生来讲,发生过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疾病认识不足;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问诊及查体不细致;过分依赖或迷信辅助检查结果;疾病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诊断思维方法有误;属于罕见病或新病种;并发症掩盖了原发病;以罕见的症状、体征发病;患者主诉或家属代诉病史不确切;病理诊断错误、病理组织标本取材不到位;多种疾病并存;接诊医院缺乏特异性检查设备;患者故意隐瞒病史;对既往专家的盲从心理。每一位医生是否能够在自己的执业范围,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呢?答案是否定的,有些问题甚至
是不可避免的。
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医患双方有何感想呢?
科学发展到现在,也不能合理解释自然界所有的事情,罕见病种不是大多数医务工作者能够识别的。新的疾病有待人们进一步去发现,自然也不被人们所认识。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不是每个地区都可能拥有最选进的设备。
患者故意隐瞒病情,其产生的后果是导致大夫对病情的曲解或误解,自然也就诊断错误,治疗失败。因患者文化程度或风俗习惯而出现难以沟通情况也时有发生,这都可能让医患双方陷于尴尬的境地。
孔子曰“悔女,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每个医务工作者都有自己专业范畴,在面对每一位求医者,自己的能力是否能满足要求,要正确度量和把握。形而上学和诡辨是目前监床工作中不少见的通病,谦虚一点,谨慎一点,小心才驶得万年船并不被所有的人接受。对临床资料的过度解读和不求甚解,是两个极端的不负责现象。“未知和愚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未知和愚知的公开否认。”虽不是普遍现象,但一 旦拥有,就象恶魔附身将挥之不去。怎样走出工作中的误区,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握细节、恰如其分,应该是每位医务工作者的终身追求。
“文人相轻,老死不相往来。”在中国延续了多少年,不得而知。俗话讲:一人是一条龙,一群人是条虫。这句话反应了一个事实,中国人缺乏的是团队精神。在文人中尤为突出。一个团队取长补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共同进取,本来可以弥补个人的不足,但在一部分人看来,批评重了面子过不去,轻了隔靴抓痒,怎样才算拿捏得当确是一门深懊
的学问。如若我们看到另一方面的收获,病人获得了新生,我们获得了进步,不再在同一个问题上跌倒,又何乐而不为呢?还是我们的老祖宗说得好:“学而不厌,悔而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
所以,不要怕别人说不行,本来自己就存在不足;只有知道自已的不足,才能避免由于不足造成伤害;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才会体会到责任的重大;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才会奋发图强,把这分工作做到极至。
当医生不易,不易在: 浩瀚的知识面,深懊的思辨哲学;精准的把握,恰当的应用;日复一日的积累,年复一年的更新;
希望社会上的人们,不要盲目地对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要妄加批判,轻易作出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不负责的行为和言论。
2015.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