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九寨沟的开发和利用

九寨沟的开发和利用

来源:世旅网


九寨沟的开发和利用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因其中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它原是一条幽秘荒远、鲜为人知的山谷,直至1984年才正式对外开放,同年接待游客数千人。1992年,九寨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被命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之一。此举迎来了九寨旅游的快速成长期,游客人数迅速攀升,2007年游客人数高达251万。

游客的增长使景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急剧增加,其增长速度之快,收入水平之高,远超县、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为九寨沟管理局带来良好的经济绩效。2007年,九寨沟在全国风景名胜区中旅游收入、综合经济实力、媒体关注度均排名第一;在全球377处世界自然遗产中,接待游客人数仅次于著名的美国优山美地和黄石公园,名列第三。

单从经济价值衡量,九寨沟的旅游开发无疑是成功的,但遗产的立意宗旨原本并无预设为旅游产业的发展铺下基础,更反对将遗产视为直接以经济价值称量的实际财产,因此这类“成功” 早已背离了世界遗产的创设初衷,对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美国的一家叫Recordnet 的网站去年2月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两个公园,一个宗旨”。这篇文章对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和九寨沟作了一个详细的对比, 指出最吸引游客的两大遗产公园如今共同面临旅游对脆弱环境的严峻挑战。控制游客规模、重建遗产价值成为保护遗产的当务之急。对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九寨沟而言,文化保护在旅游开发中显得尤其重要。

一、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历程

据考古发掘,九寨沟古属氐羌地,沟内有人类居住的历史至少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据《新唐书》记载,吐蕃东扩时期,西藏阿里地区的羊同部落东迁来到该地,在此后的史料记载中,“羊同”逐渐演变成“羊峒”。另据《南坪县志》(南坪古称羊峒)的“翠海”

一节有载:“羊峒番部内,海峡长数里,水光浮翠,倒映林岚。”从地域文化上看,这里的原居民主要是安多藏族支系,他们信奉原始宗教——本教,相信万物皆有“神灵”。历史上以半耕半牧作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居住土木结构的榻板房。由于地处汉藏交汇区,属于川西北高原向陇南地区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多种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九寨沟文化纷陈复杂,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自然经济下的生活文化 : 农区藏民服饰、青稞酒、酥油茶、藏寨、偶耕方式、排架、古代水利(磨房、水车)、栈桥、手工艺品的制作、婚俗、敬献哈达、禁忌、礼节等。

高原文化 表现为原始、粗犷、质朴、豪爽、高远、宏大、从容

山水林文化 人与天地、生灵、大山、林泉湖泊、虎豹牛羊融为一体的想象力、亲和力

民俗文化 语言、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音乐、民间戏剧、民间游乐、民间传说(格萨尔传说、达戈和色嫫的传说、老柏树的传说等) 信仰文化 本教信仰、自然崇拜、白色崇拜、宗教建筑(扎如寺、佛塔)、扎如寺面具、经幡、隆达、 煨桑、牙则、嘛知石、转经筒、八字真言、雍忠苻号

节日文化 扎如寺宗教节日(麻孜珍卿、娘美都卿、顾朵)、转山活动、祭山水仪式、请山神(九寨沟藏语叫图摩里)、春节期间各种欢庆活动

旅游开发以后,作为一种“他者”和“我者”的文化叙事,游客和东道主在各自的文化展演中进行“他者”与“我者”的意义交换。游客的服饰、饮食、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逐渐渗入当地人的生活,九寨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同时,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沟内居民全部退耕还草、禁养牲畜,改为从事旅游业,而“生产方式作为一个民族物质文化的重

要基础与其社会文化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制约着一个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精神文化的构成方式。”被旅游大潮裹挟前行的九寨人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从行政上划归城镇居民,但是在文化上,他们却逐渐变成游走于城市与乡村、外域与本土的边缘人。他们急需一种理性引导,以帮助其在思想上适应这变化世界的同时亦保留自身的文化身份。

(一)、忽视文化保护引发传统文化的缺失

令人惋惜的是,在2000年以前,九寨沟因全力打造自然观光旅游,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等原因而忽略了遗产的文化价值,文化保护工作一直是不系统、不全面和不自觉的。文化缺失直接导致九寨传统文化面临危机。

危机首先表现在民族文化的载体——母语逐渐遗失,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由于九寨沟内的孩子大多被送到沟外求学,他们长期远离家乡,逐渐淡忘母语。九寨沟藏语又属于无文字方言,即使是学习藏语的孩子,学的也不是当地藏语。这使得九寨人千百年热烈生动的人生和朴实深邃的智慧面临因母语失传而无法薪火相传的绝境。其次是宗教信仰逐渐淡化,参加宗教活动和去寺院的人数减少,部分居民用布施更多的钱证明他们的信仰。相比于老年人,年轻人很少去寺庙,对转山等其它宗教活动也大多缺乏热情,更不愿意做僧侣。

危机还表现在传统文化加速变迁。旅游是文化权力的延伸:民族旅游者一般都生活在自已的文化罩中,只能委屈土著居民来适应自已。以沟内九个特色各异的藏寨为例,它们原本依山而建、错落有致。1984年家庭旅馆兴起后,有钱的村民陆续下山选址建房,景区主干道旁很快矗立起街道格局的新房。民居装饰风格也逐渐改变:游客希望藏寨装饰有他们认知中的泛藏化特征,为了迎合游客需求,招揽其前去消费,有能力美化居所的村民纷纷淘汰掉过去简单朴素的装饰风格,代之以更加丰富的图案和更为鲜艳的色彩,赶时髦般

将新居内外涂画一新。由于聘请的画匠大多来自文化各异的周边地区,图案装饰经常出现违背传统乱嫁接的现象,宗教与民间绘画题材相混淆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以至于不少游客将涂画过度的民居误认为是寺庙。如今的藏寨虽然外观艳丽,但在少数口岸人家获得商机的同时,整个藏寨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昔日朴素自然、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原始风貌,传统建筑文化被损害殆尽。正如一位当地老人所说,除了房前屋后的竖幡外,路旁的藏寨几无本土特色。

文化缺失还表现在九寨的旅游宣传极度宣扬遗产的观赏性,却几乎完全忽略遗产的文化意义。这造成旅游对自然资源过分依赖,影响游客对九寨沟旅游环境与功能的感知评价,它还是九寨旅游在欧美市场难获突破,境外游客增幅较小的重要原因。

(二)启动文化保护和开发工作

传统文化的窘境亟待改变,旅游开发也急需弘扬文化、开发文化作为自然资源的补充延伸。2000年,九寨沟管理局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挖掘、开发、利用,随即展开有组织的文化工作:一是收集了部分民俗宗教物品,供游客中心展出;寻访民间说唱老人,录音保存口述史《九寨沟格萨尔王的传说》;出版了书籍(如《九寨沟藏族文化散论》、《九寨沟民间故事集》)和部分民间山歌、酒歌的磁带等。二是建设了树正民俗文化村;恢复了部分民俗活动,诸如树正、则查洼和热西寨的舞龙、盘亚寨的舞牦牛、尖盘寨的舞狮活动,村寨春节集体活动等;开展了一些宗教活动;在沟口陆续增加了民族风情歌舞晚会、以烤全羊为主的藏家乐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保存有形或无形的文化资源,丰富游客的审美知觉和旅游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九寨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的缺陷,对提升遗产价值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对文化资源现状缺少调研,没有系统科学的文化开发及社区参与方

案,加之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所以目前九寨文化的保护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已有的文化开发也局限在表层,缺乏文化主题的统领,文化特色被淡化和遮蔽,文化危机远未解决,游客对九寨文化的感知依旧模糊。

二、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展

(一)、遗产地文化保护的措施

进行遗产保护教育和传统文化培训。“民众的文化品位、认识水平、时尚潮流是需要正确地加以引导的,需要长期的文化熏陶才能对特定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因此在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中做好遗产保护教育和传统文化培训,提升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重塑文化主体的自觉与主动,这是文化保护的关键。

调查、搜集和整理文化资源,建立数据库。九寨沟的文化资源至今缺乏清楚认识和准确定位,有必要开展一次全面详细的文化资源调查,摸清自己的家底。以九寨历史为例,九寨沟很少有现成的历史文献,九寨沟的历史更多存在于当地人的生活、传说中,通过调查走访和发掘文化遗址等工作,找出九寨沟历史文化的渊源,推进九寨沟历史文化的研究(部分科研工作可向公众开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使用录音、录像、GPS、GIS和卫星遥感技术等,建立起九寨沟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并形成及时补充和完善的机制。

(二)、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作互补

九寨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观赏水景一直是绝大多数游客的首要目的,因此在未来的旅游开发中,仍要保持水体景观的稳定性和开发的优势地位,但文化建设必须融进观光旅

游,使单一的自然观光变为以自然生态为形、地域文化为神的复合旅游模式。

“九寨归来不看水”——以独有的喀斯特水景为例,它固然是九寨沟的核心,但如果纯粹局限于自然,就妨碍了其它资源的利用。从文化意义剖析,“水”正好是高原文化和山水林文化的直接载体。青藏高原东缘特有的水文化与平原水文化有本质不同:高原的水离不开相依相伴的山,高原水文化的本质是人与山水的和谐共生,这也是九寨风光魅力长存的根本。这一文化本质应该贯穿到九寨旅游的宣传资料、网络信息、解说词、导视系统中,通过文字介绍和导游宣讲来传播“水文化”,实现世界遗产地最主要的教育和宣传功能。以“水文化”为核心,依托高山峡谷中散布的湖泊叠瀑为主体,以水的色彩美和动态美为主线,以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为自然背景,可供开发的旅游产品除了观光旅游外,还有重在体验参与的藏族民俗旅游、重在体验欣赏的冬季冰瀑旅游以及科考、摄影等各类专题旅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