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刑法总论习题集与答案(1)

刑法总论习题集与答案(1)

来源:世旅网
刑法学总论试题 (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就刑法修改所作的说明,属于(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D、论理解释 D

)。

D、从旧兼从轻原则

1200 余元;

A )。

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3、孙某 1985 年 5 月生,1998 年 6 月盗窃他人财物价值 2380 余元;1999 年 8 月抢劫他人手机一部和现金 2001 年 10 月实施绑架行为时,被抓获。孙某应对( A、盗窃、抢劫和绑架行为

B、抢劫和绑架行为

B

)负刑事责任。

D、绑架行为

B

)。

C、盗窃和绑架行为

4、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刑法理论上对其称之为( A、结果犯

B、行为犯

C、危险犯

D、举动犯

B

)。

5、刘某意图杀死范某。一天,持刀潜伏在范某院落的大门外,等候范某的出现,后因久等未果,又惧怕法律,遂打 消杀人恶念,持刀返家。对刘某的行为应定为( A、犯罪预备

B、预备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A

D、实行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

6、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有( A、管制 B、 拘役 C、有期徒刑 7、(

A

D、无期徒刑

)不满 18 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B、侦查的时候

C、起诉的时候

D、审判的时候

5 年,那末,人民

B、5 年以上 15 年以下

A、犯罪的时候 法院对其应在(

8、某甲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0 年,执行 4 年时,因犯脱逃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

D )决定执行的刑罚。 (新罪:先减后并) A 、10 年以上 15 年以下

D、6 年以上 11 年以下

D

)。

C、5 年以上 11 年以下

9、下列情节中,属于量刑酌定情节的有( A、 累犯

B、未成年人犯罪

C )。

C、立功 D、犯罪动机

10、防卫 过当是指(

A、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 B、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一般损害的 C、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 D、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择项中,有 每小题 1、5 分,共 15 分)。 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是指(

ABCD

)。

2——4 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选出后,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B、犯罪的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外 C、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D、犯罪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船舶内 2、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有: ( BCD A、危害行为

B、犯罪的时间

C、犯罪地点

3、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形式: A、故意形式

B、过失形式

C、作为形式

ACD

)。

D、犯罪方法

CD

)。

D、不作为形式 )。

D、行为人先前行为所引起的义务

4、不作为形式犯罪的义务来源有: ( A、法定的义务B、道义上的义务 5、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是( A、犯罪时空上不同 C、犯罪的结果不同

C、业务或职务上的义务

AB

)。

B、犯罪未果的原因不同 D、犯罪的行为不同

ABCD

)不构成共同犯罪。

6、根据共同犯罪主观要件的原理,下列( A、缺乏意思联络的同时犯罪

B、同时实施故意内容不同的犯罪

1

C、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 7、避险不适时的情况有( A、事前避险

D、一方故意,另一方过失而构成的犯罪 AD

)。

D、事后避险

B、假想的避险 C、事中避险 ABCD

)。

8、罚金刑的执行方式有: ( A、一次或分期缴纳

B、强制缴纳

CD

C、随时追缴 )。

D、减免缴纳

9、刑罚裁量原则是: ( A、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以犯罪事实为根据

B、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以刑法为准绳

ABCD

)。

C、正在去

10、下列那些行为且具有如实供述罪行的,属于自首: 投案的途中,被公安机关抓捕的

A、在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未被发现之前,自动归案的B、在被通缉、追捕的过程中,自行投案的

D、父母送子女归案的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刑法学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T

(F

) (

F )

2、刑法的体系就是刑法规定的、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

3、刑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刑事立法(还有刑事司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4、首要分子是一种主犯,但主犯却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 T )

( T )

5、是否着手实行犯罪,是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主要标志。 6、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T )

7、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8、附加刑只能附加适用,不能独立适用。

( F )

F

(T)

9、一般累犯的构成,要求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3年内(

10、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四、简答题(在下列六个小题中,可任选其中的五个题去回答。每小题9分,共45分)

( T)

1、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和在立法中的体现。

概念: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必须预先由法 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立法体现在: (1)总则规定了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刑罚种类、量刑原则等; 从旧兼从轻则; (4)分则规定了罪状和法定刑 2、谈谈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构成条件。

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条件是: (1)必须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2)行为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3)具有刑事责任能 力。

3、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是什么?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是, (1)预见程度不同; (2)是否凭借条件不同; (3)意志因素不同。 4、不作为形式犯罪的客观方面需具备那些条件?

不作为犯罪的客观方面需具备的条件是: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行为人有能力履行而不履行;造成或足以造成严重 的危害结果。

5、简述犯罪集团的特征。

犯罪集团的特征有:三人以上;有一定的组织性;有多次犯罪的目的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6、我国刑法对死刑作了哪些限制性的规定?

我国刑法对死刑的限制表现在:死刑适用条件的限制;适用主体的限制;适用程序的限制;执行制度的限制。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材10分,共20分)

(2)废止了类推; (3)规定了

1、被告人朱某,男, 28 岁,原系某市大新乡刘家庄村民。 地,朱某便找韩某讲理。韩某不但不认错

1997 年 9 月 25 日,同村农民韩某挖菜窖,占了朱某家的

,反而依仗自己身强体壮 ,打了朱某。朱某非常气愤 ,咽不下这口气 ,便伺机报

复。同年 10 月 25 日,朱某见韩某的 10 岁男孩在地里干活 ,便产生了报复韩某男孩的念头 ,但又怕自己打伤小男孩而犯

2

C、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 7、避险不适时的情况有( A、事前避险

D、一方故意,另一方过失而构成的犯罪 AD

)。

D、事后避险

B、假想的避险 C、事中避险 ABCD

)。

8、罚金刑的执行方式有: ( A、一次或分期缴纳

B、强制缴纳

CD

C、随时追缴 )。

D、减免缴纳

9、刑罚裁量原则是: ( A、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以犯罪事实为根据

B、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以刑法为准绳

ABCD

)。

C、正在去

10、下列那些行为且具有如实供述罪行的,属于自首: 投案的途中,被公安机关抓捕的

A、在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未被发现之前,自动归案的B、在被通缉、追捕的过程中,自行投案的

D、父母送子女归案的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刑法学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T

(F

) (

F )

2、刑法的体系就是刑法规定的、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

3、刑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刑事立法(还有刑事司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4、首要分子是一种主犯,但主犯却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 T )

( T )

5、是否着手实行犯罪,是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主要标志。 6、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T )

7、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8、附加刑只能附加适用,不能独立适用。

( F )

F

(T)

9、一般累犯的构成,要求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3年内(

10、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四、简答题(在下列六个小题中,可任选其中的五个题去回答。每小题9分,共45分)

( T)

1、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和在立法中的体现。

概念: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必须预先由法 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立法体现在: (1)总则规定了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刑罚种类、量刑原则等; 从旧兼从轻则; (4)分则规定了罪状和法定刑 2、谈谈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构成条件。

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条件是: (1)必须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2)行为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3)具有刑事责任能 力。

3、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是什么?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是, (1)预见程度不同; (2)是否凭借条件不同; (3)意志因素不同。 4、不作为形式犯罪的客观方面需具备那些条件?

不作为犯罪的客观方面需具备的条件是: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行为人有能力履行而不履行;造成或足以造成严重 的危害结果。

5、简述犯罪集团的特征。

犯罪集团的特征有:三人以上;有一定的组织性;有多次犯罪的目的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6、我国刑法对死刑作了哪些限制性的规定?

我国刑法对死刑的限制表现在:死刑适用条件的限制;适用主体的限制;适用程序的限制;执行制度的限制。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材10分,共20分)

(2)废止了类推; (3)规定了

1、被告人朱某,男, 28 岁,原系某市大新乡刘家庄村民。 地,朱某便找韩某讲理。韩某不但不认错

1997 年 9 月 25 日,同村农民韩某挖菜窖,占了朱某家的

,反而依仗自己身强体壮 ,打了朱某。朱某非常气愤 ,咽不下这口气 ,便伺机报

复。同年 10 月 25 日,朱某见韩某的 10 岁男孩在地里干活 ,便产生了报复韩某男孩的念头 ,但又怕自己打伤小男孩而犯

2

C、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 7、避险不适时的情况有( A、事前避险

D、一方故意,另一方过失而构成的犯罪 AD

)。

D、事后避险

B、假想的避险 C、事中避险 ABCD

)。

8、罚金刑的执行方式有: ( A、一次或分期缴纳

B、强制缴纳

CD

C、随时追缴 )。

D、减免缴纳

9、刑罚裁量原则是: ( A、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以犯罪事实为根据

B、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以刑法为准绳

ABCD

)。

C、正在去

10、下列那些行为且具有如实供述罪行的,属于自首: 投案的途中,被公安机关抓捕的

A、在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未被发现之前,自动归案的B、在被通缉、追捕的过程中,自行投案的

D、父母送子女归案的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刑法学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T

(F

) (

F )

2、刑法的体系就是刑法规定的、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

3、刑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刑事立法(还有刑事司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4、首要分子是一种主犯,但主犯却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 T )

( T )

5、是否着手实行犯罪,是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主要标志。 6、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T )

7、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8、附加刑只能附加适用,不能独立适用。

( F )

F

(T)

9、一般累犯的构成,要求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3年内(

10、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四、简答题(在下列六个小题中,可任选其中的五个题去回答。每小题9分,共45分)

( T)

1、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和在立法中的体现。

概念: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必须预先由法 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立法体现在: (1)总则规定了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刑罚种类、量刑原则等; 从旧兼从轻则; (4)分则规定了罪状和法定刑 2、谈谈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构成条件。

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条件是: (1)必须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2)行为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3)具有刑事责任能 力。

3、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是什么?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是, (1)预见程度不同; (2)是否凭借条件不同; (3)意志因素不同。 4、不作为形式犯罪的客观方面需具备那些条件?

不作为犯罪的客观方面需具备的条件是: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行为人有能力履行而不履行;造成或足以造成严重 的危害结果。

5、简述犯罪集团的特征。

犯罪集团的特征有:三人以上;有一定的组织性;有多次犯罪的目的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6、我国刑法对死刑作了哪些限制性的规定?

我国刑法对死刑的限制表现在:死刑适用条件的限制;适用主体的限制;适用程序的限制;执行制度的限制。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材10分,共20分)

(2)废止了类推; (3)规定了

1、被告人朱某,男, 28 岁,原系某市大新乡刘家庄村民。 地,朱某便找韩某讲理。韩某不但不认错

1997 年 9 月 25 日,同村农民韩某挖菜窖,占了朱某家的

,反而依仗自己身强体壮 ,打了朱某。朱某非常气愤 ,咽不下这口气 ,便伺机报

复。同年 10 月 25 日,朱某见韩某的 10 岁男孩在地里干活 ,便产生了报复韩某男孩的念头 ,但又怕自己打伤小男孩而犯

2

C、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 7、避险不适时的情况有( A、事前避险

D、一方故意,另一方过失而构成的犯罪 AD

)。

D、事后避险

B、假想的避险 C、事中避险 ABCD

)。

8、罚金刑的执行方式有: ( A、一次或分期缴纳

B、强制缴纳

CD

C、随时追缴 )。

D、减免缴纳

9、刑罚裁量原则是: ( A、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以犯罪事实为根据

B、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以刑法为准绳

ABCD

)。

C、正在去

10、下列那些行为且具有如实供述罪行的,属于自首: 投案的途中,被公安机关抓捕的

A、在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未被发现之前,自动归案的B、在被通缉、追捕的过程中,自行投案的

D、父母送子女归案的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刑法学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T

(F

) (

F )

2、刑法的体系就是刑法规定的、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

3、刑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刑事立法(还有刑事司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4、首要分子是一种主犯,但主犯却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 T )

( T )

5、是否着手实行犯罪,是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主要标志。 6、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T )

7、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8、附加刑只能附加适用,不能独立适用。

( F )

F

(T)

9、一般累犯的构成,要求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3年内(

10、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四、简答题(在下列六个小题中,可任选其中的五个题去回答。每小题9分,共45分)

( T)

1、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和在立法中的体现。

概念: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必须预先由法 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立法体现在: (1)总则规定了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刑罚种类、量刑原则等; 从旧兼从轻则; (4)分则规定了罪状和法定刑 2、谈谈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构成条件。

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条件是: (1)必须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2)行为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3)具有刑事责任能 力。

3、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是什么?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是, (1)预见程度不同; (2)是否凭借条件不同; (3)意志因素不同。 4、不作为形式犯罪的客观方面需具备那些条件?

不作为犯罪的客观方面需具备的条件是: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行为人有能力履行而不履行;造成或足以造成严重 的危害结果。

5、简述犯罪集团的特征。

犯罪集团的特征有:三人以上;有一定的组织性;有多次犯罪的目的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6、我国刑法对死刑作了哪些限制性的规定?

我国刑法对死刑的限制表现在:死刑适用条件的限制;适用主体的限制;适用程序的限制;执行制度的限制。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材10分,共20分)

(2)废止了类推; (3)规定了

1、被告人朱某,男, 28 岁,原系某市大新乡刘家庄村民。 地,朱某便找韩某讲理。韩某不但不认错

1997 年 9 月 25 日,同村农民韩某挖菜窖,占了朱某家的

,反而依仗自己身强体壮 ,打了朱某。朱某非常气愤 ,咽不下这口气 ,便伺机报

复。同年 10 月 25 日,朱某见韩某的 10 岁男孩在地里干活 ,便产生了报复韩某男孩的念头 ,但又怕自己打伤小男孩而犯

2

C、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 7、避险不适时的情况有( A、事前避险

D、一方故意,另一方过失而构成的犯罪 AD

)。

D、事后避险

B、假想的避险 C、事中避险 ABCD

)。

8、罚金刑的执行方式有: ( A、一次或分期缴纳

B、强制缴纳

CD

C、随时追缴 )。

D、减免缴纳

9、刑罚裁量原则是: ( A、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以犯罪事实为根据

B、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以刑法为准绳

ABCD

)。

C、正在去

10、下列那些行为且具有如实供述罪行的,属于自首: 投案的途中,被公安机关抓捕的

A、在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未被发现之前,自动归案的B、在被通缉、追捕的过程中,自行投案的

D、父母送子女归案的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刑法学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T

(F

) (

F )

2、刑法的体系就是刑法规定的、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

3、刑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刑事立法(还有刑事司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4、首要分子是一种主犯,但主犯却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 T )

( T )

5、是否着手实行犯罪,是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主要标志。 6、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T )

7、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8、附加刑只能附加适用,不能独立适用。

( F )

F

(T)

9、一般累犯的构成,要求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3年内(

10、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四、简答题(在下列六个小题中,可任选其中的五个题去回答。每小题9分,共45分)

( T)

1、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和在立法中的体现。

概念: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必须预先由法 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立法体现在: (1)总则规定了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刑罚种类、量刑原则等; 从旧兼从轻则; (4)分则规定了罪状和法定刑 2、谈谈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构成条件。

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条件是: (1)必须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2)行为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3)具有刑事责任能 力。

3、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是什么?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是, (1)预见程度不同; (2)是否凭借条件不同; (3)意志因素不同。 4、不作为形式犯罪的客观方面需具备那些条件?

不作为犯罪的客观方面需具备的条件是: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行为人有能力履行而不履行;造成或足以造成严重 的危害结果。

5、简述犯罪集团的特征。

犯罪集团的特征有:三人以上;有一定的组织性;有多次犯罪的目的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6、我国刑法对死刑作了哪些限制性的规定?

我国刑法对死刑的限制表现在:死刑适用条件的限制;适用主体的限制;适用程序的限制;执行制度的限制。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材10分,共20分)

(2)废止了类推; (3)规定了

1、被告人朱某,男, 28 岁,原系某市大新乡刘家庄村民。 地,朱某便找韩某讲理。韩某不但不认错

1997 年 9 月 25 日,同村农民韩某挖菜窖,占了朱某家的

,反而依仗自己身强体壮 ,打了朱某。朱某非常气愤 ,咽不下这口气 ,便伺机报

复。同年 10 月 25 日,朱某见韩某的 10 岁男孩在地里干活 ,便产生了报复韩某男孩的念头 ,但又怕自己打伤小男孩而犯

2

C、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 7、避险不适时的情况有( A、事前避险

D、一方故意,另一方过失而构成的犯罪 AD

)。

D、事后避险

B、假想的避险 C、事中避险 ABCD

)。

8、罚金刑的执行方式有: ( A、一次或分期缴纳

B、强制缴纳

CD

C、随时追缴 )。

D、减免缴纳

9、刑罚裁量原则是: ( A、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以犯罪事实为根据

B、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以刑法为准绳

ABCD

)。

C、正在去

10、下列那些行为且具有如实供述罪行的,属于自首: 投案的途中,被公安机关抓捕的

A、在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未被发现之前,自动归案的B、在被通缉、追捕的过程中,自行投案的

D、父母送子女归案的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刑法学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T

(F

) (

F )

2、刑法的体系就是刑法规定的、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

3、刑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刑事立法(还有刑事司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4、首要分子是一种主犯,但主犯却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 T )

( T )

5、是否着手实行犯罪,是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主要标志。 6、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T )

7、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8、附加刑只能附加适用,不能独立适用。

( F )

F

(T)

9、一般累犯的构成,要求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3年内(

10、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四、简答题(在下列六个小题中,可任选其中的五个题去回答。每小题9分,共45分)

( T)

1、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和在立法中的体现。

概念: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必须预先由法 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立法体现在: (1)总则规定了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刑罚种类、量刑原则等; 从旧兼从轻则; (4)分则规定了罪状和法定刑 2、谈谈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构成条件。

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条件是: (1)必须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2)行为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3)具有刑事责任能 力。

3、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是什么?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是, (1)预见程度不同; (2)是否凭借条件不同; (3)意志因素不同。 4、不作为形式犯罪的客观方面需具备那些条件?

不作为犯罪的客观方面需具备的条件是: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行为人有能力履行而不履行;造成或足以造成严重 的危害结果。

5、简述犯罪集团的特征。

犯罪集团的特征有:三人以上;有一定的组织性;有多次犯罪的目的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6、我国刑法对死刑作了哪些限制性的规定?

我国刑法对死刑的限制表现在:死刑适用条件的限制;适用主体的限制;适用程序的限制;执行制度的限制。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材10分,共20分)

(2)废止了类推; (3)规定了

1、被告人朱某,男, 28 岁,原系某市大新乡刘家庄村民。 地,朱某便找韩某讲理。韩某不但不认错

1997 年 9 月 25 日,同村农民韩某挖菜窖,占了朱某家的

,反而依仗自己身强体壮 ,打了朱某。朱某非常气愤 ,咽不下这口气 ,便伺机报

复。同年 10 月 25 日,朱某见韩某的 10 岁男孩在地里干活 ,便产生了报复韩某男孩的念头 ,但又怕自己打伤小男孩而犯

2

C、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 7、避险不适时的情况有( A、事前避险

D、一方故意,另一方过失而构成的犯罪 AD

)。

D、事后避险

B、假想的避险 C、事中避险 ABCD

)。

8、罚金刑的执行方式有: ( A、一次或分期缴纳

B、强制缴纳

CD

C、随时追缴 )。

D、减免缴纳

9、刑罚裁量原则是: ( A、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以犯罪事实为根据

B、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以刑法为准绳

ABCD

)。

C、正在去

10、下列那些行为且具有如实供述罪行的,属于自首: 投案的途中,被公安机关抓捕的

A、在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未被发现之前,自动归案的B、在被通缉、追捕的过程中,自行投案的

D、父母送子女归案的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刑法学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T

(F

) (

F )

2、刑法的体系就是刑法规定的、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

3、刑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刑事立法(还有刑事司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4、首要分子是一种主犯,但主犯却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 T )

( T )

5、是否着手实行犯罪,是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主要标志。 6、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T )

7、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8、附加刑只能附加适用,不能独立适用。

( F )

F

(T)

9、一般累犯的构成,要求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3年内(

10、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四、简答题(在下列六个小题中,可任选其中的五个题去回答。每小题9分,共45分)

( T)

1、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和在立法中的体现。

概念: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必须预先由法 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立法体现在: (1)总则规定了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刑罚种类、量刑原则等; 从旧兼从轻则; (4)分则规定了罪状和法定刑 2、谈谈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构成条件。

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条件是: (1)必须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2)行为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3)具有刑事责任能 力。

3、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是什么?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是, (1)预见程度不同; (2)是否凭借条件不同; (3)意志因素不同。 4、不作为形式犯罪的客观方面需具备那些条件?

不作为犯罪的客观方面需具备的条件是: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行为人有能力履行而不履行;造成或足以造成严重 的危害结果。

5、简述犯罪集团的特征。

犯罪集团的特征有:三人以上;有一定的组织性;有多次犯罪的目的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6、我国刑法对死刑作了哪些限制性的规定?

我国刑法对死刑的限制表现在:死刑适用条件的限制;适用主体的限制;适用程序的限制;执行制度的限制。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材10分,共20分)

(2)废止了类推; (3)规定了

1、被告人朱某,男, 28 岁,原系某市大新乡刘家庄村民。 地,朱某便找韩某讲理。韩某不但不认错

1997 年 9 月 25 日,同村农民韩某挖菜窖,占了朱某家的

,反而依仗自己身强体壮 ,打了朱某。朱某非常气愤 ,咽不下这口气 ,便伺机报

复。同年 10 月 25 日,朱某见韩某的 10 岁男孩在地里干活 ,便产生了报复韩某男孩的念头 ,但又怕自己打伤小男孩而犯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