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做人做事”的学问
作者:王运启
来源:《财会信报》2018年第07期
国学是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当下离不开“国学”滋养
由于国学中蕴含着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那些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国学名句更是凝聚了我国古代圣人、贤人、智者很多做人、处事、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孔子提倡的“为人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曾经提出做人的原则: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总之儒家要求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以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又如,老子提倡的“处事之道”: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一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再如,禅宗提倡的“死生之道”: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生亦是另一个死的结束;故,生则生、死则死,岂能赖着不死或就是不生?故来之则应,去留无意,随缘而行,不纠结、不着相。
针对以上种种,更多更顺应时代的则是将国学中的儒家文化作为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国学文化孕育了胸怀天下、追求统一的爱国情怀;孕育了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孕育了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孕育了刚健有为、奋发向上的自强精神。国学中关于做人、做事的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今天仍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从传统国学中寻找到做人做事的智慧学问。
道家做人 儒家做事 佛家修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面对源远流长的国学文化,纵观儒释道三家,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即形成了以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为核心的价值观。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做人:道家一直在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道家既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做事: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修心: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大量有关道家、儒家、佛家做人做事成功与失败的生动事例告诉我们:做人聪明不外露,做一个糊涂的精明人;把握好做人的尺度,万事都留有余地。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做事要有看待事情的特殊眼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希望;抓住机遇,敢于冒险;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一点,专注突破;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敢于决断,该出手时就出手。能从全局出发,能谋善断,运筹帷幄;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思维,力求创新;在面对挫折时要力争奋发,以毅力和坚忍到达人生辉煌顶点。 修身养德、德孝服众
四书中的《大学》所讲的修身之道告诉我们: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过程。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中极为丰厚的思想资源去进行挖掘。 (未完待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