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
非常高兴向各位朋友介绍美丽的三河。三河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自古水陆通衢,车船辐辏,百货交通,商贾云集,甚是繁荣,曾于1949年设市,当时人口5。6万,被誉为皖中商品走廊,是典型的中国水乡古镇。21世纪的三河正在缔造新的辉煌,21世纪的三河旅游业展开了腾飞的翅膀。开放、和谐、美丽、神奇的三河,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得天独厚,日新月异。三河镇把旅游业确定为“十五”期间三河经济的龙头产业,按照“高起点,新思路,大手笔,创一流”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把三河纳入合肥大旅游经济发展圈;高标准建设,打造“合肥顶级,安徽精品”的旅游产品;优化旅游环境,把三河建成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镇;壮大旅游产业,使旅游业成为三河经济发展的支柱,努力塑造“经济强镇、生态新镇、历史名镇”的旅游城镇形象。世纪之交,千年更替,改革开放的三河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三河。三河人民热情好客,珍重友情,渴望海内外朋友到三河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并分享三河经济腾飞的欢乐。
三河,座落在巢湖岸畔,地处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位于安徽省城合肥至黄山、九华山的旅游黄金线上,距合肥35公里,因环镇而抱的丰乐河、杭埠河与流贯镇内的小南河合而为一而得名。镇内五里长街,古建筑飞檐翘壁,雕梁画栋,青石板路光滑清澈,见证着三河所经历的风雨岁月;镇外,河湖环绕,稻花飘香,碧波万里,风光潋滟,一派“‘春秋’古镇,皖中水乡”的美丽风光,形成了“外环两岸、中峙三洲”的独特地貌。三河是具有2500多年的水乡古镇,史称“鹊渚”,是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安徽省环境优美镇,合肥市“新十景”之一。
三河,以水乡古镇为特色。源于水,灵于水,活于水,盛于水,水是三河的灵魂。2900米小南河穿镇而过,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河上古桥横跨,水中游船荡漾,河边垂柳拂水,岸上却是古老的徽派建筑群和百铺相连的古大街,前门店铺,后门码头,依河傍水,河街相连,再现了一幅现代的“清明上河图”。
三河镇以水乡古镇为特色,形成了江淮地区独有的“八古”景观。自古就有的古河,从古代流淌到今天;古河上有石桥,连接着记忆与梦想;走进古圩,则让我们感受到原始的自然风光;青石板上的古街巷,保留着历史街区德肌理;古民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形成少见的晚清建筑群;古茶楼依堤傍水,荟萃了三河饮食文化的精华;曾经十分红火的古庙台,缭绕着昔日的沧桑云烟;太平军遗下的两段城墙,则给我们留下了古战场的战火痕迹。总之,三河八古,佐证和诠释着三河的古老,给今天的游客增添了访古探幽的雅兴和情趣。
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作为中国一个剧种,在江淮地区广为流传。三河是庐剧的发源地,庐剧的第一剧目——《小辞店》生活来源于三河,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小辞店》里发生的缠绵纯洁的爱情故事。
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欢迎各位来到青阳领略美丽的山水风光和醇朴的风土人情!
青阳县位于长江南岸,北襟长江,南相黄山,东与泾县老区交界,西有九华山耸立。1180平方公里,山清水秀,有着神奇的历史文化和美丽卓绝的自然风光。元代诗人萨都剌来到这里情不自禁地赞道:“相逢桥上无非客,行尽江南都是诗”,南宋诗人王十朋听到这里的人文故事,深深感叹:“江南一岳占青阳,多少神仙此地藏”。要想深刻了解青阳和认识青阳,恐怕不是一朝一日的事,但我们走进芙蓉湖景观区,听听这里的故事,凭着自己的敏锐观察和细心感受,一定会得到一顿丰盛的游览大餐并满载而归。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芙蓉湖。芙蓉湖的名称,来自于唐代大诗人李白“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传说古时候这里有恶龙作怪,民不聊生,有当地一户财主养了九个儿子,他们齐心协力大战恶龙,最后一条恶龙沿着青通河往下游逃窜,企图逃向长江,九子追赶到这里,将恶龙交战,因而留下一片水坑,便成了湖。等战胜恶龙之后,九个儿子各化成一座山峰,将恶龙镇住,这便是九子山,后来被李白改为九华山。欣逢盛世,青阳县将这一片湖水通过治理、疏浚,显得更加清澈美丽。“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一湖清水就来自于青通河的上游的九子山。站在这里环顾湖面,确有“水何澹澹,山岛辣峙”感觉。芙蓉湖在四围青山的陪衬下,风平浪静,恰似老天爷赠给人间的一面玉镜。自古以来就有“就着玉镜照一照,面如芙蓉,美似天仙;就着湖水洗一洗,心如莲花,益寿延年”之说。还有“心情不好,事业不顺的人,照一照,洗一洗,就有洗心革面,万事如意,一帆风顺”之说。
现在我们就站在芙蓉湖公园的入口处--对华览秀。顾名思义,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芙蓉湖公园的大概景致,更远一点就是九华山,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九华山第一峰--莲花峰。莲花峰,是明朝皇帝朱元璋躲避追兵、安营扎寨、屯兵练武之地(山寨石门遗迹尚存);海拔1048米,若在正面看,峰巅酷似莲花初舒。云蒸霞蔚,四时变化,莲峰云海为青阳九华山第一壮观美景。这也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落笔生花的出处。李白路经青阳,看到莲花峰下的七布泉瀑布从天而降,诗兴大发,吟出“天河挂绿水”的千古佳句。从莲花峰往九华山方向看,依次是达摩面壁石、独秀峰、天柱峰、翠盖峰、展旗峰、大鼓岭、将军湖等景点或景区。再远点的那就是著名的“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和九华山大峡谷了。这些地方,历史上不仅有众多诗人墨客流连忘返,仙家名流也接踵而来,如汉代青阳县(那时称陵阳县)第一任县令窦子明,在陵阳山中成仙,骑鹤白昼飞升,成为道教佳话;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芙蓉湖对面的拾宝山留下了毛驴的蹄印,驴粪化为元宝被山民拾得,之后常有人上山寻宝,故名“拾宝山”。据说张果老死后就安葬在陵阳境内。金地藏上九华山之前就在九子岩修行,尔后才上了九华山。他的随从谛听为保护金地藏而献出了生命,后人为纪念它还在九子岩上修建了谛听塔,至今保存完好。历史记载,民间传说,动人的故事数不胜数。--这些美丽的景点景区和灿烂的历史文化体现了青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特色。
【欢迎词 1分钟】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代表安徽旅行社欢迎您的到来,能够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与大家相遇,是我莫大的荣幸,我姓杨,您叫我小杨就好了。那么,坐在我身边的,就是本次旅途中最为劳苦功高的一位,我们的司机康师傅。您别看他脸上长着青春痘,他可是有着十年驾龄的老司机了,本次旅途有它保驾护航,您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了。在这次旅途中,我会竭诚为大家服务,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请一定要找我,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外出旅游靠导游,希望我们能一起拥有一段美好的旅行,为大家留下一段珍贵的回忆。
【简介 1分钟】
绩溪龙川景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龙川村,是胡姓聚族而局的古村落,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国家5A级风景区,龙川旅游风景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珠联璧合,浑然天成,胡氏宗祠,为江南第一祠,素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美称,1988年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奕世尚书坊是明代正宗石雕牌楼,为徽派石雕之最,1986年评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10月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这个村为何叫龙川村呢,那是因为东边这座高山是龙须山,是这村中龙脉,从村中穿过小溪古称川,所以就叫龙川。在水街西边的小山叫鸡冠山,和在东边相对的龙须山一起按风水学上说是天龙地凤,龙凤呈祥。南边就是祠堂对面的这座山叫天马山,是这龙川一村之朝山,北边有条长河,就是我们沿路来看到的大河,叫登源河。当年祖先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就是因为东耸龙峰耸,西峙鸡冠,南有天马山奔腾而上,北有登源河蜿蜒而来。
【石牌坊1分钟】
现在在大家眼前的牌坊呢,就是我们的奕世尚书坊.它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是一座纪念明代胡姓的胡富、胡宗宪两尚书的石牌坊.
牌坊有四柱三门五楼,南北朝向,通高10米,面宽9米,抬梁式建筑,主体结构由4根柱子、4根顶定盘坊和七根大小额枋组成.在四根柱子的南北两面,各抱鼓石护座.牌坊采用侧脚做法,柱子采用梅花柱的抹角做法,这是明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整座牌坊气势磅礴,充分展现出我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
牌坊主楼延下正中有一块竖匾,"恩荣"二字耀眼夺目,匾的四周则盘以双龙戏珠纹.在恩荣匾的下面,4只宝瓶托起的天花板,写有楷书"奕士尚书"和"奕士宫保"8个大字,字体端庄厚重,行笔秀润潇洒.句考证,这书法出自明代四大家之一的文征明之手.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就是绩溪龙川胡氏宗祠,记得前面我给大家讲的那个锦字了吗?对了,就是我们的锦了.这个风景优美的山村就是我们的故乡了.在此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家乡的文化。
【龙川胡氏宗祠4分钟】
龙川胡氏宗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现存的最好的宗祠之一,新华社社长邵华泽为此书写了"江南第一祠"的匾额悬挂与此.
它始建于明嘉靖20xx年(16),占地面积17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平方米,它是由照壁、露台、门楼、天井、廊庑、正厅、厢房、寝楼、特祭祀等十个部分组成,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
大家看河对面的照壁,是它将宗祠门楼前的地域规定了一个固定的范围.接着大家看到的是宗祠的露台,它有48平方米,高一米,实际上是整个胡氏宗祠台基的一部分,其地面,阶犀,望柱,栏杆全用花岗岩石砌成,过去举行宗族大型活动时,站位都是有讲究的.这个台基上站的应是宗族中层或对宗族有贡献的人员.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宗祠的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开间,近深两间.建筑面积145平方米,是由28根立柱和33根月梁组成主体结构,前后16驾斗,将三个层次,5个屋顶屋檐前挑达一米多,前后戗角,呈凤凰展翅腾飞之势.所以门楼又称五凤楼. 胡氏宗祠以木雕艺术殿堂著称于世.原由的600多件木雕作品经过100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存400余件,分布在额坊,梁,柱,搁扇,斗拱,轩顶等十余类型的大小部件上,最大的是寝楼隔扇门中的腰华板,仅有34厘米长,13厘米宽,再那木梁之下,大家看到那弯弯的勾子没?那钩子的方向是朝胡氏宗祠的里面,寓意着把财气给勾进去. 进入宗祠大家一眼看到的呢就是我们的大额坊,上刻着"九龙戏珠满天星",下面3根普柏坊刻的是历代胡姓文官祖先勤于政,重教育的种种业绩.而中间屋檐下的那根额坊刻的则是"九龙戏珠遍低锦".其他3根普柏坊雕刻的是历代胡姓祖先血战沙场,建功立业,精忠报国的场面.只可惜""初期,这些人物被削去了面部,成为了历史遗憾.
【天井1分钟】
大家往上看,这就是我们徽州建筑的天井了.它的主要功能是采光和通风.天井的一排条石也叫蛹道,只有在重大活动中,才开大门.宗族上层人物,高龄长辈,贡献突出的成员和各家家长,才可由此进入正厅.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正厅,又名祭厅.厅堂中间隔扇门内是祭坛,里壁悬挂上始祖客像;而上方的两块额匾,《世恩堂》是明代著名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书写,另一块是清朝的历部尚书张延玉奉乾隆皇帝的旨意,撰写叙述胡宗宪的抗倭功绩.隔扇门外,有摆供品,香烛的大供案.
正厅门阔7间22.16米,进深5间17.47米,建筑面积达387平方米,顶高9.3米.主体结构由48根立柱,1根梁坊组成,中间4根大金柱,是由围达1.66米的银杏制作而成. 下面我们来到的寝楼,这是供奉胡氏祖先牌位的地方,楼上存放着祭祀用具和宗族典籍、谱牒. 整个祠堂在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年重修,19至1993年全面整修,惟有这寝楼上保留了明代建筑格式和原貌,坊柱也还是明代原物.
【欢送词 1分钟】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我们本次的龙川景区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杨导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感谢一路上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心中纵有万般不舍,分别却是必然的,但我相信这次的分离是为了下次更好的相聚。也许我不是您遇到的最好的导游,但大家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游客,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也请您千万不要忘了,在河北有一个导游小杨,随时等待着您的到来,最后预祝大家归途愉快,一路平安!
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博大精深。而茶文化也是一支奇葩,太平湖茶文化具有独特性。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介绍的是采茶习俗
1、看戏:
茶区有采茶前看戏的习俗。20世纪30年代,太平、石埭一些大茶庄,于每年春茶开园前举办“财神会”,从芜湖、南京请来戏班演戏,茶农过足戏瘾后,背篓上山采茶。丰年,还于茶叶采制出售后,请班演戏或自演自娱,以示庆祝。
2、购物:
茶区多为深山区,长期交通闭塞。茶农每年于采茶前,往返数十里路,备足整个茶季必需的生活用品,然后再开园采茶。馄饨挑子,货郎担子也于茶季纷纷到茶区赶场做生意。备足生活用品再采茶的习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
3、采茶:茶区学校还有放茶假的惯例。从旧时的私塾、学堂,到建国后的公办学校,每逢茶季放假10—15天,每逢茶季,茶农不仅约请亲戚朋友协助采茶,还从皖北、沿江的贵池、青阳、枞阳等地雇佣年轻女子帮助采茶。长此以往,每到茶季,帮工采茶的客籍姑娘结伴来茶区采茶。茶农于开园的第一天,备足酒菜,置办开园酒,招待采茶人。
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太平湖人的饮茶习俗
1、清饮绿茶:境内居民自古习惯清饮绿茶。史载,三国时县境属吴地,境内居民始饮茶,至唐,饮茶之风兴起。至宋,饮茶之风盛行,茶,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历经元、明、清,直至20_年,除战乱重灾年份外,饮茶之风,经久不衰。
旧时贫穷人家饮粗茶,谓之“老瓜片”,富裕人家用细茶。20世纪80年代后,尖茶、细茶、名茶进入平常百姓家。粗茶汁多味浓,惯以壶沏之;细茶味淡香浓,多以杯泡沏,民间谓之“粗茶细吃,细茶粗吃”。
夏季饮茶,以清饮绿茶为主,兼饮菊花、麦冬凉茶,防暑降温。农民上山下地耕作更离不开茶。农村饮茶大多习惯茶壶沏泡,少数人家沏泡杯茶待客。
冬季饮壶茶者,常以火桶煨之或茶桶焐之,以保持热量,随喝随倒。
20世纪80年代后,城乡逐步改饮杯茶。镇境有喝大碗茶的习俗,多见于车站码头、田间劳作、施工现场、茶棚茶摊。喝大碗茶,方式虽较粗犷,但它简便易行,贴近生活,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与称道。
境内有以茶代酒习惯,一些因病、因量或忌酒之人,在酒席上为不失礼节,以茶代酒应酬。
2、饮茶健体:境内人有饮“朝茶”、“午茶”、“夜茶”的习惯。清早洗漱后,沏上一杯高山茶,茶香扑鼻,佐以生姜、大蒜、面食等茶点,细品慢咽,情趣盎然。此乃健身之妙道,民间故有“朝可不食,不可不饮”之说。有时午饭后,浓茶一杯,可消食健胃,夜幕降临,一杯香茗饮庭院,一昼劳作的疲倦顿消,取而代之的是逍遥,轻松与惬意。冬夜,热茶伴火炉,融融暖流弥心田。饮夜茶,讲究个舒适随兴。
3、施茶行善:唐天宝年间(742~755),境内居民就把施茶作为行善积德之举而为之。行善之人多在山岭关隘和路口要津建茶亭,设茶棚,供过往行人休憩解渴。后人一直传承施茶行善之美德。不论是茶摊、茶棚、小吃、店铺,还是平常人家,只要有人寻茶解渴,一概施予。
20世纪80后代后,境内旅游快速发展,旅游景区施茶卖食的去处随处可见。
4、逢事必饮:亲友聚会聊天要饮茶,家族议事要饮茶。田区插秧要吃开秧开门茶;农村建房要吃上梁茶;乔迁新居要吃“乔迁茶”;举行婚礼,夫妻要喝“交杯酒”、“和气茶”;生子添口亲朋贺喜要吃口子茶、满月茶;老人做寿吃面饮寿茶;老人辞世,都以茶烟敬谢前往悼念者和助事者;酒席前后主人要摆上茶点、茶具,供客人饮茶。
中国是礼仪之邦,黄山人也十分注重茶礼
1、客来敬茶:客气人家还配以水果、瓜籽、花生等茶点。若是远客、稀客,主人还要用“鸡子茶”(糖水蛋)招待。贵客临门,正月来客,举行婚礼,亲女婿上门,讲究吃“三茶”,即枣栗茶(蜜枣煮板栗下茶)、鸡蛋茶(以五香蛋下茶)和清茶。春节期间,亲友串门,总要先泡一杯茶,然后端上内盛茶点的“七子盒”、“五子盒”,(均为糕点盒、前者分7格,后者分5格)品茗叙谈,相互祝愿新年幸福,恭喜发财。大多数人家还给客人端上“茶叶蛋”(又名五香蛋),谓之“端元宝”(祝客人发财意)。
2、以茶纳聘:订婚称“下定”、“定事”,又称“吃茶”。古代黄山脚下订婚叫“纳聘”。“吃茶”一语可追溯至元代。男方送往女家聘礼中的茶叶或茶籽,其意为借茶树不可移植,象征婚姻坚定不移。所以在彩礼中回送茶叶或茶籽,成为农村订婚一大习俗流传下来。建国后,茶纳聘的习俗逐步淡化,但还有人称女子订婚为“吃茶”、“受茶”。姑娘“受了茶”或“吃了茶”,即言其已订婚。
3、借茶行礼:旧时,晚辈对长辈往往以茶行礼敬孝。婚嫁新娘,第二天清晨向双亲行跪礼敬茶,表示尽孝的开始。同时,还为住在家中的亲戚中的长辈敬茶,先敬舅舅(民间称“娘舅大似天”),然后按辈份大小、依次进行。长辈受茶后,要掏出红包放于新娘托的茶盘内。晚辈与长辈之间,发生口角或闹出矛盾,调和人嘱晚辈或欠理方端上一杯赔理茶,跪敬长辈,主动认错,以求亲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若长辈接杯饮之或置之,即表示长辈原谅晚辈,重新和好。
4、用茶祭祀:境内以茶祭祀大致有祭祖、祭神两种形式,以祭祖为多。清明、冬至上坟或除夕吃年夜饭前,祭祀者备以糕点、米饭、菜肴,配以茶水、酒水,上坟或在家祭祀祖宗。有的地区老人辞世设灵堂时,桌上除摆设菜肴、米饭外,还摆上茶水、酒水这类的祭品。用茶作祭大多在茶碗、茶杯中注入茶水,也有的只置茶壶、茶杯作象征,还有生前嗜茶的忘故者,其后人将他生前用过的茶壶、茶杯作为陪葬品置于寿材中。早在宋时,黄山僧人就开始植茶,用途大体有三,一曰自饮用于提神咏经;二曰创收,用于置办香火;三曰祭神,用于祭祀佛祖,此习俗一直传承于世。
5、以茶相赠:两晋时,江南地区流传以茶相赠。人际交往,茶属馈赠佳品。给长辈、师长赠茶,表示敬重;给领导赠茶表示尊敬,无阿谀奉承和行贿受贿之嫌;给同事好友赠茶,表示友好,友谊长存;给晚辈送茶表示关爱;相互赠茶,还能起到宣传促销作用。境内人们将茶作为土特产品相赠历史悠久,且源源流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