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可以注意看,侗寨下方一般都有一座木楼桥,这是侗家的福桥也叫风雨桥,她集桥、廊、亭三者于一身,雄伟壮观,是侗族的一种招福建筑。福桥的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下部是青石垒砌的墩台;中部是木质桥面,采用密布式悬梁托架简支梁体系;上部是亭廊,采用榫铆衔接的梁柱体系,旁边设有栏杆和长凳。亭子坐在墩台之上,有几墩几台,就有几个亭子,亭子的造型主要有歇山式、钻尖式、和挺颐式三种。侗族风雨桥一般架设在村寨下方的溪河这之上,既作交通之用,又供村民遮风避雨,另外还有民俗功用方面的实际意义。侗族传统观念认为,在村寨下方修筑这种木质桥梁,可以阻挡邪气,留住福气,确保村寨风调雨顺,故谓拦福桥和风雨桥。
高友侗寨的拦福桥建于清代初期,与所有侗族福桥一个模式,建造在高友寨子下方的左右山梁臂膀的连接处。把高友侗寨围拢得严严实实,赋予了很好侗寨风水寓意。听老人说,过去这座桥上有四座雕塑得栩栩如生的信仰神,中间塔亭供奉关公、左右为魁星、文昌,桥头为土地爷爷。可惜__时期被毁坏,如今寨民只好恢复用牌匾代替神灵雕塑。
高 友 鼓 楼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活动中心,是村民议事、典礼、迎宾和歌舞娱乐的公共场所。鼓楼内设长形皮鼓,遇事则鸣鼓聚众,故称鼓楼。诗云:“阳春收罢邀同伴,吹彻芦笙坐鼓楼。”在侗族地区,鼓楼几乎每寨都有,大的村寨分氏族而建,形成鼓楼群。鼓楼底部多为四方形,上部为塔阁式结构,楼顶分歇山式、钻尖式、挺颐式三种类型。鼓楼中央矗立四根巨柱,并依相对高度等距分层挑出屋檐,形成层檐,檐层均为单数,有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不等。整座建筑由梁枋横穿直套,联成一体,封檐板白底彩绘,画凤雕龙,檐角或翘飞如翅,或曲卷如花,楼顶贯铁锅瓦罐抹灰形成的葫芦串,或塑以鸟兽花卉图案,古色古香,风格奇特,既得古建筑之遗风,又有因地制宜之异趣。鼓楼被视为民族、村寨的灵魂和团结、幸福、兴旺发达的象征。
高友侗寨的五座鼓楼中,有四座建于清代,历史渊源,其中有一座坐落在寨中山腰上,四清运动干部写着“一定要解放中国台湾”的粉刷标语字样,四十多年的沧桑如今还清晰可见。新建造于广场的这座“福星楼”竣工于____年10月,攒尖式,楼高为13层檐瓴,是高友鼓楼的新代表,既具宝塔的壮观,又有亭子的清雅,屹立寨中,层层叠叠,重檐翘角,招福韵味很浓。鼓楼前面的这个小广场,我们叫做鼓楼坪,是侗族群众唱歌跳舞、赛芦笙和吃百家宴的活动场所。如今现代生活鼓楼坪有的还充当篮球场,其乐无穷。鼓楼另边是戏台。侗族村寨都有自己的戏台,逢年过年过节,寨民们就自排自演,在这里唱侗戏、大戏,热闹非凡,若与寨民联欢,您要多想出节目,在这侗乡舞台上大显身手哦!好请大家随我来。
石板路和凉亭
各位游客,当您踏上这清凉的寨子巷道时,当您漫步在鼓楼边的路上,您一定有种清新的感觉,这就是独具特色的侗乡的石板路。侗族村寨之中和村寨之间到处都有石板路,这些石板路不是一朝一夕铺成的,而是热心的侗家人东一块西一块,你铺一段我铺一段,积少成多,最后连成整体的,石板路是侗族同胞古道热肠、乐善好施的人文见证。
侗族群众的这种修路架桥,热心公益事业的良好风尚,我们今天称谓公德心。过去人们为了解决坡高路窄,逢雨难行的困难,侗族村寨间的通道大都铺上青石板,虽耗资巨大,工程艰难,但世代修建,愚公移山。
石板路有的是本地工匠就地取材,开山取石凿成石块,全寨人投工投劳共同铺就的。有的当地没有石头材料,要到几十公里甚至百里路外取材。侗族寨民都能团结齐心,发扬公德心的作用,修建好每一条要道。过去从林溪到高友十多公里的翻山越岭山路上,全部铺上青石板,犹如条长龙。像这样的石板路,侗乡到处可见,充分体现了侗家人有无穷的创造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