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上山下乡的浪潮席卷整个中国。
那一年起,他历经孤独、无援、害怕、委屈、受挫、痛苦、挣扎……
黑暗的日子总是难熬,可却从没有压倒这个瘦小的男孩儿。据与他一起插队的知青戴明回忆,他虽然年龄最小,抗压能力却比较强。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天黑了就点上煤油灯看。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他几乎从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更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埋头干活,埋头读书,用锄头和汗水贴近黄土地、贴近乡亲父老。苦难不仅让他了解了农村的不易,更让他把农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个青春奋斗故事都很实在,都是普通人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但是这么多故事背后的闪光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就诞生了“伟大”。正是因为这种普通群众都能理解和认知的“伟大”,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人民群众才发自内心地感到习近平总书记既可敬、又可亲,既高大、又贴近,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
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广大青年应当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我们每个人之于历史长河,犹如沧海一粟般渺小。回望来路,星辰浩淼,唯有执着坚守信念、勇于直面“苦难”的年轻人,才拥有点亮寰宇苍穹的光芒。青年军人不能忘记一路走来,不能忘记苦难背后的精神力量,不能忘却用先烈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