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 是关汉卿的代表作, 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全剧的七个主要人物都写得个性鲜明, 内涵丰富, 各具特色, 饱含了作者对人性与社会的思考。 分析这些人物形象, 透视人性本真, 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层价值。
《窦娥冤》 是关汉卿的代表作, 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问世几百年后它仍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让无数的观者为之嗟叹, 它的魅力究竟何在? 笔者认为, 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的主要魅力之一。 守信念的窦娥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悲剧, 世故苟且的蔡婆给窦娥酿造了剧反却得以善终, 冷漠伪善的窦天章本身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正是这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成就了这一大悲剧。
一、 死守信念的窦娥
对窦娥这一形象论者甚多, 观点大多较为接近。 虽然我们会对窦娥守忠孝和贞节感到不解, 甚至可能由于她为修来世的观念而否定她“苦、刚强、 贞烈、 敢于反抗” 等品性, 但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窦娥, 去待作者及作者借窦娥之口说出的“与天子分忧” 之类的话时, 我们可理解其合理性。 诸多论者都认为窦娥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不甘于邪恶压迫, 勇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正义之美。 笔者看来, 不敢说完全没有,但总觉窦娥还不至于如此崇高。 因为, 评价一个人的行为, 不仅要看到人物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和影响, 更要看到人物行为的动机。
窦娥是出于什么动机去抗争? 有人认为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是女子“从一而终” 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 我认为这只是回答了她捍卫什么, 而没有回答她抗争的动机是什么。 回到剧本, 窦娥出场后的唱词“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 、 “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 今也波生招祸尤, 劝今人早将来世修。 我将这婆侍养, 我将这服孝守, 我言词须应口” , 可以说已然决定了 窦娥之后的行为活动。 这些抗争的根本动机正是窦娥根深蒂固的生死轮回观念, 在此动机之下, 她的抗争其实质是对现世的消极忍受, 以希望来世不再受如此愁苦。 窦娥对天的态度不断变化。 一开始对天稍稍有些质疑, 而后又没有冲破,反而更加坚信天; 在遭到毒打时, 窦娥开始对天埋怨; 舍身救婆婆之后, 窦娥仍坚信“冤枉事天地知, 争到头, 竞到底” ; 但天终究没有站到她这边, 因此开始骂天; 但骂过之后, 她依旧毫无办法, 又只好坚信“湛湛青天” , 发下三桩宏愿, 大呼“皇天也肯从人愿” 。
其实此时的三桩宏愿不过是窦娥最后对天的信任, 其无奈之感似乎带有赌上一把的味道。 假若三桩誓愿没有应验, 那么窦娥的冤魂将永远不会再信天了。 正因如此, 剧中窦娥的冤魂会说道“不告官司只告天, 心中怨气口难言” 。 其实此时窦娥的愤恨不仅仅是由于恶势力的打击,更多的是由于她所坚信与寄托的“天” 抛弃了她, 使得她怨气难消,死不瞑目。 由此说来, 窦娥既是“被选择” 死, 又是自己选择了死,而使她一步步选择死的, 竟是自己坚信的“天” 。 更让我们嗟叹万分的是窦娥至死也没有完全否定自己的信念, 而是仍然相信天, 发下三桩宏愿。 “天” , 是窦娥的信念所在, 即便一次次地抛弃了窦娥, 但它仍旧成为窦娥死守的信念, 这就是窦娥的悲剧。
可见, 窦娥的精神不至于被拔高到同命运、 同邪恶作殊死抗争, 体现善良正义之美的高度, 她的行为更多的不过是对心中固有信念的坚守而已。 要知道, 窦娥发下的第三桩誓愿是会连累楚州生灵的呀! 但她一点儿也不在乎, 她需要的是证明自己冤枉, 证明自己所信奉的“天”没有抛弃她。
虽然考察到窦娥这样的心理动机会在某种程度上使窦娥的形象品质有所降低, 但是无论她出于什么动机, 她的的确确在坚守心中的那份信念, 并且这信念的主要内涵是忠孝和贞节, 是善的一面。 不可否认,窦娥的行为和精神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是积极的, 是闪烁着正义光芒的。
二、 世故苟且的蔡婆
蔡婆的运气相对较好, 如遇到赛卢医加害时被救, 羊肚汤被下毒后作呕没吃, 面对官司能保全自身, 最终又被窦天章收养家中等。 这虽然存在外部偶然性, 但也有其内在必然性, 即蔡婆的性格、 观念、 经历、处事经验等。 在楔子中, 蔡婆便道: “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年; 不须长富贵, 安乐是神仙。 ” 因此, 世故苟且的蔡婆在死与再嫁的问题上选择再嫁, 在官休与私休的问题上选择私休。
第一, 面对再嫁问题, 蔡婆希望再嫁。 请看蔡婆言行。 第一步是主动说出家中境况, 原文是: “止有个寡媳妇儿, 相守过日。 ” 第二步是隐瞒自己说出家中境况并拖窦娥下水, 原文是: “不知他怎生知道我家里有个媳妇儿。 ” 第三步是公开坦白希望再嫁张孛老, 原文是:“我的性命都是他爷儿两个救的, 事到如今, 也顾不得别人笑话了。 ” 第四步是积极劝说窦娥再嫁, 原文是: “事已至此, 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罢。 ” 第五步是倒向张孛老, 做好持久战打算, 原文是: “你老人家不要恼 , 难道你有活命之恩, 我岂不思量报你? ??待我慢慢的劝化俺媳妇儿; 等他有个回心转意, 再作区处。 ” 可见, 蔡婆一方面好心安抚张孛老父子, 另一方面怂恿窦娥再嫁, 言语中透露出她希望再嫁张孛老。 况且, 若蔡婆不愿再嫁, 以她的人生阅历和处事能力, 岂会不知如何打发张孛老父子? 要知道, 蔡婆已摆脱偏僻的小树林, 回到家中, 不存在再次被勒死的危险。 她完全可以设法打发两个无赖。再者, 蔡婆又岂不知留张孛老父子家住会惹人非议? 很明显, 蔡婆希望再嫁张孛老。
此外, 结合窦娥言语中的不满, 蔡婆与张孛老互让羊肚汤, 张孛老死后蔡婆伤心哭泣以及见官时蔡婆的表现等方面, 剧本隐然表明蔡婆和张孛老事实上已经有了夫妻关系。 原文中如“??婆婆也, 你莫要背地里许了他亲事, 连累我也做不清不洁的。 我想这妇人心好难保也啊”、“??婆婆也, 你莫不为黄金浮世宝, 白发故人稀, 因此上把旧恩情不比新知契。 ” 、 “坟头上土脉犹湿, 架儿上又换新衣” 。 这些言辞绝非是窦娥胡乱言语, 而是她看到蔡婆没有为公公守住贞节后的愤怒责骂。 张孛老死后, 窦娥劝婆婆道: “休得要心如醉, 意似痴, 便这等嗟嗟怨怨, 哭哭啼啼。 ” 试想, 若没有发生关系, 蔡婆岂会如此这般。
第二, 婆媳相待有别。 窦娥孝敬婆婆, 并以生命去保护婆婆, 而蔡婆却不然, 为了再嫁拖窦娥下水, 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眼睁睁看着窦娥受冤屈。 也许有人认为蔡婆那时也无能为力, 但从文本分析中可以看出蔡婆极为精明, 她处事圆滑, 手段高明, 头脑清醒, 演技精湛, 她熟悉现实社会, 在各种问题的选择和处理上总能找到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向。 对不同的人, 在不同的场合下, 懂得如何去说, 如何去做。 如面对窦娥, 知道利用她的孝心去步步规劝; 面对张孛老、 张驴儿, 知道去安慰; 面对太守, 知道稳坐钓鱼台, 见窦娥冤死却一言不发。总之, 蔡婆世故苟且, 间接造成了窦娥的悲剧, 却保全了自己。
三、 冷漠伪善的窦天章
窦天章身上展现出了人性、 亲情的泯灭和封建伦理纲常对人束缚。 原文写道: “我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 五世无再婚之女, 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 又连累我的清名。 你快与我细吐真情, 不要虚言支对,若说的有半厘差错, 牒发你城隍祠内, 着你永世不得人身, 罚在阴山,永为饿鬼。 ” 我想, 每一位读者读到这个地方都会愤愤不平, 世上哪有这样的父亲啊? 谁能想象“罚在阴山, 永为饿鬼” 这蛇蝎般恶毒的话语, 竟是出自一位口口声声思念女儿的父亲? 什么骨肉亲情, 什么血浓于水, 在碰触到封建伦理纲常的一瞬间全都无迹可寻!
其实, 中国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让人觉得不够鲜活, 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为什么会给人这样的印象? 笔者分析大致是因为中国艺术作品里的人物身上散发的人性不足, 而社会性的东西过多, 多到“存天理灭人欲” 的极端境地。 正如窦天章, 为了封建纲常, 居然丝毫不顾父女的血肉亲情。 中国的悲剧冲突表现于外在的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中, 而西方的悲剧冲突主要表现于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 从窦天章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我们也更加清楚地看到, 中国的某些文艺作品为了突出正义与邪恶的对立, 往往用力过度, 以致人物过分畸形, 缺乏人性并且必然缺少灵性。 究其根源, 还在于我们文化中缺少自我反思与内心忏悔, 更多的是对他人的劝诫与说教。 然而, 这种说教却总是令人厌恶。 窦天章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封建礼教的无情与残酷, 从而使得我们更加同情窦娥的身世遭遇。 我们更加感受到, 窦娥的悲惨命运, 既是她自身性格所致, 也是整个封建礼教所致。
然而, 即便窦天章的冷漠伪善令人发指, 但他也值得我们同情。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 他和窦娥其实有相似之处。 他和窦娥一样, 是死守忠孝与贞节的, 他们都将这个封建社会的礼法视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窦娥不过是死守这个信念却没有受到回报, 反而被这个信念所伤害的遍体鳞伤, 而窦天章却赢得了统治者的官位。 虽说有这个官位, 可是又能如何? 官位只会让他更加地残酷和冷漠, 面对女儿, 礼法制度可以让他毫不犹豫地丢弃父女亲情, 成为一台封建礼教的机器。 窦天章不仅受封建礼教荼毒, 而且自觉服务于它, 致力维护它, 这不也是个悲剧么?
通过讨论以上三个人物形象, 我们可以发现, 《窦娥冤》 中人物一言一词皆有无穷意味, 各有特色, 值得细细研究, 难怪王国维先生评关汉卿“一空依傍, 自铸伟词, 而其言曲尽人情, 字字本色, 故当为元人第一” 。 看似质朴平实的文字, 却将一个个人物描写的个性鲜明,有血有肉, 饱含了关汉卿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 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这正是《窦娥冤》 感动一代代读者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