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情节轻微不追究刑责。情节轻微、危害不大、已过追诉时效、特赦免罪、未告知或撤回告知、犯罪嫌疑人死亡、其他法律规定免责,都可不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追究刑事责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拓展延伸
刑事责任的追究:轻微犯罪情节的考量与影响
刑事责任的追究与犯罪情节的轻微程度是刑事法律领域中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问题。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当犯罪情节被认定为轻微时,可能会对刑事责任的追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考量。轻微犯罪情节的考量主要涉及到对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犯罪主体的主观恶性以及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等因素的综合评估。在刑事审判中,法官、检察官以及辩护律师都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证据,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对犯罪情节的轻微程度进行审慎判断。这种判断不仅需要综合考虑法律因素,还需要考虑到社会公众的期望和对刑事司法的信任。因此,在刑事责任的追究中,对犯罪情节的轻微程度的考量和影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结语
在刑事法律领域中,对于犯罪情节的轻微程度的判断和影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且危害不大时,不追究刑事责任或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或宣告无罪。这需要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犯罪主体的主观恶性以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在刑事审判中,法官、检察官和辩护律师需要审慎评估犯罪情节的轻微程度,并结合法律规定和社会期望,做出公正的判断。对于刑事责任的追究,犯罪情节的轻微程度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十六条依法不追诉原则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犯罪多少年不追究刑事责任
刑事案件超过追诉时效的,不再追究刑事责任,但如果刑事案件已经被立案或者应当立案而未立案的,不受追诉时效限制。
犯法经过以下时效能免予刑事责任: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2、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3、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轻伤是否追究刑事责任
轻伤如果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犯故意伤害罪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但若是过失致人轻伤的,无需承担刑事责任,依民事侵权处理。
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