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怀旧金曲点燃假日文旅新玩法

怀旧金曲点燃假日文旅新玩法

时间:2025-05-14 来源:世旅网

怎么说呢,最近几年文旅融合的玩法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就在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上海影视乐园的百乐门里上演了这么一幕——台上专业歌手唱着《新鸳鸯蝴蝶梦》,台下观众自发跟唱,最后愣是变成全场大合唱。这场景,你懂的,简直像穿越回了三十年前的歌舞厅。

‌当经典老歌遇上复古景区‌

话说回来,这种"歌曲+场景"的搭配确实妙。上海轻音乐团选在百乐门这个复古地标演出,本身就是个绝佳创意。下午1点刚过,舞台前就挤得水泄不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开场曲《新鸳鸯蝴蝶梦》一响起来,那些70后、80后游客眼睛都亮了——这旋律,可不就是他们青春期的BGM嘛!

对了突然想起,最精彩的还是互动环节。唱到《雨蝶》时,一位冯女士被邀请上台,没想到这位素人唱功了得,直接把第一段飙完了。台下掌声雷动,这氛围,比看专业演唱会还带感。后来《冬天里的一把火》《青花瓷》这些金曲轮番登场,每首都能引发集体回忆。黄晓演员说得挺实在:"在佘山森林公园早上那场,游客互动就特别嗨,景区和音乐真是绝配。"

‌"万千百"工程玩转文旅融合‌

仔细了解才发现,这可不是临时起意的演出。人文松江活动中心搞的这个"万千百"公共文化配送项目,专门把越剧、黄梅戏、魔术这些表演送进景区。五一期间安排了整整8场,从醉白池到广富林遗址,每个景点搭配的节目都不一样。

这种操作聪明在哪呢?首先解决了景区"白天看景,晚上睡觉"的老问题。你看啊,游客在广富林看完考古遗址,转头就能听场沪剧,文化体验直接拉满。其次把松江的文旅资源盘活了——佘山的自然风光配上音乐会,影视乐园的怀旧建筑搭配老歌,这叫一个相得益彰。

‌文旅商体的化学反应‌

要说最值得琢磨的,还是他们提出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这个思路。简单说就是文化给旅游加料,旅游给文化引流。比如在方塔园演黄梅戏,很多游客本来冲着古塔来,结果被传统戏曲圈了粉;反过来戏迷们为了看演出,顺带把整个景区逛了个遍。

这种模式带来的连锁反应很有意思。景区人气旺了,周边餐饮、文创店铺跟着受益。有游客就感慨:"本来打算两小时逛完影视乐园,结果听歌听得不想走,干脆在民国街拍套写真,晚饭都在景区解决了。"你看,这不就实现了文旅商体的闭环?

‌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巧思‌

其实成功的文旅融合,往往赢在细节。比如演出时间特意安排在下午1点多——正好是游客逛累想歇脚的时候。歌单也经过精心设计,八成都是能引发大合唱的国民级金曲。更绝的是场地选择,百乐门本身就有老上海风情,配上邓丽君风格的歌曲,沉浸感直接翻倍。

记得有对老夫妻说,他们年轻时就在类似的歌舞厅约会,现在听着同样的旋律,仿佛回到三十年前。这种情感联结,可比单纯景点打卡深刻多了。话说现在很多景区都在搞沉浸式体验,但像这样能真正触动游客记忆的,还真不多见。

‌未来可能的升级方向‌

当然啦,这种模式还有不少想象空间。比如可以考虑加入更多本土元素——松江不是有顾绣非遗传承人吗?要是能在广富林遗址办个"非遗音乐节",传统工艺展示和民乐演出同步进行,文化味就更浓了。

另外互动形式也能再创新。现在观众上台唱歌已经很有参与感了,要是能开发些音乐主题的文创产品,比如定制黑胶唱片、歌词明信片什么的,既留得住回忆,又带得走情怀。毕竟文旅融合的终极目标,不就是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还想再来嘛!

话说回来,这次松江的尝试确实给人启发。当《爱如潮水》的旋律在百年建筑里回荡,当游客们举着手机当荧光棒摇摆,你会突然明白:所谓成功的文旅项目,或许就是能让不同年代的人,在同一时空里找到各自的快乐共鸣。

Top